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在辽宁营口的主要工作经历
——孟凡利访谈录

采访时间: 2015年4月

采访者: 营口市史志办采访组

整理者: 王建立

号脉:让营口寻得“对症良方”

采访者: 1998年,您刚担任营口市长时间不长,《经济日报》发表了主题为“给营口号号脉”的系列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很大轰动。当时,营口市委、市政府是如何对待这次系列报道的?

孟凡利: 1997年底,我由辽阳市调到营口市,1998年1月10日,在营口市第十二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被选为副市长。4月4日,中共辽宁省委任命我为市委副书记,4月20日,在市第十二届人大第二次常委会议上被任命为代市长。从5月29日起,《经济日报》连续发表了3篇“给营口号号脉”的系列文章,以“营口你为何落伍了”“营口思想还得再解放”“营口寻找新的突破口”为题,概括了营口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轨迹,列出了营口经济由兴盛到低迷的各种现象,分析了营口落后的原因。文章发表后,在省内外,特别是在营口社会各界引起了极大反响,有很多同志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营口取得的成就非常显著,虽然经济有所下滑,但是没有达到报道中所说的程度,甚至有的同志不承认“号脉”诊出的问题。

“号脉”系列文章发表时,我正在北京到各部委汇报争取项目。听说此事后,我立即找来《经济日报》认真地翻看。可以说,看后心里震动很大,压力也很大。我觉得报道中的语言虽然尖刻,但也基本反映了营口的事实,我们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正视这些问题。营口既是一个沿海开放城市,又是东北地区第二大港口城市。它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经济优势、人才优势都是得天独厚的。在改革开放之初,营口曾因辽河冰箱、友谊牌洗衣机、幸福牌钢琴、锦缎66号弹力丝闻名全国,特别是友谊牌洗衣机创下了当年引进、当年投产、当年受益的“营口速度”,成为全国各地学习的榜样。可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体制性、结构性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营口的经济渐渐陷入了困境。这是我到营口工作四个多月亲身感受到的。

这次系列报道的起因是,时任《经济日报》的总编辑几年前曾来到营口采访,他认为营口发展潜力很大,并写了篇报道发表。此后几年,他很少再听到和看到关于营口发展的报道,于是派人来到营口采访,发现营口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形成了这次系列报道。

说起这件事,当时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给营口号号脉”系列报道在《经济日报》刊发,并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间新闻播报后,山东、吉林等省的一些兄弟市还专程到营口来搞调研,了解营口是如何策划这次“号脉”行动的。他们认为这是营口的一次成功炒作,是想通过国家级媒体宣传营口,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但事实并非如此。

明眼人都知道,“给营口号号脉”是明显带有批评性质的负面报道。怎样对待批评,是抵触、反驳,还是从中总结教训、逆势而上?当时的营口市委书记许卫国和我始终觉得这次系列报道对营口来说是一件好事。看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我们在任领导的职责。

采访者: 系列报道发表后,你们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孟凡利: 我从北京回到营口后,会同市委书记许卫国向《经济日报》反馈了我们的态度,表明《经济日报》有关“号脉”的系列文章确实号准了营口的脉,感谢他们帮助我们找到了所要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市委多次召开营口市几大班子主要领导会议,争取尽快统一市级领导的思想和认识。在讨论中,大家认为,多年来,营口一直在探索和寻找一条把区位和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途径,并为此付出了艰辛努力。但正如报道中指出的,我们的发展确实不平衡,有的机遇抓住了,有的机遇却没有很好地把握,这固然有许多客观因素,但是我们确实应该在思想观念上认真地查找原因。系列报道为我们破了题,“文章”要我们自己做;“号脉”帮助我们找到了症结所在,药方也得我们自己开。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实事求是地认清营口落后的原因,进一步厘清思路,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迅速行动起来,彻底改变营口的面貌。

