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抑郁是大脑的重感冒,也是进化的护身符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情绪低落,生活茫然,感觉没有意义,不仅对学习提不起精神,即使是参加最喜欢的活动,也几乎不再感到快乐。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差不多一个月。直到后来在一次课外活动中喜欢上了一个男生,一想到每周有一天可以在同一个场合遇见他,心里就小鹿乱撞,生活也从低落阴暗的状态不知不觉变回了阳光灿烂有盼头。虽然一个月后发现他并不适合自己,但心情还是走回了有晴有阴的稳定轨道。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会有3亿人受到抑郁症的影响,这其中有80万人因抑郁症而自杀。抑郁症导致的死亡已经成为15~29岁的年轻人的第二大致死原因。当一个人抑郁症发作时,做什么都不开心,即使是平时最喜欢的活动,也都提不起兴趣,感觉没有任何事情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与郁闷不同,抑郁的症状要持续两周以上才可能是抑郁症。我有一个朋友在上大学时,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抑郁期。他告诉我,他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什么问题,直到有一天他总结最近的生活,发现本来很外向的他竟然几个月都没有和任何人出去玩了。每次答应了别人出去吃饭或者做户外活动,他都在最后一刻满怀愧疚地爽了约,因为“就是不想去”。每当电话铃声响起,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恐怖的折磨。于是,他觉得自己可能需要看医生了。

如何自我诊断抑郁症

每5~6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一生当中的某个阶段会患抑郁症,这意味着抑郁症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精神疾病。

无论在富有的国家还是贫穷的国家,抑郁症的发病率都差不多,这说明抑郁症并不是一个由贫穷或者现代生活模式引发的疾病。虽然社会和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抑郁症的发病率,但总的来说,基因对抑郁症发病的影响才是最大的。

抑郁症第一次发病的时间通常在青少年的中期到40多岁。其中有接近一半的人在20岁之前就经历了第一次抑郁症发病。抑郁症在不同的性别当中发病率不一样,女性的抑郁症发病率几乎是男性的两倍,第一次发病高峰通常在20岁左右,下一次高峰是在四五十岁的时候。

抑郁症是由很多症状组成的,其中没有一个症状是抑郁症独有的。我们不能说有了某个症状,这个人就患有抑郁症,抑郁症的各种症状也会出现在其他精神疾病当中,比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等。一个更准确的说法是,一系列的症状构成了抑郁症,抑郁症与其说是一种疾病,不如说是一种综合征。抑郁症的症状主要包括:持续两周以上的消极情绪,兴趣缺失,感到自己没有价值或内疚,有自杀的想法、计划,甚至有自杀的尝试,感到疲乏、缺乏能量,睡眠变多或者变少,体重和胃口发生明显变化,难以思考和集中注意力,难以做决策,因心理因素导致的行动迟缓、焦躁不安,等等。

抑郁症和一般的情绪低落、伤心或者不开心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一个人要符合抑郁症的标准,至少要满足前面说到的症状当中的5项,并且持续两周以上的时间,才有可能是抑郁症。

焦虑可能会引发抑郁。抑郁症病人当中有很多人都有焦虑的问题,几乎有2/3的抑郁症病人有符合临床标准的焦虑症。焦虑症状通常在抑郁症发病前的一到两年就出现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的焦虑症状可能会越来越明显。

因为抑郁症会导致一些人负责记忆的海马神经元凋亡20%,所以抑郁症病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会出现认知损失,比如记忆力、注意力下降,难以做决策,等等。很多抑郁症患者明显感觉思维变得比较模糊,不像之前那么清楚了。差不多一半的抑郁症或者双相情感障碍病人在痊愈后认知能力仍然得不到改善。科学家发现,肾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以明显增强抑郁症病人的认知能力,并且效果在6个星期后仍能维持。促红细胞生成素通常用于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后被发现在重性抑郁症病人中也有效果。不过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服用这种激素,因为它会增加血液中的红细胞密度,所以吸烟的人或者有血栓记录的人都不适合服用它。

抑郁症的另一个典型体验是内疚和自责。抑郁症患者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不够好甚至一无是处,“充满负能量”。他们想要向人倾吐内心的痛苦和无助,却又害怕给别人带来麻烦,对不起别人。他们希望自己可以做好工作、好好生活,但抑郁期间因为缺乏心理能量,他们常常力有未逮,于是感到无助和后悔,甚至痛恨自己。我的微信公众号“酷炫脑”后台收到过一个留言:“其实,如果能说出来,抑郁症也不会到自杀的地步。有时候对于抑郁症病人来说,说出来会显得矫情。我们会一直不断地承受着别人不以为然的痛苦,但每次在要说出口时就又不想说了。”

抑郁症还会体现在行为的各个方面,比如呼吸的时候会有深深的“叹气样呼吸”,表情减少,肩膀下垂,步伐沉重,等等。

有时,抑郁症患者还会出现一些明显不真实的消极念头,或是出现幻觉。若干年前我有一个远渡重洋去大洋洲留学的朋友,我们好几年没联系,有一天她突然在网上和我聊起来,告诉我她得了抑郁症。她说:“最近不知道为什么,洗澡的时候常会听到有人说话,关了水之后又什么声音都没有了。”她一个人住,很害怕是不是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我告诉她,幻觉也是抑郁症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

