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原始章(二):
仁义处世,为人根本

经典再现

者,人之所亲,有慈惠 恻隐 之心,以遂其生成。义 者,人之所宜 ,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迷津指点

①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在孔子的思想中,“仁”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

②慈惠:慈爱仁惠。

③恻隐:指同情心或怜悯心。

④义:正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

⑤宜:合适,相称。

古文译读

仁,是人们所亲近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们拥有慈爱仁惠、恻隐同情的心思,就会惠及万物,使它们能够实现成长的愿望。义,就是人们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赏美善,惩罚罪恶,从而得以建立功业。

前沿诠释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仁”是修身治国价值观的核心。它的本意是指人们之间互相亲善的一种关系,后来被阐述为一种伦理道德和施政方式。古代的统治者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施行仁政,心怀百姓,为百姓的繁衍生息提供有利条件。“义”一般指正义和公正,它常常通过对善恶的奖惩来实现,只有裁断合理才能被称为“义”。因此要想获得人心,行事必须符合正义,公平公正。“仁义”的重要性历来被人们看重。汉代董仲舒对儒学思想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就把“仁义”作为封建道德的最高原则。在古代,那些建立功业的人大多都是因为尊崇了“仁义”原则才获得成功的。然而,我们要说明的一点是,仁义不是拘泥于陈腐的仁义,而是一种治国治人的方针。在古代政论家看来,战争本来就是杀戮诡谲之事,只能争取到一定程度的仁义,要追求更大限度的仁义,最好是在治国中实现。

傅以渐与“仁义胡同”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要想真正做到“仁”,需要的不仅仅是宽容,还要能对善恶进行适当的裁定。二者相结合,才是维持“仁”的必要条件,才能实现对大多数人的“仁”。清朝重臣傅以渐就以自己的言行践行着“仁”的这种含义。

千里来书为堵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首诗流传已久,讲述的是一个被世人传诵的礼让故事。不过,关于这个故事的主角的说法有近十个版本。今天,我们就通过以傅以渐为主角的这个版本,来认识一下这位以仁义闻名朝中和乡里的名人。

傅以渐是清朝开国之后的第一位状元公,一生政绩卓著,还做过康熙的老师。少年时期的傅以渐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勤学不辍,博览群书,学得了一身本领。清顺治三年(1646)开科大考,傅以渐怀抱着金榜题名的愿望赴京参加会试,一举夺魁,一时间名闻天下。在顺治一朝,傅以渐备受重用,并在顺治十二年被加封为太子太保,亲自教授康熙“四书”“五经”等儒家文化典籍及为人之道。他的教习对康熙皇帝登基后的一番作为有着直接的影响。

傅以渐诗文石刻。

随着傅以渐的官越做越大,傅家在聊城的名望也越来越高,傅以渐的父亲变成了人人尊敬的老太爷。傅老太爷听多了他人对自己讲的恭维话,慢慢变得趾高气扬起来,在为人处世上也变得势利无理。一次,傅家的邻居想扩建宅院,便来找傅老太爷商量,想占两家交界处的几尺房基地。傅老太爷听了,二话不说,马上拒绝,一点儿情面都不讲,把事情弄得很僵。最后,他还撂下话说:“这是我家祖宗留下的产业,你们休想霸占!”结果对方一气之下,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在那块地上砌了墙。傅老太爷也不甘示弱,叫了一群家丁前去阻拦、捣乱。最后双方都各自召集了一大群人,情况几乎发展到械斗的地步。本地的县官得到消息后,赶忙跑来劝双方息事宁人。傅老太爷却并不服气,回家就找来文房四宝给儿子傅以渐写了一封家书,让他去跟县官打声招呼,为自己撑腰。

傅以渐收到父亲派人送来的书信,还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拆开一看,却被信的内容弄得哭笑不得——原来是父亲因为几尺宅基地的事与邻居闹僵了。这时,当地县官也因事情涉及朝中重臣而不敢贸然处理,写信将此事告知了傅以渐。傅以渐拿着来自家乡的两封书信,一时间陷入了沉思。

在古代,家族观念在人们的意识里根深蒂固,即使官员不在家乡居住,家乡族人的事务也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些事务中,族人的输赢牵涉到官员的面子问题,因而不可小觑。历史上,官员为了面子问题包庇家人,从而引起的宗族械斗、欺霸乡里之事可谓数不胜数。清朝乾隆年间的大学士纪晓岚,素有“铁齿铜牙”之称,其为官清廉公正,深受百姓爱戴。然而,他也曾因为没有处理好家族事务,纵容家人横行乡里而受到乾隆皇帝的处罚。不过,傅以渐并不是那种偏帮家人、欺负乡亲的人,他在考虑清楚之后,提笔给父亲写了一封回信。

在聊城的傅老太爷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儿子的回信,展开一看,上面只有四句诗:“千里来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傅以渐想借这首诗告诉父亲,官宦人家应以仁义为重,不能以势压人。

傅老太爷读后,明白了儿子的想法。他想了想,也觉得儿子说得对,乡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何必把关系弄僵呢?想明白之后,傅老太爷马上让人把家丁都叫了回来,还主动把自家的院墙退后了三尺。邻居听说傅以渐给傅老太爷来信后,就作好了大闹一场的准备,不承想傅家居然退让了,这使得他们大惑不解。后来他们听说了傅以渐回信的内容,被傅以渐的德行和仁义精神所感动,学着傅家的样子也让出三尺土地。于是,两家之间便出现了一条六尺宽的胡同。这条胡同连通了两条大街,人们上街更加方便了。因为这条胡同是两家和解的产物,便被人们命名为“仁义胡同”。而随着胡同传出去的,还有傅以渐一封家书劝家人让地三尺的佳话。

