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人物形象新论

《牡丹亭》围绕以上主题,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和重要的人物形象。已经发表的论述固多,但多未抓准作品的原意。我的浅见如下:

1.杜宝形象新论

出于阶级斗争的政治形势的压力和需要,20世纪后期的评论文章和文学史著作都一致严厉批评杜宝是一个封建官僚,对女儿杜丽娘进行封建专制式的严厉迫害。

“文革”后,不少论者部分肯定杜宝,认为他是一个清廉、勤政的官员,给以正面赞扬。笔者也很赞同。

的确,剧中描写杜宝爱民劝农,农民爱戴这位勤政清廉爱民的好官。他作为文官,朝廷有难,迅即奔赴淮扬前线,镇守边境。杜宝坚守危城,还发豪言:“你待要霸江山,吾在此。”表现了他的责任心和满腔报国豪情。但面对现实他又哀叹:“我杜宝自到淮扬,即遭兵乱。孤城一片,困此重围。只索调度兵粮,飞扬金鼓。生还无日,死守由天。潜坐敌楼之中,追想靖康而后。中原一望,万事伤心。”清醒地认识到任务艰难和前途叵测。在这千难万难之时,杜宝惊悉夫人遭难、女儿坟茔被盗,真正祸不单行,不禁凄然垂泪,却依旧能公而忘私,全力对付敌寇,清醒、智慧地设计劝降李全,具有为国忘家的高尚品格(第四十六出《折寇》)。他在功成名就之后回顾一生,“自三巴到此,万里为家,不教子侄到官衙”(第四十九出《淮泊》),不用私人,不徇私情,品格清正。

因有关论述已多,本文不再展开。

但是众多学者还是批评杜宝对女儿实行封建专制的严厉管教,使杜丽娘的身心遭到严重摧残。杜丽娘在家中没有自由,连后花园也不准游玩,防止她受到诱惑,滋生爱情,终于逼使她一病而亡。

我认为这样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杜宝对女儿充满了出自天性的挚爱,但是正由于爱之深,所以才对她要求严。

杜宝明确提出严格要求女儿,首先是读书“拘束身心”(第十六出《诘病》)。“拘束身心”不是摧残身心,也不是不给她自由、温馨的日常生活,而是严格培养女儿成为一个合格的贵族女性。

在第三出《训女》中,作者描写杜宝培育女儿之远见:

一、女儿必须每天早起,更不能白日睡眠,树立勤快度日的习惯和态度,将来出嫁了“把家当户”,能够自立门户,勤恳操持家政。

二、“女工一事,想女儿精巧过人,看来古今贤淑,多晓诗书。他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他坚持要为女儿请来老师,教她刻苦学习并背诵诗书,这不仅是杜宝所说的“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她以后能和饱读诗书、史书的丈夫具有大致相当的文化水平,双方有共同的语言,能够如意交谈(“不枉了谈吐相称”)。否则,没有文化,行为粗野,语言低俗,无法与丈夫进行必要的沟通,会被婆家和丈夫看不起,丢在一边,成为被冷落的黄脸婆。再远一点说,她今后有了孩子,也可内行地督促、辅导儿子刻苦读书。只有这样才能代代保持优良的家风,培养优秀的后代。

杜宝批评“你娘亲失教也”,这是很对的。母亲如果一味娇惯、放纵女儿,让她无所事事地度过少女的大好年华,浪费了女孩子的天分和智力;养成女儿早晨睡懒觉,白天偷懒、睡觉的坏习惯,将来不会或懒得治家理财,就会被夫家鄙视、冷落,甚至淘汰。《西厢记》中的老夫人对女儿莺莺的培养目标、态度和方法,与杜宝相同,所以崔莺莺才会那么光彩夺目,气质高雅,诗书娴熟,才华出众且针黹女工精湛,令张生爱慕若狂。仅仅靠美貌,只能取悦男子数年,而贤德、气质、才华与勤恳的生活能力和态度,才是支撑门户,使丈夫口服心服、夫妻白头偕老的法宝。

