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 论教育》(上卷)〔法〕卢梭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在《爱弥儿》中,体现了卢梭对教育的观念——自然主义,深深地影响了现代教育理论。他强调要降低书面知识的重要性,建议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他尤为强调通过个人经验来学习。他的核心理念是——“让我们回归自然”。
孙志江: 您的教育理念是让孩子回到自然,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我们教育的主体是孩子而不是老师?
卢梭: 是的,我们的教育主体应该是孩子。不论是成人还是孩子,他都是一个世界,要想了解孩子我们必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孩子作为我们的研究主体。我们要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我们的教育是为孩子服务的。
孙志江: 既然您强调的是自然主义,是不是就是让孩子自然地发展而不要干涉呢?
卢梭: 自然主义绝不是让孩子自由的发展,而是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当老师的要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我常说我们做教育者要做好五心,即对孩子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对他们要有宽容之心,要有鼓励之心、激励之心,要让他们建立强大的自信心。
孙志江: 您曾说过,“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在教学中,您认为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过程是否影响到结果?
卢梭: 结果当然很重要,但我以为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过程肯定要大于结果。每个孩子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这个梦想很大程度就是一个过程。我们作为教育者一定要处理好过程与方法的关系。
我强烈反对传统的灌输——接受式教学,我认为这种方法是对心灵的漠视与桎梏。真理是靠主体去主动发现并自行验证的,而不是接受现成的、不加验证的。因此,我认为教学过程要以儿童的主动发现为主。
孙志江: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在教学上必须摆脱本末倒置、功利主义的心态与做法,将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本身的内在动机与直接兴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着眼点与归宿,也只有这样,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卢梭: 是的,教学应以尊重儿童及其自然天性为基本前提和起点,激发和保护儿童那源于生命自然的好奇心和兴趣,以儿童在教师导引之下的自主发现的教学过程,依性而教,淡化竞争,培养身心和谐发展、自由自主地行走于文明社会的“自然人”。
孙志江: 面对现在的择校热,您想对管理者说点什么呢?
卢梭: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点我们不要埋怨家长。按照黑格尔哲学理论,存在就是真理。我们必须承认学校之间的差异,我们还要知道这种差异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我看要想真正给择校热降温,还要从管理层做起。比如学生既然可以电脑派位,老师为什么就不能电脑派位呢?
孙志江: 您的《爱弥儿》一书向我们讲授了理想主义的教育,这和今天我们畅谈的素质教育有什么关联吗?
卢梭: 我们所理解的素质教育,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我们作为教育者就应该想方设法把它发掘出来。一个孩子走向社会很大程度用到自己的长处,而不是自己的短处。我们应该很善于找到孩子的潜能并把它发挥到极致。
孙志江: 您说过:“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您能详细解读一下这句话的内涵吗?
卢梭: 读书是要有选择的,我们的孩子到底应该看什么书,这的确需要我们当老师的加以思考。刚开始应该是鼓励他看书,然后就应该是有选择地看书了。特别是通过读书要引起自己的思考。开卷有益,开好卷那就更有益了。
孙志江: 感谢您接受我的提问,如果用一句话再来概括您的教育理念,您最想说什么?
卢梭: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孩子是一个世界,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真正读懂这个世界。
卢梭论教育
1.当我们看到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各种各样的束缚,它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怜时,我们的心里是怎样的想法呢。
2.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3.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
4.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5.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
6.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7.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
8.尽管有许多人著书立说,其目的,据说完全是为了有益大众,然而在所有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即教育人的事业,却被人们忽视了。
(摘选自《爱弥尔 论教育》)
北京市朝阳区育人学校 孙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