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不过这样的美学,有其风险,有着比一般“正常的”表现手法更高的失败风险。

说到什么程度刚好能刺激读者的想象与感受补充参与,多难拿捏!在一些作品里,海明威拿掉了太多重要的、应该要讲的话,以至于读者看得迷迷糊糊、莫名其妙,没有办法帮忙补充。像《春潮》,一部很少人知道的作品,就是因为海明威觉得自己初稿写得太娘娘腔,太“sentimental”,猛改猛删,到后来连关键的情节线索都被删得支离破碎,以至于很难吸引人读下去。

毕竟,海明威不是福克纳。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一开头就摆出神秘复杂的姿态,故意让人无法一眼看透究竟是谁在说话,在描述什么。要读下去,读者不能不有心理准备,你得很认真、很用心,像面对数学作业一样专注费力,不然就进不了福克纳打造的小说世界。海明威的小说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读者没有准备要在阅读过程中帮他费神拼图,当然就只能放弃不读了。

还有一些作品,海明威又留了太多感性的东西,以至于看起来很“不海明威”。他有另一部也没太多人知道的小说《渡河入林》,一部命运乖违的小说。阅读这部小说最大的困扰是:海明威自己多次在不同地方,给这部作品很低的评价。他自我批评的焦点,放在《渡河入林》小说结尾处,主角上校死前的那一段。他的说法是,上校死得“too operatic”了。直接翻译,是说这一段写得太像歌剧了。

“太像歌剧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解释:基本上一部歌剧的成功条件之一,就是要有一个烂剧本,在一般文学、戏剧标准上看来的烂剧本。只有剧本够简单、够荒谬、够荒唐,才能给音乐充分的表现空间。歌剧毕竟是以音乐表现而非戏剧表现为主的。每个角色都动不动就唱一段,歌剧的剧情推动一定缓慢,一个晚上演下来,演不了太多情节。然而好的音乐一定要有强烈的情感在背后,所以歌剧又要有许多浓烈的爱恨喜悲情景,方便安排咏叹调。想想,没有时间铺陈,却又塞入许多强烈戏剧性的段落,这种剧情能不烂吗?一对男女才刚在花园里见面,突然就爱得死去活来,再一下子,马上就又被天上掉下来的灾难弄得生离死别,这就是典型“operatic”的戏剧表现。

显然,放在小说评论上,“operatic”不会是个好字眼。想想歌剧《茶花女》的结尾吧!剧情中得了肺结核即将去世的女主角,却一直唱一直唱,唱得淋漓尽致欲罢不能,哪有一点像真实世界里被肺结核折磨得虚弱无力的临终病人?海明威嘲笑自己写的《渡河入林》,结尾处那个上校简直就像歌剧里的“茶花女”,要死了还讲这么多话,让他很受不了。

我其实并不觉得《渡河入林》那么失败,甚至觉得上校最后的回想挺感人的。不过海明威就是这样,听到人家说:“读了你的作品好感动喔!”他的反应会是:“Oh my God! What had I done?”( 糟了,怎么会这样?我做错了什么?)即使他明白你的感动是什么,是怎么来的,他也不会承认,他不能承认,这个是他生命内在的一种不能退让的立场。他无法忍受“sentimental”,他反对“sentimental”的风格,尽管他的小说里不可能完全没有“sentimental”的成分,更不乏“sentimental”的力量,但他就是不能承认,更不能去肯定。 kyFtQi4ZuRNAGep0H5Ih4XRH0h2Ve2zVA+t/4zh9uAdH34VfAJFIgOQlpRGZugV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