4个流行的抑郁症假说

一元胺假说

有关抑郁症发病的假说之一叫作一元胺假说,一元胺包括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这个假说之所以形成,是因为精神病学家发现使用抗抑郁药物可以增强大脑中一元胺神经递质的传递。这个假说是在20世纪中期被提出的,直到现在仍然有效。

比如,血清素在大脑当中的失衡和抑郁有关。在我们的大脑当中,各种神经激素既非越少越好,也非越多越好,它们互相之间维持平衡内稳态才更重要。如果人们长期处于慢性的环境压力下,比如,婚姻长期不和谐,工作中长期不受重视,学校里长期没有可以谈心的朋友,被周围的人社交孤立等,那么这些压力会使大脑分泌的TG2(转谷氨酰胺酶2)蛋白增多,从而降低我们调节情绪的能力。TG2蛋白是做什么用的呢?过高的TG2蛋白会使大脑中的血清素浓度过低,影响神经元之间的交流,导致出现“心力交瘁”的抑郁症状。对小鼠的研究也发现,大脑中TG2蛋白增多会引起神经元萎缩,进而损害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功能,而神经元之间有效的连接是维持神经信号传输、动物正常认知和情绪活动的生理基础。

但是,抑郁症的很多现象并不能从一元胺假说中找到解释。比如,为什么抑郁症在发病过程中会时好时坏?为什么有些病人对某种药物有反应,而另外一些病人则完全没有反应?还有,为什么抑郁症病人在服药之后要过好几个星期才会感受到疗效?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

炎性假说

炎性假说认为,得抑郁症可能是因为身体有炎症。

大量研究发现,免疫炎性因子的富集与大脑功能、健康以及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脑科学家发现,我们血液循环系统中的细胞因子可以穿透血脑屏障,或者通过能直接进入大脑的外周神经通路(比如迷走神经)直接作用于大脑的神经元和其他提供支持功能的脑细胞(比如星形胶质细胞和小神经胶质细胞),来显著影响大脑的功能。

这个机制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自免疫系统疾病或者严重感染的人更有可能患上抑郁症,以及为什么为了治疗其他某些疾病而向体内注射细胞因子,会同时引发抑郁症。

炎症会引起抑郁并加剧抑郁,有不少抑郁症的研究都支持这个观点。在儿童时期,如果一个人体内白介素更高,那么他成年之后得抑郁症的风险也更高。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证据是在抑郁症病人死后的大脑当中发现的:抑郁症病人大脑当中的小神经胶质细胞被过多激活并伴有神经炎症。

实际上,形容抑郁症是“一场大脑感冒”并不为过。不过这场“重感冒”对抑郁症患者来说,扛过去可不容易。想象一下,当你发烧到39摄氏度多的时候,头脑昏昏沉沉,什么都不想吃,没力气做任何事,甚至看电视、刷手机也力不从心。发烧最厉害的日子睡不好觉,睡着了也很容易醒来,更别提什么注意力和记忆力了。和抑郁症不同的是,得重感冒时,我们知道身体生病了需要休息,我们在这段时间做不了什么事,而这场病也总有过去的一天,病好了又是一条好汉。但是,抑郁症往往找不到对应的明显躯体症状,这让得了抑郁症的人不知所措、无从归因,只能逼着自己“表现正常”,内心却无比恐惧会不会有好起来的那一天。

HPA轴改变假说

另一个流行的抑郁症假说叫作HPA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改变假说。这个假说在数十年中受到了抑郁症研究领域的科学家的持续关注。很多研究发现,在严重抑郁症病人的血浆当中,和压力有关的可的松(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会明显增高,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病人分泌了过多的可的松,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的糖皮质激素受体调节反馈抑制机制受损。

HPA轴的改变也和认知能力损伤有关。在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如果HPA轴没有恢复好,治疗效果也会比较差,并且容易复发。

神经可塑性假说

抑郁症还可以从神经可塑性和神经再生的角度来解释。21世纪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在成年人大脑中发现了全能干细胞。全能干细胞的存在意味着一个人的大脑在成年之后依旧可以产生新的神经元,这个过程叫作神经再生,这一特质叫作神经可塑性。大脑的神经可塑性会受到炎性反应和HPA轴的功能失调的影响而下降,而这两者常常是因为环境压力过大。

神经再生的过程涉及一些调节蛋白,其中就包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这种蛋白在抑郁症病人的大脑当中会明显变少。而在抑郁症病人接受抗抑郁治疗之后,大脑中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就会有所回升。

在动物研究中也有类似的发现。限制动物大脑当中的神经再生,就会影响抗抑郁药物的疗效,导致动物出现抑郁的症状,尤其是在有压力的场景中,动物更容易抑郁。脑科学家认为,神经可塑性可以帮助动物抵御环境压力,让动物在压力之下具有更好的大脑复原力(参见第7章)。也就是说,在面对压力的时候,动物不至于受到长久的大脑损伤,在压力消失之后,大脑可以像皮球一样恢复如初,甚至在未来抗压能力变得更强。

对抑郁症病人的尸检研究发现,那些从来没有受到治疗的抑郁症病人相较于健康人和有过治疗经历的人,前者大脑的海马齿状回当中的颗粒神经元的损伤更明显。而接受过治疗的抑郁症病人大脑当中则有更多正在分裂的神经祖细胞。这个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有效治疗抑郁症可以帮助病人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大脑的神经再生,增强大脑可塑性,这可能是抑郁症治疗有效果的原因之一。

