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以美国为例,如何分析不同社会的组织行为?

我们前面从历史文化和社会心理的角度,讨论了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以及在这种潜意识下形成的组织行为的三大基本模式——帝国、小农和军队。

既然中国企业有它们的传统组织模式,外国企业有没有?同样的方法,能不能也适用于其他国家呢?

我的回答是:这个方法不但能用,如果用得好还会事半功倍。但“能用”不是生搬硬套,把一个国家组织行为的模式拿过来就往其他国家上套;而是用同样的,从历史文化和社会心理角度,去分析组织行为的方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在一份官方文件里说:“经济的全球化,为企业在更加多元、更加巨大的市场上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在新形势下,企业的掌舵者,如果是具有较高文化意识的人,将最有可能抢占最佳定位,为企业创造最佳业绩。”

这份文件中提到的“文化意识”,到底是什么?学者有各种建议,叫人简直无所适从,比如说,管理者必须善于沟通交流、体察下情、灵活机巧、不耻下问,还要逢人笑口常开等等。

相比各种学者五花八门的建议,一个更简单可靠的途径,就是采用我们上一节内容讨论的方法,根据一个社会的历史文化积淀,去考察一个社会里人们建立组织、发展合作的基本路子。这时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有哪些活动参与的人最多,在这个社会上最普遍?

有哪些活动具有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有哪些活动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力最大,甚至对人们的各种行为具有最大的“塑造力”?

就拿美国来说,它与中国互为重要市场。对中国企业来说,加深对美国社会的了解,应该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就用前面提到的方法来分析一下美国人的组织行为。

从美国人在组织行为里,也可以发现三个基本模式:

第一个,是与社区生活紧密结合的宗教制度。

第二个,是美国人喜欢参与、喜欢看的体育竞赛。

第三个,是美国的社交聚会,或“派对”(parties)。

先看看美国的宗教:

有些人说美国谈不上什么历史,因为它作为一个国家,才有区区200多年的存在。但自从清教徒1620年搭乘“五月花号”帆船抵达北美海岸,以上帝名义,各自签名,建立公约,实行自治算起,到1787年制定宪法,美国人已按照那种方式生活了将近170年。用170年的时间,一个社会足以形成自己特定的生活方式。

清教的传统,可再往上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基督教新教运动的兴起。德国大社会学家韦伯(1864-1920)说,美国现代企业的形成与新教教义密切相关。新教教义中最重要一条,就是视劳作为天职;认为人们恪尽职守,尽心尽力履行此世的职责,才可指望得到上帝恩宠。

最初组成美国的13个州的社区组织,几乎都是按照清教徒的教义和规范建立起来的,以宗教、教会为圈子,以教友自治管理公共事务,以个体劳作为主要特征的。

美国的国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它社区秩序的延伸和放大。这个结论,出自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1805-1859)。他是中国人熟知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作者,也是最早对美国社会进行实地考察的社会科学家。

我们把两个人的理论结合在一起,就不难懂得为什么美国虽不像中国、日本那样,拥有精细农业终年劳作的传统,但在它崛起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埋头工作的企业家和发明家。

这种在美国建立并且延续几百年,覆盖了全社会的宗教,有它对内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相伴随的,也有它对外的排他性。

因此,对于生存条件比自己差的人,他们出于宗教教义,乐于施舍;但对于工作上有较强进取心,甚至比自己成就更大的人,尤其是具有其他文明背景的,他们也总是怀有戒心。这就自然而然从心理上形成一种竞争性的、不合作性的倾向。

很多美国历史上的排华事件,一个听起来近乎荒诞的起因,竟然就是中国人太能干活了。没有宗教的人,为什么会比有宗教的人更吃苦耐劳?在一些人看来,这件事本身就是对他们意识形态的颠覆。

然而,出于宗教教义或社会规范,故意陷害对手的事,美国人不好意思下手;但他们对如何利用对手的失误,甚至怎样诱使对手自己犯错误,却是格外擅长。

美国对外国企业的一系列司法指控,反映出的就是这种思路。

讨论完了宗教,我们再来看看美国人组织行为的其他两个基本模式——体育竞技和社交聚会,也是从它的社区生活里派生的。

在体育比赛里,美国社会特别关注那种在精确计算基础上的团队合作。相比最终胜负,人们似乎更在意的是过程,比如说一轮又一轮的比赛,每一轮都要尽量从技术手段上压倒对手。如果这一轮失手了,下一轮就要做出更缜密的部署,换上更好的硬件。

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美国的传统竞赛项目,篮球和橄榄球得到印证。比赛都是团队合作,每一轮比赛过后,教练会对每次比赛的情况进行反复分析,在下一次比赛中改变战术或是替换队员。

