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论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任何发展的基础首先是经济发展,任何复苏的开端则是经济的复苏。

当今世界,中国经济及背后的中国因素,是极具价值的研究课题。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如何共同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如何联手消除世界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不仅与各国政要、专家学者、企业家、投资者的利益直接挂钩,而且日益与每个世界公民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

经济学研究的不仅是枯燥的数字与模型,生活、休闲、消费,甚至体育,均可从不同侧面展示经济学的精彩。奥运会、足球世界杯的背后从来又都是各国经济实力的竞技。

自中国生产的呜呜祖拉在2011年南非足球世界杯吹响以来,国际体育大赛便与“中国制造”结下了不解之缘。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中国话、中国汉字、中国餐厅乃至中国企业的广告随处可见,可以说伦敦奥运会“最炫中国风”莫过于“Made in China”。国际奥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伦敦奥运会特许商品中有65%是中国制造。除此之外,美国代表团的运动服和开幕式上“奇怪的”贝雷帽来自中国大连的企业,英国奥运代表团的礼服由中国烟台的企业生产,伊朗、哈萨克斯坦等国挑选了中国的体育运动服装品牌。

从刘长春1932年代表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80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体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映射出了中国经济沧海桑田的变化。

确实,中国经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经济发展不仅改变着中国,也影响着世界。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分工合作,从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贸易格局。这本是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但却引发了关于“中国制造”的争议,甚至成为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好借口。

我们更应该注意到的是,西方大多数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态度与一些持极端看法的人是截然相反的。在西方普通消费者眼中,商品就是商品,没有必要把同样的商品贴上政治的标签,“中国产品”等同于价廉物美,会带给普通消费者更多的利益。

几年前,美国一名负责商业报道的记者邦吉奥尼,从美国商业部门的数据中了解到美国每年从中国大量进口商品后,决定说服家人从2005年1月1日开始体验一年没有“中国制造”的生活。在这之后的一年里,邦吉奥尼发现原本方便的日常生活突然变得艰难了。由于不能购买中国货,咖啡壶坏了后不得不烧开水冲泡咖啡。搅拌机坏了也无法修理,因为更换的刀片是中国制造的。为了寻找非中国制造的商品,她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要付出高得多的价格。

一年后,她把自己的体验及感受写成《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书,在书中她表示自己以后再也不会这样做了。她承认中国商品占据了美国日常消费品的主要市场,但是她更明确地指出,“中国制造”令普通美国人受益最多,特别是对于那些中低收入者而言。

“Made in China”微观具体为“中国产品”,宏观聚合则为中国经济。无论承认与否,也无论愿意与否,从伦敦奥运会到美国普通消费者乃至全世界的消费者,都用自己的选择表明了他们对“中国制造”、“中国产品”乃至中国经济的某种认同。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日。当品味着狄更斯的名言,你我会惊讶地发现,即便200年过去了,当今的世界依然站在狄更斯式充满矛盾的十字路口,世界的明天高度依赖于我们今天的选择。

站在理性的高度,现实地看待“中国制造”、“中国产品”、中国经济,以及东方大地上中国的复兴,已经超出了国别而成为全球话题。

近百年以来,发展中国家要跻身世界经济大国行列谈何容易。中国历经百年沧桑,30多年励精图治,终于站上了世界经济舞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总结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但不可不强调的是:

第一,中国抛弃了闭关锁国,坚持对外开放,打开国门主动接轨世界经济,最终,中国经济与各国经济形成了良性互动。

第二,中国抛弃了计划经济,奉行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又充分展示了特有的、高效的、统一的政策制定及执行力的优势。

第三,良好的政策与制度让中国人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民族性得以施展,人力资源的禀赋优势得到合理配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劳动力资源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全球消费者带去了更多的福利。

无论体制、政策,还是运作过程,中国的选择展示出的不仅是自强不息,而且能顺应世界潮流,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经济对中国的意义不言自明,那么,中国经济发展对于世界有怎样的意义呢?一言以蔽之曰:中国经济对于中国自身和世界,是开启了一个“好的”时代,还是一个“坏的”时代?

