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和中文专业其他各科的教材一样,比较文学的教材即使称不上汗牛充栋,也早已不胜枚举了,其中不乏经典和富有创意的版本。再编一种新的,不会是重复劳动吗?其必要性何在?这也许是不少教师和读者会提出的问题,也是我们在承担编写工作之初,不断叩问自己的问题。然而,在终于完成本教材的编写,即将付梓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这的确是一部不一样的教材。

从中学到大学,同学们接受过各种各样的原理和概论。当我们为了应付考试,去背诵那些枯燥的理论要点和结论时,往往并不知晓它是如何产生的,它经过怎样复杂的探索和变迁,其间有哪些不同的方向,哪些争论与分歧,它们分别有什么价值,产生过什么样的精彩的华章,或者还存在哪些限制和不足。我们更无从了解的是,这些理论或方法是如何运用于实际的研究和阅读活动中,又是怎样有的放矢地解答那些无限丰富又千差万别的文学实践中提出的问题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传统的教学目标便是在一个既定的理论架构下,尽可能将现有的理论成果整理为简明扼要的观点和论据,把它们条理分明地传达给学生。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长期以来,我们的理论教学满足于知识的灌输,对于知识的生产与知识的应用都关注得很不够。于是,同学们都满足于知道现成的观点和结论,而不去探究其中的“为什么”和“怎么样”,更难以体会到理论探索过程中思辨的魅力与求知的趣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是现有的教学体系使学生远离了原典,即使有课外阅读的要求和愿望,也常常由于找不到合适的读本或缺乏相应的规范与考核而流于形式。因此,他们也就很难从课程学习中收获思维的启迪和治学的方法。

本教材系列的改革方向正是在中文专业的理论课教学中把原典选读直接纳入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从课程学习过程中直接窥见理论的来源和应用的典范,让他们更多地领略到原创性知识的生产过程,以及优秀学者是如何运用理论与方法去探究和回答实际问题,继而推动理论发展的。因此,本教材尽可能将传统教材的原理和知识部分压缩到最小的比重,而将更大的空间留给原典选读和经典的研究范例的学习。相信这将有效地加大课程的知识容量,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有助于增强他们阅读、思考与分析批判的能力。

本教材在理论框架上借鉴了“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主编)的基础架构,即从比较文学的学科内涵与发展脉络切入,再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变异研究、总体文学研究四大研究领域为线索组成五大板块,每章内部再按照研究视角和方法的不同分别组成基础单元(节)。在单元的体例上则采用以理论为先导,以原典为核心的编排模式,每一章节在简略的理论知识概述之后,均有两到三篇原典作为支撑。每节文末还推荐了两到三种中外文论著作为延伸阅读材料,供同学们课外选读,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面。

考虑到比较文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特点是较少抽象的理论推演,却依赖于大量的个案研究与实证分析,因而我们在原典的选择上,分为理论经典和研究范例两类,前者多为比较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篇,后者则为中外学者开展比较文学个案研究的典范之作。考虑到本课程对学生跨语际实践能力的特殊要求,本教材对英文文献大多直接选用原文而非汉语译本,以便使学生能绕过翻译媒介可能带来的变异,直接面对原文,领略经典的魅力,并藉此提升自己的英语阅读水平。总而言之,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原典,正是本教材编写的初衷。

本教材是一部集体合作的成果,编写团队包括来自9所高校的20余位教授和博士。编写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先由徐行言主编和4位副主编分别组编各章的书稿,并按章进行初步统稿,然后由徐行言统筹全书,包括对各章格式的调整规范,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补充;最后由曹顺庆教授统审全书。

全书各章节编写的具体分工如下:

第一章统筹 徐行言(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第一章第一节 徐行言、张宪军(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第一章第二节 邓建华(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第一章第三节 阮航、胡星灿、曹瑶瑶(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第二章统筹 靳明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第二章第一节 靳明全

第二章第二节 翁礼明(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第二章第三节 杨先明(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

第二章第四节 管新福(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三章统筹 支宇(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第三章第一节 支宇

第三章第二节 向天渊(西南大学新诗所)

第三章第三节 马建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第三章第四节、第五节 支宇

第四章统筹 赵渭绒(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第四章第一节 曹顺庆、赵渭绒(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第四章第二节 曾昂(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第四章第三节 曾宪文(四川文理学院文学院)

第四章第四节 梁昭(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第五章统筹 杨亦军(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五章第一节 邱永旭(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五章第二节 杨亦军

第五章第三节 欧震(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在这里,我们要对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本教材编写工作的各位专家、教授和青年学者表达由衷的谢意,正是你们的创造性工作为我们完成这一部富有探索性的教材提供了品质保障。我们还要衷心感谢重庆大学出版社为本教材的编写提供的支持和帮助!期待着我们共同的成果能够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和方家的指教。

编 者
2015年9月 2xuP2kH+mGlwpBgd9+PFO9zBCQNPyyOq9Xy8LjGZhiH1JAZwM3m4xJjQqYYEMqr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