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Part 1
心理治疗中的“两大门神”!

“把爱全给了你,把世界给了你”——移情

作为心理治疗的两大“门神”之一,“移情”的问题能否处理好,一直以来对心理医生都是一个有挑战和技术含量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移情?

移情,顾名思义,就是转移感情。是移情别恋吗?当然不是!

人从懂事开始,遇到一件事或者认识一个人的时候,都不是从零开始对它(他、她)认知的。我们有过往的经历,有记忆,这是我们认识新事物的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对新事物进行“编码”,形成印象。

举个例子,买东西的时候,你会有这种体会,不同的销售跟你打交道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有的销售会让你有种“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的感觉,有的销售给你感觉中规中矩,而有的则……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排除了销售人员的销售技巧和态度等因素,不可否认的是,有一种东西左右了你对他的印象,那就是“眼缘”!为什么看他就是顺眼,交流起来很开心?仔细想一想,你会发现,也许是因为他很像你的某个朋友、同事或者亲戚,或者在过往的经历中,有类似的人给你留下了非常愉悦的回忆,又或者你也说不上来是为什么,就是觉得对方亲切(潜意识已经替你想了)。

这种情况,便是“移情”!把对之前的人的记忆、想法、情感和冲动,都转移到了另一个人身上,就叫移情!

移情已经成了心理医生最重要的治疗工具之一。在心理治疗中,心理医生是鼓励病人发生移情的,甚至在没有移情发生的情况下,还会故意“设套”,引诱其发生。为什么?很简单,心理医生只有让病人把对之前的人和事的情感“移”到了他身上,才能知道病人之前经历过什么,与他人的关系怎样,从而掌握病人的症结所在!

我们也知道心理疾病都是潜意识出了问题,而移情就是将潜意识的问题推出“水面”!当移情发生时,心理医生本身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病人的问题所在。患者也像投影仪一样,将过去的种种经历投射到医生这块“白板”之上。

下面我们就通过案例,来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移情”。

案例1

这是一位年轻的知识女性,因为一些心理问题来看医生,我们叫她大A好了。

大A对男心理医生抱怨,说她有性困难,尽管性生活很频繁,她却从未感到过满意。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发现她遇见的男人都有些毛病是她不能忍的。

这位心理医生是个很正统的心理分析家,听完她的自述后,他很快就让她躺在睡椅上,想对她进行下一步的催眠治疗。然而这个习惯性的安排,却在不经意间有了意外的收获:它触发了大A对这位男心理医生的性爱移情!

大A坦白地告诉心理医生,躺在睡椅上让她有一种欲死欲仙的性亢奋:“躺在这里真是舒服,我感觉自己快要死了,要性高潮了!你接触过像我这样的患者吗?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心理医生听闻后没有羞涩地跑开,“嗯嗯嗯,讨厌哪你!”相反,他是很专业的,同时也对这位女患者很感兴趣。虽然他知道治疗有点儿难度,但他还是尝试着去分析这种移情。

“如果我们做爱,这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心理医生问道。

“我不知道。我不想谈这个,我只想做这事,你想不想睡在我旁边?”大A用手指敲敲躺椅。

大A想和心理医生发生性关系的心情变得越来越急切。还在孩提时期,大A就和她的亲生父亲以及叔叔有过性关系,并从中“获益”,性对她来说,意味着吸收、融合和占有。她也经常利用性来达到控制和占有男人的目的,虽然事后她又对这些男人很恼火,甩掉了他们。现在,她又将这种自孩童时期就开始的,对于男人和性的“奇葩”态度统统移情到了这位心理医生身上。她将他当成了“那些男人”!

案例2

一位25岁的男性,我们叫他小B。小B在面临完成学业即将开始他的职业生涯的时候,变得抑郁和焦虑,并出现了惊恐发作(自己莫名其妙被吓出一身汗,全身发抖,心脏猛跳)。在进行了6个月的心理治疗后,小B做了一系列的梦,在梦中,他和不同的女人做爱,但是他始终都觉得这些女人缺乏魅力。

接下来,他开始在治疗的时候注重起自己的打扮来,并不停地跟女心理医生吹嘘自己多么有魅力,女人们是多么喜欢他,多么想跟他上床。而这位女心理医生也开始分析他这些举动背后的原因:“难道说他有点儿喜欢我啦?”果然,小B不久便向她表达了爱慕之情,还想象着和她做爱的场景。女心理医生当即拒绝了他,这让小B既恼怒又沮丧。