评价中国经济的关键是确定评价标准,我们试着确定如下两条标准。一条是基于人性角度的标准。任何经济发展如果对人的发展没有好处,这样的经济发展就不是一个“好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体现在人的发展,这具有普世性。另一条是基于全球共同利益的标准。任何经济发展如果只对本国而对其他地区与国家都没有好处,这样的经济发展就不是一个“好的”发展,经济发展需要的是双赢与互利。

关于标准一:中国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经济可以从生产要素入手,生产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一般包括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知识产权、信息、企业家才能等多种要素。无论是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西方古典经济学代表,还是马克思,均推崇劳动价值论,强调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中国2011年人均GDP为35 198.57元人民币(折合5 414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 979元人民币。虽然全球排名不高,但与其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人均GDP为416元人民币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87元人民币相比较,增长幅度、持续时间都位居全球前列。

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验证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生命力犹在,而且印证了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对企业家才能的认可。无论是一般劳动,还是企业家才能,都可归为“人”的因素。中国的经济禀赋不在于自然资源、资本,而在于“人”!“人”的因素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也是“人”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

关于标准二: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站在全球利益看中国经济,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这10多年以来,与其说中国因素撬动了世界经济,不如说中国经济与各国经济之间已经形成优势互补、荣辱与共的良性循环。中国经济发展从来未谋求唯我独大,而是在追求本国经济发展的同时,谋求与世界各国的共荣。

法国古典经济学家魁奈在《经济表》中强调经济的循环,将经济循环比喻为人体血液系统。保持生产与消费之间以及生产各部门、各地区、各国之间的良性循环,经济就能保持稳定与增长;相反,任何一次经济危机无不是正常经济循环被打破的结果。中国经济发展始终坚持与世界经济融合互动,目前,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形成了循环圈。这种基于共荣、包容发展的中国经济模式可持续增长也就不足为奇了。

无论从人的角度,还是基于全球利益,对于中国经济的考察,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经济开启了自身一个“好的”时代,同时促进了全球一个“好的”时代的开启。

中国经济发展带给世界的变化还表现在:

首先,中国商品不仅为全球消费者带来实惠,而且消除了长期困扰西方经济发展的“滞涨”现象。中国出口产品拉低了世界各地尤其是美国的通胀率,给普通消费者带来了福利。对于美国普通民众来说,从服装鞋帽、日用百货再到电子产品,“中国制造”已经构成大多数美国人生活的一部分。据中国驻美大使馆的数据,过去10年中国商品使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 000多亿美元,平均为每个美国家庭增加了1 000美元的可支配收入。

其次,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填补了美国制造业“中空化”而造成的供应不足,而且为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条件,间接推动了美国高科技、风险投资的新兴产业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大踏步前进。中国庞大、高效、完善的制造业不仅为全球金融资本提供了“栖息”的场所,而且令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金融公司获得巨大利润。数据显示,中国近10年来累计利用外资超过1万亿美元。

再次,中国市场规模与动态不仅左右着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而且推动了跨国公司的发展。中国市场也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中国不但是全球生产链、也是全球采购链上不可替代的一环,大量的跨国公司都将在中国建立供应链作为其全球战略不可或缺的部分。当今任何一家跨国公司,要完成设计、采购、生产、销售的一连串工作,都无法脱离中国市场。

最后,中国需求不仅影响着国际商品的价格走势,而且稳定了国际商品价格,中国需求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以钢铁行业为例,10年前中国的铁矿石进口量为9 230万吨,其后需求逐年增加,2008年涨到了4亿吨,2011年进口量高达6亿吨,中国成了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东、东亚等资源禀赋国家在大宗原材料、能源的出口中获得了稳定的外汇收入。

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1949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呈现两个明显的阶段,1978年是著名华裔经济学家邹至庄教授提出的“邹氏断点检验”(The Chow's Test)的起点。之前的中国相对封闭,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之后的中国全面开放,经济持续发展,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逐步扩大。

中国经济的转折点在1978年!这一年的12月,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国策。紧接着的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在华盛顿中美两国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新加坡当时的总理李光耀听到这一消息后十分感慨地说:“中国的大门再也不会关闭了。”

大约10年后的1999年,江泽民与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举行了一次电话会谈。中美重开入世谈判,两年后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年多后,美国世贸谈判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在华盛顿的一场研讨会上表示,“全球贸易和投资方式中出现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中国经济的兴起,这是100多年来世界经贸格局的最大变化。中国正在改变亚洲的面貌,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并且有可能改变世界范围内国际政治影响力的现状。”

又经历了大约10年,2008年,也是在华盛顿,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20国集团峰会,并与各国政要商讨全球金融体制改革。就在这次峰会前不久,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强调:“无论是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还是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没有中国参与都无从谈起。”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经济发展表明,中国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是积极借鉴全人类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明的成果,同时为世界繁荣与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忽略中国的崛起,没有哪家跨国公司愿意放弃中国市场,也没有哪个研究经济的学者能够忽略中国的影响。世界事务呼唤中国的参与,世界格局需要中国的崛起,世界均衡需要中国的力量。

中国一方面创造了一个西方认为难以理解的经济成就,另一方面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经济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板。

