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儒家思想的文化特质

一、概述

儒家学说起源于夏商时代的巫史文化,最初的儒家可以说就是当时的巫师祭司,他们掌握着中华民族最早的文明工具——文字,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占卜、祭祀知识。这种巫师身份的转变始自孔子,孔子最早对原始儒家进行了改造,将早期巫师身份中的非理性、工具化特性改造成为礼乐文化的继承者,突显了儒家理性、道德、自立的一面。孔子曾在《论语》中提出“君子儒”与“小人儒”的概念,二者的区别实际揭示着儒家由早期巫师到礼乐文化传承者的角色转变。从孔子开始,儒家即以外在的礼乐仪容与内在的道德修养为身份标识,君子是其现实角色,而圣人则是其理想境界。儒生常言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轨迹,既是理想又是现实,充分代表了中华民族重人事、重当下、重人伦的诸多特性。

从传统意义上来看,儒家就是道德的楷模,也是现实社会中为人应遵循的行为准则。自古以来,对儒生的行为也即是从外在的仪容与内在的品德两方面来进行评定。作为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道德承担者,在整个传统社会中亦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对上,它是帝王治理天下唯一可依恃的对象;对下,它是维系地缘家族兴旺发达、和谐融洽的基石与保障。没有了儒家的支持,任何一个王朝乃至家族终将分崩离析,所以五四时期,启蒙运动者号召“打倒孔家店”,确实是击中了传统专制体制的要害。

值得区分的是,我们不能将后来帝王专制下的儒家就等同于孔孟的原始儒家,那种沦为专制独裁工具的儒家(“小人儒”“为人学”)恰恰是孔子所反对的,已然失去了儒家独立性、批判性的原貌。通过本节对儒家特质的描述,我们能感知到儒家绝非是卑躬屈膝、毫无斗争意志的学说,而是充满了批判、独立等自由色彩的。自然,儒家整体来看讲求谦卑、柔顺,追求天人合一、人伦天理,但面对矛盾时,却是既讲求原则,又要求通变(即“权”),是一套极其高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矛盾,追求和谐统一的学术思想。我们固然不能因其宣扬的道德标准来赞其伟大,但也不因历来统治者的扭曲变形而贬损其价值。儒家思想恢宏博大,金泥俱杂,在现代语境中尤其值得我们仔细辨析,认真汲取。这将是没有终点的继承,正如历史与现实的榫接、互融永远在进行中一样。

二、原典选读

禮記·儒行篇(節選)

儒有衣冠中 [1] ,動作慎。其大讓如慢 [2] ,小讓如偽 [3] 。大則如威,小則如愧。其難進而易退也,粥粥若無能也 [4] 。其容貌有如此者。

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 [5] ,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其居處不淫 [6] ,其飲食不溽 [7] ,其過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數也 [8] 。其剛毅有如此者。

儒有今人與居,古人與稽 [9] ;今世行之,後世以為楷;適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 [10] ,讒諂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 [11] ,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雖危,起居竟信其志 [12] ,猶將不忘百姓之病也。其憂思有如此者。

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 [13] ;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 [14] 。禮之以和為貴,忠信之美,優遊之法,慕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 [15] 。其寬裕有如此者。

儒有內稱不辟親 [16] ,外舉不辟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之,不望其報。君得其志,苟利國家,不求富貴。其舉賢援能有如此者。

儒有澡身而浴德,陳言而伏,靜而正之 [17] ,上弗知也,粗而翹之 [18] ,又不急為也;不臨深而為高,不加少而為多 [19] ,世治不輕,世亂不沮 [20] ;同弗與,異弗非也 [21] 。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慎靜而尚寬,強毅以與人,博學以知服;近文章 [22] ,砥厲廉隅 [23] ;雖分國如錙銖 [24] ,不臣不仕。其規為有如此者。

儒有合志同方 [25] ,營道同術:並立則樂,相下不厭 [26] ;久不相見,聞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義,同而進,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

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孫接者 [27] ,仁之能也;禮節者,仁之貌也;言談者,仁之文也;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者兼而有之,猶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讓有如此者。

(《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中華書局影印院元刻)