西谚云: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贵族的优雅派头,言谈举止皆有细致、严格而规范的标准和要求。这是管子所说的“衣食足而知礼仪”的最高标准和要求,无疑是人生境界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受到溺爱骄纵的小孩很容易丢失严谨的生活习惯,养成懒惰、散漫的作风。所以剧中描写的杜宝对女儿的严格要求是合情合理的。

在第五出《延师》中,杜宝向陈最良哀叹:“我年过半,性喜书,牙签插架三万余。(叹介)伯道恐无儿,中郎有谁付?”三妇评本的陈同批语是:“蓦然感怀,只作淡语叹惜,惟恐伤女情也。故下即云:‘他要看的书尽看。’”此评分析无子老人的人物心理,更是精确评论了杜宝爱惜女儿的微妙心理活动。不少研究家批判杜宝性格冷酷,摧残女儿,而同处明清时代、同是少女身份的陈同则能深切体会杜宝疼惜女儿的细微心思和言行表现。

杜宝多次批评夫人放纵溺爱女儿。第十六出《诘病》,杜宝听了女儿生病的因由和病情,先批评夫人:“却还来。我请陈斋长教书,要他(她)拘束身心。你为母亲的,倒纵他(她)闲游。”

他的批评是正确的,为避免重复,本文在下面专论夫人时再做分析。这里要强调的是,杜宝虽然批评夫人溺爱女儿,但这并不影响他与夫人的夫妻感情,杜宝对待夫人是宽厚的。

流行的观点是杜丽娘在杜宝家中,所处的是冷酷的生活环境。这是20世纪学术界的共同观点,但这个观点是十分错误的。除了上文已经做过分析,杜宝对女儿严格的爱是有远见也是有分寸的之外,甄氏对女儿的溺爱,也可见丽娘并不是出于冷酷的家庭环境中,更何况出于同时代、同为少女的陈同对丽娘得到父爱的评批也证明了这一点。

论者批评杜宝为了追求门当户对而耽搁女儿青春,延误她的婚姻。剧中描写其夫人也是这个看法。在第十六出《诘病》中,夫人说:“若早有了人家,敢没这病。”三妇本陈同的评语也支持夫人的意见:“与前女孩家长成自有许多情态意同,想夫人亦曾谙此也。后文‘早早乘龙’数语,亦然。”杜宝回答:“咳!古者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女儿点点年纪,知道个甚么呢?”他所引的古话,引自《礼记·内则》。杜宝坚守儒家信条,看似保守愚钝,但是古代儒家对婚姻的年龄的这个规定,非常符合青年生理发育、心理成熟和面对社会压力的实际情况。早婚使身体尚未发育完全、缺乏成家立业能力的青年,在生理和心理上受到极大的伤害,例如寿命短、早生的子女先天健康差甚至容易夭折等,都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因此杜宝希望女儿晚恋爱(不要过早动春情)、晚结婚的想法和所坚守的儒家原则是正确的。

杜宝对待夫人的爱情更是忠诚、真挚的。

甄夫人对自己生不出儿子,抱着万分的歉意,也怀着十分的忧虑。但她还是怕丈夫因此而纳妾,希望丈夫不要纳妾。

第三出《训女》描写杜宝感叹无儿之可怜,甄氏安慰丈夫说:“相公休焦,傥然招得好女婿,与儿子一般。”杜宝笑着回答:“可一般呢?”陈同批道:“夫人大似妒妇语,几不知承祧为何事矣(指夫人因妒忌而不肯让丈夫娶妾,另外生子,故意混淆生子继续门庭、传种接代和佳婿有半子之靠的不同概念和意义)。杜老之笑说,喜招婿也,笑夫人也。说一般则不合理,说不一般,则又伤情。故但作疑词。”批语深切体会无子的中老年夫妇的心理。尤其是妇女生不出儿子,是一生的欠缺,以为自己的肚子不争气,所以特别敏感。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是:生儿生女取决于男子的染色体,过去不知这个科学道理,错以为是怀孕女子的肚子决定的。杜夫人连忙安慰丈夫,杜宝并不赞同她的说法,而三妇评本的闺阁评批者作为女性对此有特殊体会。杜宝不认同夫人关于好女婿与儿子一般的想法,但他不做正面驳斥,一则驳斥要伤她的面子,二则不要引起她更大的伤感和痛苦,就用疑问句打发过去,可见杜宝对夫人的尊重和感情,杜宝是一个颇有人情味的丈夫;杜宝始终没有娶妾,而古代并非男子都是拥有三妻四妾的,大多实行的还是一夫一妻制度。