当人们将目光回溯到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起点,用心去品味和体会30多年的变迁,无不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中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中国的利益就是世界的利益,世界的利益也是中国的利益。在与世界的互动中,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本身,就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也为别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个伟大的时期已经开启,那就是中国与世界彼此良性互动的时代开启了。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了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连续保持高于世界平均增速的经济增长率,GDP及人均GDP大幅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

中国复兴,这既是全球关注的热点,也是充满挑战的学术研究课题,更是自始至终夹带着强烈政治色彩的议题。

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与模式缺乏了解与认识,廉价劳工论、外资推动论、出口拉动、权威政府都从某一侧面抓住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特征,解释了特定的局部情况,却没有全面、准确地诠释中国经济的发展。

在全球分享到了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所带来的福利,并为中国经济发展感到欢欣鼓舞之际,一些国际媒体否定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或把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局限在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从而出现了“中国崩溃论”与“中国威胁论”的说法。

这些声音伴随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或多或少使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产生了不同看法。经历了改革开放历练的中国人也懂得这个道理,世界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解和认同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发展中的中国难以避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掌声与嘘声会同时响起来,这一切既考验中国人坚持特色发展道路的意志,也历练着中国寻求世界理解的耐心。我们不追求所有人理解中国的复兴,但是我们深信,中国一定能够赢得越来越多的理解与信任,越来越多的朋友会与中国携手为世界和平、人类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事实上,中国经济发展不仅从未受到“中国崩溃论”与“中国威胁论”的干扰,而且巧妙地将其融为和弦,转变为鞭策与自勉,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主旋律。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史证明,中国既不会崩溃,也不形成威胁。中国的复兴是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为主线的发展过程,这是世界潮流、历史逻辑。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为GDP的增长,而且伴随着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核心元素的中华文化的复兴,带来的是维护世界和平阵营力量的壮大。

中国30多年持续的经济增长,也证明了世界上从来都没有什么神仙皇帝,经济发展也不靠救世主,所谓唯一普世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绝对正确的经济发展道路,实际上并不存在。合理的就会存在,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坚持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以民为本选择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才是科学的发展道路,中国所取得的经济成果正是基于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坚持以民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历史不会重复,但却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500年前亚欧大陆的西部迎来了文艺复兴的曙光,今天,亚欧大陆的东部正践行着另一场伟大的复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是欧洲文艺复兴的轨迹,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写照。

中国的复兴,本身就是扬弃的结果,是开放的结果,也是聚合的结果。中国的发展是在吸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在吸收世界先进生产力与文化的条件下,创造性地探求着顺应世界潮流、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与模式。

中国的复兴是全方位的,经济发展依然是主旋律。全面总结中国经济增长,准确解读中国经济发展,切实消除对中国经济发展认识上的误区,这不仅有助于中国自身更稳健地发展,也有助于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借鉴并探索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同时,这也是发展经济学的丰富与深化。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后,给人的印象是狭隘民族主义情绪随之高涨,意味着扩张与霸权。但是,这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这样的感性认识正是首先需要被怀疑的。

历史上的中国从来都崇尚“礼”、“义”,被誉为礼仪之邦、谦谦君子国度。丝绸之路,中国输出的只是丝绸、瓷器与文化,而不是扩张;郑和下西洋,中国带去的是先进的农耕技术、纺织技术,而不是侵略,中国元素本质上是和平元素。

基于尊重历史及对现实的观察,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加,中国力量就是和平力量。

近年来,中国可以说“不”,中国能够说“不”……畅销一时;我们需要厘定及表达的是:首先,中国并不是为了说“不”而说“不”,为了反对而反对;其次,中国可以说“不”本身不是中国经济发展实力增强后的因变量,反之,中国经济发展也不是中国可以说“不”的自变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即便国内百废待兴,经济实力有限,对于霸权与强权,中国也敢说“不”。

故而,凡是不利于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的,中国就敢说“不”;凡是不利于增进世界与地区繁荣的,中国就会说“不”。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就是国际和平与稳定力量增强的过程。我们一方面呼唤世界以正确的态度看待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复兴,另一方面,我们也会以更宽广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别国的发展,以更多的耐心期待着越来越多的朋友认同与理解中国经济的崛起。

国际经济格局与自然界结构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都需要均衡。均衡、秩序、节制,这是任何体系正常运行的保障。

均衡,保持着自然界生态的平衡,维系着万有引力下的天体运行;自然而然,均衡也是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失去了均衡就失去了循环,没有循环就没有流通与交换,影响了生产与消费。当然,均衡是在运动中的均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均衡,均衡可以被打破,但不能够长期失去均衡,否则,经济顺畅运行是不可能的。

