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势如涌出 [2] ,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 [3] ,蹬道盘虚空 [4] 。
突兀压神州 [5] ,峥嵘如鬼工 [6] 。
四角碍白日 [7] ,七层摩苍穹 [8] 。
下窥指高鸟 [9] ,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 [10] 。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 [11] ,万古青濛濛 [12] 。
净理了可悟 [13] ,胜因夙所宗 [14] 。
誓将挂冠去 [15] ,觉道资无穷 [16] 。
【注释】
[1] 高适,见本书“诗人简介”。薛据,荆南人。《唐诗纪事》作河中宝鼎人。开元进士,终水部郎中。晚年终老终南山下别业。慈恩寺,在今陕西西安市。本唐高宗为太子时纪念其母文德皇后而建,故曰慈恩。浮图,本是梵文佛陀的音译,这里指佛塔。慈恩寺塔,即大雁塔,高宗永徽三年(652)僧玄奘建,今为西安名胜。
[2]“塔势”句,《妙法莲华经·宝塔品》谓佛前有七宝塔,从地涌出。此用其语,意谓突起于平地。
[3] 出世界,高出于人世的境界。
[4] 蹬道,塔的石级。
[5] 突兀,高耸貌。神州,犹中国。
[6] 峥嵘,也是高耸貌。鬼工,意谓非人力所能建成。
[7] “四角”句,意谓塔高到挡住了太阳。四角,塔的四周。
[8] 七层,塔本六级,后渐毁损,武则天时重建,增为七层。摩苍穹(qióng),可与青天相摩擦。
[9] “下窥”句,对飞鸟本应仰看,这里却是下窥,其塔之高可知。
[10] “宫观(guàn)”句,从上下三句东西北看,这宫观当在南面。宫观,犹宫阙。玲珑,灵巧。
[11] 五陵,本指汉代五个皇帝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皆在长安北面。这里指长安附近地带。
[12] 濛濛,苍润貌。
[13] 净理,指佛理。净土之净。了,了然,明白。
[14] 胜因,善缘。夙,素来。
[15] 挂冠,辞官。
[16] 觉道,佛道。梵文“佛”的原意本为“觉者”。资,应用。
【评析】
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秋。题目中举了高适、薛据,实际同登的还有杜甫和储光羲。五人皆有诗,惟薛诗已佚。沈德潜以为“登慈恩寺塔,少陵下应推此作,高达夫、储太祝皆不及也”。杜诗的“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云云,确是压倒余子。
诗极写佛塔之高。四面眺望,又各有胜处,东面是群峰,南面是离宫,西面是秦关,北面是五陵。也因为是佛塔,故于登览之余,忽悟“净理”,甚至想挂冠而去,恐也是旧文人摇笔即来的积习,未必真是心里这么想,其实可以“万古青濛濛”句作结。
【辑评】
《唐诗训解》极状塔高,布势有驰骋。
《唐诗镜》形状绝色,语气复雄。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珽曰:此等诗真狮子捉物,视兔如象。
《历代诗评注读本》 雄浑悲壮,凌跨百代,而“秋色”四句,写尽空远之景,尤令人神往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