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与煤炭负重前行
——回忆我在山西当省长

王森浩

我1983年开始担任山西省省长,1992年离任。这期间的山西省同全国各地一样,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10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省经济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也是人民生活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10年的实践是丰富多彩的,同时也充满了荆棘和坎坷,经历了风雨和艰难。现对这十年与煤炭有关的一点情况做简单的回顾,以借鉴于既往,开拓于未来。

我调任前山西煤炭情况

1956年,我从北京矿业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大同矿务局,工作了15年。1970年到潞安,在那里待了12年。1982年,我被调到煤炭工业部任总工程师,第二年赴任山西省省长,我一共下了27年的矿,卸任省长后还是在煤矿。而在山西这样的煤炭大省当省长,跟煤炭打交道自然也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就开始酝酿把山西建设成全国的能源基地。1979年8月,薄一波来山西调研,调研后向国务院提出了“尽快把山西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能源基地”的建议。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也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把山西建设成为全国能源基地的报告》,也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支持。1980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尽快把山西建成强大的能源基地》的社论,这一社论指出,大规模地开发山西煤炭,这是全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同年7月,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报送了《山西能源基地建设规划纲要(草案)》。在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的具体帮助下,在各方面专家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综合规划》。此后,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来山西调查研究。1982年,国家做出了建设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战略决策。

我就是在这之后被调往山西的。

1983年正是我国“六五”计划期间,经济发展很快,年增速高于10%,所以急需能源,而煤炭占到了我国能源结构的70%,石油占了20%,其他的还有如煤层气等。石油少,所以主要就靠煤。较之需求,当时煤炭生产严重不足,国家煤炭能源相当紧张。山西煤多,有2 000亿吨储量,全国70%的煤靠山西,可以说,山西煤炭产量上不去,全国煤炭产量就上不去,国家的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我提出“大中小并举”

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是做调研。带着省政府厅局长下基层,了解各地的基本情况:班子情况、工人生产情况……以及一些存在的问题,这样走了一个多月。当时的山西,经济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下游。从农村来说,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十年九旱,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旱能力低,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老百姓就是种点粮食,没有什么别的收入。调查后我认为,山西要想发展主要还得靠煤,还得在煤上做文章。

1983年,山西省煤炭年产量已达到1.59亿吨,但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要求。山西确定建设能源重化工基地之后,按照初步规划,国家要求山西原煤产量1990年达到2.3亿吨至2.5亿吨,到2000年,产量要达到3.6亿吨至4亿吨,外调2.7亿吨至3亿吨。所以,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进行建设,走什么路子。我下基层调查了一个月,一直思考煤炭产量怎么能搞上去。

当时,由于受单一所有制结构思想的束缚,我国几十年来发展煤炭工业主要靠建设国营大中型煤矿。“六五”计划期间,国家安排在山西开工兴建的40项大中型项目中,煤炭建设项目有10项,其中包括扩建改建八大矿区(大同煤矿、轩岗煤矿、西山煤矿、汾西煤矿、阳泉煤矿、霍州煤矿、潞安煤矿、晋城煤矿)并新建古交、平朔两大矿区。

山西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有条件也应该建设一批大型骨干煤矿,一个国家没有一批决定着国计民生的大型骨干企业是不行的。但是,单靠发展大中型煤矿无法适应国家建设对煤炭的需要。当时面临的实际情况是:一方面,国家建设急需煤炭,但建设大中型煤矿周期长,少则三五年,多则七八年,远水不解近渴,且改建、扩建的投资大,国家经济比较困难。一方面,到2000年,这些统配矿的产量尽最大努力也只能达到2亿吨,缺口还很大;另一方面,山西煤炭资源分布广,全省80%的县(区)地下有煤,老百姓有挖煤的传统和经验,实行联产承包后,农村也有剩余劳力,可以从事煤炭开发。

依据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1984年上半年,我提出“大中小并举”,即在搞好国营煤矿的技术改造和重点矿井建设的同时,由地方和社队办一批中小型煤矿,作为统配煤矿的补充,这既可以加快能源基地的建设,也可以使山西农民很快富起来。

那么,怎样发展地方和社队煤矿?我当时提出了十条措施:

(1)大中小一起上,原则上国家办大矿,地方、社队办中小型矿。

(2)统一规划煤炭资源,有计划地给地方和社队小矿足够的煤炭储量,不仅仅是边角煤、风化煤。小矿的资源要有保证。

(3)多方面开辟办矿的资金渠道:一是群众集资办矿,个人、集体办可以,联营也行,山西农民存款有13亿元,拿出一部分就很可观;二是国家、地方借给社队发展基金,免收利息;三是国家投资,包干给地方建矿。

(4)社队借款办矿,在还清贷款前免交税利。还清后所得利润交够国家的,留给集体的,剩余全部是自己的。

(5)煤炭运输允许国家、集体、专业户、联营户一起上。允许社队矿自产自销,价格不受限制,国家不干预,由双方自行商定;也可以和国家签订合同交售给国家。

(6)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小煤矿、大电站”,即大电站用小煤矿的煤,煤价和补贴均按国家统配煤的规定办。