大脑发生的变化

抑郁症患者大脑的功能和结构也会发生改变。随着最近20年脑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现在医生和脑科学家可以用强大的核磁共振扫描仪观测一个人实时的内在大脑活动和大脑结构。

这个先进的方法可以让我们看到,当你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大脑的前额叶活跃程度就会变强,显示在核磁共振图像上,就是前额叶会比其他区域更亮;而当你感到恐惧焦虑时,大脑中央深处的杏仁核会变得活跃,从核磁共振图像上来看,就是杏仁核区域特别闪亮。

这样的核磁共振研究发现,抑郁症病人大脑的海马体积比没有抑郁症的人明显更小。海马是我们大脑当中负责记忆和认知功能的最核心区域,也涉及情绪功能。一些研究发现,海马和周边的脑区可能是人类大脑在成年之后唯一还有神经再生的区域。这个区域的萎缩通常对应着记忆力衰退、认知能力下降和抑郁。

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抑郁症持续的时间越久,大脑海马损伤的程度可能越大。而如果得到了及时治疗,海马的体积就会有所恢复。

功能核磁共振研究还发现抑郁症与大脑网络活动异常有关。大脑网络是什么呢?基于最近20年的大脑成像研究,脑科学家发现,大脑执行任何一种功能都不是由某个单独的脑区就可以完成的。大脑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往往需要调用大脑当中距离遥远的不同区域,这些脑区会以网络的形式协同合作。比如,当你集中注意力看书的时候,你的大脑前部的注意网络就会被激活,让你保持专注;而当你无所事事做白日梦的时候,大脑前部、中部和左右两侧的脑区都会被激活,这些脑区共同组成的网络叫作默认网络,涉及的功能包括自省、想象、做白日梦等。

那么,和抑郁症相关的异常大脑网络包括哪些呢?研究发现,负责情绪调节、反刍思维和与兴趣缺失有关的奖赏回路,以及与自我意识相关的大脑网络,在抑郁症病人的大脑当中都有或多或少的异常。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抑郁症患者会觉得生无可恋,并且反复想着关于自己的不好的事。不过,在这些脑成像研究当中观察到的变化只是数量庞大的抑郁症病人群体的平均趋势,具体到每一个患病的个人,因为个体差异非常大,所以个体的大脑状况可能和平均趋势毫无关系。

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功能也和一般人不同。复旦大学对1 000多人的大脑做了核磁共振扫描检查,结果发现抑郁症会影响大脑前部的眶额叶皮质,而眶额叶皮质负责感知奖赏的缺失。可能因为眶额叶皮质的活动出了问题,所以当抑郁症患者没有得到他们期待的奖赏时,他们会比普通人更失望。眶额叶皮质也和大脑中负责自我感受的区域相连,因此,当抑郁症患者没有得到外界奖赏反馈的时候,比如没有人夸自己、没有人请求自己的帮助或者努力之后没有取得期待的成绩,这些人就会强烈地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产生“不值得活在这个世界上”“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之类的极端想法。

为什么抑郁症病人常常觉得自己的反应变慢了?这可能和他们大脑的结构变化有关。核磁共振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结构和普通人不同。英国爱丁堡大学扫描了3 000多人的大脑白质纤维,结果发现抑郁症患者大脑白质的整合性低于普通人。大脑白质是大脑神经元彼此相连的神经纤维的集合,是大脑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号的“高速公路”,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白质整合性偏低,意味着他们大脑不同区域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降低了,速度减慢了。

雄性更擅长应对急性压力,雌性更擅长应对慢性压力

动物实验发现,雄性更擅长应对急性压力,雌性更擅长应对慢性压力。

男性和女性在面对急性压力的时候,血清素的分泌速度是不同的。在急性压力下,男性血清素受体密度比女性更高,血清素分泌得更快。这就是为什么在吵架后,男生常常很快就能平复情绪,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倒头就睡,而女生可能会在一边生很久的闷气,觉得男生不爱自己了。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急性压力时,雄性表现出的学习能力似乎比雌性更好。在小鼠学习时,科学家对它们的尾巴进行了一连串的电刺激。受到刺激后,雄性小鼠的学习表现比之前提高了,它们的海马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也相应增多了;而雌性小鼠则恰恰相反,它们的海马在遇到急性压力后缩小了。

但是,当面对长期的慢性压力时,雌性小鼠就会表现得比雄性小鼠更擅长应对这类压力。比如,小鼠很害怕被关在笼子里,所以限制它们的活动对它们来说就是一个重大的环境压力。小鼠每天被关在笼子里几个小时,在连续21天后,科学家发现雄性小鼠的海马神经元变得十分脆弱,而雌性小鼠的海马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在另外一个动物实验中,科学家发现了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当小鼠反复经历慢性压力时,雌性小鼠体内的雌性激素会保护它们免受压力的伤害。

当所有小鼠在一个星期中被反复关监闭(模拟长期的环境压力)后,雌性小鼠的记忆能力几乎没有损伤,但雄性小鼠的情况却大为不同了。雄性小鼠在经历同样的压力后,它们的短时记忆能力受到了明显的损害。不同性别的小鼠间出现如此大的差异,是因为反复出现的慢性压力会导致雄性小鼠前额叶皮质神经元的谷氨酸受体变少,而这种情况在雌性小鼠的大脑中则不会发生。

