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传奇的核心情节是《惊梦》。在杜丽娘的梦中,柳梦梅把她“抱去牡丹亭畔”,二人遂成云雨之欢。梦梅唱道:
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和你把领扣松,衣带宽,袖梢儿揾着牙儿苫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
这一情节,有文言小说《杜丽娘记》作蓝本:
(丽娘)凭几昼眠,才方合眼,忽见一书生,年方弱冠,丰姿俊秀,于园中折杨柳一枝,笑谓小姐曰……小姐欲答,又惊又喜,不敢轻言,心中自忖:素昧平生,不知姓名,何敢辄入于此?正如此思间,只见一生向前,将丽(娘)搂抱去牡丹亭畔,芍药架边,共成云雨之欢娱,两情和美。
通常认为《牡丹亭》的直接蓝本是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刘辉则提出《牡丹亭》传奇是依文言小说《杜丽娘记》而创作,而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则是改编《牡丹亭》成文 。最近又有人重申此说 。然而,无论话本还是文言小说,在杜丽娘梦中与柳梦梅在牡丹亭幽会的情节上没有任何区别,甚至二者的许多词句都是相同的。可见柳、杜二人在牡丹亭上做爱不是汤显祖的创造。
从更早的文学作品中,牡丹亭已经有象征性爱的功用。例如唐明皇和杨贵妃谈情说爱的沉香亭虽说是用沉香木建成的,但周围开满了牡丹花,因此也可说是牡丹亭。宋乐史《杨太真外传》云:“开元中,禁中重木芍药,即今牡丹,得数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白,妃以步辇从。诏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拥众乐前,将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遽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乐》词三篇。”
还有,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写王允“至夜深月明,策杖步入后园”,忽闻“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允潜步窥之,乃府中歌伎貂蝉也”。允听良久,喝曰:“贱人将有私情耶?”貂蝉惊跪答曰:“贱妾安敢有私!” 这个情节,和明代王济的《连环记》传奇第十八出《拜月》很相似:
(生扮王允暗上听介)唗!(小旦跪介)(生)夜静更深,(唱)[仙吕过曲园林好]你长吁气,在荼 架边,有所思,在牡丹亭畔,何处追寻刘阮?
不用说,牡丹亭之所以成为爱情的象征,在花而不在亭。那么牡丹是一种什么花?“百度”的“牡丹”词条这么说:
牡丹(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是重要的观赏植物,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现在这一地区尚有野生单瓣品种存在;牡丹以洛阳、菏泽牡丹最负盛名。牡丹是灌木木本,芍药是蓄根草本,花型、叶片非常相似,牡丹于5月初开花,芍药花期要晚一些,这是它们的主要区别。芍药原产于中国北部及西伯利亚一带,更耐寒。在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中,牡丹和芍药是同一个词。
似乎很奇怪,在介绍“牡丹”的词条里,不少地方讲“芍药”!其实说奇也不奇,《还魂》话本和《牡丹亭》传奇,不都是把“牡丹亭畔”和“芍药栏边”放在一起的嘛。北宋初的《太真外传》说得更清楚:木芍药就是牡丹。结合百度词条的介绍可以知道,牡丹与芍药本是两种植物,牡丹为木本,芍药为草本。但由于二者开的花极为相似,故往往被混称。不仅“在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中,牡丹和芍药是同一个词”,就是在我国,唐以前也将牡丹称作木芍药。迄今为止,在著名的牡丹观赏地河南洛阳和山东菏泽等地,也大量种植芍药。实在是因为二者开的花太相似了。
我们发现,早在上古,牡丹(芍药)就是爱情的象征了。《诗经·溱洧》云: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 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 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 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这里描写的是春秋时郑国的祓禊风俗。每到三月上巳,青年男女来到河上,裸浴求偶,互相赠送芍药(或许就是牡丹)作为信物。上巳节后来改到三月三日举行,有杜甫的《丽人行》为证。值得注意的是,元代咏上巳节的小令里,也出现了“牡丹亭”的身影。张可久《越调寨儿令·三月三日书所见》云:
舣画船,驻丝鞭,问谁家丽人簇管弦?柳媚芳妍,花比婵娟,风韵出天然。牡丹亭畔秋千,蕊珠宫里神仙。三月三日曲水边,一步一朵小金莲。穿,芳径坠花钿。
从上古上巳节男女裸浴互赠芍药,到唐代沉香亭畔明皇贵妃卿卿我我,再到元代丽人三月三牡丹亭畔秋千摇荡,意马心猿,牡丹花一直是性爱之花。而且在元代,牡丹花还是女阴的隐语。《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张生、莺莺在历经一番周折之后终成鱼水之欢,张生的唱词是:
我这里软玉温香抱满怀。呀,阮肇到天台,春至人间花弄色。将柳腰款摆,花心轻拆,露滴牡丹开。
于是,元明清时期终于有人发出了这样的呐喊:“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俏卿卿,今朝就死也死在牡丹亭。”
然而,“隐语”和“象征”自然是隐晦、曲折的,即便是一两声微弱的“呐喊”,也很难让现代人回想起牡丹亭与性爱的联系。是汤显祖的杰作,把一个普通少女的风流春梦写得生生死死,如泣如诉。汤显祖点石成金,柳梦梅与杜丽娘在牡丹亭上做爱的描写成了艺术经典。牡丹亭上三生路,世间惟有情难诉。汤翁不仅让我们再次关注到自古以来牡丹花牡丹亭与性爱的联系,而且,从四百年前开始,在人们的记忆中,《牡丹亭》对青年男女的吸引力,已经超越了牡丹花与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