其实,以傅以渐当时的地位,别说占有那几尺宅基地,就是再多占几十尺地别人又能拿他怎样?要知道,在当时,傅以渐的地位是相当高的。他是清入关后最早的几名汉人权臣之一,在朝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顺治皇帝相当重用他,多次提拔他,不但让他教导自己的第三子玄烨,还为他题画《骑驴小像》,画面的内容就是傅以渐平常骑驴上朝的样子。顺治皇帝为这幅画题上了苏轼的《云龙山下拭春衣》诗一首,改末句的“马”字为“驴”字,即“状元归去驴如飞”。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有钱有势的高官,在为人处世方面却始终秉持着仁义的原则,令世人称颂不已。

当然,除了“仁义胡同”的故事,傅以渐的“仁”还具体表现在他对人才的重视方面。

傅以渐对选拔人才十分用心,唯恐埋没了有才之士,因为他深知那些人的十年寒窗之苦,也深知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顺治十五年,傅以渐被任命为会试主考官。为了不辜负皇上对自己的厚望,也为了对得起举子们的心血,他日夜不息地操劳考务,最终因为过度劳累而病倒了。顺治皇帝被他的精神感动,称赞他“恪勤职业,股肱竭力”,并加封其为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进阶光禄大夫。

晚年的时候,傅以渐告老请辞,回到了故乡。作为名噪一时的“阁老”,傅以渐在故里有着很高的名望,而他也经常替百姓做主,惩恶扬善。在聊城至今还流传着不少傅以渐为民做主、严惩恶霸的故事。因为傅以渐的良好示范作用,傅家成为东昌著名的诗书之家,举人、进士辈出,更有多人任封疆大吏、布政使、知府、知县,其家族的昌盛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傅以渐的七世孙傅斯年更是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

如今,当人们来到聊城东昌府区的傅斯年陈列馆,看到那条胡同和上面的题刻“仁义胡同”以及那首劝解诗时,就不由得会想到知礼仁义的傅以渐。“仁义胡同”也成了聊城地区倡导道德精神的人文景观之一。

弗兰克终生还债的道义

《素书》中说道:“义者,人之所宜。”黄石公认为合乎情理的行为就叫做“义”。先贤孟子也说过:“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相对于“仁”来说,“义”更应当被看做一种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我们常常说的“义”有正义、道义、义气的意思。在漫长的历史中,无数人用自己的努力乃至生命诠释了何谓“义”。近代一个名叫弗兰克的人,则用半生的光阴和辛苦告诉了人们什么叫做道义。

20世纪初,一位意大利裔的美国人弗兰克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筹措到足够的资本,开办了一家小银行。然而,天不遂人愿,一次意外变故使弗兰克的银行破产了。无数储户在一瞬间失去了他们所有的存款。

就在这个时候,弗兰克作出了一个关乎他一生的决定: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债务。

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弗兰克以后赚的钱都要还给因为他的银行破产而失去存款的人,而他自己什么也得不到,只能日复一日地重复这样没有实际收益的日子。

所有人都劝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对于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破产企业一旦失去偿还能力,就没有债务责任了。弗兰克如果另起炉灶或是远走他乡重新再来,完全可以凭借他的能力和累积的经验过上富裕的生活。即使他不再经商,也完全可以无债一身轻地过自己安闲自在的小日子。

但是,弗兰克没有贪图一时的轻松,他认为,因为银行的破产使储户们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所以自己在道义上是有责任的。当初那些储户是多么信任他,把他们的养老金、准备给子女的教育基金,甚至平时积蓄起来准备购房、开办公司的钱都交给他管理。然而因为他的原因,储户们的存款就这么没了,更有甚者还由此引发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惨剧。为此,弗兰克坚守自己心中的道义,固执地认为:“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责任偿还那些钱,但是在道义上我有责任。”为了道义,为了那份愧疚,弗兰克勇敢地承担起了偿还储户存款的责任。从此,他和家人一起踏上了艰辛的还债征程。可以想象,那么大的一笔债务,对于刚刚破产的弗兰克一家来说,注定他们以后的生活不会轻松。

39年后,当弗兰克寄出最后一笔欠款时,他如释重负地轻叹道:“现在我终于无债一身轻了。”在那漫长的岁月里,那些曾经因为弗兰克的银行破产遭到损失的人可能已经忘了此事,其中有些人可能已经成为大富翁,根本不在乎30多年前的几百美元、几千美元了。但是弗兰克却一直没有放弃,尽管在还完所有的钱之后,他已经步入耄耋之年,但在心灵上,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倘若弗兰克生在中国古代,他必然会得到古人的赞誉——“义”。伟大的人必然有高尚的灵魂,弗兰克在奋斗中得到了快慰,因为精神的强大而留名后世。

可以这样说,弗兰克39年艰苦的拼搏,付出的是血汗,偿还的是债务,寄出的是钱款,获得的是敬仰。他这种对待人生、对待失败的态度,告诉了世人一个道理:道义带给人的力量远远大于金钱,只有遵从“义”的指引,人才会过得心安理得。所以,不管为人处世、经营企业,还是治理国家,都应该理解“义”的内涵,遵从“义”的要求,那样才能完善自我,成就伟大的人生与事业。 O5kvDsZUECNxrGsoIzNXxR675VylHDIGBQj9Te6ofpAajhzwJRXfyGDJ5gPzkqj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