(7)一部分机械工业要转向为中小型煤矿服务,生产风机、水泵、溜子、绞车、煤电站、矿灯等专用设备。改造中小矿,保证安全生产。

(8)建立地方矿的地质勘探和设计队伍,使地方和矿不再为这些事犯难。

(9)采取各种形式、多种渠道为地方矿培训技术和管理人才,从老矿抽调一部分技术工人到小矿工作。

(10)明确规定地方和社队矿的管理条件,保证安全生产,防止乱采乱掘,逐步实行正规生产。

省政府讨论方案时也有不同意见,但是后来还是定了下来,否则产量上不去,满足不了国家需要。省委通过后上报国务院,方案得到批准。

煤炭带动了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投资省、见效快、效益好的路子。

乡镇办矿很简单,由于山西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好,有的地区浅层煤离地面只有几十米,挖个洞就出煤,很快就能采上来。在这些地方建设矿井投资省,一般小型煤矿当时吨煤投资20元左右,生产成本低,只要有政策,农民积极性很高。很快,老百姓富了,国家煤炭需求也满足了。到1989年,全省乡镇煤矿由1980年的3 000多个发展到6 000多个,煤炭产量由3 000万吨增加到1.13亿吨,超过了国家在山西统配煤矿的产量。1990年乡镇煤矿的产量已占到全省煤炭产量的41%,乡镇煤矿成为山西煤炭工业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山西乡镇煤矿生产能力由3 000吨扩展到1.13亿吨,只用了国家几亿元贷款,主要依靠的还是农民自己的力量和煤矿自身的积累。

随着煤炭生产的发展,交通运输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全省煤炭一度大量积压。运不出去就在当地卖,可即使价格很低也很难卖掉,农民要求修路的呼声很强烈。

所以,当时除了搞煤矿以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发展交通,搞铁路、公路。在积极配合国家建设大秦线,改造南北同蒲线、石太线、太焦线等6条铁路干线的同时,山西兴建了5条地方铁路,各地市间都修通了,从地市到县、县与县也都通了公路,从农村到城市的交通很方便。现在山西交通很不错,这也是因为煤矿发展了,有了钱才办起来的,没钱办不了。

在产业结构方面,能源基地建设初期,由于当时全国能源供应紧张,急需山西多生产煤炭,所以山西在基地建设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增产煤炭上。那几年煤炭产量增长得很快,但交通运输能力不足、农业基础薄弱、轻纺工业落后、日用消费品供应不足等矛盾日益突出,制约着煤炭的开发。实践使我们体会到,作为一个省,国民经济是一个整体,应有全面的产业政策,形成合理的地区经济结构,山西不能光出煤,其他产业也得发展。我当时就开始调整投资比例,煤矿少投一点,其他包括农业以及钢铁、化工等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都增加。从1980年起,在10多年的时间里,省级用于农、林、水基本建设的投资共10.6亿元,其中来自煤炭所累积的资金为5.06亿元,占47.7%。影响比较大的是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多,对职工子女就业有好处,老百姓上市场买东西也都方便了。

小煤窑的问题

乡镇煤矿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但由于发展得很快,缺乏经验,管理跟不上,逐渐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资源损失浪费太大是主要问题。小煤矿的设备简陋,采煤方法落后,没有机械化,都靠人工采,资源回收率很低,1万吨的储量顶多采出3 000吨。相比之下,国有煤矿机械化程度高,1万吨储量可以拿回7 000吨,资源回收多。这在小煤矿发展初期是难免的,但长期这样下去不行。对此,起初我们只是说一说,也没有什么好的措施,因为只要是用手工挖煤,回采率就没有办法提高。另外,有些地方采完以后地表就塌陷了,农田被破坏,省里都给补贴,地少了,这批依靠农田的劳动力就被转移搞乡镇企业。

到20世纪90年代,煤炭供应不再紧张,山西开始逐步对小煤矿进行改造。好多小煤矿都合并了,改造成正规的大煤矿,搞机械化采煤。还有的关掉,由省里给经济补贴。另外,对乡镇的小煤矿审批变得严格了,少批或者不再继续批了。这样,用了一两年时间对小煤矿改造完成。

大力发展乡镇小煤矿,这只是一段历史,在当时的情况下必须这样做,否则煤炭的产量就上不去,国家经济发展就快不了。后来不能这样做了,当然也不需要这样做了。

再多困难也要坚定地往前走

当时存在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多出煤炭是把山西资源给了别人,是“出卖山西资源”,山西煤炭大量调出,是吃了大亏。实事求是地讲,从总体上看,在煤炭生产上,山西是受益者,绝非受害者,这是最基本的事实。山西多出煤,多为国家做贡献,不是出卖山西的利益。山西是全国的一部分,山西的煤炭资源是属于国家的,建设山西能源基地是国家的决策,山西这个局部和全国大局是统一的,根本利益也是一致的。事实上,当时十来年间,山西外调煤炭获得的各种价外补贴总共有几十亿元,这成为山西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这些煤炭补贴除一部分用于能源、交通建设外,大部分用于发展其他方面的经济建设和改善人民的生活。如果没有煤炭价外补贴这笔资金,仅靠财政收入,是办不了这么多事情的。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产煤县经济发展快、人均收入高,多数产煤村都较快地富了起来,大大超过了无煤的地方。

回顾我主政山西这10年,个人认为得的多,失的少。

我刚上任那年是49岁,在当时是最年轻的省长了。我在的这10年,山西比较稳定。发挥山西煤炭优势,多出煤对国家有好处,对山西老百姓也有好处。煤炭好了,经济就好了,经济好了别的工业也可以上去。一个新生事物开始都会有人反对,可是要突破了也就突破了,突破需要勇气。

国家需要煤炭,不能说为了地方利益不管国家。但是,山西人民的利益也得维护,两头都得做工作。“大中小一起抓”这个方针现在可能不合适了,但可以说,山西发展最快的时候就是“六五”“七五”这10年。

(高芳整理) Lpu6ev8HMW41bX+7IkV+vM4D2AH96U1lSVUynEQl+/7oe36Gj9CS0CxkAC6NXf+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