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语言敏感期

当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在语言敏感期内,他会更加喜欢模仿成人说话,学着打电话,爱说悄悄话,有时还会说出诅咒人的话。面对孩子在语言敏感期的种种表现,应科学引导、巧妙应对,为他未来的表达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4.读懂孩子的语言敏感期,了解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历程

不少妈妈认为刚出生的婴儿不了解语言的含义,所以在孩子的婴儿时期没必要和他说那么多话,只要把他照顾好就可以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科学研究证明,婴儿的脑细胞在见、闻、觉、知的多种刺激下才能不断成长,从而对周围的一切产生印象。

妈妈和婴儿所说的每句话都会灌输到婴儿的头脑中,他也会对妈妈的语言作出反应。当他两三个月大的时候,会在吃饱喝足后发出满意的“哼哼”声;在他五六个月的时候,会对叠词非常感兴趣,如果妈妈反复给他念“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词语,他也会“咿咿呀呀”地回应着,其实那是他在学“说话”;当孩子一岁多的时候,就已经可以说一些简单的词语了,到了一岁半左右时,他还可以说一些简短的句子,例如,“妈妈,我要”“爸爸,吃”……

综合上述种种现象不难总结出,孩子对语言的认识是有规律的,他渐渐掌握了大量的语言,并开始喜欢表达。我们发现他会突然说出一句从未说过的话,也许我们从未特意教过他这句话,但他却完全可以掌握了,并在恰当的时候表达出来。孩子的这种表现往往让我们感到惊喜,他能够掌握的语言并不完全是我们刻意教他的,他有很强的自学能力。所以说,他天生就对语言很敏感。

一般来说,孩子对语言的敏感期会出现在1~2岁之间,这期间他对语言特别敏感,并能够区分周围环境中的不同声音和语言。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孩子不但会牙牙学语,还经常自言自语。他“咿咿呀呀”地说着大人听不懂的话,这正是孩子最初的语言雏形。此时,孩子已经正式进入语言敏感期,而多数孩子的语言敏感期会持续到6岁之后。

妈妈应尽量了解孩子在语言敏感期内的种种表现,掌握他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从而引导孩子熟练地运用语言。那么,孩子的语言能力有着怎样的发展过程呢?

毫无疑问,刚出生的婴儿是不会说话的,一两个月大的婴儿通常用哭声来表达他的需求,而两三个月大的婴儿则能发出喃语声。这时,妈妈若能模仿他的发音,跟他“对话”,则能激发他对语言的兴趣。4个月大的婴儿对于语言更加敏感,当他长到五六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试着模仿成人的语言了,虽然他的发音常常含糊不清,但已经有了很明显的模仿迹象。经过反复练习,他会逐渐掌握一些词语,进而能够说出一些单词。

孩子在2岁以后就进入了语言爆发期,他不但开始喜欢自言自语,还爱模仿成人说话。有时,他还会说出一些诅咒性的话,比如“我打你”“你去死吧”……一些妈妈为孩子在语言上的进步感到高兴的同时,也开始因为他说出的“不良语言”而感到忧虑。事实上,孩子在语言敏感期除了会说诅咒性语言之外,还有很多种特殊表现。大可不必为此感到担心,而应了解孩子在语言敏感期的各种表现和应对妙招,帮助他顺利度过语言敏感期。

5.喜欢模仿一个词,或一应一答,不断地重复
——这不是孩子淘气,不要阻止他,要引导他模仿更优美、更精确的语言

星期五的晚上,一岁半的女儿正在客厅玩耍,妈妈在电脑前加班。突然,女儿大喊:“妈妈!”妈妈听到后,“哎”了一声,然后马上跑到女儿身边,看到女儿好端端地坐在地板上,问道:“宝贝,怎么了?”女儿什么也没说,只是看着妈妈傻傻地笑。

看到女儿没什么事,妈妈又回去工作。几分钟后,女儿再次大喊:“妈妈!”妈妈赶紧答应——“哎”,又来到女儿身边,问女儿有什么事,女儿还是像刚才一样对着妈妈憨笑。妈妈又回到了电脑前……

这样反复几次,妈妈开始纳闷:女儿这是怎么了?为什么总是大喊“妈妈”,又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呢?

