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7.

有一段时间,斯泰因在巴黎占据着“现代主义”运动的中心位置。她接待了许多新一代对于欧洲文化艺术有兴趣的美国年轻人。这些人带着朝圣般的心情去到巴黎时,一定会去找斯泰因。斯泰因将这些去巴黎朝圣、寻求她协助和引领的年轻人称为“迷惘的一代”。他们对美国失望,在美国找不到自己可以安身立命的环境,所以远赴欧洲。他们想到欧洲找到他们可以立足的“根”(rooting),然而他们去到的欧洲,却正在将过去存在的所有“根”拔掉,怎么可能提供给他们“根”呢?所以他们失落了。

在巴黎和斯泰因混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美国年轻人,包括《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也包括海明威。海明威一九二二年以驻外记者的身份去到巴黎,很快就和斯泰因混得很熟。海明威的另一个好友,同时也在巴黎的,是诗人埃兹拉·庞德。庞德是个比海明威、斯泰因都还要古怪的怪人,后来投靠了墨索里尼,以至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被美国法庭正式以叛国罪起诉。

海明威、庞德他们从斯泰因那里透过生活关怀,而不是书本讨论,真切地领受到了什么是现代主义,理解了现代主义的内在精神。但海明威没多久之后就和斯泰因闹翻了,那是他写作生涯中一件相当重要的事。

海明威比斯泰因晚了将近二十年到巴黎,二十年之间,欧洲经历了一场巨变,那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斯泰因在一九〇三年去巴黎,离一九一四年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海明威却是在战争结束,而且是在战争的后遗症已经开始改变巴黎的年代才去的。斯泰因个性强悍,自我主张强烈,是个教母型的人物,海明威有时根本就把她视为男人,直接称托克拉斯是斯泰因的“太太”。斯泰因很习惯人家用一种寻求指导的姿态到巴黎找她。可是,海明威个性也很强悍,他从来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炫惑于斯泰因参与创建现代主义的光彩风华,没有成为斯泰因的追随者。

虽然年轻,然而一件事给了海明威自信,使得他连对斯泰因这样的人物都不会完全买账。那就是他经历过战争、上过战场。海明威在巴黎甚至不愿住在蒙帕纳斯,而是住在拉丁区。听斯泰因及其追随者谈现代主义,海明威很快就觉得不耐烦。他觉得在战争经验之前,他们所谈的人的困境,谈如何用艺术来探索、表现人的困境,都如此间接、表面。战争使得他们所问的问题失去了合法性,变得不值一问。

没办法,海明威他真的去过战场,亲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明威出生于一八九九年,一九一四年战争爆发时,他还未成年。就算到了一九一八年,大战的最后一年,美国正式参战,他也还不到二十岁。但他自愿响应了红十字会的号召,去担任战场上运送伤兵的救护车驾驶员。小说《战地春梦》前面的战场情节,基本上是自传性的。一九一八年六月,海明威抵达意大利前线,真正参与了战斗,负责来回驾驶救护车。没多久,一九一八年的七月八日,他就因炮击受伤了。

海明威的战场表现,还替他赢得了一枚勋章。授勋的表扬令上说,他不顾自己身上的伤,将一位受伤更重、有生命危险的战友背到救护站,救了那个人。《战地春梦》里如实描述了他受伤的经过:在替大家准备晚餐,拿着一堆食物要回营帐时,敌军发射的一枚迫击炮弹在附近爆开,破片刺穿了他的双腿。不过小说中却特别描述主角其实并没有真正将重伤战友背到救护站,这件事是不正确的传言。 HC9FIifBYlNyK2Vkr8XazYGteCa9NomSYhAWa0uDk5iyTBuT+qZRQkROwS4FJ84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