“号脉”系列文章发表时,正在中央党校学习的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给卫国书记和我写了一封信。信中说,《经济日报》给营口查出的病因是比较符合实际的,类似的问题在其他市也有。不可否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营口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还要看到发展中有差距,营口这些年来经济发展变化不快,改革力度不强,对外开放步子不大,与营口市所处的地位、优势,与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相比都有差距。原因不在客观,在主观,主要是思想不够解放,思路不够开阔,措施不够有力。他希望营口各级干部要深刻反思内因,积极作为,根据营口的基础和条件,把营口的经济发展位次前移到沿海先进地区城市的行列,开放水平要在辽宁各城市中名列前茅。

在市几大班子领导基本统一认识后,我们先后召开了市委全委会和全市干部大会,提出要“借题发挥,借势发展”,并确定了“高举旗帜,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富民强市”的主题。6月5日,在《营口日报》发表了《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给营口市主要领导的一封信》和许卫国与我共同给《经济日报》编辑部的一封信,题为《借题发挥,借势发展》。6月8日,在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我做了中心发言,强调要突出重点,联系实际,狠抓闻世震书记在信中提到的“三个突破”,即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上,在冲破旧体制束缚上,在选人用人上要有重大突破。

采访者: 此后,又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孟凡利: 一是有效阻止企业经营下滑趋势,通过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当时营口经济已经下滑,企业整体效益不好,市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60%以上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亏损企业占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企业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改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新旧观念的转换、利益分配的调整,以及改革的方式方法等等,很多难题摆在我们的面前。可是,我们始终坚信:深化改革是企业增强活力、实现脱困的根本出路。在企业改革中,市委、市政府组织658名干部分赴企业改革的一线,根据“人资分离”的原则,坚持一企一议,边改革边探索,主要采取了整体出售、股份制改造、搭乘“大船”、资产置换、规范公司改造、破产淘汰等方式推进企业改革。通过改革盘活了企业大量闲置设备,让一些国有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也使一些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我们还通过实施名牌战略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使一些明星企业和名牌产品脱颖而出。

二是通过“经营城市”改变城市面貌。如果想改变营口的面貌必须先改变城市的面貌,我当时提出了“经营城市”这一理念。我认为城市是一种资产,建设城市就要包装城市、经营城市,把城市当作生意来经营,让整个城市不断增值。我们从改造辽河大街东段开始,主要通过招商引资进行修建。当我提出改造这条老街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资金怎么解决?当时一些干部的思想还停留在有多少钱干多少活的误区里,我的思路是办多大事筹多少钱。我们仅用一年多的时间,通过招商引资使这条老街变成了十里商业名街,而所有的投资都是市内及外埠房地产开发商通过招投标投入的,不仅使大量老营口人搬出了棚户区,还安置了许多下岗职工。

营口盼盼路则是通过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修建的。我们通过拍卖铁路两旁废置土地、出售道路冠名权等,采用市场化运作的经营方式,仅用半年的时间,将多年破旧的铁路线变成了一条贯穿市区南北的盼盼路,沿路全部是商业用房,这不但使环境得到了改善,也使周围土地不断增值。

三是通过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发展。营口要发展,必须引进外资。我的观点是,外商远道而来投资,投资就是要赚钱,我们应该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外商发财,让我们发展。从1999年起,我们在全市范围内以软环境建设为切入点,落实招商政策,开展了“清理整顿年”“投资环境建设年”“优质服务年”等活动,全面优化和改善投资环境,打造诚实守信品牌,增强对外吸引力。只有筑好巢,才能引来凤;只有环境好,才能发展快。我们只有让在营口的投资者舒心、安心、有信心,才能带来经济效益。

此外,我们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棚户区改造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营口市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城市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也逐步增强了。实际上,《经济日报》三年后的再次系列报道证明了营口的变化。

2001年6月,《经济日报》记者再次来到营口,通过在营口的采访,在《经济日报》上连续发表了以《第三次赛跑》《在创新中创业》《创新机制再造营口》为题的系列报道文章,从营口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体制机制、投资环境,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多方面进行了对比,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与三年前不一样的营口,得出的结论是:三年的“第三次赛跑”,营口人跑出了令人欣喜的“营口速度”。在《经济日报》给营口“号脉”后,营口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得到了《经济日报》的认可。

