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对话杜威: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做“领袖”

《杜威教育文集》(第4卷)吕达刘立德邹海燕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杜威教育文集》收录了杜威的主要教育论著以及与教育有密切关系的其他论著,共计五卷。其中,第4卷选编了杜威1919年4月至1921年8月在华的主要教育讲演,包括著名的《杜威三大讲演》,即在南京的系统讲演,以及在其他各地的讲演。杜威是当时传统教育的改造者,是新教育的拓荒者,他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他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我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思想亦以科学与民主精神为核心

缪建平: 杜威先生,您从1919年4月30日起,受您的学生陶行知、胡适、蒋梦麟和江苏教育会之邀,偕夫人从日本来华,又于1921年8月2日离开中国。您在中国整整待了2年4个月零3天,足迹遍布奉天(辽宁)、直隶(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11个省和北京、上海、天津3大城市,各类演讲达200多场次,广泛传播着实用主义哲学、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给中国近代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可否请您谈谈,在那两年多的时间里,您对中国的感受如何?

杜威: 这其实可以用我1920年1月13日,给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主任科斯的信函中的一句话来回答:“这是我一生中所做过的最有趣的和在智力上最有用的事情。”

缪建平: 杜威先生,您真谦虚!其实在您来中国之前,中国许多有识之士,就十分推崇您的实用主义思想和教育思想,并自觉进行了介绍与传播,您的这些思想业已对中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成为当时中国教育家的改革工具。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就十分推崇您的教育思想,他还把您称为“西方的孔子”。

杜威: 谢谢!也许是我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思想亦以科学与民主精神为核心,正与“五四”时期所提倡的科学与民主的潮流相一致,因而受到了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所以我在中国各地讲演时,才产生令我惊讶的“轰动性”的反响吧。

▲领袖,是在前面领导,一步一步地达到目的

缪建平: 杜威先生,在您来华的众多讲演中,我对《教育者的责任》这一讲演最感兴趣,说“教育者的天职,概括地定个名词,就是领袖”“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做领袖”。您在上海、南通与苏州讲演,讲的都是这个话题。请您说说,您所理解的“领袖”是什么意思?

杜威: 这个“领袖”,就譬如游历中的一个向导,他是在前面领导,决定目的地和规划到达目的地的路径,使游历的人有明白的方向。领袖的责任,可以分作两方面说。一是知识。拟出要达到的目的,一一地指示出来,使被指导的人清楚、明白。二是感情。就是用种种方法,激发被指导者的兴趣,使他们对目的产生欲望,因而产生热忱、爱情,继续踊跃地向前走,达到他们所要达到的目的。

这时还需要说明的是,领袖和鞭策是不一样的。领袖,是在前面领导,一步一步地达到目的;鞭策,是在后面发出命令,前面的人并不晓得目的和路程,完全属于盲从。还有,领袖与被领导的人,有共同的利害关系,他们感情融洽,没有隔阂;而鞭策的人与被领导的人,则没有共同的利害关系,他们的感情是两相分离的。在后面鞭策的人,譬如一个专制的君主,登高临下,一味以权势压迫人,叫人服从,亦不过是表面的服从罢了;而领袖是指引目的和路径,鼓励发现兴趣、爱情、热忱,因而是自动达到目的。

▲教师做“领袖”,就是要做学生的“先觉先导”

缪建平: 您通过一些比方,说明了“领袖”的内涵,同时与“鞭策”进行了比较,真是让我们受益匪浅。做学生的领袖,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请您说说,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的领袖”呢?

杜威: 教师做“领袖”,就是要做学生的“先觉先导”,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有适当的目的,一方面要给学生一个路径。教师是做学生行路的先导,处处要在学生前面指导,不是在学生后面观察。教师既然有这样重的责任,做教育领袖,那么必定要具有品格,富于智识,使学生服从信仰,不得不跟着他走。做教育领袖和向导的人,应当有以下几种能力:①智识技能要丰富(对于智识方面);②对学生要有无限的同情(对于学生方面);③对于达到目的要有兴味(对于社交方面)。由以上几点看来,教育的领袖可有以下几种:①智识技能的领袖;②人格的领袖;③社交的领袖。“智识技能的领袖”,不仅是教授学生智识,给他们灌输学问,还要激发起学生的求学兴味;教师也要时常去求学,学生才可以完全得益,因为教师和学生的一切兴味和欲望信仰是很容易传染的,学生能在不知不觉中一起同化。

“人格的领袖”就是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将来能很好地应对生活。老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和个性,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益处;如果教师不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只知道把学问教给学生就算完结,那是不可能有效的。“社交的领袖”是建设者、改造者,这里要强调的是“改造”一词,它应是从社会角度而言的智力改造和思想改造,这是一种“内部的改造”,亦是一种“根本的改造”,如果没有这种改造,一切都是枉然。

大师教育智慧:

杜威论教育

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2.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3.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

4.经常而细致地观察儿童的兴趣,对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

5.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6.只有当学校本身是一个小规模的合作化社会的时候,教育才能使儿童为将来的社会生活作准备。

7.教师在学校中并不是要给儿童强加某些概念,或形成某些习惯,而是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来选择对于儿童起作用的影响,并帮助儿童对这些影响做出适当的反应。

8.学校科目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9.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中开始了。

10.教育有大小两种。小的一种是学校所提供的;大的一种,即具有最后的影响力的教育,是各种实际生活条件所提供的,特别是家庭和周围环境的条件。

11.我们所要求的是使儿童带着整个的身体和整个的心智来到学校,又带着更圆满发展的心情和甚至更健康的身体离开学校。

12.学习是主动的,它包含着心理的积极开展。它包括从心理内部开始的有机体的同化作用。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

(摘选自《杜威教育文集》第4卷)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缪建平 CE6NNsrqZ4Lt0DfU9IX+MEKwTVU2XI1qyZ72KLEjVJok01aKrA4K0GFLaI8Sbhh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