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8.对话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是教育发展的理想目标

《亚里士多德的智慧》亚里士多德原典,刘烨曾纪军编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出版。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作为一位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贡献无人可比。他对哲学的几乎每个学科都作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

▲和谐教育就是身心和谐发展

陆青春: “和谐”一词,在英语中为“harmony”,表示感情、兴趣、意见等的和睦、一致,体现了一种整体和谐统一的色彩。在汉语中,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之意。和谐教育是中外教育发展史上的理想目标,古希腊的和谐教育思想和中国先秦时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都显示这一点。请您谈谈什么是“和谐教育”。

亚里士多德: 和谐教育并非今日始,而是走过了相当漫长的历程。在西方,古希腊“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我)都是和谐教育的倡导者。我们以自己的“灵魂三分”论为基础,主张对人们进行智、德、体三方面协调统一的教育,以培养和谐的人。

在德育、体育、智育的关系上,我根据植物灵魂产生于非理性灵魂之前,非理性灵魂产生于理性灵魂之前的情况(如:儿童未出生以前就已有了身体,刚一出世,即已表现出感觉和欲望,至于理智与沉思的出现,要晚得多),确定身体与心灵的训练,身体的训练在先,灵魂中非理性部分与理性部分的训练,非理性在先,而身体和感觉、欲望的发展,则是为理智和沉思的发展作准备、打基础的。这就是说,要发展感觉、欲望,必须首先发展身体;而要发展理智、沉思,又必须先发展感觉和欲望。我认为,这种身体、感觉、理智的发展顺序,是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的。因此,我把体育放在最前面。在教育上,实践必先于理论,而身体的训练须在智力训练之先。其次是道德教育。通过德育把各种感觉、欲望引向良好的轨道,形成美好的德行。最后才是智育,包括美育,通过智育和美育,使灵魂中的理智与沉思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我把人的理智的充分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因为理智发展了,才能控制不良的欲望,过真正有道德的生活,从而获得幸福。理智发展了,就可以使一切行为都合乎中庸之道,如:可以既不粗暴,也不卑怯,而是有勇气;既不傲慢也不卑贱,而是自重;既不吝啬也不奢侈,而是宽大、节制;等等。能够具备这些品质,就可以成为幸福的人。

陆青春: 自从人类有教育活动以来,许多有教育主张和教育思想的智者都主张教育应是和谐的。因为自然是有序的,人的生命也是有秩序的。人的发展应使生命的各部分得到和谐发展。因此,诉诸人的身体、器官及思维的教育活动必须是和谐的。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亚里士多德: 每个人对于思想家的理论有不同的看法。我根据人是由身体(肉体)和心灵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所组成的理论,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从理论上论证了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问题。我把灵魂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表现在身体的生理方面的植物灵魂,是灵魂的低级部分,为一切生物所共有;二是非理性灵魂,即动物灵魂,也称意志灵魂,表现为感觉与欲望,是灵魂的中级部分,为动物和人所共有;三是理性灵魂,表现为理智与沉思,为灵魂的高级部分,是人类所特有。这三种灵魂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活动能力的萌芽,具有发展的倾向,但它们的实现全依赖教育。

因此,我提出与三部分灵魂相适应的三种教育,即发展植物灵魂的体育,发展动物灵魂的德育和发展理性灵魂的智育。在各育的关系上,要发展感觉、欲望,必须首先发展身体;而要发展理智、沉思,又必须先发展感觉的欲望,这种身体、感觉、理智的发展顺序是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的。因此,我把体育放在最前面。其次是道德教育。最后才是智育(包括美育)。我把人的理智的充分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

▲“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并不和谐

陆青春: 您的教育著作告诉我:人的发展应当是有序、协调、和谐的。人的发展应当使生命的各个部分都得到和谐发展。用您的和谐教育思想的观点来看,当下我国的“教育模式”和谐吗?

亚里士多德: 和谐教育既是一种思想、理论,也是一种理想、追求,同时又是一种实践活动,它包括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超我四个层面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对学校教育而言,就是要如何使学生养成善待自然、关爱地球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非常重要,学校本身就应是一个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地方;人与社会的和谐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社会在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两方面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和谐,主要是指人的身体与精神两方面的和谐以及人精神世界的内在和谐,在我看来,教育主体对不和谐的感受和对和谐的需求,形成教育者参与改革实践的动力因素,通过变革和创新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从而消除已有的不和谐,达成相对和谐;人与超我的和谐,指的是神灵世界与世俗世界之间的和谐。教育的最高境界当是灵魂的感召。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与信仰有着内在的关联,甚至可以说,信仰是真正教育的天然要求。因为真正的教育不仅有现实的关怀,还会有终极的关怀,而终极关怀只能由信仰来承载。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身心发展和谐

陆青春: 从你上述的观点看,我能否理解和谐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造就学生和谐的个性呢?