不少妈妈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她们发现孩子在一两岁的时候突然喜欢重复某些词语,尤其喜欢重复“爸爸”“妈妈”这样的词。这是因为,孩子发现当自己喊“爸爸”或“妈妈”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哎”的声音回应。在得到回应后,他就会感到一种喜悦,所以,他就不断地喊“爸爸”或“妈妈”,从而不断地感受这种喜悦。

所以说,这并不是孩子故意淘气,而是他在语言敏感期的正常表现。

别因孩子老喊“妈妈”而生气

前面已经提到,孩子之所以喜欢喊“妈妈”是为了寻找一应一答的乐趣。他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发现了这件有趣的事,并且玩得乐此不疲。此时,孩子正处于兴奋和敏感的状态中,当他这样重复喊你的时候,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孩子已经进入了语言敏感期。

所以,面对这种情况不要生气,更不能用所谓的“教育”方法去阻止孩子的重复行为,而是应该和孩子一起玩这种一应一答的游戏。

不要以忙为理由拒绝回应孩子

有的妈妈认为自己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没有时间和孩子玩这种无聊的应答游戏,于是告诉孩子:“我很忙,没事不要喊我!”这时候,孩子一定会很失望,而且因此不愿意继续重复原本感兴趣的词语,这样会导致孩子对语言的兴趣降低,无形中阻碍了他语言能力的发展。所以,不要以忙为理由拒绝回应孩子,不要轻易错过孩子的语言敏感期,而是要把握时机,正确引导,为他将来的语言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改变自己,引导孩子模仿优美的语言

有时,孩子模仿的语言并不优美,这时妈妈应该反省自己的语言习惯,尽量用好的语言习惯去影响孩子。当发现孩子不断重复不优美的词语时,也不要粗暴地干涉孩子的模仿,而是应该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多给孩子读一些优美的句子,让孩子自然而然地改掉不良的语言习惯。

一位妈妈发现自己的儿子最近总喜欢重复几个词语——“真淘气”“不听话”。于是,妈妈问儿子:“你为什么总说这几个词呢?”儿子不假思索地说:“你说的!”妈妈这才意识到自己平时经常说儿子“真淘气”“不听话”。

妈妈心想,原来这些不优美的语言都出于自己口中。于是,她开始注意,并多说一些积极的词语,像“宝贝乖”“真听话”“好孩子”等。果然,没几天儿子口中的话也换成了这些积极的词语。

孩子在模仿我们说话的时候,会受到我们语言习惯的影响。他暂时还不能区分某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是好是坏,但模仿多了就会逐渐形成语言习惯。所以,在孩子喜欢重复词语的时期,妈妈应尽量在孩子耳边说一些优美、积极的语言。

6.发现所有的事物和人都有称呼,开始将自己的认知感觉与语言匹配起来
——认同孩子,表扬他,引导他多练习;如果匹配不正确,还要纠正他

妈妈端着菜从厨房走出来,看到3岁的儿子将两只手臂放在身体两边,左右摇摆地走路。

妈妈问:“你在做什么?”

儿子说:“我在学‘摇啊摇’。”

“‘摇啊摇’是什么?”妈妈问。

儿子拿来一张图片,指着图上的一只动物说:“这就是‘摇啊摇’!”

“哦,原来你在学企鹅走路!”妈妈恍然大悟。

儿子重复着妈妈的话:“企鹅?”

妈妈点头说:“是的,这种动物叫企鹅。”

儿子又像刚才一样左右摇摆地走路,妈妈故意又问:“你在做什么呢?”