后来在春香的劝说和提醒下,她主动向杜宝提出纳妾的建议,第四十二出《移镇》描写杜宝镇守淮安,与夫人闲叙:

(老旦)相公,我提起亡女,你便无言。岂知俺心中愁恨!一来为苦伤女儿,二来为全无子息。待趁在扬州寻下一房,与相公传后。尊意何如?(外)使不得,部民之女哩。(老旦)这等,过江金陵女儿可好?(外)当今王事匆匆,何心及此。(老旦)苦杀俺丽娘儿也!(哭介)

夫人主动提出要为杜宝娶妾,杜宝以“部民之女(属下老百姓的女儿)”使不得和“王事匆匆,何心及此”为由,拒绝了夫人的建议,既写出他性格中以国事为重、避免利用职权操办私事而授人以柄的一面,结合直至剧终依旧坚不娶妾的描写,又表现了杜宝郑重对待夫妻情感的态度。

总之,汤显祖所描写的杜宝,从家庭生活的角度看,也是一个优秀的丈夫,一个称职的父亲,既有威严又重感情,更有强烈的责任感,是一个可敬可爱的大丈夫、男子汉。

杜宝坚信儒学,因“子不语怪力乱神”,不信巫术,但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相信有妖魅。

杜宝听夫人介绍女儿得病的原因,夫人还着急地对他说:“怕腰身触污了柳精灵,虚嚣侧犯了花神圣。老爷呀!急与禳星。怕流星赶月相刑迸。”杜宝听了先批评:“却还来。我请陈斋长教书,要他(她)拘束身心。你为母亲的,倒纵他(她)闲游。”接着笑道:“则是些日炙风吹,伤寒流转。便要禳解,不用师巫,则叫紫阳宫石道婆诵些经卷可矣。古语云:‘信巫不信医,一不治也。’我已请过陈斋长看他(她)脉息去了。”(第十六出《诘病》)

柳梦梅前去淮扬谒见、认亲,杜宝不理,还将他当作骗子抓起来。柳梦梅以为“他在众官面前,怕俺寒儒薄相,故意不行识认,递解临安”(第五十三出《硬拷》)。柳梦梅以为杜宝嫌他寒酸而不认,实际上杜宝认为他是假冒货。

柳梦梅介绍掘坟、救活杜丽娘的详细过程,杜宝听来是连篇鬼话,说他“着鬼了,左右,取桃条打他,长流水喷他”。杜宝认为女儿还魂成精作怪,“此乃妖孽之事,为大臣的,必须奏闻灭除为是”,定要大义灭亲。(第五十三出《硬拷》)本文前已论及,这样的描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牡丹亭》的重要主题思想之一。

2.甄氏形象新论

甄氏一再表现出娇惜女儿的感情。当杜宝要女儿“多晓诗书”时,她说“但凭尊意”,陈同的批语说:“夫人答语甚缓,直写出阿母娇惜女儿,又欲其知书,又怜其读书,许多委曲心事。”接着杜宝批评丽娘:“适问春香,你白日睡眠,是何道理?假如刺绣余闲,有架上图书,可以寓目。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这都是你娘亲失教也。”钱宜评曰:“归罪夫人,极是。世上慈母纵女不教,甚至逾闲者正复不少。故《易》于父母,皆称‘严君’也。”杜宝紧接着又唱[玉胞肚]:“宦囊清苦,也不曾诗书误儒。你好些时作客为儿,有一日把家当户。是为爹的疏散不儿拘,道的个为娘是女模。”陈批:“爹娘分说,意在专责夫人。”丽娘呼应其父要她认真读书的吩咐,甄氏说:“虽然如此,要个女先生讲解才好。”陈批:“请先生是正意,却从阿母娇惜深心写出。又将女先生一跌,文情委曲入妙。”杜宝表示反对,要请正规的儒生,甄氏说:“女儿啊,怎读遍的孔子诗书,但略识周公礼数。”陈批:“书难遍读,礼数略识,夫人终是娇惜女儿。”(第三出《训女》)

