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有效需求原则

本章要点

与就业相关的术语的解释和总需求函数的分析;

关于就业函数的几个命题;

李嘉图关于就业学说的基本观点。

Ⅰ 与就业相关的术语

假设技术、资源与成本都不变,那么当某一雇主雇用特定量劳工时,他一定有两种支出。第一种是他对其生产要素(不包括其他雇主)的支付,用以获得当前的(Current)劳动力,称为该就业量的要素成本(Factor Cost)。第二种是付给其他雇主的支出,用以购买产品,以及他因为不让机器设备闲置而做的一部分支出,统称为该就业量的使用者成本(User Cost)。我们将由此获得的一部分超过要素成本与使用者成本的产物的价值,称为利润,即雇主的收入(Income)。从要素本身及雇主的立场来看,我们所说的要素成本就是雇主们的收入。因此,要素成本与雇主利润之和,就是雇主雇用该特定量劳工所产生的总收入(Total Income)。因此雇主常以达到最大利润为决策准绳,来决定到底应该雇用多少工人。为方便起见,我们不妨将“就业量的收益”从雇主的立场来下一个定义:雇用某一特定量劳工所产生的总收入(即要素成本与利润之和)。在雇主看来,每一个就业量都对应着一个最低预期收益,如果真实收益一旦低于这个最低值,那么提供该就业量就不值得了。我们将这个最低预期收益,称为该就业量收入产物的总供给价格(Aggregate Supply Price)。

因此,当技术、资源及要素成本三者都不变时,某个工厂、某个企业以及整个工业的就业量,就会由该相应产量所能获得的预期收益所决定。为使预期收益达到最大量,雇主们就一定会设法使就业量达到某一水平,在该水平上,使预期收益超过要素成本—即利润。

5秒钟经济学

价格弹性

价格弹性,即供给总量对价格上下波动的相对反应程度。需求价格弹性衡量的是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产品或劳务需求量对它的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有效需求

有效需求指的是保证投资者获得最大利润的社会总需求。它是由消费需求(消费支出)和投资需求(投资支出)两部分所构成的,也是雇主们决定他们的生产和提供就业量的重要依据。

资本积累下的牺牲品

摄影

以赚取利益为主要经营目的的雇主们,在发现自己赚得的利润远远大于自己预计的利益的时候,便不惜一切代价地增加雇佣人数,为自己牟取暴利。图中这位浑身沾满油渍的稚嫩小女孩正是被受金钱所诱惑的老板压榨下的牺牲品。

假设Z为雇用N人收入产品的总供给价格,Z与N的关系,可用函数Z=φ(N)表示,称为总供给函数(Aggregate Supply Function)。同理,假设D为雇用N人所能获得的预期收益,D与N之关系,可用函数D=f(N)表示,称为总需求函数(Aggregate Demand Function)。

现在假设当N取某一定值时,如果D大于Z,即预期收益大于总供给价格,那么就会使雇主们看到利润,随即便会出现要增加雇用人数的想法。因此在必要时他便不惜抬高价格,以求提高对生产要素的竞争购买力,直至N的值能使Z与D相等后才会停止这种行为。因此,就业量是由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的交点所决定的,只有在此交点上,雇主们的预期利润才会达到最大量。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相交时的D值,称为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以上便是就业通论的主旨。以下各章,我们将用大部分文字来探讨决定这两个函数的因素。

经典学派所说的“供给会自己创造自己的需求”,这句话实在是为两函数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特殊假定。因为,“供给会自己创造自己的需求”这句话,其意义一定是:不论N取何值,f(N)与φ(N)总相等,故当N增加,Z(=φ(N))增加时,D(=f(N))一定与Z有相同数量的增加。换言之,由于经典学派有这样的假定,总需求价格(或收益)常与总供给价格相适应,所以不论当N取何值时,D与Z都相等。也就是说,有效需求并不只有唯一的一个均衡值,而是有无穷多个,每个值的可能性都是相等的。因此就业量就是一个不确定的值,只有通过劳动力的边际负效用的调控,才会使就业量达到一个最高限度。