儿子说:“我在学‘摇啊摇’。”

“你说什么?‘摇啊摇’?”妈妈问。

儿子立刻改口说:“我在学企鹅走路。”

随着不断成长,孩子会发现所有的事物和人都有一个称呼,他会逐渐把自己的认知感觉和词语匹配起来。孩子学习词语并不是从名称中导出一个概念,而是从概念中导出一个名称。就像案例中那个3岁的小男孩一样,他开始用了一个词语,当妈妈教给他正确的说法之后,他很快就学会使用标准的词汇来表达。

不过,有时孩子在认识某个词语后,还不能正确地使用它,这是因为他对某些概念还不太清楚,或者是接受了错误的引导。

一位妈妈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一天,我带女儿去朋友家做客,她看到我3岁的女儿十分喜爱,就逗她说:“宝贝,叫妈妈,我给你买布娃娃。”结果,女儿真的叫了一声“妈妈”,那位朋友也真给女儿买了一个布娃娃。

当女儿第二次见到那位朋友的时候,又主动叫了她“妈妈”,朋友被逗乐了,笑着说:“乖女儿,你真是太可爱了!”

显然,这位女孩在受到阿姨的错误引导后,才多次叫她“妈妈”。假如我们不能在孩子的语言敏感期正确地引导他,他就容易将人或事物的称呼错误地匹配到一起。那么,应如何引导孩子,帮助他将自己的认知感觉和语言正确匹配呢?

引导孩子进行反复的练习

你会发现,当孩子认识一种新的物品时,会反复观察或触摸物品。比如,他看到花瓶就会观察花瓶的颜色,用手去感觉花瓶的质地,甚至还可能去闻一闻花瓶的“气味”。这时,不要打断他的认知行为,而是应该告诉他:“这是花瓶!”这样孩子就能将这个概念和他大脑中的感觉匹配起来。他就能对花瓶有一个形象而具体的认知,并且知道怎样称呼它。

渐渐地,孩子会认识越来越多的人和事物,通过不断地练习,他会逐渐对他所感知的事物进行组织、分类、归纳,进而形成一个概念,并与其相匹配的词语联系到一起。

表扬孩子的认知感觉和语言匹配能力

当孩子刚刚学会正确使用某个词语的时候,会因为新鲜而反复使用。比如,他懂得“猫”这个词所表达的意义后,再看到猫时,他就会指着猫重复地说:“猫!”

这时,要点头认可他,并且说:“是的,小猫,这是小猫。”要及时表扬他的认知感觉和语言匹配能力,从而强化孩子的认知。

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匹配

多数时候,孩子的认知感觉都能和语言匹配起来,但有时也会发生意外。比如在前面的案例中,那个小女孩就将“妈妈”的概念搞混了。小女孩认为凡是给她买布娃娃等礼物的人,都可以喊“妈妈”。

事实上,孩子并不笨,他也会思考,只是一时将概念建立错了,认知与语言匹配有误。此时,应该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匹配,认真提醒他,给他重新进行思考、分辨的机会,帮助他将认知感觉和语言正确地匹配起来。

7.对句子表达的意思感兴趣,喜欢重复或模仿他人的话
——这是孩子语言的“高级”重复阶段,不必惊讶,跟他一起做句子表达的游戏

两岁半的男孩发烧了,妈妈带他去看医生。

医生详细询问后,说:“先测一下体温。”

这时,坐在一旁的男孩立刻跟着说:“先测一下体温。”

医生诊断完后,开了药方,并嘱咐妈妈说:“一天服三次,每次吃两片。”

男孩又跟着说:“一天服三次,每次吃两片。”

之后,医生每说一句话,男孩都跟着学一句。

医生被他逗笑了,说:“发烧了还这么有精神呀?”

男孩没有回答,而是继续重复:“发烧了还这么有精神呀?”

很多孩子会像这个男孩一样喜欢重复别人的话,即使你问他话,他也不回答,只是乐此不疲地重复着。有的妈妈不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以为他在故意淘气,甚至因此而呵斥他,对他大吼大叫。

事实上,孩子的语言就是通过不断重复渐渐学会的。每个孩子都会有“鹦鹉学舌”的过程。比如,3~6个月的孩子会发出连续的音节,6~12个月的孩子开始模仿大人的发音和音调,一岁多的孩子通过模仿和重复,已经能够掌握几十个词语。

当他对成人口中的每一句话产生兴趣,并发现每句话都能表达一个意思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去重复和模仿他人的语言。同时,这也说明孩子的口齿已经发展到了能够模仿整句的程度。