为进一步证明雌性激素在应对慢性压力中的关键作用,科学家运用生物工程手段刻意减少了雌性小鼠大脑中的雌性激素。结果发现,这样的雌性小鼠也会被环境慢性压力伤害到。相反,当雄性小鼠大脑中的雌性激素通路被人为激活时,慢性环境造成的压力对它们也就不易构成伤害了。

有趣的是,在科学家把雌性小鼠的卵巢移除后,这些雌性小鼠却依旧不会受到慢性环境压力造成的伤害。这似乎是因为它们大脑中仍旧能分泌出雌性激素,其中的雌二醇对雌性小鼠的大脑起到了保护作用。

所以,那些需要长期(几个月甚至几年)面对巨大压力的工作,在机会公平的情况下,女性可能会越来越胜任。

为什么抑郁的人似乎比较缺乏毅力

我们知道,毅力可以让一个人主动坚持做一件事,即使这件事不会带来奖赏感,比如背英语单词或者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日常工作。

前面说到,血清素分泌减少和抑郁症有很大的关系。大脑中如果血清素浓度太低,神经元之间的交流就会受到阻碍,导致“心力交瘁”的抑郁症状。血清素的分泌可以让人更有耐心。因为血清素在大脑中起抑制作用,所以比较充足的血清素可以让动物(包括人)愿意花更长时间去等待一个奖赏。在2018年,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了血清素的更大作用:血清素不仅让人愿意被动地等待,而且可以增强一个人的恒心和毅力,让人即使面对不确定的结果也不轻言放弃。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用小鼠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他们让小鼠待在一个长长的纸箱里,纸箱两头可以取水喝。在任何时候都只有一个取水点有水,所以小鼠必须在长箱子两端跑来跑去地找水喝,并且每当它们跑到取水点时,必须用鼻子戳一下取水口,水才会出来。

为了模拟现实世界不确定的情况,当小鼠用鼻子戳取水口的时候,不一定会有水流出来,所以有时候小鼠必须忍受戳了却没有水流出来的结果。这时就要考验小鼠的毅力了:它是愿意忍受戳不出来水的失望,继续多戳几次,还是试了一两次不成功便经受不起打击,直接放弃了呢?研究员对小鼠大脑血清素分泌的控制在这里隆重登场了。

通过光遗传学手段,科学家刺激小鼠大脑负责分泌血清素的神经元,让小鼠大脑的血清素分泌量增加。这样一来,小鼠便更愿意多戳几次来取水,即使每次都得不到水,仍会有毅力坚持下去。

这个研究结果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缺乏血清素的抑郁症患者比普通人更容易受到失败的打击而一蹶不振。

有抑郁症的人为什么倾向于回避冲突

抑郁和大脑海马也有很大的关系。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海马神经元会凋亡20%。我们知道,大脑海马负责记忆功能,海马严重衰退的老年人会出现各种记忆问题。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海马也负责调控情绪和动机。

2018年浙江大学的一个团队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发现,海马下方外侧缰核的异常放电和抑郁症有着很大的关系,当用药物阻断外侧缰核的异常放电之后,小老鼠的抑郁症便得到了显著改善。

抑郁症患者在面对冲突压力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回避冲突,这和大脑的海马有关系。当动物感到焦虑的时候,会出现一个典型的应激反应,这个反应叫作战斗或逃跑反应(fight or flight response)。当面对压力时,动物需要第一时间做出选择:是和引起它焦虑的东西战斗,还是回避冲突扭头就跑?

这就好像当你走进一家你喜欢的餐馆时,突然看到了一个你很不喜欢的人,那么此时你会选择硬着头皮进去吃饭,还是转身走人呢?最近的研究发现,海马的不同活动模式对应着类似这种冲突场景下的不同选择。

在这个研究中,科学家研究了小鼠的腹侧海马,这个区域对应着人类大脑海马的前部,包括分区CA1和CA3。结果发现,刺激海马不同的区域,小鼠面对冲突会做出截然相反的选择:当海马的CA1区暂时受到抑制时,小鼠在面对冲突时会倾向于逃避;而如果暂时抑制海马的CA3区,小鼠面对冲突时则会倾向于选择接近和直面冲突。

这个对小鼠的研究结果说明,可能是海马活动的变化导致了有抑郁症的人倾向于回避冲突,而不是积极地面对和解决问题。

抑郁症是否可以痊愈

大部分抑郁症病人的症状是间歇式的,也就是抑郁症状时好时坏,有时症状比较明显,而在每两次发病的中间,他们的情绪状态又会比较稳定。每个人的抑郁症发作频率、持续时间都不一样,也就很难预测发病的时间。

抑郁症可以说是一个终身疾病,很多抑郁症患者在一生当中会经历抑郁症状的多次反复发作,因此很难用“痊愈”来定义他们康复的状态。大部分时候,所谓抑郁症的痊愈,其实指的是一个人在某次抑郁症发作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不再有症状,恢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如果积极配合治疗,一次抑郁症的发作通常会持续3~6个月,而大部分病人会在12个月之内康复。那么,从长期来看,有多少病人可以维持很多年都不再复发,甚至是永远痊愈呢?情况并不是很乐观。