我们先认为它是正确的,那么雇主之间的竞争,必然会使就业量扩张到某一点,总产量(Output as a Whole)的供给在该点,将不再有弹性,即此时产量将不随有效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很显然,这就是所谓的充分就业。在上一章中,我们曾经从劳工的行为考虑,给充分就业下了一个定义。现在我们取得了另外一个定义(Equivalent)标准,充分就业就是当对劳动力产物的有效需求增加时,总就业量不再增加。所以萨伊定律认为,不论产量如何,总产量的总需求价格与其总供给价格总相等。实际上相当于说,社会上不存在阻挠充分就业的力量。但是,如果萨伊定律并不是关于总供需函数的真正定律,那么经济学就缺少了很重要的一部分,所有关于总就业量的讨论,都算得上是词语上的浪费。

供求时刻变化的经济社会

在就业量不确定的情况下,如果劳动边际负效用能给就业量确定一个最高值,那么雇主间的竞争必然会使就业量扩大到总产量供给不会有弹性的程度上。图为1995年,埃及北部村庄市场上人们在忙碌买卖的情景。这些生产者和消费者们的行为无不时时刻刻地影响着整个经济社会的供求和就业关系。

Ⅱ 各种因素变动下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函数

现在,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我们先把以后各章所要详细说明的就业理论,做一个简单提要。现在涉及到的名词,将会在以后给予详细的定义。我们在此假设货币工资率及每雇用一人的其他要素成本均不变。为方便起见,我们才会列出这些假设,以后可以取消。这一理论的重要特征在于,它并不因货币工资率等的改变而产生丝毫影响。

这一理论可简述为真实收入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社会心理往往倾向于,总消费量随总真实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如真实收入。因此,如果为了满足消费需求的增量,而用上整个就业增量,那么雇主们就会受到损失。所以,为了将就业量维持在某一特定值上,就必须使超过社会消费量的部分消费量完全被当前(Current)的投资量所吸收。如果投资量小于此数,那么雇主们的收入,就不足以引诱他提供该数量的就业量。因此,如果社会的消费倾向(Propensity to Consume)不变,那么就业量的均衡水平就会由当前的投资量决定。此处的“均衡水平”,是指雇主们既不想扩张、也不想降低其雇用人数时的水平。当前投资量是由投资引诱(Inducement to Invest)决定的,投资引诱又是由两组势力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第一组势力为资本的边际效率表,第二组势力则为各种期限、风险不同的贷款利率。

假设消费倾向与新投资量不变,则只有一个就业水平与均衡相符。在任何其他水平上,总产量的总供给价格,皆与其总需求价格不相等。这个均衡水平不能大于充分就业,即真实工资不能小于劳动力的边际负效用。但是一般说来,我们并没有理由,期望这个均衡水平必等于充分就业。与充分就业相吻合的有效需求,其实只是一个特例,只有在消费倾向与投资引诱之间,有一特殊关系存在时才能实现。经典学派假设此种特殊关系的存在是在某种意义上说的。这种特殊关系是最适度(Optimum)关系,只有在下列情形下才能存在,也就是由于偶然巧合,或由于有意设计,才致使当前投资量恰好等于在充分就业情形下,总产量的总供给价格与社会消费量的差。

这个理论可以由以下几个命题构成:

(一)当技术、资源、成本三者情况都不变时,货币收入与真实收入之和将由就业量N决定。

受雇主青睐的技工

就业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雇主们决定的。如果他们的投资能够吸收超过此就业量下社会消费量的那部分总和,那么赚得的利益将足以诱惑雇主们维持这些数量的就业量,从而达到均衡水平。图中这个正在制造玻璃器皿的工人,因为他拥有熟练的技术可以为雇主创造财富,才使自己拥有这份安稳的工作。

(二)社会的消费量(用D 1 表示)与该社会的收入之间的关系,则由该社会的心理特征决定,我们可以将这种关系称为消费倾向。换句话说,如果消费倾向不变,那么消费量就由总收入量决定或者由总就业量N决定。

(三)雇主们根据有效需求D,即可以预期的社会消费量D 1 与社会新投资量D 2 之和来决定所雇用的劳工数N。

(四)若用函数χ(N)表示D1与N的关系,该函数由消费倾向决定,又因为D=D 1 +D 2 =φ(N),其中φ代表总供给函数,又因从以上(二)可知,D 1 为N 之函数,所以就会有:

