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河姆渡人的音乐生活

河姆渡遗址位于杭州湾南岸,四明山北麓与余姚南部山地之间的一条狭长的河谷平原上。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遗址,它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文化先驱的代表。7 000余年前,河姆渡人就在沼泽低湿地用骨耜开垦农田,种植水稻;饲养猪、狗等家畜,捕鱼捞虾;用石斧、石锛建造榫卯结构的干栏式木屋,遮风挡雨,避寒驱湿;发明了独木舟和船桨,还挖掘水井,改善饮用水的质量;用掺了谷壳和植物茎叶的黏土烧制成陶器,用纺轮、踞织机纺纱织布,用漆涂饰器物,造出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木质漆碗;用玉石、象牙雕琢神器和装饰品,崇拜太阳和鸟。这些都反映了当时河姆渡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高度。值得一提的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哨、陶埙等乐器,也彰显了河姆渡人的音乐风采。

(一)音乐活动

通过对考古发掘出土的河姆渡乐器的分析,我们可以对河姆渡人的音乐活动进行一些推断和猜测。河姆渡遗址出土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骨哨。河姆渡遗址所出土的160余支骨哨中音孔最多的有7个之多,音孔数少的也有3—4个。这说明河姆渡先人在当时已经掌握骨哨音孔开孔位置、数量与所发音的高低关系规律。

1986年5月,陆洲、华光在赵松庭 指导下,用鸡腿骨按河姆渡出土的四孔型骨哨的尺寸、吹孔及指孔位置进行仿制并研究。所仿制骨哨可以模仿鸟喧、虫鸣的声响,也可以吹奏完整的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及部分升降音。他们认为:“尽管河姆渡先民不可能具备现代人吹奏骨哨的某些技巧,但可以推断吹奏5—6个音肯定是不成问题的,而这五六个音正好是一组五声音阶,况且这只是四孔骨哨的发音情况,七孔骨笛发音将会更多。” 由此可以做出如下推断:河姆渡先民已具有某种音阶的认识。

河姆渡遗址所出土的骨哨、木筒和陶埙,形制优美,制作精致,尤其是木筒的制作,其精细程度体现了当时乐器制造的高度水平。通过对出土乐器形制、制造工艺、音色、音域等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河姆渡人的音乐生活中有乐器吹奏、个人或者群体表演的多种表现形式。

(二)乐器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哨、陶埙和可能为原始打击乐器的木筒,是新石器时期的重要乐器,这对于今人研究新石器时期的中国乐器有重要意义。

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发掘于第四文化层的160余件骨哨,是目前我国出土骨哨中时代最早、数量最多的。这些距今约七千年的骨哨中,有的可以吹出简单的音调。由鸟禽类肢骨制成的河姆渡骨哨,可以模仿鸟鸣,据林华东记载:“哨身中空而略弧曲,其上错磨出圆孔或椭圆孔,长度在6—10厘米不等。多数骨哨只有2个音孔,分别开置在哨身上下部,个别骨哨上端一侧稍凹,似属吹孔所在。尤为珍贵的是,河姆渡有件骨哨,出土时内腔中还保存着一根充作拉杆,以变换音阶的鸟禽肢骨,成为我们揭示骨哨使用方法的重要依据。” 能模仿鸟鸣和吹奏不同音高的骨哨是河姆渡人用以狩猎和捕捞的主要工具之一,也是河姆渡人的吹奏乐器。不同形制的骨哨在其吹奏方法上也略有不同:没有拉杆的骨哨在吹奏时,由于吹入骨哨气流的变化和手指按、放音孔的不同,可以发出不同音高的声响;骨哨内腔中带有拉杆的骨哨,在吹奏时除遵循没有拉杆骨哨吹奏方法外,还应根据所要吹奏音响音高的不同来配合拉杆的推移。“这些骨哨是助猎工具,也是后世箫笛类吹乐器的远祖。它们的发现证明,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不仅在黄河流域,而且也在长江流域乃至更广阔的地区同时创造了原始音乐文化,。”

