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鼓楼大街

钟鼓楼:敲响京城脉搏

在古代,钟楼和鼓楼通常建造在城市中心地带,是用于报时和聚众议事的建筑。还有另一种建于宫廷内的钟鼓楼,作报告时间和朝会时节制礼仪之用。钟鼓楼各地都有,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元明清三朝,北京的钟鼓楼相当于每日发布标准“北京时间”的国家授时中心,是全国众多钟鼓楼中的“权威”。今日的钟鼓楼保留了清朝乾隆时期的建筑风格,鼓楼台阶上还留有清顺治年间被火烧过的痕迹。

钟楼底层四面开券门,东北角开有一登楼的小券门,拾阶而上,近80度的台阶让人不免有些心惊。二楼正中有一八角形木框架,悬挂着一口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铸造的大铜钟,高7.02米,下口直径3.4米,重约63吨,有“中国古钟之最”之称。每当报时钟声响起,“清宵气肃,轻飚远扬,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

据史料记载,早年“晨钟暮鼓”报时是有其规律的。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反复两遍,共计108声。撞钟为何定为108声呢?原来,古人用108声代表一年。明朝《七修类稿》记载:“扣一百八声者,一岁之意也,盖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五日为一候,六候为一月),正得此数。”现在每年除夕之夜,钟楼钟声响起,108声报时让人仿佛回到古时的北京。

鼓楼城楼内原有“更鼓”25面,其中主鼓1面、群鼓24面。就连更鼓都有君臣主次之分,不愧是“皇家直属”的钟鼓楼了。这24面群鼓按农历二十四节令而设置,也是暗合天时。可惜,现在仅存一面残破不堪的主鼓了。它高2米多,鼓面直径1.4米,是用整张牛皮蒙制。鼓面上有多处刀痕,那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将其毁坏的罪证。庚子年的兵乱,给了钟鼓楼一记重创,钟和表的出现,则是彻底抢了钟鼓楼的饭碗。鼓楼失去了它为古都报时的功能,渐渐衰败。但击鼓定更的报时方法,直到1924年溥仪离开紫禁城以后,才彻底废止。如今,钟鼓楼虽然已经很少工作,但它仍然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有机会到后海游玩,不妨顺便探望一下这位“退休”的老北京。

烟袋斜街:历史在此拐了弯

如今的烟袋斜街,是鼓楼地区十分热闹繁华的所在。不少的特色时尚小店,都在这里扎堆儿。但是穿行其间的游客,很少有人知道这条街道名称的由来。烟袋斜街由何得名,一直是很多人困惑的问题。有一种说法,这个地方因为“纪大烟袋”住过所以得名。这种说法,属于无稽之谈。“纪大烟袋”真名叫纪昀,他的故居就在虎坊桥附近的晋阳饭庄边上,与鼓楼地区的烟袋斜街,差着老远。还有一种说法,这个街道形如烟袋,东口是烟嘴,西边是烟袋锅,因而被称为烟袋斜街。这种说法乍听起来不无道理,但是也经不起推敲。古人没有航拍技术,怎么能发现这条街道总体走向呈现烟袋状呢?

其实这地方的得名,还是与烟袋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明代,这里不叫烟袋斜街,而叫打鱼厅斜街,真正被称为烟袋斜街,是清代以后的事情。满族起源于东北,一直流传着抽旱烟的习俗,关东烟草也是极其出名。入关之后,这个习俗并没有变。什刹海一带属于内城,居住的满族人很多,他们对于关东烟草仍然有着很大的需求。就在如今烟袋斜街一带,当年开着好几家烟铺、烟袋铺,生意越做越大,也成了规模。这地方,成了北京城烟草一条街。

抽旱烟,烟杆至关重要。但烟杆使用时间长了,容易被烟油子堵塞。据说,慈禧最爱抽旱烟,除去烟丝讲究,烟杆也是价值连城。但是有一天,老佛爷烟杆堵了,宫里谁也没办法解决,连造办处的能工巧匠都是一筹莫展。但是烟袋斜街里的两家店铺——同合盛和双盛泰,居然能通老佛爷的烟杆。老佛爷后来大喜,还封赏过这两家烟袋铺。因此,烟袋斜街在清末名声大震。

烟袋斜街,不仅商业繁华,而且还与老北京的一句著名歇后语有着很大关联。笔者听老人说,就在烟袋斜街的东口有一家烟草店,颇为善于广告宣传,在自家店门口立着一个巨大的烟袋招幌。这大烟袋有一人多高,纯木质,金漆烟锅,黑漆仿乌木的烟袋杆,烟嘴刷白漆画绿斑仿翡翠,极为引人注目。后来老北京曾有“烟袋斜街的大烟袋——一窍不通”的俏皮话。

除去卖烟杆,烟袋斜街的商圈更多的是与文化结缘。因为服务的都是王府豪门,所以这条街以卖高档商品出名。像古玩铺、裱画铺、文具铺这样高大上的店铺,斜街上比比皆是。当时外城繁华,内城商业设施很少,这样一来,烟袋斜街成了香饽饽,一度被老北京人称作“小琉璃厂”。

如今在烟袋斜街上,除去两旁现代化的特色小店外,还有不少历史遗迹,广福观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如今它大门紧闭,但是里面却隐藏着烟袋斜街的形成之谜。这座广福观建于明朝天顺三年(1459年),距今也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了。朝廷曾经一度将道录司设在这里,执掌全中国的道教管理事务。那时的烟袋斜街还没有形成,明代诗人李东阳曾有《咏广福观》诗,其中有“飞楼凌倒影,下照清澈底”之句,可见当时广福观是临湖而建,观前并无建筑遮挡,在湖水中可见寺观的清澈倒影。

大约在明代中晚期之后,湖水面积缩小,逐渐在临岸盖起了房子,形成了如今的烟袋斜街。北京城有句老话,叫“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其实也可以说,“先有广福观,后有烟袋斜街”。 caVBxQJwVSV/vc+/nUxq/99E5TXlXUHkhgnjHHRnpW24fKOgEVWHyzwgOXqy8ig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