φ(N)-χ(N)=D 2

(五)均衡就业量就由总供给函数φ、消费倾向χ、社会新投资量D2三者共同决定。这就是就业通论的要点。

(六)随N的增加,工资品工业中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会随之递减,而N又是由真实工资率决定的,因此命题(五)会受到以下限制:当真实工资率降低到与劳动力的边际负效用相等时,N就会达到最大值。因此并不是无论D取任何值,货币工资都会保持不变。如果想掌握整个就业理论,就必须得撤销货币工资率不变这一假设。

(七)根据经典学派的理论,我们可以知道,不论N 取何值,D都与φ(N)相等,因此,当N小于其最大值时,就业量都处于均衡状态。但由于雇主间的相互竞争,一定能使N 达到最大值。所以在经典学派眼中,这一点才是稳定(Stable)的均衡点。

(八)当就业量增加时,D 1 就会增加,但是不如D的增加量大。因为当我们的收入增加时,消费量也会随之增加,但消费量的增加量不如收入的增加量多。在这个心理法则中,我们就可以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线索。若D 1 为雇主们可以预期从消费者身上收回的部分,那么就业量越大,与Z相应产量的总供给价格与D 1 的差别也就越大。如果消费倾向不变,Z与D 1 间的距离就会逐渐增大,除非用D 2 的增加来弥补,否则就业量将不会增加。除非正如经典学派所假定的那样,就业量的增加,会促使一部分力量使D 2 增加,来弥补Z与D 1 之间逐渐扩大的距离,否则N可能还没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经济体系就已经达到了稳定的均衡状态。此处N的实际标准是由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的交点所决定的。

因此,就业量就不能由劳动力的边际负效用(以真实工资衡量)来决定,即在某特定真实工资率下的劳动力供给量,只能决定就业量的最高水平。消费倾向与社会新投资量决定了就业量,而且就业量又决定了真实工资水平,这个结论不可以颠倒。如果社会新投资量与消费倾向所产生的有效需求不足,那么实际就业量将小于劳动力供给量(真实工资率之下的可能值),但均衡真实工资率却会比均衡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大。

有效需求不足的社会

仅仅是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存在,就足以经常会使就业量的增长在达到充分就业之前就停止。这也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为什么可以富有但最终却不能富有的一个很大原因。最极端的情况出现在被殖民者抛弃的非洲。当西方殖民者对非洲的残酷掠夺式的有效需求突然降低时,这片大陆的动乱、贫穷和绝望便达到了顶峰。

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分析,来解释有可能富裕却没有富裕(Poverty in the Midst of Plenty)的矛盾现象。因为有效需求的不足一旦被允许,就业量就常常可以在没有达到充分就业之前,就立即中止而不再增加。尽管劳动力的边际产物大于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但有效需求的不足,还是常常会阻碍生产。

需求不足延滞社会发展

传统经济学家的乐观态度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简化的理论,他们甚至把阻碍经济繁荣的原因之一有效需求不充足,给忽略掉了。在这片水产资源丰富、运输便捷的土地上,因为经济的闭塞、货币流通的缓慢,使得人们之间的经济交换非常有限,各方面的需求也受到很大限制,直接导致可供利用的资源并没有派上太大的用场,人们仍然生活在贫穷之中。所以,他们直到现在仍然是靠打鱼等简单的谋生手段来过活的。

而且,社会经济实力越强,实际产量与可能产量的差别就越大,经济制度的弱点也越容易暴露,因此也就越会引起人们的愤怒和不满。一个贫穷的社会常常会将它的大部分产品用于消费,因此要产生充分就业,只需有小量投资即可。相反,如果是一个经济富裕的社会,假设富人的储蓄倾向与穷人的就业机会并不矛盾,那么比起贫穷的社会,投资机会就会多得多。如果在一个经济潜力极大的社会中,对于投资者的引诱力很小,那么即使这个社会的富裕潜力非常大,其实际产量也会被有效需求原则强迫性地减少,直至该社会的经济实力达到某种贫穷程度,即实际产量多出消费量的部分,恰好与其社会的微弱的投资引诱相适应。

但还有比这更为不幸的情况。在一个富裕的社会中,不仅倾向于边际消费的势力较弱,而且因其已经拥有较大的资本积聚量,所以除非利率可以在短时间内下降,否则对继续投资的吸引力也较小。在这里就会涉及到利息的相关理论,以及为何利率不可以自动降到适宜的水平。这些问题我们将在第四篇讨论。