拍卖土地:使用权出让“第一锤”

采访者: 在城市建设中,您提出了“经营城市”的新理念,并首次通过拍卖土地使用权、道路冠名权等方式筹集资金,修建了营口的盼盼路。作为当年这条路修建时的决策者和亲历者,请您介绍一下修建盼盼路的具体情况。

孟凡利: 老营口人应该都记得,盼盼路是在原市区中部南北两条地方铁路线上修建的。这两条并列的铁路专用线纵贯市区南北,一条铁路是营口盐场用于运盐和职工通勤专用线,一条是物资局运送燃料、木材等物资的专用线。这两条地方铁路专用线由北向南将市区东西分割开来。每天上下班时间,很多人都必须经过这两条铁路线,遇到有火车通过,道路两侧的人、车都得堵在那里,无论你有多急的事情,即便是救护车也无法通过。这两条铁路给城市的发展带来很多阻碍,也给老百姓的出行带来许多不便,尤其是因此影响收入的出租车司机对此更是怨声载道。

可以说,这两条铁路线既是全市人民的一块心病,也是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想要解决而未能解决的一个难题。我在调研中,多次听到干部群众反映盐场铁路堵车的情况,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期间。有一次,为了进一步了解实际情况,我从市区北端的辽河大街与铁路相交处沿着铁路线步行一直往南走。当时的铁路两边杂草丛生、垃圾遍地,卫生环境极差,严重影响了周围企业和居民的生产、生活,而且周边还有石油公司、木材公司等企业。通过对这些企业的调研和倾听周围老百姓的意见,我萌生了拆除两条铁路专用线的想法。可是,虽然有此想法,但在当时还是存在着许多困难的。第一是钱从哪里来?第二是周边企事业单位怎么处置?于是,这件事就被暂时搁置下来,可我要解决这件事的想法一直存在。

2000年,是“城市投资建设环境年”,正值营口市企业改制问题解决之后,政府工作重点转移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来。这时,我首先想到必须解决小火车道堵车的问题。在市政府领导班子的一次例会上,我提出了要扒掉小火车道,建一条南北柏油路,缓解市区南行交通压力的想法。此话一出,立即引起大多数在座同志的强烈反响。大家议论纷纷,有的同志表示赞同,也有的同志觉得困难太大,认为几十年来都没能解决,就营口当时的实力和能力,这个想法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有的同志甚至认为这是天方夜谭。

针对这种情况,我向大家详细地分析了这两条铁路专用线给城市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端,以及建成道路后给营口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优势。大家听后深有感触,表示赞同这个建议,但对其中所涉及的铁路拆迁、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动迁等各个方面问题能否解决很是担忧。

当天下午,我在向市委书记许卫国汇报市政府本周主要工作时,将政府班子讨论关于扒掉市内铁路修建一条南北柏油路的情况做了重点汇报。卫国书记说,你这个想法很大胆也很好,但实施难度很大,困难较多,需提交市委常委会议讨论。后来,经市委常委会议讨论,大家一致支持这个建议。

得到市委的同意后,我们立即组织各相关部门进行详细调研,并经过多次研究和论证,形成了完整的建设方案。这条路(临时命名为学府东路)的改造被列入2000年市委、市政府为市民办的10件实事之一,并作为2000年营口城市道路改造的重要工程进行开发建设。

我记得,规划设计是由营口规划设计院负责的,工程设计为北起辽河大街,横跨东西走向的辽河大街、新兴大街、渤海大街,南至金牛山大街,全长2.4公里,红线宽度40米,路面宽度24米,为双向6车道,两侧人行道各8米,沿街两侧以欧式建筑风格为主,准备建成一条繁华的商业街。

