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南山经之首

《南山经》之首曰 。其首曰招摇之山 ,临于西海之上 ,多桂 ,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花 ,其名曰祝余 ,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 ,其花四照 ,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 ,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 ,食之善走。丽 之水出焉 ,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 ,佩之无瘕疾。

【注】

(què)山:鹊山山脉。任昉《述异记》作“雀山”,《文选·头陁寺碑》引作“鹊山”。这是《南山经》所述众山之总名,可解为鹊山山脉,或山系。 ②招摇之山:即方山,在今广东连州市北湘、粤交界处。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引《吕氏春秋·本味》高诱注谓此山“在桂阳”。以后文言此山多桂,可证高诱所说不错。谭其骧《论〈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以马王堆汉墓出土《汉初长沙国西南隅深平防区图》证实,高诱所言桂阳即今湖南东南彬县附近及广东北江上游今韶关附近二十余县地,“方向都是自西而东”。 ③临:临近。西海:今珠江三角洲一带海面。郭璞《山海经注》以为在蜀伏山,山南之西头滨临西海。 ④桂:即桂树,桂叶似枇杷,长二尺,广数寸,味辛。白花,丛生山峰,冬夏常青。《吕氏春秋》载有“招摇之桂”。 ⑤韭:野生韭菜。《尔雅》云:“霍山亦多之。” ⑥祝余:或作“桂荼”。 ⑦榖(gǔ):楮树,树皮可造纸。郭璞《注》引璨曰:“榖亦名构,名榖者,以其实如榖也。” ⑧四照:照耀四方,形容花朵艳丽夺目。郭璞《注》:“言有光焰也。若木华赤,其光照地,亦此类也。” ⑨禺(yù):猴类动物,似猕猴而大,赤目长尾,今江南山中多有。郭璞《注》谓说者不了此物,名禺,作牛字,图亦作牛形;或作猴,皆失之也。 ⑩狌(xīng)狌:即猩猩。形状如猿,伏行交足。 (jǐ)之水:即连江,在两广一带。 育沛:即琥珀,可入药。 瘕(jiǎ)疾:一种寄生虫病。

【译】

《南山经》之首是鹊山山脉。第一座山叫招摇之山,靠近西海,山上有很多桂树,金和玉也很多。还有一种草,形状像韭菜而开着翠绿色的花,它的名字叫作祝余,人吃了感觉不到饿。山上还生长一种树,它的形状就像楮树但树皮有黑色的纹理,开花时光艳四射,它的名字叫迷穀,人佩戴这种树的树枝有醒脑的功效,不会迷惑。山上有一种野兽,它的形状像猕猴,但耳朵是白色的,爬着走路,跑起来像人,名字叫狌狌,人吃了它的肉跑得很快。丽 河发源于此山,向西流注入西海中,水中有很多琥珀,人佩戴它不会得寄生虫病。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 ,多棪木 ,多白猿 ,多水玉 ,多黄金。

【注】

①堂庭之山:堂庭山,或以为在广西,具体方位不详。堂,一本作“常”。 ②棪(yǎn)木:即野海棠,又名连木,子可食,分布于华南、华中一带。 ③白猿:猿类,似猕猴,长臂长脚,行动敏捷,毛色有黑有黄,叫声凄厉。 ④水玉:即水晶。郭璞《注》引司马相如《上林赋》曰:“水玉磊砢。”赤松子所服,见《列仙传》。

【译】

又向东三百里,是堂庭山,山上有很多棪树,还有很多白猿,山上多水晶和金矿。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猿翼之山 ,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 ,多白玉,多蝮虫 ,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注】

①猿翼之山:猿翼山,在今广东省境,具体位置待考。 ②怪鱼:奇怪的鱼。郭璞《注》:“凡言怪者,皆谓貌状倔奇不常也。《尸子》曰:‘徐偃王好怪,没深水而得怪鱼,入深山而得怪兽者,多列于庭。’” ③蝮虫:一种巨形毒蛇,据郭璞《注》,这种蛇色如绶文,鼻上有针,大者百余斤,一名反鼻。郭郛《山海经注证》以为即蝮蛇,别名五步蛇,长达1.8米左右。