治疗还在继续,小B慢慢意识到,儿时的他曾经想完全占有母亲,并希望他的父亲消失,现在,他把这种对母亲的爱移情到了女心理医生身上。

他害怕进入社会工作,这是他来接受治疗的原因。他的这种恐惧感,实际上可以被理解为不愿意进入成人世界,与成年男性竞争成年女性的爱,而这些成年女性在其潜意识中代表了他的母亲。小B逐渐明白,他儿时对母亲的渴望在他的心里激起了极度的焦虑,这才是病因所在。

两个例子讲完,我想大家应该明白了,移情就是患者将孩童时期便开始的,深埋在潜意识里的冲动带入意识中,再对它们进行识别、理解和掌控的过程。这些“冲动”被从潜意识的暗夜里挖了出来,曝光在意识的“光天化日”之下,也就不再像它们藏起来的时候那么威力十足,势不可当了,可以说是“见光死”。

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医生要鼓励移情发生。

说完了移情,我们就不得不说说“反移情”!

跟鼓励发生移情不同的是,反移情是心理治疗中出现的危险情况,心理医生都在尽量避免它的出现。

“反移情”又称为“逆向移情”,是心理医生把自己的感情、想法等投射到了患者身上!就像所有的移情一样,心理医生的逆向移情也是来自于潜意识的冲突。这也不难理解,心理医生也是人,是人就难免情绪化,不可能做到像机器一样“冷酷”,但是这些冲突是心理医生自己的冲突,而不是患者的冲突。“凭什么患者花钱来看病,自己的病能不能看好不说,还要先‘忍受’一下医生的病呢?”而且,这种逆向移情也会严重影响治疗。

还是来看两个例子。

案例1 一位男心理医生的自述:

很多年前,曾经发生过一个让我记忆犹新的案例。那时我刚出道不久,血气方刚,年轻气盛,同时也经验不足。

一位同样年轻的女舞蹈演员找到了我,向我倾诉她的苦恼:

“我总是想要诱惑任何一个我中意的男人,问题是,一旦成功地诱惑了他们,我又会马上失去兴趣。而且我总是喜欢吸引那些坏男人。说起来有些不好意思,我有这样一个习惯,就是喜欢卷入已婚男人的感情中去。事实上,有好几个男人为了我,现在都和他们的妻子离婚了。然后,我却又开始蔑视他们,分分钟想离开他们。”

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女舞蹈演员的确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女性,拥有一张天真无邪的脸,白皙的肤色,凹凸有致的性感身材。她说着自己在少女时期的滥交经历——和男人、女人都发生过关系,面无表情,就像在描述别人的事情一样。在治疗中的某一刻,她突然滑倒在躺椅里,伸开双臂打哈欠,就在这时,她的双腿分开,暴露出了内裤。我瞥了一眼那个地方,当我抬起头的时候,她正冲着我坏笑,说:“我知道你们这些男人在想什么。”她的某种姿势以及那个坏笑组合在一起,启动了我体内的某个开关,还来不及得到任何警告,我的性冲动已经被挑逗“起来”了!

然后我试图通过交叉双腿来掩饰“证据”的时候,她笑得更欢了。最终我发问了:“那么你倒是说说看,我们这些男人想的是什么呢?”我努力试图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来提问,但我的声音已经开始颤抖了。

她讥笑说:“呵呵,没什么。”

“你刚才说你知道的,现在又开始逃避?”

“别提了,忘了吧。”她开始谈别的事情。

而我就像着了魔一样,揪住这个话题不放:“我想问问你,你觉得你的坐姿如何?”

“什么意思?”她有些吃惊。

“你穿着短裙,这样叉开腿坐着,实在令我无法入目!”我有些恼怒地说道。

“你想多了,呵呵。”

“你在暗示我什么?你明显就是在勾引我!”

“你确信这不是你在自作多情?”

“我确信!”

在面谈的最后,她愤怒地离开了。几天后,她打电话给我,说她决定终止咨询。

其实在当时,我并不乏女性患者,也有同性恋倾向的男性患者,在我的办公室里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就是所谓的“性挑逗”吧。但我却没有任何性反应,更不会像这次这样不专业,歇斯底里。然而,在这个案例中,她的姿势和笑容,却变戏法般的唤起了我过去的记忆……

在我5岁的某一天,我闲逛进了浴室,恰巧撞见我的母亲坐在马桶上,门虚掩着。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女性的性器官,并沉浸在我所窥见的兴奋之中。当我抬起头的时候,母亲坏笑着看着我,就是与那个女舞蹈演员一模一样的坏笑。那个女舞蹈演员的性挑逗唤起了我一种恋母情结的移情,问题就出在这里!

