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音乐的美学哲学意蕴

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一样,是构成新石器时期社会发展的核心。物质文化是有形的,我们可以通过对遗物、遗迹的辨析来进行探索;而精神文化却是无形的,它牵引着人们的意识活动。墨子 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人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会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江南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当时较为发达的农耕文明,也为江南人民追求精神生活所需要的“音乐的美”创造了条件。

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下,这一时期的音乐大多与现实生活、宗教和巫术相关。对图腾的崇拜是宗教信仰的重要体现,图腾是氏族的标志,也是氏族的保护神。由于原始先民对自然、社会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导致他们无法对变化多端的自然现象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将这些自然现象神秘化,并对其进行崇拜,以获得精神上的安慰。由此产生了早期的宗教观念。原始先民笃信人类和某一种物种之间存在超自然的关系,他们相信崇拜图腾,可以得到神的庇护,图腾也因此被奉为偶像,受到膜拜,神圣且不可侵犯。

原始先民常常把某种动物或者植物选为他们氏族的图腾,来进行崇拜。原始先民相信神是在天上的,先民们看到天空飞翔的鸟,希望可以借助它的力量,来与神进行沟通,所以,有的原始氏族的图腾是鸟类。如,河姆渡人和良渚人都对鸟有特殊的好感,河姆渡遗址和良渚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很多都有鸟纹的图像,他们选择鸟作为本氏族的图腾。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哨,其用鸟禽类肢骨中段制成,是可以模仿鸟鸣的诱捕工具,也是一种吹奏乐器。河姆渡骨哨的制作材料和发声音色都与本氏族图腾——鸟密切相关,证实了这一时期音乐与生活、宗教相关的观点。

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三种乐器:骨哨、木筒、陶埙的形制,不难看出河姆渡人在乐器外形制作方面的美感意识。特别是木筒精细的制作方法,更是令人惊讶。这说明,当时的河姆渡人在乐器制造方面已有一定的技艺。通过音乐活动对部分骨哨音域的探讨,可知河姆渡先民是具有音阶观念的。另外,从音乐感觉的产生和培养来说,河姆渡骨哨虽然是狩猎的工具,但因它培养了先民的音乐听觉并在生活中应用,故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件乐器,这些恰恰呈现出原始乐器特有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兼具的双重文化品格。

以河姆渡人为代表的江南先民的审美观,除在乐器形制上有所表现外,还体现在出土的各种艺术品上。从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许多陶、骨、木、象牙质原始艺术品看,其造型独特,手法成熟,工艺精致。在陶片上,甚至还发现了盆栽植物“万年青”,可见当时先民的审美水平已相当高。

可见,江南地区有着悠久的音乐文化传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乐器的考古发现,虽说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在江南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还没有发现像河姆渡遗址这样丰富的乐器。依据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现可以推想,江南史前时期的人们是喜爱音乐的。到距今5 000—4 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宗教盛行,与河姆渡人一样对鸟也有特殊感情的良渚人,崇拜鸟图腾,而宗教与音乐密切相关,所以可以推断在良渚文化时期,应有比河姆渡时期发达的音乐。可惜目前还缺乏这方面的考古发现和实物资料的出土证实。

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音乐文化为江南音乐的繁荣拉开了序幕。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大致还原新石器时代江南音乐的基本面貌,感受原始先民带给我们的古朴的江南音乐风格,也可以从中观察到江南先民们对音乐的美的追求。 3y0Egvzt2JFL7wghdIq1iE804S/T9oSyM5LTD5VPGnqGCoDrj66MBWzZBOnYHFc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