采访者: 在盼盼路建设中,拆迁工作和资金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孟凡利: 在拆迁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拆除铁路专用线。铁路专用线的所有权归属大连铁路分局,我们最初与大连铁路分局协商时,他们不同意。因为铁路拆除后必须得绕道老边,致使铁路运距缩短,影响收入。为此市委书记许卫国和我亲自到大连与大连铁路分局领导进行沟通协调。在我们的努力下,他们也到营口进行了实地察看。经过多次协商,最后得到了大连铁路分局的支持,他们打报告给沈阳铁路局请批。一周后,沈阳铁路局正式发文批准,同意将城区的铁路专用线拆除,迁至老边。

在随后召开的沿铁路两侧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动迁动员大会上,我们向他们宣传了建设这条路的好处及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告诉企业搬迁后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居民搬迁后可以进入新房。各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沿线居民看到政府是在实实在在为市民办事,都非常支持市政府的工作,积极行动开始搬迁。从3月起,营口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会同市经委、市动迁办等有关部门,仅用了60天时间,动迁安置了盼盼路两侧企业10家、居民620余户,拆除民房、厂房12万平方米,拆除铁路14.6公里,运输土石方24万立方米,搬运物资6万吨,为道路按期施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当时,道路建设的总投资需要9 800万元,但财政预算有限,而贷款又非常困难,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

一是争取国债补贴资金。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在省发改委、市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当年向国家发改委争取了国债补贴资金6 300万元,用于盼盼路的建设,帮助解决了道路建设中的部分资金难题。

二是拍卖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拍卖在黄河以南开展得比较早,而且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当时黄河以北还没有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先例,我们经过多方学习和调研,决心大胆实践,利用铁路线两侧的国有土地,采取以路开发、以地生财的办法,进行土地使用权拍卖。实践证明,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出让土地既盘活了存量土地资产,吸引外来资金,也提升了城市土地的商业价值。这项工作营口开了先河,也成为黄河以北“第一锤”。

三是卖道路的冠名权。作为营口市城市道路建设的标准路,它的重新命名成为修建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让这条路既能体现营口城市的特点,又能展现营口的对外形象,我们打破传统道路命名方法,采取了市政府和企业双赢的新方式,提出了由企业出资冠名的想法。营口盼盼集团是以生产安居产品为主业的全国知名企业,是营口地区民营企业的龙头,盼盼商标是中国驰名商标,盼盼产品是中国名牌产品,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力,盼盼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我亲自与盼盼集团董事长韩召善协商,谈妥由企业出资200万元,将新修建的道路命名为盼盼路,这样既筹集了资金,还扩大了企业的影响,这也是营口市首次用企业名字为城区道路冠名。

我记得,当时盼盼路的建设单位是营口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施工单位是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的,中标的有营口市市政工程公司和盖州市政公司。监理单位是营口市建设监理公司。

采访者: 第一次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台了哪些优惠政策,进展是否顺利?

孟凡利: 营口第一次进行土地使用权出让,因为当时没有经验,我们事先经过广泛调研,做了许多准备。按照国务院的文件要求,我们决定用招标拍卖的方式来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土地价格是由招标小组决定的。在招标小组会上,先由规划部门介绍出让的土地情况,现场发给招标小组成员每人一个信封,自己写出合理的价格,交给拍卖师。现场有人监督,由工作人员将这几个数相加平均,就是这块地的底价。但下面谁也不知道具体价格,谁超过标底且给的价高地就卖给谁,充分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原则。这样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又从源头上防止了土地出让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

2000年2月13日,营口市政府召开学府东路(盼盼路)土地使用权拍卖新闻发布会。当时我在沈阳参加省人代会,由副市长孟繁忠代表市政府向大家表明态度,政府不想在这次拍卖中赚钱,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对开发商的思路是本着“你发财,我发展”的原则。会上发布了市政府出台的《学府东路(盼盼路)开发建设优惠政策》,其中基础设施配套费、消防配套费、招投标管理费、拆迁管理费、动迁管理费等17项费用不向投资者(开发商)征收。必须交纳的费用由营口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统一向市政府各部门交纳。

2月21日,营口市首次土地使用权拍卖在万都大酒店举行,所拍卖土地使用权为学府东路(盼盼路)6宗土地,面积2.9万平方米,规划用途为商业用地,使用期限为40年。其中5宗土地使用权当场拍卖成交,总面积2.7万平方米,拍卖所得金额3 169万元人民币。