所以对消费倾向的分析、对资本边际效率的定义和利率论,就成为我们现有知识中的三大缺陷,必须加以弥补。这点做好之后,价格论的地位也就可以确定了。在利率论中,我们会发现,货币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也将设法弄明白,货币有别于其他物品的特征究竟是什么。

值得投资的城市经济

社会的富有程度是丈量这个社会实际产量和预测产量之间差别的最好工具。在一个富裕的社会或城市里,如果储蓄倾向与穷人的就业机会不矛盾,那么富人还是有很大的投资空间的。这幅高楼林立、霓虹闪烁的照片拍摄的正是资本积累雄厚、投资饱和的纽约城。

Ⅲ 被普遍接受的迷惑性学说

对于总需求函数的正确性,我们无需再讨论。因为,一百多年以来,我们所接触过的经济学,都是以李嘉图经济学中的相关观念为基础的。李嘉图认为有效需求的不足是不可能的,对此马尔萨斯虽然曾经强烈反对,但是却没有效果,因为马尔萨斯只是依靠日常观察收入来的事实去进行论述,却不能清楚地说明为什么有效需求会不足或过剩,以及其不足或过剩是如何产生的。因此李嘉图完全征服了英国,正如异教裁判所征服了西班牙一样。他的学说,不仅被金融界、政治界和学术界所接受,而且所有的争辩及不同的观点也从此销声匿迹了。有效需求这一大难题,也从此不再出现在经济学文献中。经典学派理论在马歇尔、埃奇沃斯以及庇古教授手中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然而对于有效需求,在三人的著作中,却只字未提。有效需求这个概念,也只能在卡尔·马克思(Karl Marx)、西尔维奥·格塞尔(Silvio Gesell)或道格拉斯(Douglas)少校这些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偷偷摸摸地存在着。

为什么李嘉图会得到如此绝对的胜利呢?这一问题的答案始终有点神秘。大概是因为他的学说很适合当时的社会环境。由这个学说收入到的结论,与常人所预期的往往很不相同,我认为这反而增加了他在学术上的威望。这一学说虽然实施起来有些严苛,苦口难咽,反倒使人信以为是良药。以这一学说为基础,便可以建立起逻辑上广大的、无可非议的上层结构,同时也增加了它的美感。这一学说可以将社会上许多不公道和残酷的地方,解释为进步过程中所必然发生的意外事件,因此它非常受统治者的欢迎。这一学说还可以为资本家的自由企业进行辩护,因此又得到了统治者背后有支配力的社会人士的垂青。

直到最近,正统经济学家仍然不怀疑这个学说,但如果说用这个学说来做科学预测的话,确实非常失败,所以他们的声望就逐渐受到了影响。自马尔萨斯以来,职业经济学家并不因理论与事实不符就耿耿于怀,但常人却早已觉察到这种情况,结果导致他们渐渐地不愿像对其他科学家那样尊敬经济学家了。因为其他科学家的理论成果,应用在实际问题时常常可以通过观察来证实,而经济学却不是这样。

传统的经济学说一向以乐观著称,经济学家也被看作是甘迪德一样的人物。为了垦殖自己的小园地,他远离了现实的世界,然后对其他人说,只要顺其自然,一切都会在最好的世界中,踩在最好的路上走。就我个人的观点来讲,这种乐观态度的由来,是因为他们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有效需求的不足会阻碍经济的繁荣。如果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确实就像经典学派所设定的那样,那么在该社会资源之下,就会出现就业量向最适度水平靠近的趋势。经典学派的理论也许是我们所希望的经济体系,不过,如果现实经济体系确实像假定的那样运行,我们所需研究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误导人们的学说

经典学派理论就像中世纪以前的“天圆地方”说一样,长期征服了大多数阶层的人们,使之奉其为经典。与其说是他们错误的理论使他们取得绝对的胜利,倒不如说是由于他们理论的艰涩难懂和受到统治者青睐的缘故。 d6BdtWjW4RvM9xZ34iZmP4KOAJ8/AHX/KEvnWLasWQ2wbcrwl0Ey/0mh/LD1pEJ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