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对梦,对人生如梦,都有独特、深切的体会,他的“临川四梦”都写梦,尤其是《牡丹亭》,奇梦异梦成为全剧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契机,拙文《〈牡丹亭〉和三妇评本中的梦异描写述评》已有详述,本文不再重复。这里要补充的是——
像其他三梦一样,《牡丹亭》也反映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思想。
第十二出《寻梦》杜丽娘到园中寻梦,不见梦中情景,她惊呼:“敢是咱梦魂儿厮缠?咳,寻来寻去,都不见了。牡丹亭,芍药阑,怎生这般凄凉冷落,杳无人迹?好不伤心也!”([豆叶黄])又含泪发现梦中所见繁盛的花园“是这等荒凉地面”([玉交枝]),陈同批道:“此即昨日观之不足者,何至荒凉如此?总为寻不出可人,则亭台花鸟止成冷落耳。”梦中的园中景色,与生活的现实不同:梦中花园美景皆心造,而非实有,是人生如梦观的一种折射。
第十三出《诀谒》中,柳梦梅上场即哀叹:“虽然是饱学名儒,腹中饥,峥嵘胀气。梦魂中紫阁丹墀,猛抬头、破屋半间而已。”([杏花天])在柳梦梅潦倒时,做此繁华梦,也是人生如梦的一种反映。
第十七出《道觋》开端,石道姑一上场,就哀叹自己的生理缺陷,使自己陷入终身的痛苦之中,总结自己“屈指有四旬之上。当人生,梦一场。”([风入松])作为一个残疾人,面对自己痛苦的出身和一生,未免有“人生如梦”的感叹。陈同的批语说:“人生谁不梦一场,但梦中趣不同耳。”充分认可和理解石道姑的痛苦和人生如梦观念。
“人生如梦”是庄子首创的一个观念。“人生如梦”不是消极的,而是具有深刻丰富意义的古今相通——与现代西方哲学也相通的一种具有哲学高度的认识观念。拙文《〈庄子〉对中国文艺的巨大指导作用及其现代意义》 已有详论,此处不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