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先秦儒家思想

一、概述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引导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其中,先秦时期是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产生了对儒家学说至关重要的思想家、文化经典。

周公姬旦集夏、商两代思想、文化之大成,提出旨在长治久安的“德治”思想,“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圣之一,《论语》中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儒家创始人孔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周公的“明德”“保民”和“礼则”思想,提出了以“仁”为核心,融“仁”“德”“礼”为一体的政治伦理和治国方略。他十分注重学习的作用,相信每一个人都能够从学习中获益,在自我修养中成长;主张“因材施教”,把教育的大门向所有的人敞开。他认为求学不仅在于获取知识,而且在于塑造人格,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庸”作为修身处世的人生境界和理论原则,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庸》)。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个支派,其中以孟氏之儒和孙氏之儒对后世贡献,影响最大,其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是继承并从内在心性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了“人唯有不忍人之心”的性善论,“不忍人之政”的仁政论,“尽心,知性,知天”的天道观,“由博返约”的认识论,“养吾浩然正气”的人格论等,其“内圣”学说被后世儒者视为儒道之正统。荀子被认为是“外王”学说的代表,他综合百家,反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其善伪也”(《荀子·性恶》),人的性、情、欲是人性恶的根源。他继承了《中庸》“为政在人”的思想,主张“礼治”和“法治”并用,由圣人、君主对臣民“化性起伪”,用礼义法度和道德规范去约束和引导人民。

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基本上反映了先秦儒家思想体系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体现了先秦儒学的基本脉络。后世的儒家思想基本上没有脱离孔子“仁”“德”“礼”的思想范畴和孟子、荀子分别代表的“内圣”“外王”的实现路径。

儒家的产生,理所当然以孔子为标志,但儒家思想的先秦儒家思想的产生与上古三代的思想、文化传统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道、德和仁说的都是儒家哲学根本观念,“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这些经典基本在孔子之前已成型,后世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念几乎都可以在这些典籍中找到源头或基础。

孔子十分重视“六经”的教化作用,认为“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礼记·经解篇》)。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在教授弟子的过程中,“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通过重新整理“六经”完成了对儒家基本学说的创立。

“六经”是儒家学派的主要知识载体和精神来源,其中,“《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庄子·天下篇》),它们对儒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思想层面。如“天”和“天命”的观念。“天”和“天命”的崇高地位不仅反映在最古老的《诗经》《周易》《尚书》等典籍中,矗立在当时人们的心灵之中,也贯穿在儒家产生前后几千年的历史之中,被儒家视为人间秩序和价值权威的源头观念。又如“德”的思想。从《周易》《尚书》《春秋左传》等典籍可见周人通过对殷周革命的反省而逐步形成的“敬德保民”“明德配天”等崇“德”思想,在这些典籍里他们把“德”被视为最重要的和人相关的最重要品质,同时视为以及赢得天之眷顾的依据。这些原儒时代的思想、观念,对孔子“德治”思想和“仁”的思想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也是儒家“内圣”学说的发端。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注意到《周易》等典籍所表现出的形而上思维方式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影响。

(2)制度层面。“德”落实到实际的秩序中,便是所谓的“礼”。据《尚书·周书》《礼记》《春秋左传》等典籍记载,周公旦等以商朝灭亡和“三监”等武装反叛活动为鉴,“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这是一套用于严格区分亲疏、长幼、贵贱、尊卑、上下、男女的宗法制度、贵族等级制度、财产分配原则和伦理道德规范,对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维护周王朝数百年的政权稳定起了重要作用。这是三代思想文化传统承继给孔子的最大遗产,与当时面临的“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正好形成一种呼应。所以孔子一生非常重视“礼”,他将修改损益后的“礼”简单概括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使君王实行君道,使臣子恪守臣纲,使父亲尽到做父亲的责任,使子女履行身为子女的义务,将礼上升到了哲学的范畴,使之成为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同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礼乐制度是儒家“外王”学说的滥觞。

(3)圣王、圣贤谱系。“六经”中大量记载了上古三代圣王贤臣的丰功伟绩。在儒家的圣王谱系中,尧、舜、禹是一个整体,尧的功绩在天文、舜的成就在人伦、禹的事功在地理,分别奠定了天、人、地的基本秩序,担当着秩序创立者的角色。他们之间的授德尚贤的禅让方式,包含着儒家对于政治和权力基础的重要理解,也包含着理想政治世界的影子。商汤和周文王、周武王之间通过征伐而非禅让得到政权,表现了尊仁保民和恢复秩序的思想。此外,皋陶是“德政”的提倡者,周公是制礼作乐的典范,伊尹是承担的楷模,伯夷是不同流合污的典型,柳下惠是与人相处的模范。微子、箕子、比干、叔齐、管仲、子产等贤臣仁人也经常被后世儒家提起。他们的事迹散见于《周易》《尚书》《春秋》《诗经》等典籍中。这些传统文化中的圣王、圣贤的形象极大地丰富了儒家的生活世界和生命选择,成为儒家思想现实性的重要证明和政治理想。

总之,先秦儒家在“六经”等先秦典籍的思想渊薮中,经过孔子的创立、孟子和荀子等的继承发展,以它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先秦时期独树一帜的学术流派。后世儒者正是在此基础上批判、吸收、继承、创新,将儒家思想一步步发展、完善,并与其他学说相反相成,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体系,成为华夏民族精神的主体内容,影响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发展。

二、原典选读

(《孔子》《孟子》《荀子》三者在第一章已有所选录,本节不再赘述)

周易上經·乾第一

[1] :元亨利貞。

初九 [2] :潛龍勿用 [3]

九二:見龍在田 [4] ,利見大人 [5]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 [6] ,夕惕若厲 [7] ,無咎 [8]

九四:或躍在淵 [9] ,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 [10] ,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11]

