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原始章(四):
五德俱全,人生圆满

经典再现

夫欲为人之本 ,不可无一焉。

迷津指点

①本:本体。

古文译读

想要树立做人的根本,道、德、仁、义、礼这五种思想体系是缺一不可的。

前沿诠释

本句是对前面几句讲述的道、德、仁、义、礼五个部分的总结。作者认为,一个人要想达到做人的极致就必须同时拥有这些思想,每一个都不可缺少。道、德、仁、义、礼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其中的关系很是玄妙。老子说过:“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黄石公则认为,人要想成名成事必须先遵循规律,然后懂得如何为人处世,最后才是用礼法限制自己。一个人要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就不能脱离这五个方面。

从古到今,这些美好的德行都被当做评判一个人品性高低的标准,有才之人同时还要具有这些德行才能被称为完人。

“四知太守”流芳百世

东汉时期,有一个有名的官员叫杨震,他出身名门,聪明好学,曾经拜有名的经学大师桓郁为师。在桓郁的教导下,杨震成为一个博览群书、通晓经传的学者。如果单单作为一名博学鸿儒,杨震对后世的影响可能没有现在这么大。实际上,在后世人眼里,杨震不仅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以廉洁形象彪炳于世的有德之人。

杨震在前半生一直都是以私塾先生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但这并不是因为他无法取得功名。从杨震20岁起,地方州郡长官来邀请他出仕做官的车马就络绎不绝,但是杨震却安贫乐道,把心思都放在了教学上。他在华山脚下开馆收徒教学,坚持孔老夫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悉心教导学生。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四方的求学者纷纷前来,最多的时候学生达到了两千多人。当时他的学堂所在的牛心峪地区槐树很多,人们就称这个地方为“杨震槐市”。

杨震办学三十多年后,也就是年过五旬之时,应东汉大将军邓鹭的征召,去做了将军府上的幕僚,不久又被推荐为“茂才”,从此出仕。虽然从教书先生变成了官员,身份发生了变化,但是杨震却不改简朴本色。在去治所赴任的时候,他经常一个人背着行李步行前往,不坐轿,也不坐车。在任期间,他为官清廉,不谋私利,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

杨震虽然五十多岁才当官,却官运亨通,不断升迁。汉安帝永初四年(110),杨震被升为荆州刺史,两年之后的永初六年(112)又升迁为负责一郡政务的东莱(今山东省掖县)太守。

杨震塑像。东汉太尉杨震以“天知,神知,子知,我知”的诤言得以“四知太守”之雅称,为我国清官廉吏的典型代表。

杨震从荆州前往东莱赴任的途中,路经山东昌邑(今山东巨野县东南),住在了当地的驿馆中。当地的官员王密是他在任荆州刺史时举“茂才”提拔起来的,因此,王密在听说杨震要路过这里时就打算好了要向杨震送上厚礼,一方面答谢恩情,一方面为自己以后在山东一带的官运铺路。王密在白天谒见杨震后,又乘着夜色再次来到驿馆,向杨震献上黄金十斤。杨震很不高兴,说:“我和你是故交,我知道你的为人,你却不知道我的为人。”王密以为杨震怕收受贿赂的事情被人察觉,便劝告说:“夜深人静,没有人会知道的。”谁知杨震厉声说道:“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是没人知道!”坚决拒绝了王密的贿赂。王密十分惭愧,送黄金的事情就此作罢。

后来人们因为此事而把杨震称为“四知太守”,把他当做廉吏的典范。有的人可能会问:杨震是因为家境富裕,看不上这些黄金吗?不是。杨震的生活并不富裕,家中没有什么产业,家人平时都是吃青菜粗粮生活。一些亲朋好友都劝杨震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趁着当官的时候多置办一些产业,杨震却说:“使他们被后人称为清白吏的子孙,这不是十分丰厚的遗产吗?”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来,杨震的甘于清贫是发自内心的愉悦,而不是对于法治的畏服。在他心里,清廉是一种节操,不能被贿赂玷污。

杨震不仅有才干、有品德,同时也非常正义。在为官期间,他从不阿谀奉承权贵,也从不向恶势力低头。汉安帝十分宠信自己的乳母王圣,让她居住在内宫中,侍奉得十分殷勤。王圣仗着皇帝的宠信,不但自己为非作歹,还怂恿女儿佰荣在宫里恣意妄为,大肆行贿受贿。杨震知道这对母女的恶行之后几次上疏汉安帝,要求将王圣迁出宫外,断绝佰荣与宫廷的往来。但是汉安帝却一直袒护王圣及其女儿。后来佰荣与朝阳侯刘护的堂兄刘瓌私通,刘瓌在娶佰荣为妻以后,凭借她的势力得以承袭刘护的侯位,被提拔为侍中。

杨震义愤填膺地再次上疏诤谏,指出刘瓌只是刘护的堂兄,被提拔“不合经义”,要求将侍中之位传袭给与刘护血脉最近的刘护的母弟刘威。但汉安帝依然不听进谏,对这件事不理不问,反而在听了中常侍樊丰和侍中周广、谢恽等人的谗言之后,为王圣大修宅第,显示荣宠。最终杨震因为这些小人的奏议被罢官,但他在晚年时哀叹的不是自己的官位被免,而是不能铲除奸邪。