当今的国际经济格局,就是以美国雄踞塔顶的金字塔格局。国际经济格局顶端是美国,其次是欧日等发达国家,底端是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

在自然界,雄踞食物链顶端的狮子王以食草动物为生,但是它不会放纵贪婪而将所有食草动物消灭殆尽,当然它也没有这么大的胃口将食草动物一口吞噬。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之间、食草动物与植被之间的这种均衡令自然界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地运行着。

但是,华尔街的贪婪与野心,是狮子王所望尘莫及的。华尔街本质上就是以美国为主的国际资本的代名词,国际资本又是贪婪人性的资本化。旧殖民主义用坚船利炮武装到牙齿,游弋在四大洋豪夺;新殖民主义则利用货币,通过现代金融手段在资本市场上巧取。

国际资本的武功需要宽容的外汇管制、资本自由流动的金融体系及全球化的配合,终于这个机会到来了。

1997年,国际资本利用亚洲新兴国家扩张过快、外储不足的弱点,发动金融战一举洗劫了亚洲四小龙、五小虎几十年积累的财富。在地区经济危机关键之时,中国伸出了援助之手,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大量购买韩国及东南亚的商品,协助它们渡过经济危机,恢复经济平衡,重拾经济增长。

大约10年后的2008年,国际资本改变策略,再次兴风作浪,掀起了更大规模的金融海啸,并巧妙地将自身的房贷危机转变为全球危机,将金融海啸吹向欧亚地区,让虚拟经济波及实体经济。在世界经济危机的严峻时刻,中国再次发挥了稳定世界经济的重要作用。

在世纪之交的两次严重金融危机中,全球经济均衡被严重打破了,既暴露了华尔街的贪婪,也见证了中国在稳定全球经济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华尔街的贪婪是与生俱来的,在不断打破世界经济均衡的过程中赚取超额利润。祈求华尔街放弃贪婪无异于对牛弹琴。与其祈求食肉动物改变习惯转而食草,不如积极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呼唤在维护世界经济均衡格局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的中国力量。

维护还是改变现有国际经济格局?这是不以华尔街国际资本意识为转移的世界潮流。我们预期:

国际金融危机不可能消除;但是,中国力量将有助于熨平世界经济危机的波澜。国际经济格局从金字塔结构转变为均衡结构不是呼吁就可以自动实现的;但中国因素将是加快发展中国家追求世界经济均衡格局的积极力量。

从亚当·斯密主张的国际分工及国际贸易开始,强调资源有效配置、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福利不断增加,是经济学家追求的共同目标。

当金融危机、股市暴跌、汇率波动、债务危机、贫富差距扩大、生态恶化、地区冲突充斥新闻报道,不仅经济学家,几乎每一个世界公民都会思考同样的问题:如何减少贫富差距?如何保持全球经济均衡增长?如何持续提升人类的共同福利?

当今世界的问题恰好说明了改变现有国际经济格局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世界经济而言,缓慢增长将维持,结构调整是主导,经贸竞合是主流,摩擦冲突则是常态。人们希望:中国因素是全球经济增长与稳定的因素;中国经济增长及中国的复兴是推动国际经济新格局与新秩序建立的关键;中国力量是国际经济格局重新平衡的重要砝码;共享性经济增长模式可能是解决当前世界经济矛盾的最好选择。

共享性模式对内体现在国家与民众福利的协调增长、国家经济政策能强化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升级和转型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一种可以相互共享社会财富的机制,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共享性模式对外体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增长上。只允许富国放火、不让穷国点灯的“大霸王”经济发展模式,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市场,即便有短暂的市场也绝不可能有永久的市场。

本书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就是让海内外读者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在未来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分享我们对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预期;但是,这显然不是写作的乐趣。写作的乐趣在于收集资料、分析研究、推敲推理的过程,要享受写作的乐趣就必然要放弃任何固有的结论,让数据说话,由事实导出结论。

当我们落笔时,却惊讶地发现,事实与数据显示:中国复兴就是世界潮流,中国力量就是经济均衡的力量,共享性增长就是世界潮流。最终的目标与过程中的享受居然殊途同归了。

德国传教士艾伯特·史怀哲这样评价世人:乐观者一路只看到绿灯,悲观者一路只看到红灯,而真正的智者是色盲。从这个意义上讲,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的推动者、领航者、参与者、呐喊者、思考者、质疑者、批评者,他们都是智者。

最后,让我们共同期待明天更美好!期待世界与中国经济的明天更美好!! 2STZG7bhoLg2h44CRZHA3ey1oQL8LqV0Ej0UaeEiHoGFPrCdkoqSOYQV7qUi7u9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