当他听到我们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就会在一旁重复他认为好玩的句子;他看到我们和别人打招呼的时候,也会很自然地去模仿……

在不断模仿和重复的过程中,孩子的语言能力不断得到发展,而这种在我们看来无聊而单调的重复行为,正是孩子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允许孩子自由地模仿语言

在孩子的语言敏感期内,他模仿的语言可谓五花八门。无论是优美的语句,还是不雅的言辞,他都有可能去模仿和重复,并乐此不疲。当孩子重复文明、正常的语言时,你感觉可能还会好一些,顶多认为他有点顽皮;当孩子无意间重复了不文明的话时,有的妈妈就会马上制止,甚至大吼孩子。

其实,年幼的孩子并不能理解他所模仿的语言的含义,所以,文明的语言和不文明的语言对他来说区别并不大。他只是对某句话很敏感,并认为那句话很有意思。所以说,孩子的模仿只是单纯的模仿,他模仿出来的话并不具有什么真实的意义。

因此,你大可任他去自由模仿,不用强迫孩子不许说某句话,也没有必要冲他大吼大叫。否则,反而会强化他的这种行为。如果冷处理的话,当他对这句话的新鲜劲头过去之后,自然就不会说了。

用正确的语言习惯影响孩子

我们可能会发现,某个孩子说话的表情、语气和他的妈妈如出一辙,这是因为孩子和妈妈接触最多,他的语言习惯受妈妈影响最大。鉴于孩子超强的模仿能力,妈妈应在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语言习惯,无论措词还是用句都要简单明了,这样孩子模仿到的才可能是正确的语言逻辑。

同时,妈妈也应该注意使用正面积极的语言。比如,要经常说“我相信你!”“你能行!”“妈妈爱你!”之类的句子,而不要常说“不可能!”“你能行吗?”“我不爱你了!”之类的负面语言。妈妈常说正面积极的语言不仅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还有助于培养他积极乐观的心态,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会大有益处。

跟孩子一起玩句子表达游戏

在孩子喜欢重复他人说话的敏感期内,妈妈应抓住机会,多对孩子进行一些有目的的语言训练,帮助他更熟练地掌握语言。

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句子表达的游戏。比如,在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可以问:“宝宝要去哪里?”然后继续说:“宝宝要去幼儿园。”要鼓励孩子重复这句话,他在学会这句话的同时,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并学会了如何回答相应的问话。

还可以教孩子一些带有象声词的话。如“小猫说话——喵喵喵”“小狗说话——汪汪汪”“小羊说话——咩咩咩”……这样的话在孩子听来会更有意思,他模仿得也就更快。

通过和孩子一起做句子表达和重复的游戏,能够帮助孩子从单纯的模仿过渡到对语言的组织和创造上,这样也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思维能力。

8.发现语言具有一种力量,而最能表现力量的话是诅咒
——并非孩子学坏了,我们要学会冷处理,当然也要反省一下自己

不少妈妈发现三四岁的孩子学会说“粗话”了,他会诅咒父母或者其他小朋友,有时还会自言自语地说一些“粗话”。

一位妈妈发现3岁的女儿最近脾气似乎变“大”了,稍不如意就会大喊:“打死你!打死你!”边说还边挥舞着小拳头示威。不久后,她类似的语言更多了。比如,“我恨你”“我踢你”“你是猪头”。

妈妈感到很费解:以前女儿遇到不开心的事总是大哭,自从她3岁以后,就开始爱说各种诅咒的话。即使在高兴的时候,她也偶尔会冒出一两句“粗话”。

有一次,她听到电视里传出的音乐,就开始手舞足蹈。她跳着跳着突然伸出腿对妈妈说:“我要把你踢飞了!”面对女儿突如其来的“粗话”,妈妈一时不知该如何应对……

其实,这个小女孩并不是喜欢说“粗话”,当她说出这些话语时,并不是在故意淘气,而是因为她发现某些语言比较有力量,能够与其他人产生“共鸣”。也就是说,当孩子发现他说出某些话会引起他人强烈反应的时候,他会觉得很新奇。所以,他就愿意去重复这种行为,反复说这些“粗话”,以此获得他人的关注。

当我们发现孩子开始喜欢说诅咒的话时,不必过分紧张,也不要以为孩子学坏了,更不能因此而吼他。我们越对他的表现反应强烈,他就越喜欢这样做。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应对呢?