从2月到6月,市政府先后分三期对盼盼路两侧国有土地使用权进行拍卖,共推出18宗土地,成交15宗,面积21.67万平方米,成交金额1.28亿元。

盼盼路两侧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成功拍卖,标志着营口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在盘活土地资产的同时,使城区改造真正走上市场化运营的道路,为城市建设和改造探索出一条新路。

采访者: 《营口日报》记者郭志民曾写过一篇题为《可资借鉴的“盼盼路现象”》的文章,其中写道:“街路修得好与孬,质量怎么样,只有经过实践的验证才能得出结论,而唯有这样的结论才最权威、最有说服力。盼盼路历经10年无大修,足以证明其质量堪称一流,冠以‘最牛’称号,名副其实。”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到营口人对盼盼路的评价,盼盼路在施工中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证工程的质量?

孟凡利: 为了保证盼盼路的工程质量,在道路规划设计时,我曾提出这条路在规划建设上力争100年不落后,要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标准施工,严把验收质量关,力争将盼盼路建成营口市的一条标准示范路。为了加快施工进度,我们要求地下8条管线同时施工建设,涉及排水公司、自来水公司、煤气公司、电信局及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等单位,各部门分工负责,密切协作。这些单位的领导经常与干部职工工作在工地一线。施工中各部门若遇到问题,均由营口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与各相关单位负责人进行协调,使一些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确保了道路工程的质量。在施工期间,我每周一下午都组织召开一次调度会,对工程进展情况进行协调。平时,我也经常到现场,施工队遇到什么问题我们及时开会研究决定,问题基本上不过夜,不影响施工,推进了整个工程进度。偶尔,晚上我有时间,也会到工地去看一看,对现场遇到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其间,市委、市政府领导,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也多次到工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对盼盼路的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并提出一些宝贵意见。

常听有人说,盼盼路建成十几年来,没有看到因为管线维修而出现的道路“拉链”现象和因下大雨而产生积水的情况,实际上,他们不知道,那是因为盼盼路的地下建设了一个“大方涵”,即一条排水暗渠,管径都比小汽车宽,保证了排水的畅通。另外,地下还铺设通讯电缆3条、电力电缆1条,铺设热力管道、给水管道、煤气管道各2条,管线总长度达31公里,真正做到了功能齐全、配套完备,几十年也不落后。

盼盼路作为营口市区标准较高的一条路,从2000年4月29日开始建设,到9月30日竣工,只用了5个月的时间,实现了当年施工,当年竣工,并在营口的道路建设上创造了许多个第一:第一次实施管线工程全部埋入地下;第一次采用路面优质结构设计,达到高级道路设计水准;第一次实施市政工程全面招投标;第一次实行市政工程施工监理;第一次全部采用进口摊铺机进行路面作业。盼盼路建成后,其道路工程曾荣获国家建设部颁发的“21世纪市政工程金杯奖”“辽宁省市政金杯示范工程”等荣誉称号。

2004年,我们又将盼盼路由金牛山大街向南延伸到市结核病医院3.1公里的续建工程列入营口市委、市政府为市民办的20件实事之一。工程由营口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营口市交通局共同承建,分段施工。两个建设单位同时设计、同时施工,于当年6 月25日全面竣工。

棚户区改造:“一号民生工程”

采访者: 2005年,辽宁省委、省政府做出“把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作为一号工程”的决策。营口市迅速行动,使全市棚户区改造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棚户区改造会议上做了经验交流。当时,您任营口市委书记,请介绍一下营口市棚户区改造的情况。

孟凡利: 营口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城,主城区的棚户区面积较大,基础设施陈旧、残缺,晴天道路坑洼不平,雨天道路泥泞,特别是市区西部集中连片棚户区已经存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房屋结构简陋、低矮下窖、阴暗潮湿。那时有一句流行的话说“西头连个科长都没有”。从1999年开始,我们把“经营城市”的理念引入棚户区改造,通过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部分棚户区进行了改造,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2005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开展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工程,给营口市下达了在2005—2007年3年内完成改造棚户区建筑面积71.1万平方米的任务,这对我们进一步加快棚户区改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市委九届九次、十次全会上我们把棚户区改造项目列入重要议题,把棚户区改造作为“一号民生工程”来抓,提出提前一年完成省下达的三年棚户区改造目标任务。