第十一出《慈戒》甄氏夫人因见女儿丽娘无精打采,情思无聊,昏沉独眠,问知她到后花园游玩,身子困倦,责骂春香引逗她。

夫人尽管深知女儿游园是她自己的主意,老夫人还是只骂丫头,不责小姐,难怪杜宝在第三出《训女》中责怪她纵容女儿。这里的陈批也再次强调她娇惜女儿,钱宜更认为:“‘年幼不知’一语,慈母为顽劣儿女开解,不知误多少事。”误多少事,指不少青少年因为缺乏严格的家教,尤其是受到包庇、溺爱而性格不好,心理素质差,或终身没有出息,甚至走上了邪路。

甄氏娇惜女儿的感情、语言和心理,评批者作为女子,深有体会,也广有见闻,我们现代读者和观众,尤其是男性,看到这样的描写,不易体会,所以会忽略其中所包含的母亲对女儿的深情和百般庇护,不知作者的深意。

但正因为有甄氏这样娇惜、庇护女儿的母亲,才会有杜丽娘这样性格倔强、自主性极强的大胆女子。幸亏有好的遗传因子,有父亲的严格而正确的教育,杜丽娘不像有些官宦人家的娇惯女儿,骄横暴躁,盛气凌人。无论古今中外,正确而严格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要素,其次才是学校和社会。

甄氏反对女儿游园,并非如众多研究者所说得,是怕丽娘萌动春心,是封建家长对女儿天性和自由的压制。

剧中,夫人明说不让丽娘游玩后花园,是因为后花园长年寂寥,没有人气,因此“风雨林中有鬼神”,命大运高还不碍事,否则就有可能撞着不好的东西(鬼神邪魔作祟),非常危险,有中邪、患病或生命之忧。古代星相学认为,出生的时辰和地点,会影响人的一生命运,出生时辰好,即星辰高,命中就会有吉星高照则命大运好,不怕妖魔作祟、相害。古人认为:动植物或无生命者的精灵为怪、怪物,包括人死后的鬼,可合称为妖魔鬼怪,简称为“怪”。产生“怪”的原因是“山林异气所生,为人害者”(《左传·文公十八年》注)。

《牡丹亭》多次描写甄氏夫人怕女儿在园中撞着魔鬼,从而受害。例如第十二出《寻梦》春香转述老夫人的担心:“这荒园堑,怕花妖木客寻常见,去小庭深院。”第十六出《诘病》老夫人从春香处询问丽娘得病之由,春香说“是梦”,夫人马上说:“这等着鬼了,快请老爷商议。”还怕女儿因此而养不大:“肘后印嫌金带重,掌中珠怕玉盘轻。”第十八出《诊祟》描写石道姑应甄氏的召唤,“替小姐禳解”,“替小姐保禳。闻说小姐在后花园着魅”。杜丽娘不肯告诉母亲自己在游园时的惊梦内容,于是从甄氏的角度看,女儿游园后精神恍惚、身体日渐衰弱、有病,病情日渐加重,果然是她游园是撞上了鬼魅,鬼魅缠身了。

众多学者同声指责杜丽娘受到家庭压迫,她的父母因怕她游园而萌动春心,用封建思想束缚她,所以不让她游园。这不符合原作的实际情况,以上所引的描写,分明已清晰地表示:家长是怕她到荒芜的花园中撞到鬼魅,从而遭到不幸,而作此防范的。而且,其母包庇女儿,她的任何过失都不舍得责骂,而只是责怪春香了事,可见丽娘身处宽松的家庭环境,行动颇为自由,所以才会发生游园惊梦,接着再去寻梦这样大胆和“放肆”的举动。

甄氏夫人在女儿死后,极为思念,第二十五出《忆女》中,甄氏所说:“春香,自从小姐亡过,俺皮骨空存,肝肠痛尽。但见他读残书本,绣罢花枝,断粉零香,余簪弃屐,触处无非泪眼,见之总是伤心。算来一去三年,又是生辰之日。心香奉佛,泪烛浇天。分付安排,想已齐备。”

