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凡例

一、先生年譜之編始於清光緒三十二年丙午,時門人鄭可經編《四益館經學四變記》,先生序云:“近著書逾百種,恐久而散佚;又知己遼隔,或僅聞鄙説,未詳大旨之所在。因屬及門,條例舊文,附以佚事,編爲四卷,聊以當年譜耳。”後鄭氏嘗欲編先生年譜,以故未果。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先生去世,孫廖宗澤爲編《六譯先生年譜》《廖氏學案》兩種,今僅存年譜,藏重慶市圖書館,收入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儒藏》史部《儒林年譜》第四十九册,又見舒大剛、楊世文主編《廖平全集》第十五册。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姜亮夫始編《四先生合譜》之梁啟超及先生部分;二十七年戊寅,乃有合譜之意;至三十八年己丑,書成作叙;然今正譜散佚,僅存叙録。後先生女廖幼平編《廖季平年譜》,乃就廖宗澤《六譯先生年譜》而成;婿李伏伽編《年譜補遺》,亦補《六譯先生年譜》之缺。是今日所見先生年譜皆本廖宗澤《六譯先生年譜》,或訂其失,或删其繁,或補其遺,而無集大成者;小子不敏,駑力從之,成此長編。

二、新編《廖季平先生年譜長編》初本《廖季平年譜》,復以《六譯先生年譜》《年譜補遺》增訂,再據先生著述、諸家記載、晚清民國以降報刊訂其失、補其缺、增其遺,而成初稿。在此基礎上,據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廖平全集》補初稿之缺之遺。

三、爲便於讀者檢核、查閲,《長編》引用先生著述凡見於《廖平全集》者,皆注明全集册數、頁碼,然所引資料皆與原刊、原文覆核,改動之處不一一注明,讀者可自行查閲原刊、原文;凡未見於《廖平全集》者,一本原刊、原文,且注明出處,以便覆按。

四、新編《廖季平先生年譜長編》時間下限止於民國三十八年,即先生去世後十七年。

五、新編《廖季平先生年譜長編》凡分九卷:卷一家世師承、卷二早年求學、卷三肄業尊經及初變、卷四二變、卷五三變、卷六四變、卷七五變、卷八六變、卷九譜後。如此分卷,既遵廖宗澤《六譯先生年譜》成法,亦附編者考見;六變起止殆不盡同《六譯先生年譜》,亦不盡同時賢。然藉此以考先生生平事迹、學術履歷、思想歷程則盡同。

六、今人編前人年譜,喜附論時事,似成定法。然學人年譜,當别於政治家年譜。蓋時事或不盡影響學人,學人治學亦未必受時事影響。故新編《廖季平先生年譜長編》凡涉時事,慎之又慎。凡列譜中時事皆須對先生發生影響,否則一概省却,不予編入。

七、新編《廖季平先生年譜長編》謹遵前人編訂年譜成法,記事以陰曆,雖民國後通用公曆,亦盡量轉爲陰曆;今人著書,喜用阿拉伯數字,惟前人未用此記數、記日,亦未知此法,故譜中僅用漢字記數、記日。

八、先生序、跋、識皆今人瞭解其生平、學術、思想之關鍵,故新編《廖季平先生年譜長編》悉數采入;至如部分序、跋、識因涉及多時段生平、學術、思想,則附至作序、跋、識之時。師友、門人書函、序、跋亦爲瞭解先生生平、學術、思想關鍵,除少數節録,餘皆全采。

九、新編《廖季平先生年譜長編》采用資料,正文只注出處、卷數、頁碼,不注版本;凡版本信息,參見參考文獻。引用《廖平全集》,只注册數、頁碼,不注出處。

十、爲便於讀者閲讀,新編《廖季平先生年譜長編》隨譜酌加按語,或考釋文獻,或辨證異同,或商榷成説,或增訂文獻;然部分按語襲自廖宗澤《六譯先生年譜》,或增或删,隨譜而定,幸讀者鑒之。

十一、先生生前,毁譽參半,同時學人,多有異同,或函牘往來,或著文商榷,本譜一併收入;惟先生去世後,孫宗澤、女幼平、門人蒙文通、向楚等皆有成文,或有關生平事迹,或緒論學術思想,然限於體例,本譜未能一一收入。尤爲要者,當屬蒙文通《井研廖季平師與近代今文學》《廖季平先生與清代漢學》《井研廖師與漢代今古文學》《廖季平先生傳》四文,讀者可以參閲巴蜀書社《蒙文通文集》《蒙文通全集》。

十二、民國二十一年先生去世後,成都、井研等地紛紛舉行追悼會,會後刊印《六譯先生追悼録》,然印數極少,難睹其全;一九八九年《樂山文史資料》第七輯《廖季平史料專輯》曾節選部分予以整理;編者原擬據國家圖書館編《中華歷史人物别傳集》予以整理,列爲附録,以資參考,旋因《廖平全集》已全部收入,故悉數删去,僅摘有關先生生平事迹者編入。 gZW5Wj4N1QXuoZp/00+65Ixq35+alWGeX8xfbQsFobM6mv1qyYWpZ/loAhaLMLc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