尽量“漠视”孩子的诅咒

一位妈妈给3岁多的女儿穿鞋子,女儿突然说了一句:“你弄疼我的脚了,坏妈妈!”妈妈先是一愣,然后马上意识到女儿已经进入诅咒敏感期了。她没有生气,而是平静地说:“鞋子穿好了,我们可以出去了。”

看到妈妈对她的话没有反应,女儿似乎不太甘心,她继续重复道:“坏妈妈!坏妈妈!”妈妈就像没有听到女儿的话一样,牵起女儿的手往外走。女儿忍不住了,站到妈妈面前说:“我在说坏妈妈呢!”妈妈依旧平静地说:“妈妈听到了,我们去超市吧。”看到妈妈一直都没什么反应,女儿觉得这个游戏不怎么好玩,于是就放弃了。

当孩子喜欢说“粗话”时,可以像这位妈妈一样冷处理。当孩子发现这些话不能引起别人的反应时,就会觉得无趣,自然也就不喜欢说了。

自我反省,寻找“粗话”的源头

孩子讲“粗话”一定是从哪里学到的,我们应从孩子所处的环境出发,寻找“粗话”的源头。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机会最多,我们的语言习惯也很容易影响孩子。身为妈妈,应该首先反省自己有没有说“粗话”的习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纯净的语言环境。

试着用良好的语言去回应孩子

当孩子说“粗话”的时候,妈妈除了尽量漠视孩子的诅咒之外,还可以尝试用良好的语言去回应孩子。

例如,孩子不高兴的时候可能会说“臭妈妈”,这时妈妈可以回应一句:“我不是臭妈妈,是香妈妈,就像你一样香喷喷的!”这时孩子就有机会去重复新的、好的句子。

9.悄悄话——孩子语言敏感期的特殊表现
——孩子用无声的悄悄话感受语言魅力,配合他,与他一起想象

妈妈在沙发上看电视,4岁的儿子跑过来,凑到妈妈耳边说了一阵悄悄话。

儿子说完后,满脸期待地看着妈妈问:“妈妈,您听明白了吗?”妈妈茫然地摇摇头说:“没有听到你说的是什么。”

于是,儿子又趴在妈妈肩头继续说,妈妈还是没有听到,她回头看了儿子一眼,发现儿子只是嘴唇在动,根本就没发出任何声音来。

儿子“说”完后,又问:“妈妈,这次您听明白了吗?”

妈妈心想:如果再说“没听明白”,儿子一定会继续“说”悄悄话。于是,妈妈点点头,很认真地说:“嗯,这次我听明白了!”

儿子听了很高兴,又跑去其他地方玩了。

随着孩子使用语言次数的增多,他会发现语言有很多种表达方式,可以平静地说,可以大喊大叫,还可以趴在耳边悄悄地说。

他发现,当和人说悄悄话的时候,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了,而关系似乎也变得更加亲密了。于是,他爱上了说悄悄话。“悄悄话”是三四岁孩子探索语言魅力的一种方式,也许他趴在你耳边许久,却什么也没说。但当他问你“听到了吗”时,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他就会继续刚才的动作,直到得到肯定的回答为止。

你应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在他喜欢说悄悄话的敏感期,主动配合孩子,和他一起体会语言的神秘感。

耐心倾听孩子的悄悄话

当孩子和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也许你正在看电视、看书或者在工作。但是,你不要因此而对孩子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当他很神秘地趴在我们耳边嘀咕什么的时候,你要及时做出倾听的表情和姿势,还可以适当地表现出一种神秘感。