杨震从应征入邓鹭幕府起,到被罢免太尉一职止,出仕二十多年,一直正直无私、兢兢业业。他不谋私利、不事奉承的高尚作风不仅在古代被广为传颂,在现代也是值得称颂的品质。杨震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个真正正直的人,必须要有道德和正义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

不丹国王令人惊叹的和谐统治

不丹,这个位于南亚内陆的小国在国际上没有什么重大声望,也不曾发生过什么政治军事大事,就好像在世界上是隐形的一样。然而去过这个国家的人都会由衷地对它的风土人情表示赞美,称之为“最后的香格里拉”。不丹国王旺楚克就是守护这片净土的人,他的统治充满了仁德,值得每一个人真心钦佩。

美丽的不丹。不丹位于南亚内陆,被人们称为“最后的香格里拉”。

不丹是世界上少有的与世隔绝的国家之一,它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与印度毗邻,国土面积很小。由于这个国家很少和世界其他国家来往,也不接受大量游客到访,人们很容易将它想象成野蛮落后的地方。其实这里的国民生活水平很高,曾经被称为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虽然这个国家山地很多,但是并非完全走不出去,这里的很多人都曾经到欧洲接受过教育。吉格梅·辛格·旺楚克,这位不丹的第四任国王,就曾于12岁时远赴英国求学。1972年,辛格的父亲吉格梅·多吉·旺楚克突然驾崩,17岁的他即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年轻的国王。此后,在他的统治下,不丹的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国家独有的那份原始和神秘感却一直都没有减少。

辛格被称为可以与古代先贤相媲美的贤明国王。1974年,正当不丹的亚洲邻国们为了国家经济而拼命加速发展的时候,年仅19岁的辛格却提出了一个新的治国名词——“国家快乐力”,用这个指数来取代国民生产总值。这个在全球第一个提出“快乐立国”观念的执政者,在自己三十多年的执政生涯里不遗余力地让自己的国民快乐地生活着。

辛格在英国牛津大学求学期间,曾经亲眼目睹了西方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产生的战争、环境污染、国民心理等问题,他认为这些国家的人民虽然收入增加了,但快乐却减少了,现代化速度加快了,环境却被破坏殆尽。因此,在治国过程中,辛格力求走出一条能够保护不丹历史传统和原生态自然环境的发展之路。不丹国土之内到处都是美景,但是政府却选择不开发。不丹国王中部的甘唐是黑颈鹤的栖息地,为了不惊吓到这些远道而来的珍稀鸟类,不丹禁止把电线拉入这片净土,并向当地农民提供了最先进的太阳能发电设备。有很多国家会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开发旅游资源,对民风和自然资源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而不丹却不会这样做,尽管这里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丹政府却并不热衷于向世界推销自己的美景。辛格有很浓厚的自然主义思想,不愿意破坏不丹国土上的自然气息,他要求国民从事经济活动必须顺应自然规律,不能对森林、草原造成破坏,不能做竭泽而渔的事情。这些被世界环保组织津津乐道的发展方略恰恰符合依靠“道”来成就事业的理论。当其他国家的人们看到自己的家乡因为过度开发旅游资源导致民风不古、环境恶化时,他们才会明白辛格的聪明之处。

辛格,这位爱护臣民的君主,他虽不了解中国的儒家思想,却践行着“道”与“德”的理论,如果生在中国古代,他一定会被称为“仁君”。辛格在执政之前曾经用了两年时间在民间走访,询问人们的需要,了解到什么是人们想要的“快乐”,他所提出的“快乐力”就是建立在人民的愿望之上的。这其实就体现了他的仁义之心。而这种仁义之心,也达到了“以遂其成”的效果。在不丹,人们信奉佛教,民风淳朴,尽管家里有电视机、冰箱、电炉等现代电器,但人们的生活中依然充满了许多传统元素。

在不丹,如果没有导游特别指点,外地人是绝对不会想到辛格的王宫是什么样的。不丹王宫掩映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里,是传统的木质结构,规模很小,和普通居民的房屋看起来没有区别。这里没有富丽堂皇的建筑,也没有板着脸的王室侍卫,一切都如同平民家庭一样。

不丹王宫掩映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里,是传统的木质结构,俭朴自然。

辛格是一位懂得顺应社会潮流的君主,他真正明白“道”的核心,知道应该顺应自然法则。虽然不丹相对闭塞,但是他对西方的现代民主政治十分推崇,自动削减国王权力,使不丹的国家体制逐渐向议会民主制转变,以适应发展需要。2008年,不丹国内正式实行议会选举,国家政体由世袭君主制变为议会民众制。促成这一改变的辛格被人们幽默地称为“推翻自己统治的国王”。

黄石公说,一个完美的人应当具有道、德、仁、义、礼,辛格对这些要素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遵循自然规律,保护人民赖以生存的不丹国土,满足人们的需求,仁义治国,并不断顺应历史趋势推动国家发展。从他身上,人们可以获得修身、齐家、治国的诸多宝贵经验。 FqDdPuVluzOZgtvelj90OVq30wgMyvOQE1WuVJ1YUvVBANKWs77bh7IDptS8j84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