案例2

一位女性患者有自杀倾向,她接受了一位正在心理诊所实习但缺乏经验的心理医生的治疗。这个患者情绪很低落,主要是因为她的一位像亲人一样的密友去世了。

有时这个患者来治疗,在她的手腕或者前臂上会见到新伤疤,这是她自己割的。而这位心理医生看到后反应就特别激烈,恼怒不已,他以一种质问的口吻问她:

“你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不知道。”患者温顺而无助地回答道。

“我想我已经说得够明白的了,我们之间是有协议的!上面写着当你想死的时候,要打电话给我,不是吗?难道我们之间没有达成协议吗?”

患者陷入沉默。

“问你呢,你怎么不说话?”心理医生忍不住又问。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位心理医生勃然大怒。患者能感受到这种愤怒的情绪,但始终保持沉默。心理医生把患者每一次自杀的意图,都理解成是对他的一种怨恨行为。另一方面,这位心理医生仍然有必要去处理好自己过往生活中的心结:母亲在他十几岁的时候自杀身亡了。在无意识中,他讨厌母亲,怨恨她不声不响地抛下他一个人孤独地生活。他之所以成为一名心理医生,就是想抚平自己内心深处的创伤,发泄这股无意识的愤怒,然后他被引到治疗有自杀意图者的这条道上来。然而,当他真的有了这样一个患者的时候,他就开始讨厌她了,就像讨厌自己的母亲一样,当然,这种讨厌也是无意识的。

不幸的是,这位心理医生的无意识憎恶最终把患者推向了自杀的边缘。而这种无意识的憎恶,是通过疯狂地施虐狂般的“矫治”他的患者体现出来的:

“你很想自杀,对吗?”

“不知道。我想不是的。”

“谎话连篇!还有一句真话没有?!如果你不告诉我实情,我也没办法帮你,你自己看着办!”

“我知道。但我不知道说什么。”

“你家里有药吗?你回家以后赶紧给我扔掉!还有刀片之类的!×××,你听到我说话没有?我说话你都当耳边风吗?而且,你要记得,开始害怕和紧张的时候,要打电话给我。我说的话你能不能做到?!”

“我保证。”

“不要老跟我耍嘴皮子,光说不做!我可跟你说认真的,你真的会打电话给我吗?”

“是的,我保证。”

无意间,这个心理医生在促使这名患者自杀。事实上,他的责备和要求是使她自杀的一种间接诱导,传达给患者的潜在信息是,如果患者不能成为一个好女孩,不能按心理医生要求的那样去做,心理医生会不认可她!

接下来的这个周末,患者服用了一瓶安眠药,结果被送到医院进行紧急抢救。她活了下来,而心理医生则被取消了对她的治疗资格。

逆向移情是如此可怕,在某种层面上来说,如果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可控制的逆向移情,便意味着这场治疗彻底失败!

心有“拦路虎”,细嗅蔷薇——阻抗

在进行身体治疗的时候,有时候病人不喜欢吃药,不愿意接受治疗,因为治疗本身很痛苦。心理治疗也是一样的。

那么,心理治疗要做什么?

打个比方,我们的心理就好比人的身体结构。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看到人体的外部器官,比如鼻子、眼睛、嘴巴和皮肤,却看不到体表之下的,比如血管、脂肪、肌肉、神经和骨骼。心理也是一样,我们能了解到的只有一小部分意识层面,意识层面下隐藏的记忆、创伤、痛苦等,是我们无法发觉的。

心理治疗就是从意识层面着手,向下挖掘更深层次的潜意识中出现的问题。就像从表皮开始,一层一层割开,向内探寻,直至骨髓深处,这个过程如果不打麻药,会有多疼!同样的,当昨日的悲伤记忆重现,又会有多痛苦!要知道,心理治疗可没有麻药。

所以,患者对于心理治疗的态度其实挺矛盾的,一方面他们想让自己赶紧好起来,另一方面又怕触动往日的创伤。当他们担心“昨日重现”的时候,身体里就会生出一股力量,阻碍深层次的“挖掘”,同时也阻止潜意识中的记忆、体验和冲动浮现。这股力量,就是“阻抗”!