用九 [12] :見群龍無首,吉。

《彖》曰 [13]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14]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15] 。大明始終 [16] ,六位時成 [17] ,時乘六龍以禦天 [18] 。乾道變化 [19] ,各正性命 [20] ,保合大和 [21] ,乃利貞。首出庶物 [22] ,萬國咸寧 [23]

《象》曰 [24] :天行健 [25] ,君子以自強不息 [26]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再田”,德施普也。“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27] ?“或躍在淵”,進無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28] 。“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文言》曰 [29] :“元”者,善之長也 [30] 。“亨”者,嘉之會也 [31] 。“利”者,義之和也 [32] 。“貞”者,事之幹也 [33] 。君子體仁 [34] ,足以長人 [35] ;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 [36] ?子曰 [37] :“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而無悶 [38] ,不見是而無悶 [39] ;樂則行之,憂則違之 [40] ;確乎其不可拔 [41] ,潛龍也。”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 [42] ,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 [43] ,善世而不伐 [44] ,德博而化 [45] 。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 [46] ,所以居業也 [47] 。知至至之 [48] ,可與幾也 [49] 。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 [50] ,雖危而無咎矣。”

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恒,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 [51] ,則各從其類也。”

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52] 。”

“乾龍勿用”,下也 [53] 。“見龍在田”,時舍也 [54] 。“終日乾乾”,行事也。“或躍在淵”,自試也 [55] 。“飛龍在天”,上治也 [56] 。“亢龍有悔”,窮之災也 [57]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乾龍勿用” [58] ,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59] 。“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或躍在淵”,乾道乃革 [60] 。“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61] 。“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 [62] ,純粹精也 [63] 。六爻發揮 [64] ,旁通情也 [65] 。“時乘六龍”,以禦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66]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 [67] 。“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68]

君子學以聚之 [69] ,問以辯之 [70] ,寬以居之 [71] ,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九三重剛而不中 [72] ,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 [73] 。“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 [74] ,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為聖人乎!

(《十三经注疏·周易》,中華書局影印清阮元校刻本1980年版)

【註釋】[1]乾:健也,卦名。天指稱事物的形體,乾則說明天的功能和性格。“元亨利貞”是卦辭。元:大也,始也。亨:亨通,就是滋長、發榮。利:成熟、收穫。貞:成也,正而固也,歸藏於正而穩固。[2]初九:爻題。以下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均是爻題。一卦六爻,由下向上數去,分別為初、二、三、四、五、上。陽爻以“九”標明,陰爻以“六”標明。乾卦最下一爻為陽爻,故題為“初九”。[3]潛龍勿用:爻辭,以下各爻類此,不再說明。潛:藏匿。用:有所行動。[4]見:同“現”,出現。[5]大人:古代對王公貴族的通稱,這裏也指聖明有德有能的大人物。[6]乾乾:勤勉努力。[7]惕:警惕。厲:危險。[8]咎:災禍。[9]或躍在淵:指或進或退。[10]飛龍:指龍星。[11]亢:極高。[12]用九:意為“通九”。通有共通和通變兩層含義。六十四卦各六爻,共三百六十四爻,各有爻辭。乾、坤兩卦分別增加“用九”“用六”各一條,使爻題和爻辭增至三百八十六條,在爻辭中佔有特殊地位。[13]《彖》:指《彖傳》,《易傳》的一種,相傳為孔子所作。“彖”是裁定和判斷的意思。以下“大哉乾元……”是彖辭,是對各卦卦辭所作的闡釋,一般直接置於卦辭之後;在乾卦裏則置於整個經文之後,仍是對卦所下的斷語。[14]大哉乾元三句:這是對卦辭“元”的解說。統,統屬。[15]雲行二句:對卦辭“亨”的解說。[16]大明:太陽。始終:日出日落,晝夜之終始。[17]六位:晝夜四季,一說是上下四方。時:於是。[18]時:屆時。六龍:出自上古神話,指羲和駕駛的每天拖著太陽淩空越過的六龍車。一說指乾卦爻辭裏講的“潛、見、惕、躍、飛、亢”六龍。禦天:運行於天空。或解釋為符合天道法則。[19]乾道:即天道。[20]正:得其正。性命:天所賦為命,如生命和壽命;物所受為性,萬物各具之屬性。[21]保:保持。合:結合。大和:陰陽二氣在各種條件下的最佳調諧。[22]首:首先。出:生成。庶物:萬物。[23]咸:皆。寧:安寧。[24]《象》:指《象傳》,《易傳》的一種。象辭與彖辭各有所側重。《象傳》是對各卦卦辭與爻辭進行闡述的。解說卦辭的叫“大象”,解說爻辭的叫“小象”。[25]天行:天道,或天的運動。[26]以:因此,因而。[27]道:這裏的道指合乎正道。[28]造:作為。[29]《文言》:也是《易傳》的一種。它只對乾、坤兩卦的卦、爻辭作解說,且着力從社會倫理、人品修養的角度來闡發,表明了儒門學者力圖把《易》推廣運用於人事的趨向。文言一說是文王之言,一說是文飾之言,也有解為“依文而言其理”的。[30]善:大善,指天地初開,天以陽光、雨露和空氣来滋生萬物。長:首也。[31]嘉:美好的东西。會:彙集。[32]義:规则。[33]幹:樹木的主幹。[34]體:身體力行,實踐。[35]長:滋养。[36]初九曰二句:從此句起,以提問的方式引入對乾卦各爻爻辭的闡釋。[37]子曰:托孔子之言發明《易》理。學者多認為《文言傳》不一定是孔子所作,但從思想傾向看,可能是儒門弟子所作。[38]遯世:隱居避世。悶:憂悶。[39]見:此處表被動。是:此處表肯定,是非的是。[40]違:避離。[41]確:堅而高的樣子。拔:移。[42]庸:常,正常。之:是。[43]閑:避,防。誠:誠實。[44]伐:矜誇,自居其功。[45]博:大而廣。[46]修:修飾。[47]居:積累,藏積。[48]至:指事物發展、進行到某種地步。[49]幾:幾微,事物出現之前的某種先兆。[50]因其時:順應時間、環境或其他條件。[51]本:根本所在,紮根之處。[52]動:冒進盲動。[53]乾龍勿用,下也:從此句起,對乾卦六爻爻辭作第二輪解釋。[54]舍:本義為房舍,這裏作動詞用,意為居、處。[55]自試:自己驗證。[56]上治:上居尊位而治理在下之民。[57]窮:超越極限。[58]乾龍勿用,陽氣潛藏:從此句起,對乾卦爻辭作第三輪解說。[59]文明:文採顯明。[60]革:更新,變化。[61]《乾》“元”二句:從此句起,對前面的《彖傳》所釋乾之“四德”再作解說。[62]剛健中正:乾卦的四種品質。剛:指六爻皆陽。健:無始無終,運轉不息。中:陽爻居二、五位。正:陽爻居一、三、五陽位。[63]純:無雜色。粹:無疵點。精:純粹之極。[64]揮:動。[65]旁:廣,多方面。[66]平:指陰陽相濟而得其祥和平安。[67]君子二句:從這以下,再次對乾卦各爻辭進行論述和發揮。[68]弗用:即勿用。[69]聚:積聚,或言具備。[70]辯:一本作“辨”,辨明是非。[71]居:居心,存心。[72]重:重疊。[73]或:爻辭用“或”字表示可上可下。[74]德:指化育萬物之德。