从两年的尺度看,大约有60%的人可以维持康复的状态;当时间延长到4年时,大约只有40%的人维持在康复的状态;如果6年后再观察,则大约只有30%的人维持在康复的状态。抑郁症的长期康复率之所以这么低,是因为焦虑在其中扮演了一个不容小觑的角色。总之,抑郁症的复发风险非常高,大约80%的病人都会经历至少一次的复发。每复发一次,再度复发的风险又会增加,发病后的康复情况也会变差。

在经历了第一次抑郁症发病之后,有超过一半的人可以在6个月之内康复,大约3/4的人一年内可以康复。但是,仍然有多达25%的病人一年以后仍然无法康复,并发展成慢性抑郁症,这和病人有没有积极参与治疗有很大的关系。

什么人容易得抑郁症

父母有抑郁症,孩子会不会更容易患上抑郁症呢?的确是这样,遗传因素对抑郁症发病有中等程度的影响。如果你有一位直系亲属患有抑郁症,那么你得抑郁症的风险会比别人高三倍。不过到目前为止,针对抑郁症的大样本基因研究并没有发现哪几个特定基因会明显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全基因组相关研究目前只发现了一群可能增加抑郁症发病的基因,但单独每个基因都只有非常小的影响。

抑郁症的遗传贡献大约是40%,也就是说,我们会不会得抑郁症,40%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而剩下的60%则取决于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

早期的抑郁症研究发现,有压力的生活事件常常会发生在一个人抑郁症发病前的一年之内。哪些事情是压力事件呢?威胁生命的遭遇、慢性疾病、经济困难、失业、和配偶分离、失去至亲,以及遭受暴力虐待,这些重大的压力事件都会增加一个成年人患抑郁症的风险。

但并不是任何人遇到重大的生活压力事件之后都会变得一蹶不振。有一部分人在面对重大的生活压力时,依然可以应付得很好,他们有很强的心理复原力。不同人在面对压力时的不同反应可能来源于他们不同的生物基础,也可能来自他们的童年经历。生活压力几乎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经历。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经历过重大创伤,他在成年后面对压力时心理可能更脆弱,也更容易得抑郁症。

之所以童年时期的创伤会使一个人成年后变得对压力格外敏感,是因为童年的生活环境改变了他们的基因表达,也就是DNA(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什么是DNA甲基化呢?某一个基因选择表达还是不表达,是由这个基因的甲基化程度来决定的。甲基化好像每一个基因上面的小帽子,甲基化的程度越严重,这个基因表达得就越少,就好比基因上被扣了一顶厚厚的帽子,让它动弹不得。一个基因的甲基化程度越低,这个基因在细胞当中可能就越活跃。

原生家庭或者童年阴影会影响一个人成年后的性格和情绪,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基因表达的改变。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如果经历过父母的情绪忽略、性虐待或者生理虐待,成年之后得抑郁症的可能性会更大,会更严重,持续时间也更长。

睡眠和抑郁症的关系

睡眠不好和抑郁症有着很大的关系,大约有3/4的抑郁症患者有失眠的症状。有40%的年轻抑郁症患者和10%的中年抑郁症患者有睡眠过度的问题。抑郁症患者要么每天早早醒来后就再也睡不着,要么变得很嗜睡,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人口统计学调查发现,不抑郁的人如果有失眠的问题,就会增加他们得抑郁症的风险。失眠也会增加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可能性。抑郁症伴随的失眠问题如果能够被治愈,患者全面康复的机会可能会提高一倍。

不过,并不是所有睡眠不足的人都更容易得抑郁症。美国杜克大学在2017年对1 000多名在校大学生的大脑进行了核磁共振扫描检查,扫描的同时让他们完成一个奖赏性任务。结果发现,那些大脑腹侧纹状体对奖赏比较敏感的人,平时的情绪也不容易受到不良睡眠的影响——即使睡眠不足,这些人也不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科学家猜测可能的原因是,这些人在生活中更容易受到“小确幸”的激励,所以弥补了晚上睡眠不足带来的消极影响。

虽然缺乏睡眠和抑郁有关,但有趣的是,临床治疗中发现,睡眠剥夺竟可以快速改善抑郁,并且对50%~70%的抑郁症患者都有短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比起常规抗抑郁药物需要6~8周才起效的等待时间来说,简直好太多了。那么,为什么不大规模推广“睡眠剥夺”疗法来治疗抑郁症呢?这是因为睡眠剥夺虽然对改善抑郁起效快,但“药效”消失得也快。

一般睡眠剥夺的标准疗程是坚持36个小时不睡觉,或者是一天只睡3~4个小时,然后保持清醒20~21个小时。在这清醒的20多个小时中,大部分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都会得到改善,但一般在睡了一觉醒来时,振奋心情的效果也消失了。所以,睡眠剥夺疗法在实际操作中是不太实用的。在睡眠剥夺的过程中,是大脑中的什么机制起到了振奋心情的作用呢?科学家发现,这种效果可能是大脑中星形细胞产生的腺苷作用于神经元的腺苷受体产生的。在一个实验中,科学家用光刺激的方法直接刺激小鼠神经元的腺苷受体,小鼠在正常睡觉之后的48个小时里心情和行为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生活方式会影响抑郁症的发生