当孩子询问是否听见的时候,你可以笑着点点头,表示听到了。如果没有听到,你可以鼓励孩子大点儿声再说一次。

凭情景揣测孩子的意思

3岁的女孩和妈妈在楼下散步,迎面走来一位漂亮的阿姨和妈妈打招呼。妈妈让女孩跟阿姨打招呼,女孩冲阿姨笑了笑,然后不好意思地扑到了妈妈的怀里。

阿姨走后,女孩趴在妈妈耳边说了些什么。妈妈没听见,要求女孩再说一次。女孩不好意思地笑笑,又说了一遍。妈妈这才发现,女孩只是动动嘴唇,并没有说出什么。

妈妈想了一下,随即趴到女孩耳边说:“你很喜欢刚才那位阿姨,对吗?”女孩笑着又扑到了妈妈的怀里。

有时,孩子说悄悄话只是动动嘴巴,却没有真正发出声音,就像这个小女孩一样。这时,可以凭借当时的情景猜测孩子的意思,当你猜中孩子的心思之后,孩子会获得满足感,跟你的关系会更为亲密。

利用悄悄话引导孩子想象、表达

一天,4岁的儿子又和往常一样趴在妈妈耳边说悄悄话,然后问:“妈妈,听到了吗?”妈妈说:“我听到了,你是不是说你很爱妈妈?”儿子先是一愣,随后很兴奋地说:“是呀!”

这时,妈妈趴到儿子耳边说:“宝贝,妈妈也很爱你!”听到妈妈这样说,儿子更兴奋了,他又趴在妈妈耳边说:“我还很爱爸爸、爷爷、奶奶、老师、姑姑……”这次,儿子的悄悄话说了好一会儿。

就这样,儿子更喜欢说悄悄话了,他总是兴奋地和妈妈说很多悄悄话,而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当孩子进入爱说悄悄话的语言敏感期后,可以借机引导孩子多进行想象和表达。这样可以增进亲子感情,还能让孩子发挥想象力,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0.接电话,一口气说完“请问你找谁?好的,再见”
——孩子发现声音从电话里传出来,兴奋不已,引导他与电话那端的人进行沟通

“叮铃铃……”电话响了。

不等妈妈去接,3岁半的女儿就跑过去拿起电话,像连珠炮似的说:“喂!您好,请问您找谁?好的,好的,知道了,再见!”说完,就挂掉了电话。

妈妈问:“谁打的电话?”

女儿笑笑说:“不知道!”然后就又跑去玩了。

妈妈无奈地叹口气说:“唉,这孩子!”

很多三四岁的孩子都会像这个小女孩那样喜欢接电话,他们并不会听对方说什么,而是学着大人的语气一口气说完“请问你找谁?好的,再见”就把电话挂掉了。有的妈妈认为这是孩子淘气,故意搞恶作剧,所以就会呵斥孩子“不许再接电话”,甚至会冲着孩子大吼大叫地说教一番。

其实,孩子并不是故意恶作剧,只是因为他对电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他看到妈妈对着电话讲话,就感到十分好奇。在他看来,这部可以发出声音的机器实在是太奇妙了,他也想拿起话筒说类似的话。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他进行语言探索的方式之一。

有的孩子不但会接电话,还模仿大人的样子去打电话。他随手拨一个号码,然后对着话筒“大讲一番”。有时打错了电话,还会闹出笑话。

针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妈妈应该用理解的心态来看待。要理解他的好奇心,知道这是孩子的模仿行为。当你发现孩子对电话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时,不妨适当地引导他,教给他正确使用电话的方法,并向他传授接打电话的文明语言。

满足孩子对接打电话的好奇心

当你打电话的时候,孩子常在一旁仔细观察,有时还会伸出小手要电话。为了满足孩子对电话的好奇心,不妨试着让他参与进来。比如,鼓励他对着电话说话,或者让他和电话另一边的人打招呼,满足他对接打电话的好奇心。

即使在你不打电话的时候,孩子有时也会主动拿起话筒,拨弄电话按键。这时,可以借机给他讲解电话的原理和用途,并教给他怎样拨号和接听,并告诉他如何辨别拨号音和忙音。

教给孩子基本的电话用语

既然孩子喜欢接电话,不妨满足他的心愿。但前提是,要教会他如何接电话。平时,可以传授孩子一些接听电话的礼貌用语。

比如,接电话的时候要礼貌地问对方:“您好,请问您找谁?”如果大人不在家,要告诉对方:“爸爸/妈妈不在家,有什么事情需要我转告吗?”如果遇到有人打错了电话,要说:“对不起,您打错了。”在准备挂掉电话的时候,也要等长辈先挂电话。

还应该告诉孩子,在拨打电话的时候,要让孩子先自报姓名。如:“喂,我是× ×,请问× ×叔叔(阿姨)在吗?”