经过市委、市政府多次专题会议研究,确定了当年改造棚户区17个,把棚户区改造工程列为2005年为市民办的15件实事之一,并研究制定和印发了《营口市城市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

采访者: 动迁政策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市委、市政府是怎么规定的?

孟凡利: 我们明确提出棚户区改造要实施阳光工程。为了让老百姓放心,我们在《营口日报》上公布了棚户区动迁群众所享受的多项优惠政策,以及对特困家庭实施安置补偿的相关政策。比如:减免煤气进户费1 200元,公用设施维修费暂停收3年,有线电视、电话初装费全免等。针对特殊困难家庭,由政府出资建150套小户型居室,每户30平方米。这些特殊困难家庭是由社区、街道、民政部门以及动迁部门联合依照相关条件严格审查,并在动迁现场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来确定的。对鳏寡孤独、无依无靠、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由政府出资直接安排进养老院,将其动迁补偿金交由民政部门管理使用,不足部分由政府承担。对不够条件享受小户型的特困户,我们也在拆迁位置上给予适当照顾,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得到了动迁户的认可。我们在棚户区改造中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六个公开”,就是坚持封区普查与房屋性质认定公开,评估价格与装修补偿标准公开,享受政策照顾的低保户、特困户家庭公开,回迁安置地点公开,搬迁序号、交款号、选择楼层号公开,内部流程公开。另外,我们还请市纪检委、监察局派人对拆迁全过程实施全程监督,并向社会公布了监督举报电话。

采访者: 在棚户区改造中涉及开发、动迁、工程建设等许多环节,当时是如何操作的?

孟凡利: 在棚户区改造中,第一项工作是招标。列入2005年“棚改”计划的都是多年房产开发剩下的开发难度较大、商业价值很低的地块。早在2004年11月初,我和市长赵化明就多次组织相关部门研究2005年棚户区改造政策、地块选择和实施办法,先后7次听取汇报。在总结2004年以前棚户区改造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出台了《营口市2005年棚户区改造项目土地使用权出让办法》,并且决定对房地产市场实行总量控制,原则上2年内不对棚户区改造项目以外的地块进行出让,让出市场空间给棚户区改造项目。“棚改”回迁楼由开发商按合同规定的标准承建,政府按建设成本、配套费,加上折合楼层面积土地价进行核算回购,降低了开发商的投资成本。市政府还积极争取棚户区改造贷款,保证省政府棚户区改造开发银行软贷款专款专户专用,省政府正式出台的政策全部兑现落实给开发商,得到了开发商的欢迎。营口市政府还出台了25项相关行政事业费减免政策和7项服务性收费减半政策,使开发商平均每平方米降低成本约180元。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优惠政策,才让2005年3月16日召开的棚户区改造项目第一次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出让会现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火爆场面,开发商踊跃投标竞标,推出的10宗土地当场成交7宗,成交面积达90万平方米,成交额为4.8亿元。

第二项工作是动迁。由于棚户区拆迁的片区范围大,棚户区内大部分是困难户、低保户,这为我们的工作增加了难度。要把这“天下第一难”的工作做好,制胜法宝就是阳光工程。在市政府召开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推进会上,我提出动迁中要实行以公开、公平、公正为主线的阳光工程:动迁补偿标准在阳光下公开,动迁程序在阳光下操作,回迁安置在阳光下进行,动迁居民在阳光下受益。市长赵化明在会上要求:“在棚户区改造中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必须保证相关政策不折不扣地执行,坚持让利于民不打折;必须保证回迁楼的质量;必须保证按计划回迁;必须严肃纪律,坚持便捷、高效、全面、廉洁的工作方式。”