日照时间的长短是影响抑郁症的一个因素。有两种和光照有着很大关系的抑郁症,一种叫作纬度性抑郁症,一种叫作季节性抑郁症。纬度性抑郁症是因为住在高纬度地区的人接受日照的时间短,所以更容易得抑郁症;季节性抑郁症往往高发于日照时间短的冬季。在一项研究中,科学家把小鼠连续4周放在黑暗的环境中生活。4周后,它们身体的免疫表达发生了改变,大脑中的海马齿状回细胞(负责认知和记忆能力,是成年后大脑神经元唯一还会继续增殖的区域)的增殖也减少了,小鼠因此变得抑郁。相反,如果增加光照时间,多参加户外活动,可以有效缓解和抵抗抑郁情绪。

生活环境也会影响得抑郁症的可能性。人口统计学研究发现,独居使得人们患抑郁症的概率增加近一倍。工作不景气、缺乏社会亲友的支持,会增加男性得抑郁症的可能,而居住条件差、没钱、缺乏教育,则是女性得抑郁症的关键因素。所以,通常居住条件对女性的情绪健康很重要,支持性的社交(包括家庭、配偶和朋友的支持)对男性很重要。

年轻人频繁使用网络社交媒体似乎也和抑郁症有关。经常使用社交媒体的人得抑郁症的概率是不常使用社交媒体的人的2.7倍。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有抑郁倾向的人更喜欢利用社交媒体填补真实世界中的空虚感。另一方面可能是,经常使用社交媒体也会让人产生“别人都活得很好,只有我的生活这么失败”的错觉,于是感到嫉妒或者心理不平衡;每天在社交媒体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会让人觉得白白浪费了时间,感到自责;经常使用社交媒体还可能面临网络欺凌。种种原因都可能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产后抑郁是怎么回事

为人父母也会增加得抑郁症的风险,这叫作产后抑郁。产后抑郁会让人感到极度悲伤,缺乏能量,焦虑,睡眠和饮食习惯改变,经常哭和容易生气。产后抑郁通常在新生儿出生后的一周到一个月之间发生。女性产后抑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身体激素的大幅变化,缺乏睡眠,以及社会角色的巨大变化带来的不适应,等等。产后抑郁不仅影响婚姻满意度,也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产后抑郁以往特指女性在生孩子之后经历的抑郁,男性则往往被当作既得利益者,或者至少是旁观者,社会对男性的期待是在妻子产后能提供足够的谅解和照顾。总之,男性似乎和产后抑郁这个词沾不上边儿。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男性也会得产后抑郁症。

我读博士期间隔壁组的一个女生就是研究这个课题的。第一次和她聊起她的研究课题时,她告诉我她研究的是男性的产后抑郁问题,我以为自己听错了:男性的产后抑郁?她云淡风轻地回答:是啊。我确定自己没听错之后兴趣大增,便请她具体讲讲为什么男性会患产后抑郁,男性的产后抑郁有什么症状。她告诉我,不少男性在妻子生产后都会经历产后抑郁,郁郁寡欢,生无可恋,但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们男性也会患产后抑郁,所以他们对自己的反应也是十分不解;又因为不少男性不善言辞,平时交流的对象只有自己的妻子,在妻子生了孩子之后,以前的待遇一下子都没有了,所以更容易抑郁。他们在访谈中只会说:“我老婆自从生了孩子后就只顾孩子,也不怎么理我了,我心情很差,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总之,生孩子会导致男女双方的情绪发生巨大的变化,所以,彼此多沟通交流,多寻求外界支持是十分必要的。

在有了新生儿后的第一年,男性出现产后抑郁的概率是4%~25%,并且容易和女性的产后抑郁共同出现。新父亲的产后抑郁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健康,加剧婚姻关系的冲突。父亲的焦虑和抑郁甚至可能转化成暴力,使女性受到伤害。男性感到为人父母的过大压力,缺少抚养后代需要的社会支持,或者觉得被排除在母子连接之外(妻子自从有了孩子再也不理我了),这些都会增加男性患产后抑郁的可能性。

抑郁症的“懒”和普通人的“懒”不一样

抑郁症患者的一个症状会被误认为“懒”和“不上进”,那就是启动性差。

“启动性差”是抑郁量表中必问的一个问题,具体是:“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否要过很久才能开始?比如,从沙发上起身去洗澡,是否要花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的时间来‘启动’自己?”负责启动性的,就是大脑的多巴胺和奖赏系统。

多巴胺不仅负责人的欲望,也负责人的运动,因为抑郁症患者的多巴胺分泌失调,所以他们长时间处于低欲望状态,什么也不想做。当他们开始做一件新事情时,因为多巴胺不足,所以“运动启动”的速度也会比较慢,看起来就会有点儿像树懒的状态,被人误以为懒了。

临床治疗抑郁症的几种选择

有一次病房新来了一个患者。这位患者是一个高高瘦瘦的男生,医生查问病情时,他的父亲就站在他身边焦灼地看着他。医生和他说话时他毫无反应,目光呆滞,表情平静。这位病人已经住院两天了,刚入院的时候就是木僵的状态,父母和医生问什么他都不回答。

第三天也是一样,表情木讷,问他什么都没有任何回应。其他时候就自己走来走去,做一些基本生活上的事,比如洗澡、上厕所。第四天医生和他说话,问他今天感觉如何,这位病人终于开口说话了,说自己感觉好多了。问他为什么前几天不说话,他说因为心情不好,不想说话。这是一个典型的重度抑郁症患者。