和孩子一起玩“打电话”的游戏

当孩子喜欢接打电话的时候,我们不该盲目地制止孩子的行为,而是应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并抽时间和他一起玩“打电话”的游戏。

我们可以给孩子买一部玩具电话,教他记住爸爸或妈妈的电话号码,然后拨号互相打电话。当孩子拨打了正确的号码后,我们就拿起电话问:“喂,请问你找谁?”通过电话交流的过程,孩子逐渐掌握了接打电话的用语。当孩子拨错号码的时候,我们可以在一旁提示他:“对不起,您拨打的号码有误,请您重新拨打。”

在玩“打电话”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机和孩子聊聊天,说说知心话,这样可以拉近亲子间的距离。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考虑,我们最好不要让年幼的孩子拨打和接听手机,避免他受到过多辐射。

11.口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发展的正常表现
——别着急,别批评,要和蔼地让孩子慢点说,耐心引导他正确表达

一天,3岁半的儿子从楼下跑到家里,然后大喊:“爸爸!爸爸!”

爸爸听到儿子的声音赶紧从书房跑出来问:“宝贝,什么事?”

儿子似乎很兴奋,说:“爸爸,我……我……告诉……你……你……”

看着平时说话很正常的儿子突然口吃得这么厉害,爸爸很着急,于是大声说:“儿子,你怎么结巴了?好好说话!”

本来儿子还没意识到自己口吃,看到爸爸着急的样子,他更加着急了,结果口吃得也更厉害了。

很多妈妈都发现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会出现口吃的情况,这时往往会担心孩子真的会口吃,怕他一直会这样。

其实,这是因为孩子的词汇量增加了,也拥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他希望自己能够用更准确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他的想法往往比他现阶段的词汇量要多得多,当他处于兴奋状态的时候,语言的储备就会跟不上思维的速度。这时,他就难以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就出现了突然口吃的现象。

孩子的这种语言能力和思维速度脱节的现象只是暂时的,所以,大可不必担心他会一直口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表达能力会不断提高,当他的词汇量足以表达他的想法时,口吃现象会自然消失。

不要讥笑、斥责口吃的孩子

当我们发现孩子出现口吃的情况时,不要讥笑或者斥责他,也不要冲他大吼大叫。如果我们刻意要求孩子好好说话,不许结巴,反而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导致孩子紧张、不知所措,从而加剧口吃的程度。

放低对孩子的要求

当孩子出现口吃的情况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是由于孩子思维快而表达能力没有跟上造成的。对此,应给孩子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语言环境,不去一味要求他“不许口吃”。当他一时说不上来话的时候,可以给他一个微笑、一个安慰,帮助他顺利地度过这一特殊时期。

鼓励孩子“慢慢地说,别着急”

当孩子口吃的时候,不要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话说得怎么样”上面,而是要耐心地鼓励孩子慢慢说出来。甚至,还可以猜测孩子的语意,帮他说出想说的话,这样就可以缓解孩子的表达压力。

必要的时候,不但可以完整地帮孩子表达出他的意思,还可以将这句话重复一遍。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表示对孩子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教孩子学会如何正确表达。

对孩子持续的口吃现象不可掉以轻心

一般情况下,孩子在语言敏感期出现口吃都属于正常现象,不需要治疗,这种现象会自行消失。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假如这种口吃的现象因为某些因素而一直持续的话,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如果觉得有必要,可以带孩子去正规的医院做诊疗,弄清孩子口吃是心理原因还是生理原因,然后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去应对,以免影响孩子语言能力的健康发展。 OZplKSNizQWBnyArCjmePGStV8uDZBdqdBLNWn4WB6XunhDalHT+edl4bgTXzPe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