阻抗可不是患者对医生简单的拒绝:“不聊了,不聊了,不想聊!”这东西才厉害着呢,它让患者听其摆布,想聊也聊不了。

阻抗类型之一:迟到

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有位患者,每次治疗都要迟到七八分钟。对于自己的迟到,患者总会有合理的、冠冕堂皇的解释,心理医生则认为这是患者对治疗的阻抗。一连几个月,患者总是迟到,而且次数越来越多,他这才承认他的迟到现象不仅仅是因为他所说的理由,但是具体因为什么,他也说不清楚,只知道每次就诊前就有些焦虑,想要回避当天的治疗。

阻抗除了像上面这样伪装成“迟到”,还可以伪装为以下几种:

阻抗类型之二:沉默

沉默意味着患者在意识和潜意识的层面都不愿意跟心理医生交流他的思想和感情。患者可能会觉察到他的不愿意,或仅仅感觉头脑一片空白,对于心理医生的问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心理医生:“能跟我谈一下你的情况吗?”

患者:……

心理医生:“你第一次惊恐发作是什么时候?”

患者:……

心理医生:“能说一下你沉默的原因吗?”

患者:……

心理医生:“看来你是不打算说话了,那今天的治疗就先到这里吧。”

患者:“好的,医生再见!”

阻抗类型之三:回避主题

心理医生:“能跟我谈一下你的情况吗?”

患者:“你发现没有,今天的天气很好!”

心理医生:“你第一次惊恐发作是什么时候?”

患者:“你最近有关注房地产走势吗?对于目前的状况你怎么看?”

心理医生:“注意听我的问题,你第一次惊恐发作是什么时候?”

患者:“医生,你脚上的这双鞋我很喜欢,什么牌子的?牛皮的吗?”

心理医生:……

患者:“我来的时候看到路口新开了一家饭店,你去吃过吗?味道怎么样?……”

阻抗类型之四:欣喜异常

大多数情况下,心理治疗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但它不一定总是糟糕的或令人难过的,患者可能会感到有所收获而满意,甚至偶尔有巨大成功后的喜悦。但是,频繁地或者莫名其妙地出现高兴和极大的热情,以及长时间的兴高采烈,都在提示着正有什么东西被回避——通常被回避的东西都是与表现出来的东西截然相反的。

心理医生:“你第一次惊恐发作是什么时候?”

患者:“什么惊恐发作?就是玩呢,呵呵,大概是两年前吧。”

心理医生:“那时你在哪里?”

患者:“哈哈,让我想想,我当时在地铁上,嘿嘿。”

心理医生:“当时发生了什么?”

患者:“哎呦,当时我真是被自己逗死了。你知道吗,我刚进入车厢,这心哪就开始怦怦怦地猛跳,搞得像情窦初开一样,那家伙脸红的呀,哈哈哈!哈哈哈哈!乐死我了!不行了都!当时都喘不上气了,给我激动得呀!哈哈哈!一下子就魂不守舍了,赶紧抓住旁边的扶手,然后就天旋地转,感觉像是在云端哪!High得很哪!哈哈哈哈!”

实际上,这位患者患有幽闭恐惧症,他不愿意面对治疗,更不愿意面对自己内心的痛苦。而当时的真实情况是:当他进入车厢,他的心脏就开始猛跳,感觉自己快要死了,下肢发软,赶紧抓住旁边的扶手,因为他担心自己会摔倒丢人。紧接着他感到了头晕、恶心。后来他在下一站下车,从此再也没坐过地铁。

无论“沉默”也好,“回避主题”、“欣喜异常”也罢,或者其他一些阻抗表现,归根结底都源自患者内心深处的一句话:“我十分不想接受治疗!”

上面也说了,阻抗不在患者的意识控制范围,所以心理医生要做的不是“摆平”患者,更多时候,是要帮助患者一起“摆平”阻抗!

那么,阻抗为什么会不受患者意识的控制呢?原因就在于它启动了人体自带的保护系统——防御机制!

