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青铜乐器的风采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乐之邦,青铜礼器和青铜乐器是古代礼乐的载体。青铜乐器是夏、商、周三代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重要的历史遗存。西周时期,由于青铜器生产纳入礼乐制度服务的轨道,青铜乐器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浙江余姚徐家畈出土的无旋镛、江西新干县程家沙洲殷末大墓出土的涡纹兽面纹镈、浙江萧山杜家村出土的甬钟等代表了先秦时期江南青铜乐器发展的水平。据《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记载,浙江余姚徐家畈出土的单音乐器无旋镛,“时代约为商或周初,器物通高29厘米,柄长12厘米,体高17厘米” 。镛的柄部和鼓部饰有云纹,钲部则有浅浮雕式大兽面纹。无旋镛在演奏的时候需要插植在架子或座上。

1989年在江西新干县大洋洲商墓,出土青铜器480余件,其数量之多,造型之美,制作之精,为江南地区罕见。这些青铜器中,以涡纹兽面纹镈最具代表性。涡纹兽面纹镈“形制近似商铃,小方钮,合瓦体,平顶,平口,两侧有翼,舞的两侧各铸一鸟与翼相接。体饰涡纹和兽面纹。通高31.6厘米” 。李纯一认为,从形制上看,“南方古越族的镈可能是脱胎于中原地区的夏铃” 。1985年3月12日,江西宜丰天宝乡辛会村出土青铜铙一件,高56厘米,甬长17厘米,铣宽41.5厘米,重40公斤 。2002年4月,江西永修县燕坊乡四联村发现两件青铜铙,一件为六边形腔铙,通高约42.5厘米,最宽处直径约32厘米;另一件铙为合瓦型,通高约34.2厘米,最宽处约28厘米,其造型、纹饰与新干大洋洲出土的铙基本一致,后经专家鉴定为商代乐器。

西周时期,甬钟兴起。浙江萧山杜家村出土的甬钟,甬长13.5厘米,体高28厘米,重12.5公斤,其干为扭索形,枚端较高,饰有云纹,其形制与宝鸡竹园沟出土的中原地区发现最早的编甬钟相似。李纯一认为,萧山出土的甬钟“形制当时仿自中原地区,它的年代约为西周中期” 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青铜乐器,源于春秋时期,常与鼓配合,指挥争战进退,也用于祭祀典礼。迄今发现属于先秦时期的 ,已有数十件之多。出土地点基本上集中于东南与南方,而且有从北向南移动的趋势。从年代上来看是从春秋中期至战国后期。 多用于奏军乐,一般为青铜制作。形如圆筒,上圆下虚,顶有纽,槌击而鸣。浙江海盐长川坝曾出土之原始瓷质的 2件,一大一小,年代为战国前期。

铙是一种青铜打击乐器,是甬钟的前身。铙身有柄,以木槌敲击发声。南方青铜铙是越族特有的乐器。这种乐器到春秋时衰亡,与其衔接的是钩 ,所以说钩 源于南方大铙。铙高大厚重,外形如倒立的甬钟,敲击鼓部和隧部可发出两音。高44.5厘米的江西新干千兽面纹大铙就是铙的代表之一。此外,1963年7月,浙江省在余杭县石濑曾发现一件商周时期的铜铙,2003年,在浙江瓯海杨府山西周土墩墓挖掘中,也发现了随葬品中有青铜乐器铙1件。

1983年第4期《文物》杂志曾刊登过一篇关于“绍兴发现两件钩 ”的文章,钩 是青铜乐器的一种,用于军乐和宴饮,源于商代,形似钲,有柄可执,口向上,以槌击出声,流行于吴、越地区,通常有铭文,属吴国称为“钩 ”,属越国则称为“句 ”。1977年绍兴城关狗头山出土的两件具铭钩 ,即配儿钩 。“配儿”就是吴太子波。出土时已破碎,后经修复得以复原。钩 通高46厘米,柄长16厘米,舞纵长11.2厘米,横长14.8厘米,铣间17.6厘米,鼓间14.6厘米。钩 体修长,器表经错磨光亮,呈暗灰绿色,为双范合铸而成。钩 上有2个2字,可与同出的另一件配读,据考证,器主为“配儿”,是吴国乐器,现属国家一级文物。江南地区其他钩 的考古发现还有1788年,出土于常熟翼京门外的一枚姑冯钩 ,1958年,江苏武进淹城发掘到成组钩 7件等。

除此之外,江南出土的这一时期的青铜乐器还有江西新余界水主龙山出土的西周中期枚镛、安徽宣城出土的西周后期夔龙纹特庸等乐器。 PyvVmkBSK7B8CuRTXb+Xsjh68YIXuNAB28T9nkJELGsxQpFK1WY4iNSLr+SFcb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