对抑郁症的治疗,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症的选择是不同的。轻度到中度的抑郁症,心理治疗会起到比较好的作用,而重度抑郁症则需要用药物治疗。对于严重的抑郁症,药物是首选的治疗方案,而那些对任何药物都没有反应的难治性抑郁症病人,就需要考虑电休克疗法了。

认知行为疗法是目前发达国家应用最广泛、效果相对显著的心理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的主旨是教病人识别头脑当中的消极思维方式,让病人认识到正是这些消极的思维方式加重了他们的抑郁体验。认知行为疗法会教抑郁症病人如何用更加健康、真实、客观的想法,去替代头脑当中那些错误、不真实、扭曲的消极想法。

心理疗法对于治疗抑郁症是有效的,但是效果取决于治疗师的水平,以及治疗师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治疗师表现出来的温暖、积极的鼓励和真诚的关心,对抑郁症患者症状的缓解有着很大的影响。

对轻度到中度的抑郁症患者来说,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效果差不多;而对严重的抑郁症患者来说,心理治疗就不够了,因为严重的抑郁状态会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动力坚持接受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对治疗轻度到中度的抑郁症长期效果是比较好的,效果可以持续至少一年,甚至更久。相较于认知行为疗法,抗抑郁的药物只在服用的当下是有用的,一旦停药,症状可能就会反弹。但是对于严重的抑郁症,药物治疗是非常必要的治疗方法。虽然服用抗抑郁药物会有一些副作用,比如恶心、头痛等,但患者也不用太过担心这些副作用,因为在停药之后这些副作用都会自行消失。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选择心理治疗的人那么少呢?这是因为一方面受训的心理治疗师相比起病人来说比较少,另一方面心理治疗费用相较药物来说更昂贵。

虽然抑郁症的治疗有不少选择,既有心理治疗方法,也有药物治疗方法,但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抑郁症病人对任何治疗都没有明显反应,甚至完全没有反应。在一个随机的临床调查研究中,研究者汇总了各种治疗抑郁症方法的效果,结果发现,在4次治疗之后,有临床意义的疾病缓解率只有2/3。也就是说,有1/3的抑郁症患者即使尝试了4次治疗,症状依然没有得到改善。

对于那些尝试了不同的方法仍旧没有明显疗效的抑郁症,我们称之为难治性抑郁症。这个词挺难定义的,就好像在说疑难杂症一样。这是因为抑郁症其实不是一种标准单一的疾病,每一个得了抑郁症的个体的实际状况可能都千差万别。同样的疗法,有的人效果显著,有的人则完全没有效果。

还有很多复杂因素也会影响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比如,这种治疗方法是在什么样的大环境下提供给病人的?是在医院、社区,还是在家中?病人的主观因素也会影响抑郁症的治疗效果,病人是否主动愿意配合治疗,他的性格是什么样的,他的年纪多大,这些都会影响抑郁症治疗的成功率。所以,如果你或者你身边的人得了严重的抑郁症,你需要降低预期,积极尝试不同的治疗方案。

自助改善抑郁的方法

在生活中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你克服抑郁症呢?

运动被英国医疗卫生当局推荐为治疗抑郁症的有效疗法之一。一项对23份研究的系统性回顾显示,体育锻炼对治疗抑郁症有“很大的临床疗效”。运动可以明显改善压力导致的抑郁,为了了解背后究竟是什么大脑机制在起作用,科学家在小鼠身上做了一个实验。当我们锻炼身体之后,四肢的肌肉会释放出一种叫作PGC–1α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1)的蛋白。于是,科学家编辑了一部分小鼠的基因,让它们肌肉中的PGC–1α1蛋白表达特别多。接着,这群基因变异的小鼠和另外一群普通小鼠都被放在一个比较嘈杂的环境中,周围很吵,不停地有闪光,小鼠的作息也非常不规律。在这种嘈杂的环境中生活了5个星期后,普通小鼠都变得抑郁了,而编辑了PGC–1α1蛋白基因的小鼠依旧欢脱,没有表现出抑郁症状。

PGC–1α1蛋白在抑郁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呢?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肌肉中的PGC–1α1蛋白越多,KAT(犬尿氨酸氨基转移酶)也越多。动物在压力下会释放犬尿素,有精神疾病的人体内的犬尿素含量就会比较高。而KAT起到清道夫的作用,帮助把犬尿素转换成无法进入大脑的犬尿酸,从而帮助身体和大脑排毒。所以,有氧运动对身体的好处部分来自它的排毒作用。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另一项研究发现,剧烈运动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可以明显增加大脑中神经递质谷氨酸和GABA(γ–氨基丁酸)的含量。谷氨酸和GABA是大脑中最常见的神经递质,对大脑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交流来说非常重要。运动后这两种神经递质在大脑中会有所增加,促进大脑神经元信号的传递,这可能是运动可以治疗抑郁症的又一个原因。运动产生的这种神经递质分泌增强的效果较为持久,可持续超过一个星期。

有氧运动不仅可以治疗抑郁症,还可以预防抑郁症。即使是少量的运动(比如每天走路20分钟或者做20分钟园艺),也可以明显起到预防抑郁症的作用,并且这对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有效。