动迁工作开始后,负责拆迁工作的拆迁办、开发办、综合执法局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主动放弃节假日的休息时间,深入拆迁户家中反复宣讲拆迁的政策,并积极帮助困难群众解决遇到的问题。由于动迁工作实行了“阳光工程”,提过分要求的人少了,咨询政策的人多了;上访的人少了,表示理解的人多了。许多居民开始积极进行搬迁,并且还出现了争先交房、争先交款、争先拆迁的场面。那时候平均每天有300户左右居民往外搬迁,最多一天迁出了700余户。拆迁工作从2005年3月16日开始,到6月初近3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17个片区的拆迁任务,动迁居民近2万户,占地面积13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

第三项工作是保证工程的进度和质量。我们采取了许多措施:在棚户区改造方案中,我们规定回迁楼与商品楼要建在同一个小区内,以此来提升棚户区改造回迁楼建设开发、居住使用的人气指数;规定了回迁楼的建设标准,要求在户型、面积、标准、材料、造型、间距方面必须统一,回迁楼的道路、给水、排水、供气、采暖、通信等内外配套管网设施要与商品楼一样,回迁楼的楼宇门一律采用防盗智能门,楼内用大理石踏步、白钢扶手,屋内安装标准洗洁器具,达到动迁户可以一次性直接入住的标准。

在整个施工中,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推进会和现场办公会,我也曾多次深入棚户区改造现场进行察看。从2005年8月开始,政府实行了周调度例会制度,实行领导包片负责制,责任落实到人,工作一步到位。施工期间,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同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部门不定期到施工现场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另外,我们还建立了棚户区改造市民监督员制度,由各棚户区所在社区选派动迁群众代表担任市民监督员,对工程质量随时实施监督,全市共设群众监督员63名,在各棚户区改造现场进行即时监督。

我们千方百计筹集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力量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当年动迁、当年回迁的目标。11月4日,首批1 800户回迁居民办理了入户手续。全年建回迁楼101栋,建筑面积52.25万平方米,安置回迁居民近万户。

2005年,营口市棚户区改造实现了动迁面积最大、动迁户数量最多、回迁安置速度最快、建设标准最高、优惠政策落实最好、群众最满意的目标。

在2005年的棚户区改造过程中,时任省委书记李克强、省长张文岳、省委副书记王唯众、副省长李佳等领导同志先后几次来到营口棚户区现场视察,对营口的棚户区改造工作给予了肯定。在省政府召开的棚户区改造现场经验交流会上,营口市政府还做了经验介绍。

滨海路:衔接“辽宁滨海大道”

采访者: 21世纪之初,辽宁省委提出要“转身向海”和实施“五点一线”开发开放战略。在辽宁省连接沿海经济带各城市间的滨海大道(“一线”)建设中,营口是早于其他各市完成营口段的修建工作的。请问营口是怎样计划并完成的?

孟凡利: 修建滨海路是营口市委、市政府几届领导班子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心愿。早在1992年,营口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修建一条从市区到鲅鱼圈区的快速公路(当时定名为滨海路),以改善营口的投资环境,带动港口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并提出了自行设计、自行施工、集资修建的设想。工程测量工作从1992年11月开始,建设方案在1993年2月通过市委常委会审议。最初的设计方案是北起市区西炮台公园,南至鲅鱼圈区大董屯,沿海岸线走向,全长49.2公里。由于这条路地理环境复杂,沿途都是滩涂、盐滩和河流等,再加上资金缺乏,修路存在很多困难。当时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动员大会,时任市委书记郭军在会上动员全市各界群众支持滨海路的建设,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并为修建滨海路捐款,力争三年建成通车。会后,市领导带头捐款和参加义务劳动。在他们的带动下,各界群众踊跃捐款,并有2 000多名机关干部参加了义务劳动,全市人民积极投入滨海路的建设。到6月末,完成了2.5公里长、5万立方米的土石方任务。

1994年12月,滨海路大沙河桥竣工通车。到1995年春,滨海路的南端完成望海寨至大董屯3.5公里筑路工程,北端完成了由西炮台起向南4公里的土石方工程。此后因资金等原因制约,该工程停工。

采访者: 滨海路的重建工作是从何时开始的?