她如此思念女儿,却还是非常害怕女儿的鬼魂。第四十八出《遇母》描写夫人看到爱女的鬼魂怕极,以为她是活现了,急叫春香:“有随身纸钱,快丢,快丢。”

第十六出《诘病》夫妇俩一起哀叹:“两口丁零,告天天,半边儿是咱全家命。”他们对杜丽娘的思念,说明他们对女儿的珍爱和重视,将这个半子(半边儿)看作是全家的希望。

最后是春香建议甄氏让杜宝娶妾:“(贴跪介)禀老夫人,人到中年,不堪哀毁。小姐难以生易死,夫人无以死伤生。且自调养尊年,与老相公同享富贵。”“(老旦哭介)春香,你可知老相公年来因少男儿,常有娶小之意?止因小姐承欢膝下,百事因循。如今小姐丧亡,家门无托。俺与老相公闷怀相对,何以为情?天呵!”春香说:“老夫人,春香愚不谏贤,依夫人所言,既然老相公有娶小之意,不如顺他,收下一房,生子为便。”甄氏:“春香,你见人家庶出之子,可如亲生?”春香:“春香但蒙夫人收养,尚且非亲是亲,夫人肯将庶出看成,岂不无子有子?”甄氏:“好话,好话。”后来甄氏就主动建议杜宝娶妾,尽管心里是很不愿意的。

3.杜丽娘形象新论

拙文《牡丹亭人物三题》中《杜丽娘的中国式爱情至上观》一节指出:“杜丽娘是一个十足的爱情至上主义者。”她的这种“爱情至上观对封建意识是一种猛烈的冲击”,“先进的觉醒的青年,追求自由婚姻,这样的行动和观念,却动摇封建社会的根基,蕴育着推翻旧制度、破除旧意识的强大思想力量,包蕴着新意识。不同的婚姻观,是不同社会阶段的产物。以杜丽娘为代表的一批晚明先进女性所追求的自主婚姻,个性解放,及其由此而产生的爱情至上观,都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必然产物”。

但我们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杜丽娘一生爱好的是天然,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她的游园是少女静极思动、喜欢游玩的天性所支配,并非要挣脱父母的禁锢,反抗封建压迫。而且前已言及,在现实生活中,她并不在实际行动中追求自由婚姻,完全遵循“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她只是机缘凑巧,在梦中看到了如意郎君,愿意嫁给他而已。她追求爱情的自由,是在梦中和阴司中。她在梦醒后,不敢对父母讲出实情,不敢请他们设法寻找这个青年,而是将心中的愿望深埋心底,带着这个没有实现的愿望离开人间。等到她还魂后,她立即要柳梦梅恪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联姻原则。

这也与杜丽娘在现实生活中所具有的沉稳的性格有关。她的沉稳性格还表现在第七出《闺塾》,丽娘将对陈最良讲课的不满和可笑深埋心底,只是说了一句:“师父,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教演一番。”建议他讲解得清晰一些,否则,听他的课,岂非完全在浪费时间,毫无收获。

杜丽娘对科举也是极其重视的,第三十九出《如杭》,杜丽娘复活后,和柳梦梅刚到杭州,听说当今正在科举开考,她马上督促柳梦梅前去赶考,并把酒送行。她对科举制度无疑是拥护的,对科举也是热衷的。

杜丽娘对父母有着极深的感情,柳梦梅考试结束后,来不及听结果,就安排他到淮扬前线去探望父母,报告自己复活再生的喜讯。这也再次反证她与父母的感情,不存在封建家庭对她的压迫、摧残的问题。

4.柳梦梅形象新论

拙文《牡丹亭人物三题》中《柳梦梅的读书做官道路》一节认为“本剧男主角柳梦梅是一个一心一意走读书做官道路的青年知识分子”,并对古代的科举制度做了高度肯定。

但是,按柳梦梅的才华,考取进士大约是没有问题的,他能中状元,也不见他的考卷有何高论,他是靠谒遇(第二十一出《谒遇》)过的苗舜宾破格提拔的。机遇和知遇在其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古代的考试制度基本是严肃、公正的,偶也有考生作弊未被发觉而中举,偶也有主考官的暗中相助而考中或越级。汤显祖不接受张居正拉拢,情愿落榜;同时他也目睹别人得到考官帮助而得中。所以他描写柳梦梅接受帮助,并中状元,不露声色地揭示这种虽是偶然的,但是实际发生的现象,抒发自己的郁闷。