【解读】《周易》自汉代以来一直被列为群经之首。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精神文化遗存,它周详悉备,用符号描绘了一个抽象的世界总体框架,提供了一个无所不包的思维模式,对我国思想文化、民族心理性格产生过深远而广泛的影响。现在所称《周易》,通常涵盖经、传两部分。《周易古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形、卦名和卦辞,三百八十六爻的爻题和爻辞。《周易大传》是现存最早的解说《周易古经》的著作,后来也取得了经典的地位。它由《彖传》《象传》《文言传》《系辞传》《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七种组成。

乾卦在《周易》全书中具有开宗明义和立纲定向的性质,其经部文辞极简而内涵极丰。以乾卦为首卦,体现了作《易》者的天道思维,这种思维贯穿了整个六十四卦。它的卦辞介绍了天(宇宙)化育万物的性质——元亨利贞,这种方式普遍运用于后此各卦。六爻爻辞则以龙的动止为象喻,阐述事物由潜隐到显现,由滋生到繁荣、茁壮,又由盛而衰,跌向低谷再回升这样一个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具有典范性的过程。《彖》《象》《文言》诸传反反复复就上述内容加以解释阐发,其意义不限于说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德性和体用本身,更在于把天德引到社会伦理和人的修养行为上来,引导人领悟和效法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安和乐利,勿“过”勿“不及”。而所谓圣人可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不过是一种理想,为人们树立“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崇高目标而已。强调立身行事合于中正之道,合乎“元亨利贞”四德,其出发点是阴阳时有起伏,吉凶相互转化,盛衰不断循环。因此,不论君王和普通人都应懂得“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从而坚定信念,胜不骄败不馁,“自强不息”。不论是潜伏期的隐忍待机,还是发展期的“日乾夕惕”,或极盛期为迎接物极必反而戒慎警惕,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只不过要讲求策略、顺应变化以不同形态表现出来而已。这是先儒解说乾德给人们的主要昭示。《周易》六十四卦以乾坤冠首,在乾坤两卦中尤重乾卦,正是因为它体现了作为人类行为至高无上的典范的天德。

周易上經·坤第二

[1] :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 [2] ;東北,喪朋。安貞吉。

《彖》曰:至哉坤元 [3] ,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4] 。坤厚載物,德合無疆 [5]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6] 。牝馬地類 [7] ,行地無疆,柔順利貞 [8] 。君子攸行 [9] ,先迷失道,後順得常 [10] 。西南得朋 [11] ,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象》曰:地勢坤 [12] ,君子以厚德載物。

初六:履霜,堅冰至。

《象》曰:履霜堅冰 [13] ,陰始凝也。馴致其道 [14] ,至堅冰也。

六二:直方大,不習 [15] ,無不利。

《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 [16]

六三:含章可貞 [17] 。或從王事 [18] ,無成有終 [19]

《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20]

六四:括囊 [21] ;無咎,無譽。

《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六五:黃裳 [22] ,元吉。

《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23]

上六:戰龍於野,其血玄黃 [24]

《象》曰:戰龍於野,其道窮也。

用六:利永貞。

《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 [25] ,含萬物而化光 [26] 。坤其道順乎,承天而時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27]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 [28] 。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 [29] ,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30]

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蓋言謹也。

君子黃中通理 [31] ,正位居體 [32] ,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陰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無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十三经注疏·周易》,中華書局影印清阮元校刻本1980年版)