【译】

再向东三百八十里,是猿翼山,山上有很多怪兽,水里有很多怪鱼,多出产白玉,还有很多蝮蛇和奇怪的蛇,长满了不知名的树,人很难登上去。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 ,其阳多赤金 ,其阴多白金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 ,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 ,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 ,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注】

①杻(niǔ)阳之山:杻阳山,与方山一系的山。谭其骧《论》以为地在今广东连州市北,今称方山。 ②赤金:即红铜。 ③白金:即白银,非今之白金。 ④如谣:如人的唱歌声。 ⑤宜子孙:可增强人的生育能力。 ⑥虺(huǐ)尾:毒蛇的尾巴,言其尖锐。 ⑦判木:劈开木头。 ⑧为:治疗。底:即疷,脚上长的茧子。郭璞注:“《外传》曰:‘疾不可为。’一作疷,犹病愈也。”

【译】

再向东三百七十里,叫杻阳山,山南多红铜矿,山北多银矿。有野兽,形状像马而头是白的,身上的纹理像老虎而长着红色的尾巴,叫声像人唱歌,它的名字叫鹿蜀,人佩戴其皮毛会多子多孙。一条奇怪的河从山上流出,向东注入宪翼河。河中多玄龟,它的形状像龟而头似鸟,尾巴尖尖的,因此叫旋龟,它叫的声音像劈木头,佩戴它可以使人耳聪,还可以用它来治足底的病。

又东三百里柢山 ,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 ,其音如留牛 ,其名曰 ,冬死而夏生 ,食之无肿疾。

【注】

①柢(dǐ)山:在今广东韶关以北,邸水发源于此山。 ② (xié)下: 亦作“胁”,即腋下。 ③留牛:即犁牛。郭璞《注》引《庄子》曰:“执犁之狗”,即此牛。《穆天子传》曰:“天子之狗执虎豹。” ④ (lù):一种两栖动物,郭郛《注证》以为即穿山甲。⑤冬死而夏生:冬天休眠夏天醒来。郭璞注言:“此亦蛰类也。谓之死者,言其蛰无所知,如死耳。”

【译】

再向东三百里是柢山,山上多水,却不生草木。有一种鱼,形状像牛,生活在山陵,有像蛇一样的尾巴而且长着翅膀,胁下生着羽毛,叫声像留牛,名叫 ,冬天死去夏天再生,吃了它不生肿病。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 ,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 。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 ,自为牝牡 ,食者不妒。

【注】

①亶爰之山:亶爰山,在今广东省境,具体位置不详。 ②不可以上:言山势陡峭,不可攀登。 ③类:或作“沛髦”。吴任臣《山海经广注》、郭郛《注证》以为即大灵猫,大小似猫,其色棕灰或灰白色,雌雄均有香囊,为香料动物。 ④自为牝牡:雌雄同体。郭璞《注》引《庄子》曰:“类自为雌雄而化。”今貆猪亦自为雌雄。

【译】

再向东四百里是亶爰山,山上溪流很多,却不长草木,陡峭不能攀登。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狸而长着毛发,它的名字叫类,雌雄同体,吃了它的肉使人不妒忌。

又东三百里,曰基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金,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 ,佩之不畏 。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 ,食之无卧

【注】

①基山:山名,或以为即广东揭阳东附近之揭山。毕沅《山海经新校正》云:“《吕氏春秋·本味》:‘伊尹书云:箕山之东,青岛之所,有庐橘,夏熟。’基同箕,青岛即下文青邱是也。” ②猼 (bó yí):郭郛《注证》认为是南方的熊狸,又名熊灵猫、貉獾、冰突龙,体似羊,生活于热带或亚热带,为林栖类食肉动物,常在树上活动。 ③佩之不畏:人佩戴其皮毛不知畏惧。 ④ (chǎng fū):白腹锦鸡。郝懿行《笺疏》以为“ ”当作“ ”,郭郛《注证》认为即白腹锦鸡,分布于南部山地。 ⑤无卧:使人兴奋而少睡眠。