孟凡利: 1998年我到营口后,听了有关部门修建滨海路的情况介绍,从那时起,我就有了继续修建滨海路的想法,也曾多次组织有关人员沿着海边进行勘测,找专家进行考察和论证,进行可行性研究,做了许多前期的准备工作。

2003年,滨海路的修建工作被列入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前期经过初步设计、环境评估、立项等充分的准备工作,正式提交市委常委会讨论,得到常委会的批准,确定在原滨海路的基础上重新设计规划修建滨海大道。为了便于滨海大道各项工作的开展,市里成立了滨海大道领导小组,由我担任组长,由当时的常务副市长赵化明,副市长张铁民、孟繁忠、张洪武担任副组长。市建委负责工程招投标工作,市财政局负责工程决算工作,市交通局质检站负责质量监督。当时,这条路的设计规划是从市区的渤海大街到营口开发区北交通岗,跨越了营口市区、老边区、盖州市、鲅鱼圈区,是贯穿营口南北的一条重要通道,全长51公里,路基宽24米,计划于2005年9月30日竣工。

2003年7月,由营口市城市投资公司与开发区城市投资公司合资成立项目法人单位,即营口滨海大道置业有限公司,全面负责滨海大道的建设、经营及管理。当年9月完成了设计招投标工作,12月成立了滨海大道工程建设指挥部,开始进入了滨海大道的实质性建设阶段。

为了进一步推动滨海大道的建设,2004年,我们将建设滨海大道列为“为市民办的20件实事”之一,2005年再次对加快建设滨海大道提出了要求。建设期间,我也曾多次到现场察看,具体负责的几位领导同志也经常在工地现场指挥,召开现场会解决各种问题,确保了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

可以说,滨海大道的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有过很大的争议。修建道路时,我们没有钱,为了解决资金问题,我们通过开发区城市投资公司筹措项目启动资金约8 000万元,也作为项目的自筹资金,其余资金通过国家开发银行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分批贷款解决,营口市财政提供担保。

2005年8月26日,时任省委书记李克强来营口调研,现场考察了正在建设的滨海大道。他认为营口的设想符合发展辽宁沿海战略的实际,要走在全省前列,成为辽宁沿海开发的第一梯队。省委、省政府也给予了1.6亿元的资金支持。

2005年8月29日,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了李克强同志来营口调研时的讲话精神。会上,我就贯彻落实李克强同志讲话精神时提出,营口要积极抢抓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的双重机遇,按照走在前列和成为辽宁振兴第一梯队的要求,确定一个高起点、高水平的发展目标,进行科学规划,推动全市的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这次会议之后,滨海大道的建设被市委提到了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辽宁中部城市群出海口的重要位置,我们也对滨海大道的建设从质量和进度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滨海大道的建设质量,根据工程要求,将竣工时间延后一年,确定为2006 年9月30日。

2006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辽宁实施“五点一线”开放开发战略,其中要修建连接沿海城市的“一线”,滨海公路正好与营口修建中的滨海大道相接,为营口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当时我已经到市人大担任人大常委会主任。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迅速调整了滨海大道的修建方案,将滨海大道北部起点从渤海大街延长至辽河边,与建设中的辽河大桥衔接,南边从开发区北交通岗延长至浮渡河,与辽宁滨海公路大连段相衔接,使其建成之后成为营口连接其他周边城市的重要交通主干道。

2007年7月1日,渤海大街至开发区北交通岗段举行竣工剪彩仪式,这是营口市自行提出修建的滨海大道路段。2008年滨海大道营口段全线竣工,南北两端均与全省的滨海大道相连。

滨海大道的开通不仅促进了沿海经济带的快速发展,也拉近了营口港区与鲅鱼圈港区的距离,为沿线地区的商贸、旅游等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8R4ed/JDoWRhmczGgos5qNyJFB33JAatKlRIZtBNKvsAfsfB2BDmGuC41vcm/+i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