什么是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不是随人意念而动的。固然,我们时常会做一些意识的努力,但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其实,不光是心理疾病患者,几乎所有人都会运用防御机制,来将痛苦的情感和记忆隔离在意识觉察范围之外,这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比方说,当遭遇重大突然的刺激,如亲人去世、财产损失,防御机制就立马启动,给人一个缓冲,不至于当场就精神崩溃,“抽了过去”。

下面有几种最常见的防御机制,分别对应前面的几种类型:

置换(对应“迟到”)

说得书面一点儿,置换是指改变一个人的情感指向的客体,从真正的客体转到一个更为安全的客体身上。说白了,就是“生气的时候找软柿子捏”。

比如说,一个人上班的时候被老板骂了一顿,很生老板的气,却又不敢对老板怎么样。下班回到家后,他便开始打他的狗,骂他的媳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置换”是让人在保证自己最大利益(不丢饭碗,不被打)的情况下,还能让自己“心里爽”的一种发泄方式。

压抑(对应“沉默”)

这是弗洛伊德最先提出来的,也是说得最多的一种防御机制。压抑就是主动将痛苦的记忆、情感和冲动等排斥到意识之外。

比如说,一位有性功能唤起障碍的人,他就没有任何跟性唤起有关的情感,也想不起来童年早期的跟性有关的记忆,一副“无欲则刚”的姿态。其实这是他身体内的防御机制怕他“太伤心”,将能令其触景伤情的记忆统统屏蔽掉了。

否认(对应“回避主题”)

与压抑相似,否认是将注意力从痛苦的事物转移开,但与压抑不同的是,否认并没有使痛苦的记忆、情感等完全脱离意识。所以当否认防御机制启动后,人不是真的察觉不到痛苦的事,而是选择用自我欺骗来逃避。

比如说,一位不光彩地被免职的领导,仍会摆出一副受人尊重的官架子。难道他真的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免职了吗?这只是他的防御机制正在帮他慢慢“消化”这份痛苦而已。

升华(对应“欣喜异常”)

升华是一种比较成熟和“高级”的防御机制,大有“化悲痛为力量”的感觉。我们人类身上其实存在着很多原始的,为社会道德所不齿的冲动和欲望,而“升华”就是让它们都合理地转化了!

比如说,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喜欢玩大便,喜欢将粪便涂得到处都是,但是长大以后却不能这么做了,那怎么办?去做一名画家或者陶艺家好了,这样就相当于将涂抹大便的欲望升华了。同样的,一位摄影师则可能是升华了窥视的欲望,舞蹈家和演员可能升华了他们的暴露欲,而正常健康的同性之间的友谊,则是部分升华了同性恋和乱伦的欲望。

就像有了移情就有逆向移情一样,这里也有“逆向阻抗”一说!逆向阻抗不是心理医生阻止患者治疗,“就不给你治,就不给你治”,而是阻止患者得到正确的治疗!心理医生因为自己潜意识中的某种症结,影响了对患者的客观判断,说白了,就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患者身上。在这种情况下,患者不仅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还会产生新的问题,在康复的道路上越走越偏!

来看下面的案例:

“我想尖叫。”患者说。

“这样做你能得到什么呢?”心理医生问道。

“释放自己!”

“释放自己的什么呢?”

“我也不知道,我不想讨论这个,我只是想这么做,但是我又担心你会不会不同意?”

“你说呢?”

“你不会同意的,是吗?”

“你觉得尖叫对你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我也不清楚,我就是想尖叫。我不想讨论它,天啊,我就是想尖叫啊!”

这种对话在这位患者和心理医生的每次治疗中几乎都会出现。患者是个年轻人,他有个被虐待的童年,童年期的愤怒到现在爆发出来了。而这个心理医生呢,则非常反感患者大喊大叫,原因有两个:一、他是个接受过正统的精神分析训练的人,在学术上更是讲求一板一眼,不喜欢搞些“非主流的幺蛾子”;二、小时候,他的母亲有非常严重的神经衰弱,不允许他在家里发出一丁点儿声响。

所以,当这位心理医生因为自己的情结和经历,而影响他对患者的治疗态度的时候,他的逆向阻抗便发生了!

“有时候我觉得很寂寞,”患者说,“有时候我真觉得很寂寞,我想尖叫!啊啊啊啊啊!”

“这样做你能得到什么呢?”心理医生重复着他的标准。

“啊啊啊啊啊啊啊!”

“你给我瞎叫唤什么!闭嘴!”

这位患者永远不能尖叫,至少在这位心理医生这里不行,为此,他将不得不找另外一位心理医生。他的确也这么做了。

心理治疗的两大“门神”——移情和阻抗,就说到这里了。我们应该能看得出来,就像歌里唱的:“爱真的需要勇气,来面对流言蜚语……”心理治疗也真的需要勇气,来克服重新面对内心痛苦的恐惧,浴火重生! KFnzAz2ncQU9NFR0sWkczLa9RiUgPo5ttXA/5E96H6T/UYxrejsjUsn39mfLW9g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