【註釋】[1]坤:卦名。本卦是同卦相疊(坤下坤上)六畫都是陰爻,用以象地。代表純陰柔順之事物,以及與此相關聯的人倫義理概念。[2]朋:朋貝。貨幣起先用貝,貝十枚一串為朋。[3]至:極也。坤:大地。元:始。[4]承:奉也。乃順承天,猶言大地順承天道的變化而變化。[5]德:《周易》常用以表示事物的形態性質的一個哲理性概念。合:借為迨,及也。[6]含:蘊藏。弘:深厚。光:借為廣。品:品類。品物:猶言各種物類。亨:通泰。這裏是生長順暢的意思。[7]牝馬:母馬,陰性之物,與地同類。[8]柔:柔和。順:溫順。利:便捷。貞:貞正,猶言執著。此四字講牝馬之性。[9]攸:所。[10]常:常道,正路。[11]朋:《彖辭》以“類”字釋“朋”,取“同類為朋”之意。[12]坤:順也,上順乾也。[13]履:踐踏。[14]馴致其道:猶言遵循自然規律而發展推進。馴:猶順也。致:推進。[15]習:熟習。[16]光:借為廣。[17]含:隱含,韜光養晦的意思。章:文采。貞:固守正道。[18]王事:王事,指戰爭。王訓大:王事即大事。古代國家以戰爭和祭祀為大事。[19]終:古人講終,多指好的結局。[20]知:讀為智。光大:廣大。[21]括:收束,紮緊。囊:布袋。[22]黃裳:王弼說“黃,中之色也。裳,下之飾也。”裳:即裙、褲。周人以黃裳為吉祥、尊貴之物。[23]文:飾也。比喻人的美德。[24]玄黃:血流貌,借為泫潢。謂血流得多。[25]後得主:言地道順承天道,後於天道的變化而變化。常:常規,規律性。[26]化光:生化萬物,其道廣大。[27]順:循規律而推進發展。[28]直:正直,猶言存心不邪。方:端正,猶言存心不亂。[29]直內:矯正內心的僻邪。方外:規範行為上的悖亂。[30]地道二句:地道不能脫離天道單獨地完成生化萬物的功業,只能在時序的更替中,始終一貫地發揮作用。[31]黃中通理:以黃裳比喻賢人才高德劭。黃中猶言內心美好。通理:通達情理。[32]正位:猶言忠於本份。居體:體借為禮,猶言守禮。

【解读】坤卦阐释地德。坤者,顺也。它以柔顺为本性,承奉乾阳而运动,而变化发展,配合天道发挥覆载万物、生长万物的伟大功能。“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坤卦几乎涉及了人们在大地上所从事的衣、食、住、行等全部重要活动,反映了先人贴近大地胸膛的那种亲切而深情的眷念。上有神圣幽远的苍天可以崇仰,下有广袤坚实的大地可以依靠,于是,人类的肉体和灵魂便有了寄居之所,寻到了永恒的家园。世事的推移,人间的沧桑,在永恒的天与地之间,像一条涌动着的河流,昼夜不舍地向前奔腾。生命的律动,就在天、地、人的交融感应中显现出来。

如果说乾卦的基本精神是“刚健中正”,坤卦则是“含弘光大”,含和养颐,宽宏大度,随顺而不超越,安贞而行动刚毅,以成天之事,光天之业。简单地将《坤》卦理解为只是一种阴卦是不恰当的。《坤》卦亦如同《乾》卦一样,也是《周易》总论的一部分,也有囊括《周易》含义的意思。《坤》卦如同《乾》卦一样,从“初”爻开始到“用”爻结束,也反映了一个事物由始到末的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坤》卦除了其卦象符号全为阴(--)爻,除了其卦辞中有“利牝马之贞”的阴的属性外,其他各爻辞的内容并不是全从阴柔一方面来论述《坤》卦的阴的属性的。乾刚而能柔,坤柔而能刚,两者相同的地方是审时度势,知几知微,掌握阴阳动向,力争逢凶化吉。这两卦是天地覆载、阴阳和合的关系,引申为君臣、夫妻关系,不论经文、传解,都是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对应的,如影与形。我们读《易》,以乾坤两卦为入门之阶;而读这两卦,必须注意其卦、爻、经、传的对应关系,比照起来研读。

尚書·堯典(節選)

曰若稽古帝堯 [1] ,曰放勳 [2] ,欽明文思安安 [3] ,允恭克讓 [4] 。光被四表 [5] ,格於上下 [6] 。克明俊德 [7] ,以親九族 [8]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9] ;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10]。

乃命羲和 [11] ,欽若昊天 [12] ,曆象日月星辰 [13] ,敬授人時 [14] 。分命羲仲,宅嵎夷 [15] ,曰暘谷 [16] 。寅賓出日 [17] ,平秩東作 [18] 。日中 [19] 、星鳥 [20] ,以殷仲春 [21] ;厥民析 [22] ,鳥獸孳尾 [23] 。申命羲叔,宅南交 [24] 。平秩南訛 [25] ,敬致 [26] 。日永 [27] 、星火 [28] ,以正仲夏。厥民因 [29] ,鳥獸希革 [30]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 [31] 。寅餞納日 [32] ,平秩西成 [33] 。宵中 [34] 、星虛 [35] ,以殷仲秋。厥民夷 [36] ,毛毨 [37] 。申命和叔,宅朔方 [38] ,曰幽都 [39] ,平在朔易 [40] 。日短 [41] 、星昴 [42] ,以正仲冬。厥民隩 [43] ,鳥獸氄毛 [44] 。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45] ,以閏月定四時 [46] ,成歲。允厘百工 [47] ,庶績鹹熙 [48] 。”

(《十三经注疏·尚书》,中華書局影印清阮元校刻本1980年版)