【註釋】[1]中:合乎度。[2]如慢:終不受而如傲慢也。[3]如偽:固辭而終聽,如偽為之。[4]粥粥:柔弱的樣子。[5]劫:劫持。[6]淫:奢侈。[7]溽:豐厚。[8]可微辨而不可面數:對別人的過失委婉示意,不可當面指出。[9]稽:停留。[10]上弗援,下弗推:指儒生處於亂世之中,向上,不攀援富貴,向下,不推卸責任。[11]比党而危之者:指讒巧之人聚集起來打擊儒生。比黨:多指小人相互勾結,互為朋黨。[12]信:通屈伸之“伸”。[13]篤:忠厚誠實。[14]幽居二句:雖身居山野之地,不入朝堂,但不做出違背禮義之事;雖然身處顯赫地位,但不迷失方向,陷入困境。[15]毀方而瓦合:去其棱角以便團結。意指當自己的意見與眾人不合時,則放棄自己固執之見,而順應大家意見。[16]辟:即“避”。[17]陳言而伏,靜而正之,上弗知也:指向君主陳述後,順從君主的意見,耐心等待,讓君主在不知不覺中改正而不被察覺。[18]粗而翹之:指君主有過失,則等待適當機會,舉發其大端而啟發之。粗:疏,微。翹:起發。[19]不臨深二句:指當儒生得志時,不故意在卑下的人面前炫耀地位,也不會在功績少的人面前顯示功多。[20]世治二句:在太平盛世,不輕視埋沒自己;在亂世也不沮喪失落。[21]同弗與,異弗非:不與見解相同的人結幫拉派,也不與見解不同的人疏遠敵視。強毅以與人:性格剛毅,但不拒人千里。[22]文章:指服飾符合禮義,文質彬彬。[23]砥厲廉隅:在氣節上磨礪自己。廉隅:指棱角。[24]分國如錙銖:對分給的國土,他視之如細微小事。錙:六銖為錙。銖:二十四銖為一兩。[25]合志同方:指志趣相同者。[26]相下不厭:不因為地位有高下不同而厭棄。[27]孫:同“遜”。

【解读】《儒行》篇详细描述了儒家应具有的品德仪望,其内容大致包含内在特性与外在形象两个方面,也即孔子所云“文质彬彬”。君子的形象包含在德的修为上,澡身、浴德、靜而有为、动而有止等均体现出君子特立独行、不为外界所扰、淡漠名利等诸多美德。此外,君子亦是协助君主处理国政的顶梁柱,他在举贤、任官、处政上均可谓王朝官僚体制内的标杆,如同空气净化剂一样时刻澄清着廷堂污浊的空气。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其不臣天子、不事诸侯的独立价值观。儒学自汉以后渐渐变成帝王驾驭天下臣民的工具,成为协助其专制统治的奴仆。《礼记》虽出自汉人之手,但离上古尚近,保留着上古时期儒家诸多真实原貌,这其中的独立性即是难得的价值属性。

可以看出,这是一篇洋溢着自信、独立色彩的儒生宣言,但在后来已习惯于温柔敦厚的士大夫眼中却是有些离经叛道之嫌,如宋人吕大临即批评其“有夸大胜人之气,少雍容深厚之风”。

荀子·儒效

秦昭王問孫卿子曰 [1] :“儒無益於人之國。”孫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禮義,謹乎臣子而致貴其上者也。人主用之,則勢在本朝而宜;不用,則退編百姓而愨 [2] ;必為順下矣。雖窮困凍餒 [3] ,必不以邪道為貪;無置錐之地 [4] ,而明於持社稷之大義。嗚呼而莫之能應,然而通乎財萬物 [5] 、養百姓之經紀 [6] 。勢在人上,則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則社稷之臣,國君之寶也。雖隱於窮閻漏屋 [7] ,人莫不貴之,道誠存也。仲尼將為司寇 [8] ,沈猶氏不敢朝飲其羊 [9] ,公慎氏出其妻 [10] ,慎潰氏踰境而徙 [11] ,魯之粥牛馬者不豫賈 [12] ,必蚤正以待之也 [13] 。居於闕黨 [14] ,闕黨之子弟罔不分 [15] ,有親者取多 [16] ,孝弟以化之也。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儒之為人下如是矣。”

王曰∶“然則其為人上何如?”孫卿曰∶“其為人上也,廣大矣!志意定乎內,禮節修乎朝,法則度量正乎官,忠信愛利形乎下。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不為也。此若義信乎人矣,通於四海,則天下應之如歡。是何也?則貴名白而天下治也。故近者歌謳而樂之,遠者竭蹶而趨之 [17] ,四海之內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夫是之謂人師。《詩》曰:‘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夫其為人下也如彼,其為人上也如此,何謂其無益於人之國也。”昭王曰:“善。”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版)

【註釋】[1]孫卿子:即荀子。[2]退編百姓:指辭去官職,去當百姓。愨:誠實,謹慎。[3]餒:饑餓。[4]置錐之地:形容窄小的地方。錐:鑽孔的工具。[5]財:通“裁”,管理。[6]經紀:綱紀。[7]閻:裏巷。漏:通“陋”。[8]司寇:掌管司法的最高長官。[9]沈猶氏:春秋魯國人,羊販子,據說他早上去賣羊時讓羊多喝水,以增加重量好多賣錢。[10]公慎氏:春秋魯國人,據說其妻淫亂,他卻不管。[11]慎潰氏:史載其人荒淫無度。[12]粥:通“鬻”,賣的意思。豫:通“謣”,虛誇,欺騙。賈:即“價”。[13]蚤:通“早”。[14]闕黨:在山東曲阜。是孔子授徒之所。[15]罔:通“網”。不:通“丕”,捕魚的工具。[16]有親者取多:指有父母的人多取一些。[17]竭蹶:力竭而倒。