亚里士多德: 和谐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它可以按不同维度、不同层次来分析。如关系结构的和谐,教育发展目标的和谐,外部环境的和谐,生命内部关系的和谐,等等,它追求的根本目标在于学生身心发展本身的和谐。统观学校教育诸方面的关系,最终是希望造就学生和谐的个性。教育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实践活动,必须把办学者的精力集中于学生的发展。什么是发展学生和谐的个性呢?我的理解是:和谐的个性由表及里包含三个含义。

首先,承认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天性和潜能。和谐教育是热爱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潜能,成为他自己能够成为的人。因此,教师既要毫无例外地热爱每一个孩子,又要承认儿童在身心潜能方面的差异性。这一差异性仅指智能方向的差异,个体性格的差异,发展速度与样式的差异。并且这一差异是发展过程中一定时段上的差异。学校课程配置有弹性,教学形式和要求比较灵活多样,评估体系逐渐开放、多元。我认为,正是承认儿童的差异、适应儿童的差异才为每个儿童赢得快乐、胜任的学习感受,赢得心灵的平静与和谐。这样,所有儿童才可能是不被学校教育排斥的身心安宁的人。

其次,我认为,尽管儿童潜能方向和水平有差异,但小学教育作为为人的发展打基础的时期,应使其发展在内容覆盖和智能开发训练方向上较为均衡,成为一个较为均衡发展的人。如:儿童的知识、能力与态度品格三者大体上均衡。如:儿童的认识发展与情感发展两者大致协调。再如:允许学生对不同学科有所特长,但又不过于偏科,等等。总之,基础教育在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方面,有基本要求,要求三者之间较为均衡,发展均衡即为个性和谐。

最后,经过和谐教育的学生在深层次心理结构的构建上有明显的审美性特征及其定势倾向。学校积极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精神氛围、和谐的物化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教学节律,这一和谐教育特征所共有的秩序美、形式美、节奏美、人心亲和美对学生有耳濡目染之效,推动儿童渐渐构建起审美型心理素质,它们既是由审美心理结构构成的和谐态,又是具有趋美定势倾向、有动力作用的和谐力。

陆青春: 和谐教育的路径有哪些?

亚里士多德: 一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和谐教育是理想目标,但这并非意味着和谐教育仅仅是人类的理想,可望而不可即,它实际上是贯穿于人类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也可落实在具体的学校教育中。在协调各类教育因素并使之彼此配合,有助于人的发展时,和谐教育就有所体现了。和谐教育的过程是学生享受幸福、体验快乐的过程。由于受传统“头悬梁”“锥刺股”苦读精神的影响,人们往往视学习为吃苦的过程,是痛苦磨练的过程,在克服困难取得成绩后,才有所谓“苦尽甘来”的说法。实际上,随着近年体验经济、服务经济等概念的流行,人们已摆脱了以往以纯粹的物质享受、物质增长为指标的经济学模式;同样,教育领域里,如何使学习过程与学习目标整合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幸福和成长的思想正在赢得共识。

二是外部与内部的统一。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等系统的关系如何统一?以往教育往往依附于上述强势领域并成为其工具,教育自身缺乏独立意识。改革开放前,教育主要充当的是政治工具,之后则成为经济的工具,作为传播文化的手段之一,它又被视为社会的一个重要服务部门。今天的教育除了要为经济、政治、文化等部门服务外,还应坚守独立的教育立场,某种程度上还要超越现实社会,引领政治、经济、文化向着更加人性的、和谐的方向发展。当代学校教育要成为社会各要素的粘合剂、润滑膏,自身要成为社会和谐的核心元素。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没有和谐教育,就没有和谐社会;反之,没有和谐社会,也没有和谐教育。和谐教育与和谐社会的发展是彼此互动的,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从教育自身内部言之,要力争结构的和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等)、课程的和谐(普通课程与职业课程,人文课程与科学课程等)、课堂的和谐以及师生的和谐等。

三是学习与生活的统一。当今社会正向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转轨,学习不仅仅是青少年的任务,也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它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就是生活本体。因此,学习质量不仅表现为学习者对知识的把握、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是展开精神生活,体验、感受幸福的过程。

大师教育智慧:

亚里士多德论教育

1.体育是为了使身体和生理得到发展,德育是为了发展人的非理性灵魂,智育则是为了发展理性灵魂,促进其和谐发展。

2.教育应由法律规定,并且应是国家的事务。

3.教育并不能改变人性,只能改良人性。

4.教育是廉价的国防。

5.教育在顺境中是装饰品,在逆境中是避难所。

6.在教育上,实践必先于理论,而身体的训练须在智力训练之先。

7.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8.坏习惯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

(摘选自《亚里士多德的智慧》)
浙江省宁波市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 陆青春 tYn9lQxzRdU+7LSTE2s1QjB68a2G/VkZIr7SkssITkRYi5zcnqPiwguYkA1oDHi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