【註釋】[1]曰若稽古:史官追述往事開頭用語。曰若:句首發語詞,無實際意義。稽:考察。古:這裏指古時傳說。堯:原始社會後期的一個部落聯盟首領,在後代儒家文獻中逐漸被神話為德業最高的聖王。[2]放(fǎng)勳:堯的名號。[3]欽、明、文、思、安安:對堯各種美德、風度的讚美。欽:恭敬。安安:即晏晏,寬容、溫和的樣子。[4]允恭克讓:誠實恭謹,善能讓賢。[5]被:覆蓋。四表:四方極遠的地方。[6]格:到達。[7]克明俊德:指堯能發揚昭明其大德。俊:才超千人曰俊,此處引申為大。[8]九族:許多氏族。九:虛數,約舉其多。[9]平章百姓:辨別、彰明各個氏族的首領。平:辨別。章:使明顯。百姓:此指百官族姓。[10]黎民:庶民、百姓。於:隨著。時雍:是以風俗大和。時:通“是”。[11]羲和:羲氏與和氏,相傳是世代掌管天地四時的官重黎氏的後代。[12]欽:恭敬。若:順從。昊:廣大。[13]曆:推算歲時。象:觀察天象。[14]敬授人時:把觀測日月星辰總結出來的天象節令知識傳授給百姓,以利於民時。[15]宅:居住。嵎(yú)夷:古有九夷,在東方。此指東方極遠之地。[16]暘(yáng)谷:傳說中日出的地方。[17]寅:通“夤”,恭敬。賓:迎接。[18]平秩:辨別測定。作:興起,開始。[19]日中:指春分。春分這天晝夜時間相等,因此叫日中。[20]星鳥:星名,指南方朱雀七宿。朱雀是鳥名,所以叫星鳥。[21]殷:確定。仲:每個季度三個月中的第二個月。[22]厥:其。析:分散開來。[23]孳(zī)尾:生育繁殖。[24]南交:指南方極遠之地。交:地名,或指交趾。[25]訛:運轉,運行。[26]致:到來。[27]日永:指夏至。夏至這天白天最長,因此叫日永。[28]星火:指火星。夏至這天黃昏,火星出現在南方。[29]因:老弱因丁壯在田而紛紛出門相助。[30]希革:鳥獸皮毛稀疏。希:稀疏。[31]昧谷:傳說中日落之地。[32]餞納日:商代有“入日”祭禮,今文經“納”即作“入”。餞:送。[33]西成:農事活動,因秋天莊稼豐收,故用“成”。[34]宵中:指秋分。秋分這天晝夜時間相等,因此叫宵中。[35]星虛:星名,指虛星,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36]夷:平。[37]毛毨(xiǎn):毛羽重生,齊整美麗的樣子。[38]朔方:指北方最遠之地。[39]幽都:幽州。這裏指極北之地。[40]在:似當作“秩”。朔易:即北易,與上文“東作”等一樣,皆指農事活動。[41]日短:指冬至。冬至這天白天最短,所以叫日短。[42]星昴(mǎo):星名,指昴星,為西方白虎七宿之一。[43]隩:當作“奧”,室內。[44]氄(rǒng):鳥獸細軟的毛。[45]期(jī)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一年三佰六十六日。[46]以閏月定四時:陰曆一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共計三百五十四天,比一年的實際天數少十一天又四分之一天。三年累計超過了一個月,所以安排閏月來補足,使四時不錯亂。[47]允厘百工:切實地整頓百官。允:信,確實。厘:治,整飭。百工:百官。[48]庶績鹹熙:政事都辦理得很好。庶:眾。績:功,指政事。鹹:都。熙:興盛。

【解读】《尚书》历来被儒家奉为“六经”之一,是中国研究夏、商、周三代前后政治发展进程的重要经典,记载了各种先民对自然、社会的各类认识成果。其首篇《尧典》,内容涉及尧时期的政治体制、政治思想以及社会制度等多方面的内容,其所记叙的禅让帝位、公开议定百官以及用东西南北四方与春夏秋冬四时相配等,为研究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的政治制度和古代思想、习俗提供了值得注意的资料。

尧,相传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放勋,属于陶唐氏,所以又称唐尧。“典”,《说文》解释为“大册”,是“五帝之书”。作为儒家肯定的第一个圣王,尧在儒者的心目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记载尧事迹的主要文献就是《尧典》。这当然是一篇追溯性的文字,所以开篇就是“曰若稽古帝尧”,但尧在后世的形象几乎全由此篇奠定。我们由此知道了帝尧选贤禅让、任德使能、教化天下的德政故事,并因此推崇敬仰,为我们有这样的祖先而自豪,庆幸自己是他的后代子孙。同时,《尧典》首开为统治者树碑立传的先河,使中国历史的“史鉴”意识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根据《尧典》的叙述,尧最大的功绩应该是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开头是对尧之德的赞美,后面才是具体的事迹,即尧命令羲和“钦若昊天”,确立了“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天文秩序,为后世所遵循。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羲和被称为古之传天数者,他们就是帝尧的天官,负责观察天象,制定历法,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人事。细节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一些信息:中国远在氏族部落时代就已有了划分春夏秋冬四时和周年的历法,通过对天体运行的变化和地上物候变化的仔细观察,来确定时令。这件事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标志着人们有了比较深刻的时间迁移感,同时也初步有了空间方位感。在人们生存的层面上,时间和空间的确立有助于人们迁徙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物质生产活动,也有利于人们的生活:春种秋收,夏避洪水酷热,冬避严寒冰雪。在意义的层面上,时空感使人确认自身在天地万物间的位置,体验人在天地间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尧帝制定历法的情况看,对自然现象的仔细观察和对自然变化规律的准确把握,是第一位的。这个立足点带来的结果是对自然的重视、崇敬和顺从,把人的存在纳入自然的轨道,使人的生产、生活、思维合乎自然法则,因而最具有意义的生活,便是顺应自然的生活。

天事在古代社会极具重要性,此时的天并不如后世一样仅仅具有自然的意义,它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世界和人间秩序的提供者。我们的民族崇尚自然的传统,大概就始于尧的时代。从《尧典》“寅宾出日”“寅饯纳日”的说法中,读者完全能够感受到对于日和天的敬畏。崇尚自然的意识集中体现在“敬天”的观念上。“天”是万物的主宰,它既是神灵意志的体现,又是自然法则的体现;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的人,必须敬重上天,服从上天。帝王是上天派到人间的代表,他以上天赋予的绝对权力来统治人世间,因此被称为“天子”。冒犯天子,就是冒犯天神、自然法则,罪该万死。小人真要冒犯天子,起来造反,也要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把“天”、自然、神灵同权力、特权和专制结合起来,也算是民族传统之一,即把自然涂上权力意志的色彩,敬重、顺从自然,也就是敬重、顺从权力。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便在敬天、顺应自然、服从权力中消解了。这也是儒家要把《书》作为经典的原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魏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的说法就不能完全从溢美之词的角度来理解,帝尧确实是敬天则天的典型。

