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门

正阳门火车站:中国近代史的见证者

繁华的前门大街东南角,矗立着一座中国铁道博物馆。这里的展品极为丰富,包括路轨、站牌、信号灯具、票证、线路图、老照片等百余类文物。但其实,真正的镇馆之宝,不在展厅之内,而是整个博物馆本身。原来,这座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老北京规模最大的火车站——正阳门火车站。

如今我们看到的铁道博物馆外观,是一幢风格典雅、充满异域风情的欧式车站。这是由于清末修建正阳门车站时,是完全聘请英国人来主持的。建成后,车站站舍面积达到了近4000平方米,光是站台就有3座,其中有2座配备了风雨棚。普通候车室在大楼内,一、二等候车室则另有客厅,如今在铁道博物馆中还专门复原了贵族候车室的场景,参观者可以一睹其中的精致与奢华。整个车站,问事房、客票房、行李房、公用电话、厕所一应俱全,甚至连无线电报装备都有。不要说在北京,就是在全国,正阳门火车站也绝对是首屈一指的模范车站。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车站总体为欧式风格,但这些洋人设计师却也不忘在造型上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车站大楼外立面由灰、红两色砖砌成,其中夹白色石条,正中巨大拱顶高悬,拱脚处镶嵌中国传统的云龙砖刻雕饰,南侧穹顶钟楼耸立,四面大钟为人们准确报时。据称,这批英国设计师一到前门,就被中国古老的城门建筑所震撼,修建正阳门火车站时,也体现了他们的敬畏之心。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前门火车站不论主楼还是钟楼,在整体高度上都比一尺之遥的前门箭楼和正阳门城楼低得多。因此,虽然是一中一西、一新一旧,可是在视觉上,却让人们觉得相得益彰,并没有格格不入的感觉。这样的建筑理念,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

正阳门火车站建成后便马上投入了使用。车站以客运为主、货运次之,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一座火车站,也是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出车站西行不远便是前门大街,那是众所周知的老北京最繁华热闹的商业地区,而它的繁华也与前门火车站带来的巨大客流量密不可分。但也就是因为繁华,这里成了北京最早堵车的地方,常常两三个小时难以疏散,这也才引出来1915年由时任内务总长兼北京市政督办朱启钤主持,聘请德国建筑师对前门一带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施工。改造后箭楼北侧瓮城拆除,正阳门两侧各开门洞两座,使交通畅通。新建的马路缓解了交通拥挤的状况,同时又对正阳门城楼等古建筑进行了改造、修缮和美化,使车站周边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前门景观。

正阳门车站自诞生之日起,就见证了无数的重大历史事件。早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革命志士吴樾在正阳门火车站的月台上,刺杀受清政府派遣准备出洋考察的五大臣,当场壮烈牺牲,震惊全国。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北上,袁世凯在这里主持欢迎仪式,欢迎者达数万人;1924年孙中山扶病北上,李大钊和十万民众也是到这里迎接,盛况空前;同年,孙先生病逝,其灵车又一次由正阳门东站南返浦口;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时,也曾在这里安营扎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500多名北平学生组成的“南下救国团”又是从这里出发投入抗战;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这里亲自迎接宋庆龄进京;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首次对苏联进行国事访问从这里启程,正阳门火车站更一度成了“国门”和“首都迎宾门”;朝鲜前国家领导人金日成、越南前国家领导人胡志明访问中国,都是从这里开始友谊之旅,抗美援朝志愿军的英雄代表们凯旋,周总理亲自到这里迎接……

一桩桩、一件件,历经清朝、民国与新中国,各方人马在这正阳门火车站的月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正阳门火车站所见证的足足是一部中国近代史。

现在的年轻人里,很少有人知道这座欧式建筑是一座火车站。那是因为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老车站就已经停运,并改造成铁道部的科技馆,不久之后又被收归北京铁路局,改建成北京铁路工人文化宫,候车室则被改造成剧场使用多年。20世纪90年代,为拓展多种经营,老车站拆除剧场、改造内部,先后被改建成“老车站商城”和“电讯市场”。直到2004年,前门火车站被划定为文物保护单位,老车站原貌才得以恢复。

杨梅竹斜街:风骚过风雅着

北京街道大都横平竖直,这在全国城市中都是有名的。要说起斜街确实不多,而前门外一下就有四条。以杨梅竹为首的这四条斜街,都是明代就有的老街道。四条大街方向接近,都是从东北往西南斜插过去。它们其实并不在城市规划范围之列,而是被人们用脚生生踩出来的。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不知道这句至理名言,是不是受了杨梅竹斜街的启发。

