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天安门西

中山公园:公理战胜坊耻辱与辉煌

京城古建筑,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城楼和牌坊。这城楼“里九外七皇城四”,如今拆得没剩几座,而牌楼更是没能躲过被拆毁的厄运。1953年,北京市政对牌坊进行了大范围的拆除。但一座坐落在东城区西总布胡同西口的大牌坊,因巧合被挪进中山公园得以逃过一劫。这座牌坊规制不低,为四柱三间三楼造型。中间的横匾上有手书的四个金色大字“保卫和平”,因此人们都叫它“保卫和平坊”,但这牌坊背后隐藏着的却是中华民族的屈辱辛酸。

清代光绪年间,群情激奋的义和团在京师攻击外国来华人员,于是各国公使馆以保护侨民为由,几次与中国公民冲突交火。光绪二十五年五月十八日(1899年6月14日)下午,德国外交官克林德率士兵出外寻衅,毫无理由地下令开枪打死正在练拳的团民近20人。几天后,克林德乘着轿子由翻译带领去总理衙门交涉外交事宜,路上遇到清军神机营霆字枪队章京恩海率队巡逻。恩海看到洋人乘轿而来怒火中烧,站在北面高处取枪对准轿子,要求停轿检查。克林德随即在轿中向外开枪,未中,恩海开枪还击,克林德当场毙命。

这一枪可谓震惊中外,惹得德国大使大发雷霆。各国列强更是以此事为借口对中国进行威胁,清政府遂令清军和义和团围攻使馆区对列强宣战。但最终中方战败,而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其中第一条就提出,清政府要派遣亲王就此事向德国皇帝道歉,并要求在克林德被杀地点建一座纪念碑。

克林德纪念碑于1901年6月25日开工建造,立于西总布胡同西口的克林德毙命之处。当时与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姘居的名妓赛金花提议中西结合,将其建成中国式牌坊,但名字仍叫“碑”。这座牌坊在三块坊心石上分别用德文、拉丁文、中文三种文字镌刻对克林德之死表示“惋惜”并致歉之类的言辞。牌坊正中挂有一额,上书“克林德碑”四个大字。老百姓私底下又称这座牌坊为“婊子碑”——就这样,京城里又多了一座牌坊,大清国更添了一份屈辱。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中国由于参加协约国集团对同盟国作战而成了战胜国一方。愤怒的国人一拥而上,将浸透屈辱的这座汉白玉牌坊大卸八块。

1919年,克林德纪念碑残骸被运至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重新组装竖立,镌刻了“公理战胜”四字,以作为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得胜利的纪念。从此,这座牌坊改称作“公理战胜坊”。

1952年10月2日,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友好会议决定将“公理战胜坊”改为“保卫和平坊”,牌坊上的“保卫和平”四字由郭沫若题写。这座牌坊虽然算不上京城牌坊里资历最老的,但可能算是最为传奇的一座——几经周折,三取其名,如今仍然矗立在中山公园大门内。

在全国各地的中山公园里,北京中山公园的身世算是最为华丽的。因为这里是明清两代的皇家社稷坛,皇帝经常亲临园中。1913年民国政府接管了社稷坛,1914年辟为中央公园。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将“中央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

从民国至今,以此园为归宿的古建筑陆续进驻。从汉白玉牌坊下径直向西,重檐蓝色琉璃瓦的八角亭上,悬挂着亭额,题曰“景自天成”。这亭中的兰亭碑和兰亭八柱,是圆明园四十景“坐石临流”的一部分。

转过兰亭前行几步,便有一座六角亭,这便是著名的习礼亭,又叫演礼亭。旧时外臣想要见皇帝,都要先到此处学习礼仪。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鸿胪寺衙门被烧毁,而习礼亭幸免,后迁入礼部衙门院内。1911年,辛亥革命后,礼部衙门被盐务署占据。1915年,盐务署将此亭捐给了中央公园,安放至今。

去中山公园音乐堂听音乐会,必走社稷坛南门。而在社稷坛南门外摆放的一对石狮子,同样身世了得。1918年,这对石狮子在河北省大名县的一座古庙内被偶然发现,由当时的河北镇守使辗转递送捐给了中央公园。“文革”时期,园内工作人员生怕石狮被毁,曾将其深埋保护,直到1971年,这对狮子才得重见天日。据说因石质不同,用木棍敲打石狮时,一只出铁音,另一只出铜音。而如今,中山公园已经申报了世界遗产,这对千年石狮是珍贵文物,又有谁舍得去敲打它们呢? WlSo/XmA1iy09Q+3l4VO/0wJrmpUFej+FDz1NFP1cHb8/8jiXFUT1ul2juKfyXL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