尚書·皋陶謨 [1] (節選)

曰若稽古。皋陶曰:“允迪厥德 [2] ,謨明弼諧 [3] 。”禹曰:“俞,如何?”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 [4] 。淳敘九族 [5] ,庶明勵翼 [6] ,還可遠,在茲。”禹拜昌言曰:“俞!”皋陶曰:“都!在知人 [7] ,在安民。”禹曰:“籲!咸若時 [8] ,惟帝其難之。知人則哲 [9] ,能官人 [10] 。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哲而惠,何憂乎讙兜?何遷乎有苗 [11] ?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12] ?”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 [13] 。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載采采 [14] ”禹曰:“何?”皋陶曰:“寬而栗 [15] ,柔而立 [16] ,願而恭 [17] ,亂而敬 [18] ,擾而毅 [19] ,直而溫 [20] ,簡而廉 [21] ,剛而塞 [22] ,強而義 [23] 。彰厥有常吉哉 [24]

“日宣三德 [25] ,夙夜浚明有家 [26] ;日嚴祗敬六德 [27] ,亮采有邦 [28] 。翕受敷施 [29] ,九德鹹事 [30] ,俊乂在官 [31] 。百僚師師 [32] ,百工惟時 [33] ,撫於五辰 [34] ,庶績其凝 [35]

“無教逸欲有邦 [36] ,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 [37] 。無曠庶官 [38] ,天工 [39] ,人其代之。天敘有典 [40] ,勅我五典五敦惇哉 [41] !天秩有禮 [42] ,自我五禮有庸哉 [43] !同寅協恭和衷哉 [44] !叫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45] !天討有罪 [46] ,五刑五用哉 [47] !政事懋哉懋哉 [48] !天聰明 [49] ,自我民聰明。天明畏 [50] ,自我民明威。達於上下,敬哉有土 [51] !”

皋陶曰:“朕言惠可厎行 [52] ?”禹曰:“俞!乃言厎可績。”皋陶曰:“予未有知,思曰贊贊襄哉 [53] !”

(《十三经注疏·尚书》,中華書局影印清阮元校刻本1980年版)

【註釋】[1]皋陶(yáo):帝舜的大臣,掌管刑法獄訟。謨:商討,謀劃。本篇的内容是舜帝、大禹和皋陶在一起商討大事的討論記錄,雖然經過了後人的加工潤色,但仍保存有較高的史料價值。[2]允:信,確實。迪:引導,踐履。[3]明:高明,英明。弼:輔佐。諧:和。[4]都:啊,歎美之辭。永:長久。[5]惇:敦厚。敘:按次序。[6]庶:眾。明:賢人。勵:勉。翼:輔佐。[7]人:這裏指官員。[8]鹹:全部,完全。時:通“是”,這樣。[9]哲:明智。[10]官:以官位授人。[11]遷:流放。[12]巧言:花言巧語。令色:偽善、諂媚的臉色。孔:很。壬(rén):奸佞。[13]亦:檢驗。行:德行。[14]乃:考察。載:為,這裏的意思是以……為證明。采:事,采采就是很多事,這裏指事實。[15]栗:嚴肅恭謹。[16]柔:指性情溫和。立:指有自己的主見。[17]願:小心謹慎。恭:莊重嚴肅。[18]亂:治,這裏指有治國才幹。敬:認真。[19]擾:柔順,指能聽取他人意見。毅:果斷。[20]直:正直,耿直。溫:溫和。[21]簡:簡易率性。廉:方正,志行端正。[22]剛:剛正。塞:平實。[23]強:堅毅。義:善,合符道義。[24]常:祥,常吉的意思是吉祥。[25]宣:表現。[26]夙:早晨。浚明:恭敬努力。家:這裏指卿大夫的封地。[27]嚴:嚴肅莊重。祗:恭敬。[28]亮:輔佐。邦:諸侯的封地。[29]翕:合,集中。敷施:普遍推行。[30]鹹:全部。事:擔任事務。[31]俊乂:指特別有才德的人。[32]百僚:指眾大夫。師師:互相學習和仿效。[33]百工:百官。惟:想。時:善。[34]撫:順從。五辰:指金木水火土五星。[35]庶:眾多。績;功績。凝:成就。[36]無教:不要。逸欲:安逸貪欲。[37]一日二日:意思是天天,每天。幾:機,這裏指事情。[38]曠:廢,這裏指虛設。庶:眾。[39]天工:上天命令的事。[40]敘:秩序,指倫理、等級秩序。典:常法。[41]勅:命令。五典: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間的倫理關係。[42]秩:規定等級次序。[43]自:遵循。五禮:指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五種禮節。庸:經常。[44]寅:恭敬。協恭和衷:同心同德,團結一致。[45]五服: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五種等級的禮服。章:彰顯。[46]討:懲治。[47]五刑:墨、劓、刖、宮、大辟五種刑罰。[48]懋:美好。[49]聰:聽力好,這裏指聽取意見。明:視力好,這裏指觀察問題。[50]明:表揚。畏:懲罰。[51]有土:指諸侯卿大夫等有封土者。[52]厎(zhǐ):致,一定,必須。[53]贊:引導,宣明。襄:成。