看看杨梅竹所处的位置,也就不难理解斜街的由来了。老北京的前门外地区,茶馆酒肆比比皆是,堪比如今的shoppingmall。过去外埠人士进京,前门是必去的地点,从卢沟桥过广安门到菜市口,再从杨梅竹斜插过来,到前门大街游逛最为便捷。杨梅竹斜街,成了旧时人们通往时尚的通道。

在前门外的街道中,杨梅竹斜街的名字尤其地优雅可爱。偌大个北京城,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可据我所知,真正以水果命名的街道却是凤毛麟角,宣武有个樱桃园,朝阳有个核桃园,两广路上还有一个果子巷,而以上的三条街道,却都不如杨梅竹斜街出名。一条街道两边,又有杨梅又有竹子,想想都觉得浪漫。可想象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这条街巷,跟水果和竹子没有半点关系。原来,这里曾经住过一位保媒拉纤的杨媒婆,经她介绍的情侣结婚率颇高,因此杨媒婆也就名扬京城了。到后来,干脆用她的名字将街道命名为杨媒斜街。斗转星移,杨媒婆变成了杨梅竹,其实不过是误传谐音而已。但这一讹误,却让斜街名字雅致了不少。“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改名后的杨梅竹斜街,住过不少文化名人。

清代乾隆年间的东阁大学士梁诗正,曾在杨梅竹斜街安家。位于杨梅竹斜街东口路北的梁宅,是乾隆皇帝御赐给他的宅邸。要知道,御赐宅邸在南城十分少见,由此也可见皇恩浩荡了。如今破败不堪的大杂院,原本规整而雅致。院子里有座清勤堂,是皇帝御赐的堂号。堂前还有紫藤数株,繁盛一时。虽然乾隆庚子年间着过一次大火,但是紫藤似乎保留了下来。清末戴璐在《藤阴杂记》中记载梁尚书宅邸“久改旅店,藤花尚茂,车过时犹及见之”。不知这藤花是不是继承了梁诗正的才华,才能将杨梅竹斜街装点得诗情画意。但这条斜街却似乎沾了这位进士大人的才气,此后一直与文化有着不解之缘。

民国时期,很多著名的书局都开设在斜街上。像正中、世界、开明、广益、环球、大东、大众、中华等书局,都是杨梅竹的住户。不要小瞧了这些书局,当年大量的进步书刊、科技读物、外文书籍都是由它们出版的。也就是说,杨梅竹斜街成了领风气之先的地方。那时候不流行电子邮件,不流行网上购书,不少学者约稿、交稿、购书,都要亲自跑出版社。这样一来,杨梅竹斜街上也就留下了不少老一辈“文艺青年”的身影。

当年的书局一度都沦为了大杂院,很多甚至再也找不到一点痕迹。即便如世界书局、正中书局和儿童书店这些还能寻到旧址,但也已经残破不堪。它们“镶嵌”在了半新不旧的街道中,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但新旧交替并行,似乎已经成了杨梅竹斜街的基调。当年在这一带,曾有一座小庙叫玉皇殿,这座庙历史悠久,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我曾读过兵部尚书王象乾为庙宇撰写的碑文,上面说这里为“龙脉交通车马辐辏之地也”。古建筑学家王世仁先生在解释这个“龙脉”时,特别指出了像杨梅竹这样的斜街连接着元明两朝新旧两座皇城,地理位置尤为重要。看来早在500年前,杨梅竹斜街就承担起了连接新旧空间的重任。

第三届北京国际设计周后,老街上又开设了一批富于设计感的店铺,咖啡馆、书店、原创艺术品店,应有尽有。杨梅竹,再一次成了文艺青年汇聚的场所,古老的斜街,也成了先锋艺术碰撞的平台。有人说它会成为新一代的798,引领北京设计圈新潮流。可我倒觉得,杨梅竹本身便是摩登之地,如今只能算是重操旧业罢了。从明清易鼎到民国风云,杨梅竹斜街经历了太多次华丽转身,如今文创一条街的开辟,倒也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QVioWdTPkFQ45AtAj+PU8tpFCvAYJKa7rub8pB7G41RpTwvT6nHh1SxwfHgiRrQ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