5.春香形象新论

杜宝在延聘陈最良做丽娘的老师时,对陈最良说:“先生,他(指小姐)要看的书尽看。有不臻(一作“尊”)的所在,打这丫头。”“冠儿下,他做个女秘书,小梅香,要防护。”(第五出《延师》)杜宝说“打这丫头”,小姐犯错误,打丫头做惩罚,因为丫头有监护小姐、及时报告的任务。

第十一出《慈戒》中,夫人尽管深知女儿游园是她自己的主意,老夫人还是只骂丫头,不责小姐,她纵容女儿,只是一味责骂丫头。

杜丽娘去见陈最良时,春香问她:“先生来了怎好?”丽娘回答:“少不得去。”陈同夹批:“‘少不得去’,是见道语,亦似英雄语。”丽娘紧接着说:“丫头,那贤达女,都是些古镜模。你便略知书,也做好奴仆。”接着杜宝向陈最良介绍女儿与他见面时,也说:“春香丫头,向陈师父叩头。着他伴读。”(第五出《延师》)古代较为开明的书香、官宦人家,让小姐读书,还让丫环伴读(此举也为了让丫头随时伺候小姐和先生),所以家里的文化氛围浓厚,子女的才华出众。

第七出《闺塾》中,春香泼辣大胆、爽朗干脆、调皮滑稽的性格,表现得十分鲜明可爱。春香闹学,她戏弄陈最良,这个小丫鬟实际并未受到责罚。在一个仁义、和谐的家庭,仆人、丫环并不会受到迫害和欺凌,他们的生活不仅衣食充足,还是有乐趣的。俏皮的丫头,善于鉴貌辨色,主人严厉,就安分守己、唯唯诺诺,客人忠厚老实,就与他调笑,甚至故意欺负,春香对陈最良就是如此。

杜宝家表面上对丫鬟很严很凶,实际上是仁慈温柔的。丽娘死后,他们依旧收留春香,将她当作女儿一般收养。

后来甄氏告诉春香,杜宝有讨小的心意,春香劝甄氏随顺杜宝的这个心意。可见春香并不是反封建的小闯将。她引逗丽娘游园,也不过是小孩家贪玩和爱好花草园林而已,并无思想上的特别的深意,只是开展后面情节的一个由头。

6.陈最良形象新论

拙文《牡丹亭人物三题》中《陈最良形象新议》一节指出:“陈最良深受孔孟之道、封建思想的毒害,行为古板,头脑冬烘”,但指斥他“是一个陈腐得发臭的老学究” ;“是一个十足迂腐、庸俗、虚伪、自私的道学先生”,“暴露了封建社会一般知识分子的很多弱点” ;“他迂酸顽固,腐朽虚伪,在他的身上,没有一点新的气息和生机,成为封建道德的化身” ,都不符合原著的描写。他在雪地中救助病倒的柳梦梅,可见“其内心却很富情感,有同情心和人情味,是个外冷内热的人物”。他与女学生杜丽娘有很深的感情,不远千里冒险去淮扬前线报告杜宝坟茔被掘,还懂医,治好柳梦梅的病,故而《牡丹亭》“对此人的个人品质和技能显然是充分肯定的”。

此外,第七出《闺塾》将陈最良迂腐、古板,缺乏情趣,学问浅薄,甚至知识贫乏,描绘得生动而有趣。

这样只会死读书,智力庸常、记性和领悟力差的呆头鹅,考不取科举是必然的,剧中将其屡试不中的原因描写得非常清晰。其中包括他为杜丽娘讲解《诗经》,只会照本宣科、读注解。这是明清以来考不取科举,只好当蒙馆先生的书生的共同特点。例如平江不肖生20世纪20年代发表的武侠小说名著《江湖奇侠传》也写到:“蒙馆先生教书,照例不知道讲解,仅依字音念唱一回;讹了句读,乖了音义的地方,不待说是很多很多。馆中所有的蒙童,跟先生念唱,正如翻刻的书,错误越发多了!”(第五回)