【解读】在荀子《儒效》篇中,荀子一改孔子所倡君子为己之学而非为人之学的理论,大谈儒家在社会中的价值,这种价值就是对儒家功利性的号召。强调儒生对上有安邦定国之效,对下有齐家修身之德,总而言之,儒家对维护整个王朝的安定有不可取代的功效。

与传统儒学重道不重利的观点相反,荀子的功效观直接开启了后世法家一门,同时亦奠定了儒家作为上层建筑所起的意识形态上的积极作用。这种观点的出现正带有“春秋无义战”的时代背景,当时各国国君均重功利,扩疆土,儒家倘若再严守孔子言道不言利的道德论说,以及孟子空言仁义的理想设计,显然将被时代所淘汰。荀子侈言功利的言论无疑更能打动君主,从而有利于儒家在战国礼崩乐坏的格局下艰难求生存的需要。这种观点后来被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可以说奠定了后世儒学的整体框架。

漢書·儒林傳序

古之儒者,博學乎六藝之文。六藝者 [1] ,王教之典籍,先聖所以明天道,正人倫,致至治之成法也。周道既衰,壞於幽、厲 [2] ,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陵夷二百餘年而孔子興 [3] ,以聖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乃歎曰:“鳳鳥不至 [4] ,河不出圖 [5] ,吾已矣夫!”“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於是應聘諸侯,以答禮行誼。西入周,南至楚,畏匡厄陳 [6] ,奸七十餘君 [7] 。適齊聞《韶》 [8] ,三月不知肉味 [9] ;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10] 。究觀古今篇籍,乃稱曰:“大哉,堯之為君也 [11] !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12]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13] ,煥乎其有文章! [14] ”又曰:“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 [15] !吾從周。”於是敘《書》則斷《堯典》 [16] ,稱樂則法《韶舞》 [18] ,論《詩》則首《周南》 [19] 。綴周之禮,因魯《春秋》,舉十二公行事 [20] ,繩之以文、武之道 [21] ,成一王法,至獲麟而止 [22] 。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 [23] ,而為之傳。皆因近聖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 [24] ,信而好古。”“下學而上達 [25] ,知我者其天乎!”

(《漢書》,中華書局2009年版)

【註釋】[1]六藝:詩、書、易、禮、樂、春秋。[2]幽、厲:周幽王、周厲王。[3]陵夷:漸漸衰微。[4]鳳鳥: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鳥,它的出現象徵著聖人將要出世。[5]河不出圖:傳說在上古伏羲氏時代,黃河中有龍馬背負著八卦圖而出。[6]畏:拘囚之意。匡:邑名。在今河南長垣縣。陳:指春秋時陳國。陳都於陳(今河南淮陽)。[7]奸(gān):謁見。[8]《韶》:虞舜之樂。[9]三月不知肉味:謂欣賞《韶》入了迷。[10]《雅》、《頌》:《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此即指《詩經》。[11]大哉,堯之為君也:見《論語·泰伯篇》。大:偉大。[12]則:效法。[13]巍巍:高貌。[14]煥:明也。[15]周監二句:見《論語·八佾篇》。監:借鑒。二代:夏代、商代。鬱鬱:文章盛貌。[16]敘《書》則斷《堯典》:言《尚書》始於《堯典》。[18]《韶舞》:舜時古樂。[19]論《詩》則首《周南》:言《詩經》首篇為《周南·關睢》。[20]十二公:春秋時魯國十二個君主。[21]繩:治正之。[22]獲麟:《春秋》哀公十四年雲: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傳說孔子作《春秋》,至此而止。[23]讀之韋編三絕:謂讀之愛不釋手,故韋(皮繩)再三斷絕。韋編:古代寫書用竹簡,再用皮繩連綴起來,故稱韋編。[24]述而不作:見《論語·述而篇》。述:闡述前人學說;作:創作。將古人的智慧心得加以陳述並沒有加入自己的思想。[25]下學而上達:見《論語·憲問篇》。言下學人事而上達天命。

【解读】《汉书·儒林传序》将孔子的经历大书特书,其目的当是借此形象来概括儒家的特质与光荣。孔子身上体现出的诸多优良品质,如好礼、入世、勤学,以及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守均成为后人模仿的榜样。孔子的形象特征既代表了儒家,又代表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品质。与道、佛相比,儒家的这种入世思想体现得明显,出与入亦成为判定是儒是道是佛的根本性标志。

儒家所说的入世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得君行道,在政治上有所为;二是失君行志,在学术上有所为。无论是从政还是从学,儒家始终保持着锲而不舍的责任感与自信心,这一点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尤为重要。

(苏利海) pKS+hfcjZMXQ7VUm9arKMjEl3/0wq2gskVGMXr9bqHm5mB7tGJ31mKcCFCuqQ94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