社交聚会是美国人社交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十分契合圈子社会的特点。它的社会功能,是具有同一类人,同一种话语,在反反复复、吃吃喝喝中强化已有的想法,拓展更多的关系,甚至造成更大的影响。

拥有不同意见的组织要想在美国社会找到立足之地,都得先建立自己的圈子;建立圈子的第一步,就是参加聚会和召集聚会。

分析了美国的社会组织模式,现在反观一下我们自己:由于我们自身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人在刚开始考察其他国家的时候,很可能会无意识地陷入一些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太缺乏关于宗教的知识。

第二个误区,是对中国人自己的劳动标准太习以为常。

第三个误区,是对多元化的圈子社会不适应。

先说第一个误区,宗教知识:

相信在国外有较长生活经验的中国人都会有所体会,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信仰传统,就有什么样的组织制度;有什么样的宗教信徒,也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员工。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被宗教传统所覆盖:

大体上,欧洲、北美、拉美、大洋洲和以色列属于所谓“犹太/基督教文明”(包括基督教里的三大派别:天主教、新教、东正教)。

从北非到中东再到中亚,以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被伊斯兰教覆盖。

印度的主要宗教是印度教,有些中国人经常闹笑话,误以为是佛教。其实佛教在印度已不再流行。

东亚和东南亚多数地区是佛教传统。

在很多国家里,存在的基本意义,都是宗教赋予的,是写进宗教教义的。到了现代社会,虽然说实行的是政教分离,但人们的行为规范,仍然沿用古老宗教的定义,无法替代。

在这一点上,只有华夏文明是一个例外。儒家有时被称为“儒教”,因为儒家文化是人们行为的规范。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儒家文化不是宗教,它并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教会,而是一个教育体系。

很多中国人(严格说来是汉族人)对宗教上的事不了解也不敏感,导致自己到其他国家经商、投资困难重重。

再说第二个误区,劳动标准:

两千年来,出于对精细农业的依赖,中国人惯于辛勤劳作,经营手头有限的经济资源。直到现在,中国仍以“会过日子”赞誉他人;而“会过日子”的前提,肯定不可以是懒惰。

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没有精细农业传统,有些国家甚至没有发展出成规模的工业和农业。那里从来没有早起晚归,按照规范长时间劳作的传统。因而人们不习惯于过朝九晚五的生活,甚至不习惯于遵守安全生产规则,比如总是想不起来进工地戴安全帽。

中国企业家、管理者到了那里去,假如对当地员工仍套用自己从小养成的劳动标准,不仅不现实,恐怕还会引起反感。

就比如在中国,工人们修路或者建造房屋,为了赶工,很多都是放弃节假日,日以继夜连轴干,创造“中国速度”,但是你显然不能把这样的标准套用在其它国家的员工身上。

最后我们来讨论多元化社会的问题:

和中国不一样,欧美社会是由一个一个圈子组成的,结社自由被发挥到了极致。

社会网络的发达,尤其是在线社会网络的发展,在中国,主要凸显的是它的经济功能、商业用途,比如电商。但在欧美国家,社会网络却为不同的利益结成圈子,为不同的圈子争夺影响提供了场所。

比如说美国犹太人,直到二战期间都备受歧视。但通过多年“圈子经营”,现在犹太人的影响力已绝对超过他们的人口比例。

圈子社会有这样一个特点:要想扩大社会影响,首先就得拉自己圈子,借助圈子传播自己的声音,为自己的利益正名,因而在这种社会里,各种各样的顾问公司、公关专家,都是非常吃得开的。

然而一旦社会陷入危机,舆论出现分化,吃亏的总是处在边缘的人群,比如说外国企业、外国访客,甚至长相像外国人的民众。

特朗普上台以后,民粹主义在美国社会蔓延,因而对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的敌视,时而变得狂热。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明确了,从历史文化和社会心理角度分析组织行为的方法,适用于不同国家,也有助于我们对不同国家作比较研究。但一个国家的模式,却不可以拿过来直接在别的国家套用。

然后我们讨论了美国的案例。美国人的组织行为,大致有三个基本模式:一是与社区生活紧密结合的宗教制度;二是体育竞赛;三是社交聚会。

最后,我们指出了中国人在做跨国比较的时候可能会犯的错误:一是不了解其他国家的宗教传统(因为汉族没有体制化的宗教);二是拿中国人的勤劳标准去衡量没有精细农业传统的社会;三是对有些国家的圈子社会缺乏足够的敏感性。 uMP4GmfLByAOdUARIf8TxGmOuR3cOCfI/W1Wb7S9ZYLr9NUDkFg9X5+w/V6Kw63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