结合汤显祖对明朝官场的认识,尤其是汤显祖明白即使考上进士而做官,如果做清官,也贫穷之极,因为明朝的官员俸禄极低。由此可见,他嘲笑陈最良,并无恶意,也无贬视和幸灾乐祸的心理,而是以一种坦然自嘲的胸怀,描写人世的艰辛。

陈最良因为老实无用,所以大家欺负他、嘲笑他,还给他取绰号,正是人善被狗欺。他还被春香看穿,遭到春香戏弄。春香看到他老实忠厚,就故意欺负他,和他捣蛋,被抓获了,就软声讨饶,蒙混过关,丫头并未真正受罚,此因陈最良的确老实善良,被春香所看穿。

而第四出《腐叹》描写陈最良在找不到其他更好的差使,接受杜宝的邀请时说:“况且女学生,一发难教,轻不得,重不得。傥然间体面有些不臻(一作尊),啼不得,笑不得。似我老人家罢了。”我们由此领会古代社会中的老书生当一个小女生的家庭教师,有着异样的困境。至于年轻书生,在古代是不可能被邀请做少女的家教的,男女授受不亲,试想:两个青少年男女在一起亲密单独长期相处,会产生什么后果?!

第二十二出《旅寄》中,陈最良看到风雪中倒在地上的柳梦梅,听到他在喊:“救人!救人!”陈最良心想:“我陈最良为求馆,冲寒到此。彩头儿恰遇着吊水之人,且由他去。”他感到自己生活困顿,自顾不暇,怎么还有力量管别人?柳梦梅又叫:“救人!”陈最良:“听说救人,那里不是积福处。”上去过问,并将柳梦梅扶回梅花观,将息度岁。陈最良问清柳梦梅是读书之人,惺惺惜惺惺。但同时,陈最良也知道读书人是“精寒料”,穷得一无所有,救了他是一无还报的。所以,他起初本想躲过去不管的,思想踌躇之后,还是热情相救。这样的描写,深入揭示穷书生救助穷书生的极不容易和难能可贵。

第四十五出《寇间》描写陈最良在寻找杜宝的半途上被李全抓获审讯,他老实讲出自己的姓名、身份、来此地的目的、杜宝家中的事体。他胆子小,被敌寇抓住,不敢讲假话。李全妻子笑说:“一向不知杜老家中事体,今日得知,吾有计矣。”她立即利用这个腐儒,骗他看人头,说是夫人、春香被杀,再令他给杜宝带去这个信息并威胁杜宝。陈评:“并不诳语,方是腐儒。然安知诳语不反杀其躯耶?后文‘志诚打的贼儿通’,即是此意。”

陈最良因胆小,怕受惩罚,在敌人面前不敢讲假话,由于同样的原因,他见到杜宝却说假话。明明是他将柳梦梅迎来的,他却将柳梦梅的来历赖到石道姑的身上:“老公相去后,道姑招了个岭南游棍柳梦梅为伴。见物起心,一夜劫坟逃去。尸骨丢在池水中。因此不远千里而告。”腐儒说谎,倒也不打草稿。

杜宝要将一大功劳,送给陈最良,要他送书到敌营,陈最良当场承认:“途费谨领。送书一事,其实怕人。”但他还是硬着头皮去送信,“志诚打的贼儿通”,终于立功受赏,得到了官职。

综上所述,《牡丹亭》塑造和刻画柳梦梅、杜丽娘,并不拔高他们,而是按照生活真实,描写他们符合时代认识的言行。他们不是反对婚姻制度、追求自由婚姻的叛逆者,而是品德高尚、行为洒脱的明代青年。剧中描写的杜宝、甄氏、春香和陈最良,也是真实、生动而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实际的艺术形象。 vkVx5TDmkNHk4pOjHMNhvS6ZTRnN/i45J/2O1U6hde1R9RmqHvlDdyTbiP2K7wd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