河姆渡骨哨的出土,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的深切关注和研究。我国天津的刘士钺 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刘士钺是位残疾人,可他毅力惊人,自学成才。他用英文撰写的论文《中国浙江河姆渡骨笛》,在德国汉诺市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音乐考古会上宣读后,受到中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他在法国发表的有关中国骨笛的论文,也受到赞赏。刘士钺因研究河姆渡骨笛成就突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聘请为国际民间音乐委员会的第一位中国委员。余姚文化馆馆长朱德孚 也十分关注河姆渡骨哨的研究,他曾创作了许多有关河姆渡的音乐作品,如《河姆渡的子孙》、《河姆抒怀》、《探宝》、《河姆渡木桨》、《木舟》、《河姆渡童趣》等。其中一,曲《河姆渡木桨》,寄托了作者对河姆渡的深厚感情,展现了河姆渡人后裔勇往直前、创造辉煌的奋斗精神,引起了强烈反响,先后获得宁波市第七届音乐舞蹈节创作、表演金奖,文化部全国群众文化最高奖项群星奖,省文化厅声乐新作大赛创作、表演金奖,省“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五个”工程奖提名等。远古文明,在余姚传人手中复活。关于河姆一渡骨哨的影响,《浙江通史·史前卷》中记载:“有趣的是,直至今日,每逢春夏时令,杭州城内还能常见农村来的艺人兜售着一种供小孩玩的竹哨,系由小竹管做成,也带有吹孔和音孔,哨腔中插入上端绑棉球的铁丝拉杆,吹奏时来回抽动着拉杆,可以发出各种鸟鸣声和音调,善吹者还可吹奏出较为复杂的优美曲调。这种竹哨形制与河姆渡出土的带拉杆的骨哨相近,足见其影响是何等的深远。”

同样出土于余姚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的还有20多件木筒。木筒采用整段圆木刳空制成,形似一段中空的竹筒,木筒的内外壁都磋磨得非常光洁,壁厚薄均匀,断面微呈椭圆形。木筒的长度多为30—40厘米,最长的一件木筒为48厘米,最短的一件为27厘米。木筒壁厚约1厘米,外径一般在6—13厘米左右。木筒的制作方法是比较特殊的,据吴玉贤说:“照常理,它应该取用粗细合适的木料,这样可尽量少加工,但它不是这样,而是截取一段三四十厘米长、直径在二十几厘米以上的较大的木头,加工成上下等径的圆柱体,再将中间挖空,两头挖通,孔径约十厘米,壁厚一厘米,浑如一段毛竹管,有的中间还塞一木质圆饼,外表磨得滚圆细密,外壁的两头缠上藤篾一类的圈箍,再髹上漆,使棕褐色的表面微微泛出金黄色的光彩,十分精致。” 关于木筒的功用,有的考古学家认为木筒是一种容器或者滴漏,吴玉贤则认为木筒是一种用以增强音乐舞蹈欢乐气氛的木制打击乐器。

埙,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吹奏乐器。“最初的埙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鸟兽的。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音乐的发展才被当成单纯的乐器。埙从只有吹孔、无音孔到有音孔,并逐渐增加音孔,成为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经过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两件只有吹孔没有音孔的陶埙,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埙。河姆渡陶埙形状椭圆,埙顶部有一圆形吹孔,材质为夹砂灰陶。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埙,作为我国最早的陶埙,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有人说河姆渡是余姚最重要的“文化名片”,也是江南新石器时期文化的标签。然而,除了文化推介和传承的需要外,江南人喜欢河姆渡,更是因为这里是他们休养生息的一片热土,他们解不开这个早与河姆渡融为一体的深深情结。祖先的经历,他们用音乐来再现;祖先的勤劳,他们用舞蹈来诠释;祖先的图腾,他们用画笔来描绘……河姆渡的骨哨、木筒和陶埙,不仅是江南音乐艺术的源头,也是中华音乐始祖的曙光,更是余姚先民创造音乐文明的历史印记。新石器时代音乐,随着狩猎的脚步,跨过山川丛林,穿越时空,嘹亮的骨哨声萦绕在四明群山,激昂的陶埙吹奏荡漾在姚江两岸,低沉铿锵的木筒拍打着东海涛声。仿佛就是河姆渡音乐的回声! grdNo5fr+9nG8NAQf8dQ42nczliToSIxCfBK6AyjdFfZ2BXfAnhBEVVGT21zQio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