【解读】《皋陶谟》是《尚书·虞书》中的一篇,记录着皋陶与舜、大禹之间的对话,讨论如何实行德政治理国家的问题,也提出修身、知人、安民的主张。节选部分为大禹和皋陶关于以德治国的对话,这是一套有浓厚儒家色彩的“德政”主张。整篇对话记录不但展露出皋陶的贤能,更将他的修身、知人、安民的“德政”主张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皋陶谟》中,一开头就阐明“允迪厥德,谟明弼谐”,他深知唯有天子能够修德,方可成为圣贤。而上位者如果有德,百姓必然会虚心学习,自然可以“上行下效”。所以他很强调君主的修身,这正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这种由在位者以身作则的做法,比制定一堆法令来约束百姓,更令百姓心悦诚服,所以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可见君主慎身,虽无为而天下也归向。而注重修德的君主当然会洞悉事理,对于群臣的议事必能深知其义,如此群臣合作无间,朝野就会显现和谐之气,上下交融,自然有利于政事推行,所以如果君主修德不懈,当然能够“惇叙九族,庶明励翼”了。

皋陶看重修身,因为修身是一切之本,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这番道理,何况“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而一位修身的君主,也会以德性为其群臣舍用的条件,君臣都能修身,必定是天下太平。皋陶一直强调“以德服人”,而且由君主作起,认为“慎厥身,修思永”是天子不可或缺之事,这正是他独具智慧的地方。

在用人方面,皋陶主张“知人”为要,因为君主知人,才能使群臣有所发挥,不同能力的贤人就可以各适其职。君主知人明察,臣子尽忠职守,天下事务都能由专长来司掌,如此民心自然安定。人民所求为何?无非生活安定而已,而安民必定要广施恩惠于民,君主知人善用,凡事就会为民谋利,所以民心之安,都取决于君主之德,皋陶的智慧在此充分流露。

在“知人”方面,皋陶提出了“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将人类不同个性尽括无遗。其中,宽、柔、愿、乱、扰、直、简、刚、强,指一个人先天的个性。这与天俱来的性质比较不容易改变,而每种个性都有其缺失,这些缺失就要靠后天的修德来补救;而“栗、立、恭、敬、毅、温、廉、塞、义”,正是针对九种个性所提出的治德方向,如果真能做到,不但可以保有原来优点,而且更能发挥所长,所以天子如能够举用具备九德的人,则天下就会无所不利。“九德”是皋陶对不同个性提出的修德方法,给后世在治德方面指出明确方向。先天个性缺失,如果能够再注重后天修治,相辅相成之下,人人可以为圣为贤矣。

在讨论“九德”具体内容后,皋陶又提出对天子德性的重视,天子该如何行为,才能树立风范?他除了强调“允迪厥德”外,也强调“无教逸欲”,这当是在位者引以为惕之事,后世如隋炀帝放荡享乐,不懂“兢兢业业”,才会导致国之灭亡,这都是治国者鉴镜。“无旷庶官”,指出不要空设虚位的观念,他主张凡有官职必有事做,而这些事是由学有所专之人来做,这一切都是代天行事,所以不可旷废职守,要以安民为重,这正与他提出“在知人安民”互相呼应。他强调要做好道德伦常,“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讲究尊卑等级制度,“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而“天命有德”“天讨有罪”,更是赏罚分明的观念,难怪连大禹也要赞叹:“俞!乃言厎可绩。”

皋陶的“德政”主张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论语·颜渊》篇中,当樊迟不解孔子之言,转而请教子夏时,子夏对曰:“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可见儒家对皋陶也是极为赞誉。

春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觀樂

吳公子札來聘 [1] 。……請觀于周樂 [2] 。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 [3] ,曰:“美哉!始基之矣 [4] ,猶未也,然則勤而不怨矣 [5] 。”為之歌《邶》、《鄘》、《衛》 [6] ,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 [7] ,是其《衛風》乎?”為之歌《王》 [8] 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為之歌《鄭》 [9] ,曰:“美哉!其細已甚 [10] ,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為之歌《齊》 [11] ,曰:“美哉,泱泱乎 [12] !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大公乎 [13] ?國未可量也。”為之歌《豳》 [14] ,曰:“美哉,蕩乎 [15] !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 [16] ?”為之歌《秦》 [17] ,曰:“此之謂夏聲 [18] 。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為之歌《魏》 [19] ,曰:“美哉,沨沨乎 [20] !大而婉,險而易行 [21] ;以德輔此,則明主也!”為之歌《唐》 [22] ,曰:“深思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 [23] ?不然,何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後 [24] ,誰能若是?”為之歌《陳》 [25] ,曰:“國無主,其能久乎!”自《鄶》以下 [26] ,無譏焉 [27]

為之歌《小雅》 [28] ,曰。“美哉!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焉! [29] ”為之歌《大雅》 [30] ,曰:“廣哉!熙熙乎 [31] !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德乎?”為之歌《頌》 [32] ,曰:“至矣哉!直而不倨 [33] ,曲而不屈 [34] ;邇而不逼 [35] ,遠而不攜 [36] ;遷而不淫,複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 [37] ;用而不匱 [38] ,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底 [39] ,行而不流。五聲和 [40] ,八風平 [41] ;節有度 [42] ,守有序 [43] 。盛德之所同也!”

見舞《象箾》、《南龠》者 [44] ,曰:“美哉,猶有憾!”見舞《大武》者 [45] ,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見舞《韶濩》者 [46] ,曰:“聖人之弘也,而猶有慚德 [47] ,聖人之難也!”見舞《大夏》者 [48] ,曰:“美哉!勤而不德 [49] 。非禹,其誰能修之 [50] !”見舞《韶箾》者 [51] ,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 [52] ,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 [53] 。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中華書局影印清阮元校刻本1980年版)