【译】

再向东三百里,是基山,南面山坡多玉石,北面山坡多铜矿,生长着很多怪木。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羊,长着九尾四耳,它的眼睛长在背上,名叫猼 ,人佩戴其皮毛不畏惧。有一种鸟,形状像鸡但长着三颗头六只眼睛,六只爪子三个翅膀,它的名字叫 ,人吃了它的肉可以提神醒脑。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 ,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 ,名曰灌灌 ,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 ,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注】

①青丘之山:青丘山,泛指闽、粤一带海岛,因树木葱茏而得名。郭璞《注》:“亦有青丘国在海外。《水经》云:‘即《上林赋》云秋田于青丘。’” ②青雘(huò):一种黑色的矿石,可以制颜料。 ③九尾:即九尾狐。 ④食者不蛊:郭璞注谓:“啖其肉,令人不逢妖邪之气。或曰:蛊,蛊毒。” ⑤其音若呵:叫声如人相呵呼的声音。 ⑥灌灌:即鹳鸟,水禽又陆栖,郭璞《注》:“或作濩濩。” ⑦赤 (rú):袁珂《山海经校注》以为即人鱼。属哺乳纲,儒艮科,生活在海中或河口,以水中植物为食;体长1.5米至2.8米,前肢变成鳍状,后肢退化,成群活动。哺乳时前肢抱幼仔,头、胸露出水面,似人游泳,故滨海居民称之为人鱼。分布于沿海一带。 ⑧不疥(jiè):没有不良反应。疥,一作“疾”,作疾是。

【译】

再向东三百里,是青丘之山,南面山坡多玉石,北面山坡多青雘。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狐狸而长着九条尾巴,叫声像婴儿,凶猛能吃人,人吃了它的肉可以避免妖邪之气侵袭。有一种鸟,形状像鸠,叫声像人的呼喊声,名叫灌灌,人身上佩戴其羽毛不迷惑。英河发源于此山,向南流汇入即翼之泽,河水中有许多红色的 鱼,其形状像鱼而有像人一样的脸,叫声像鸳鸯,吃了这种鱼没有不良反应。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 ,其尾踆于东海 ,多沙石。汸水出焉 ,而南流注于淯 ,其中多白玉。

【注】

①箕尾之山:箕尾山,《玉篇》作箕山,汪绂《山海经存》以为:“南海滨极东之山也。”谭其骧《论》以为此山可能在广东潮汕或福建厦门附近。张春生《山海经研究》以为即今福建平和县大峰(枋)山。 ②踆(dūn):蹲踞。踆,古蹲字,言临海上。 ③汸(fāng)水:张春生《研究》以为即漳水。 ④淯(yù):海湾。

【译】

又向东三百五十里,是箕尾山,此山余脉一直到东海边,多沙石。漳水发源于箕尾山,向南流淌注入海湾,水中多白玉。

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 ,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 ,糈用稌米 ,一璧,稻米、白菅为席

【注】

①鸟身而龙首:鸟身龙头,非现实中的动物,可能是一种部族图腾。②毛:牺牲的毛色,言择牲取其毛色也。《周礼·地官·牧人》曰:“阳祀用骍牲之毛。”璋玉:即玉璋,一种形似圭的玉质礼器,半圭为璋。瘗(yì):埋地以祭。瘞,埋。 ③糈(xǔ):祀神之米。稌(tú):糯稻。糈或作“疏”,非也。 ④菅(jiān):一种茅草,祭祀时铺垫在祭品下面。

【译】

举凡鹊山山脉,从招摇山,延至箕尾山,共有十座山,绵延约二千九百五十里。山神的形象都是鸟身龙首。祭祀山神的礼仪:将毛物与玉璋埋于地下,献祭的稻米则用精米,并用白茅做垫席。 rLR1NLdvjtBeCgJHRiLUG2q47FOODtyLNEgCtUVJAwBsqnhHJ3tb6kUlV2tSWiT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