攀岩对改善抑郁症似乎也有不错的效果。在一个研究中,在抑郁症患者参与了为期8周、每周3个小时的攀岩治疗后,他们的症状明显缓解了。攀岩对于改善抑郁症患者的反刍思维格外有效。反刍思维是抑郁症的一种典型症状:患者常会在头脑中反复琢磨一些负面的想法,导致自己深陷负面情绪之中。因为攀岩的时候需要全神贯注于攀爬的步骤和体验上,以免自己掉下去,所以人没有太多时间胡思乱想,自然就切断了反刍思维。攀岩还可以提升自我效能感(成就感),促进和其他攀友的社交,而自我效能感和社交都是抑郁症患者非常缺乏的。

在做研究的这几年里,有一个朋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平时总是笑眯眯的,每天都穿着美丽的裙子,看起来既精致又阳光。她似乎和谁都聊得来,人缘很好,我和她聊天也总能找到有意思的话题。有一天下午,办公室里的其他人都放假回家了,她刚吃完饭回到办公室,从我桌边走过时我们寒暄了几句,不知不觉就聊到了抑郁症的话题(毕竟大家都是精神医学的博士)。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她给我讲了一个让我十分惊讶的故事。

她告诉我,她在高中曾患有非常严重的抑郁症,究竟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因为服药和病情,她在抑郁期间和人聊天会突然大脑放空,说话前言不搭后语,甚至变成模糊不清的咕哝声。因为害怕吓到别人,她几乎不敢交朋友。当然,抑郁症的典型症状,比如出现想死的念头,也经常浮现在她的脑海里。因为思维变得缓慢,聪明的她没有办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试。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两年,有一天她突然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她开始了每天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三个小时的长跑、跳楼梯,直到再也跑不动、跳不动为止。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她的抑郁症状渐渐地变得越来越少,慢慢地她也回归了正常的生活轨道。

光照疗法也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抑郁症的方法。随机临床试验中,研究者比较了光照疗法和常规药物对抑郁症的疗效。在光照疗法中,病人起床后(早上7点到8点之间)要坐在一个发光的盒子前半个小时,在这期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看书、看报纸或者看电视都行。发光盒子的亮度接近于夏天早上7点钟的室外亮度。结果发现,只接受光照疗法的病人中有44%的人在8周后症状有明显的缓解;既接受光照疗法又吃百优解(常用抗抑郁药)的病人,8周后的症状缓解率是59%;那些未接受光照疗法而只吃百优解的人在8周后的缓解率是19%;什么治疗都不做的病人中有31%的人症状有所改善。因此,在早上起床后出门坐或者走半个小时,可能对改善抑郁症有显著的作用。

社交支持和抑郁的发病也有很大关系。在挪威进行的一个涉及4万人的调查显示,一个人感觉到的社交支持越多,患抑郁症的可能性就越小。不同年龄段的社交需求的来源不同:儿童和青少年更多地依赖于父母的支持,成年人则更多地依赖于配偶的支持,然后才是家庭和朋友的支持。上文提到的那位朋友,她说她很感激在抑郁期间家人和老师对她无尽的体谅和支持。比如,她没有办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期末考试,老师就破例为她一个人延长考试时间,让她可以顺利地升学和毕业。她说在刚开始读博士的时候,也有一段时间非常抑郁,但有了之前的经验,她知道有哪些策略可以帮助自己摆脱抑郁。比如,当她觉得心情特别低落的时候,她会强迫自己去找朋友聊天,从社交支持中得到能量,而不是执着于自己的负面情绪。

除了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惯可以缓解抑郁之外,近年来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可用来帮助治疗抑郁症。比如,有一个方法叫作神经反馈治疗,就是让抑郁症患者接受核磁共振扫描仪的检查,用实时记录反馈技术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大脑活动。这个疗法的原理是让抑郁症患者通过一边看自己的大脑,一边有意识地调节大脑活动,以达到改善抑郁症状的目的。不过,可能是因为核磁共振扫描成本高昂,这个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

迷走神经刺激方法也被用于治疗难治性抑郁。迷走神经属于混合性神经,是人的脑神经中最长和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组神经,从大脑到延髓沿着食道两旁向下延伸,涉及颈部和胸腔,然后进入腹部。因为迷走神经特殊的分布方式,所以从体外刺激迷走神经也可以刺激大脑内部的神经,起到改变大脑功能的效果。

抑郁症与人类进化

科学界有一种理论认为,抑郁基因的优势在于保护人不得传染病。因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杀手是病毒或细菌感染,抑郁基因使人疲倦厌食,不愿参加社交,从而保护得抑郁症的人免受传染,基因得以延续。

另一种解释精神疾病基因为什么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一直稳定存在的理论叫作蒲公英–兰花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一些可能导致人脑对压力环境敏感、比较脆弱的基因,也是在顺利的环境中可以让大脑茁壮发育、超越普通人,甚至做出惊人成就的基因。环境和基因的交互影响,导致同样的基因在糟糕的环境中会让人得精神病,在良好的环境中则会让一个人拥有更旺盛的生命力和对环境更强的适应能力。这种因环境而产生不同效果的基因,被称为“兰花基因”,因为它们对环境十分敏感;而那些不会因环境变化而使大脑发生重大改变的基因比较坚韧,就像蒲公英一样,因此叫作“蒲公英基因”。 RtdMuGs7tOa+9HTCdfmTOhhLGiP+Hf+GS8DhalT850HckRBC/6qB9TE4NIA/u1n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