【註釋】[1]吳公子劄:即季劄,吳王壽夢的小兒子。[2]周樂:周王室的音樂舞蹈。[3]《周南》、《召南》:《詩經》十五國風開頭的兩種。以下提到的都是國風中各國的詩歌。[4]始基之:開始奠定了基礎。[5]勤:勞,勤勞。怨:怨恨。[6]《邶》、《鄘》、《衛》:指《詩經》中的《邶風》《鄘風》《衛風》。邶:周代諸侯國,在今河南湯陰南。鄘:周代諸侯國,在今河南新鄉市南。衛:周代諸侯國,在今河南淇縣。[7]康叔:周公的弟弟,衛國開國君主。武公:康叔的九世孫。[8]《王》:即《詩經·王風》,周平王東遷洛邑後的樂歌。[9]《鄭》:《詩經·鄭風》。鄭:周代諸侯國,在今河南新鄭一帶。[10]細:瑣碎。這裏用音樂象徵政令。[11]《齊》:《詩經·齊風》。[12]泱泱:宏大的樣子。[13]表東海:為東海諸侯國作表率。大公:太公,指齐國開國國君呂尚,即姜太公。[14]《豳》:《詩經·豳風》。豳:西周舊國,在今陝西彬縣東北。[15]蕩:博大的樣子。[16]周公之東:指周公東征。[17]《秦》:《詩經·秦風》。秦:秦國,在今陝西、甘肅一帶。[18]夏聲:正聲,雅聲。夏:西周王畿一帶。[19]《魏》:《詩經·魏風》。魏:諸侯國名,在今山西芮縣北。[20]沨沨:輕飄浮動的樣子。[21]險:不平,這裏指樂曲的變化。[22]《唐》:《詩經·唐風》。唐:在今山西太原。晉國開國國君叔虞初封於唐。[23]陶唐氏:指帝堯。晉國是陶唐氏舊地。[24]令德之後:美德者的後代,指陶唐氏的後代。[25]《陳》:《詩經·陳風》。陳:國都宛丘,在今河南淮陽。[26]《鄶》:《詩經·鄶風》。鄶:在今河南鄭州南,被鄭國消滅。[27]譏:批評。[28]《小雅》:指《詩·小雅》中的詩歌。[29]先王:指周代文、武、成、康等王。[30]《大雅》:指《詩·大雅》中的詩歌。[31]熙熙:和美融洽的樣子。[32]《頌》:指《詩經》中的《周頌》《魯頌》和《商頌》。[33]倨:倨傲,不遜。[34]曲:婉順。屈:屈撓。[35]邇:親近。逼:逼促。[36]攜:游離。[37]荒:過度。[38]匱:窮困。[39]處:安守。底:停滯。[40]五聲:指宮、商、角、徵、羽。和:和諧。[41]八風:指金、石、絲、竹、翰、土、革、本做成的八類樂器。[42]節:節拍。度:尺度。[43]守有序:樂器演奏有一定次序。[44]《象箾》:舞名,武舞。《南龠》:舞名,文舞。[45]《大武》:周武王的樂舞。[46]《韶濩》:商湯的樂舞。[47]慚德:遺憾,缺憾。[48]《大夏》:夏禹的樂舞。[49]不德:不自誇有功。[50]修:作。[51]《韶箾》:虞舜的樂舞。[52]幬:覆蓋。[53]蔑:無,沒有。

【解读】《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记载“季札观乐”之事,内容丰富,涉及对上古诗乐文化尤其是《诗经》成书问题的认识,历来备受关注。

《季札观乐》是《左传》中一篇特别的文章,它包含了许多文学批评的因素。季札虽然是对周乐发表评论,其实也就是评论《诗》,因为当时《诗》是入乐的。马瑞辰说:“诗三百篇,未有不可入乐者。”虽然,脱离了音乐的诗或许少了感发作用,而周乐中的舞已不能再现,但毕竟季札评论的周乐,其文字主体还能在《诗经》中看到“诗教”“乐教”的痕迹。

中国的文学一开始就很重视同政教的关系。春秋时政治、外交场合公卿大夫“赋诗言志”颇为盛行,赋诗者借用现成诗句断章取义,暗示自己的情志。公卿大夫交谈,也常引用某些诗句。《论语》中“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文学作品有感染力量,能“感发意志”,这就是兴。读者从文学作品中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这就是观。群是指“群居相切磋”,互相启发,互相砥砺。怨是指“怨刺上政”,以促使政治改善。

从季札对周乐的评论看,他正是把音乐、文学和政治教化结合起来了。他认为政治的治乱会对音乐、文学发生影响,也就是说可以通过音乐、文学去“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因为政治的治乱会影响人,而人的思想感情又会反映到音乐、文学中来。所以季札能从《周南》《召南》中听出“勤而不怨”,《邶》《鄘》《卫》中听出“忧而不困”。音乐、文学对政治也有反作用。可以“群居相切磋”,互相启发;可以“怨刺上政”,以促使政治改善。当然不好的音乐、文学也会加速政治的败坏,所以孔子要放郑声,季札也从《郑》中听出“其细也甚,民弗堪也”,认为“是其先亡乎?”但必须指出并不是真的有所谓亡国之音,而是靡靡之音助长了荒淫享乐的社会风气,从而使得政治败坏,以致亡国。

孔子论诗,强调“温柔敦厚”的诗教。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又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季札论诗论乐,与孔子非常接近,注重文学的中和之美。他称《周南》《召南》“勤而不怨”,《邶》《鄘》《卫》“忧而不困”,《豳》“乐而不淫”,《魏》“大而婉,险而易行”,《小雅》“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大雅》“曲而有直体”。更突出的表现是他对《颂》的评论:“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竟用了14个词来形容。发出的感叹是“至矣哉”,因为“五声和,八音平,节有度,守有序”,所以是“盛德之所同”。可见季札对中和美的推崇确实到了极致。而中和美,正是儒家中庸思想在美学上的反映。《大武》是周武王的舞蹈,季札在赞美中有讽刺,即孔子所谓:“尽美矣,未尽善也。”《韶箾》是舜的舞蹈,季札的赞美也无以复加,即孔子所谓:“尽美矣,又尽善也。”读此文时,将二者细加比较,在体会妙处的同时,可以感受到儒家对中庸境界的追求。

(李彬源) FYaZ9j1xgO6ubVze/V2jveIbkjzuoxr8Lho5q1oFbJY+OuV1TKvbTh1NIqwTr+k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