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正道章(二):
人中之豪,行为仪表

经典再现

行足以为仪表 ,智足以决嫌疑 ,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 财,此人之豪 也。

迷津指点

①仪表:人的外表,这里引申为准则、楷模。

②嫌疑:疑惑难辨的事情。

③分:分理、打理。

④豪:才智过人的人。《淮南子·泰族训》言智慧超过百人的人被称为豪。

古文译读

行为能够被人奉为楷模,智慧足以决断疑惑难辨的事情,讲究信用可以信守约定,廉洁可以重义轻财,这就是人中之豪。

前沿诠释

黄石公描述了这样一种能够成就大事业,有大声名的人,他的所作所为可以成为人们的表率,在复杂的事务和矛盾面前能不慌不忙地去处理,他会信守诺言从而也带动别人,他很廉洁,重义轻财,不会对财富产生贪念。这样的人就是人中之豪。人中之豪可以为人典范,是识大体、懂大义的人物,他们拥有卓越的品质和才能,可以成为做大事业的领导者,也可以成为人们喜爱、信任的伙伴。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就因为这些优良品质而名传八方。

不朽的羊祜堕泪碑

一个人的品德很难用什么名号来衡量,但是当一个人死后,如果百姓怀念他的眼泪能流成河,那么后人大概就能明白这个人的功绩了。在襄阳的岘山上曾经有一座古庙和一块石碑,路过的人看到石碑都会悲从中来,哀伤不已。当然,这不是一个怪力乱神的故事,石碑并没有什么魔力,令人落泪的是这块石碑代表的人物——羊祜。

羊祜是晋代著名的战略家、政治家、军事家,曾经以尚书左仆射的身份镇守襄阳,管理荆州一带的事务。在驻防襄阳的十年间,他为当地人做了许多好事,这些事流传很广。他死后,襄阳的军民都号啕大哭,为他在岘山建了一座庙,立了块石碑,大将杜预将它称为“堕泪碑”。金庸在《神雕侠侣》一书中写到襄阳时,就曾通过书中众位侠士之口提到堕泪碑,赞扬了羊祜其人其行。

羊祜(221—278),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西晋开国元勋,博学能文,清廉正直。

三国后期,司马氏逐渐崛起,取代了曹魏的地位,建立了晋王朝,羊祜便是晋代的名臣之一。他出身官宦世家,是东汉名士蔡邕的外孙,他的姐姐是晋景帝司马师的皇后。虽然身份显贵,但羊祜却是以他的品德和风范出名的,每个跟随他的人无不真心敬佩他。

羊祜的言行举止都可以成为当世人的典范。他从年轻时起就因为态度潇洒从容而被人称赞,做官之后无论升迁到何等高位,他都谦恭仁慈,对其他大臣恭恭敬敬,言谈恳切,得到众人的一致赞扬,人们把他比做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此今日之颜子也”。

现在人们经常评选公民道德模范,如果晋代也有这样的活动,那么羊祜肯定会位列其中。羊祜一生中的许多事迹直到今日仍然被人们所传颂。

曹魏景初三年(239),魏明帝曹睿去世,即位的魏王曹芳只有八岁,司马家族和曹氏宗室之间的权力斗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后来司马懿发动政变夺权,杀死了辅政的曹爽,大肆诛杀曹氏集团中人。羊祜的岳父夏侯霸是曹氏的亲信,为了逃避杀戮就投降了蜀国。很多人怕受连累,都和夏侯霸的家属断了联系。只有羊祜顾念亲情,秉承孝义,经常去看望夏侯霸的亲属,接济他们,就如同当初一样,丝毫没有避嫌,也不对夏侯家的人说鄙夷的话语,羊祜的为人由此可见一斑。人们都感叹,有这样一个在动乱中坚持扶持自己的亲友实在是人生幸事。

羊祜的孝也是当世美谈,他在母亲和长兄羊发相继去世之后,服丧守礼十多年,被称为孝道典范。

羊祜的“智”在曹魏与司马氏的大战中同样表露无疑。羊祜的岳父属于曹氏亲信,而他的姐姐却嫁给了司马师。因此,羊祜成为少见的同时与曹氏和司马氏有姻亲关系的夹缝中人。在三国两晋乱世,做一个墙头草意味着一不小心就会惹来杀身之祸。曹魏末期,司马氏的行动已经非常明显了,否则也不会出现一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曹爽和司马懿、司马师父子暗中争斗,曹爽利用自己的宗室身份将司马懿排挤到了太傅的闲职上,他则掌握了禁军军权。司马懿看起来似乎失势了。羊祜此时虽然年轻,却颇有政治头脑,他根据两方的实力和手段判断出曹爽最终斗不过司马家,因此当曹爽征召他和王沈时,羊祜就拒绝了,并告诉王沈“委质事人,复何容易”。不久,“高平陵之变”爆发,韬光养晦的司马懿突然发难,扭转了局势。羊祜因为没有亲近曹爽,在后来司马氏大举翦除曹氏亲信的过程中就避免了被波及。不听劝告亲近曹爽的王沈则被罢了官,他到这时才领悟到羊祜之智。

羊祜在晋武帝司马炎当政时期被任命为荆州诸军都督,镇守襄阳,站在了晋与东吴对抗的最前线。荆州从三国时期起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多次遭遇战火侵扰,到了司马炎统治时,晋和东吴各占有荆州的一部分(古代荆州是九州之一,范围很大),长期对峙。司马炎早有吞吴之心,这片边境便是将来灭吴的关键地点。羊祜到达荆州地区之后,发现这里形势不稳,百姓困苦,便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治理荆州上。

羊祜的仁德流芳后世,襄阳的百姓为纪念他,特地在羊祜生前喜欢游憩的岘山上刻下石碑,建立庙宇,按时祭祀。

惨遭战火荼毒的荆州百姓见到又来了一位大将军,原本害怕他会抓兵丁、收缴军粮,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羊祜这位颇有儒士风度的都督不仅没这样做,还开始为他们办好事。羊祜在荆州发展生产,使百姓能够安心生活,又大量开办学校,让平民子弟都能上学读书。这些安抚百姓的措施深得民心,久经战火的百姓在羊祜的治理下终于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因为这里与吴国毗邻,羊祜还制定了较为宽松的边境政策:凡东吴投降之人,去留可由自己决定。他把军队分作两部分,一部分执行军务,一部分垦田,最终解决了军粮问题。羊祜与东吴人以诚相待,他与东吴守军将领陆抗信义相托的故事流传百世,他们的交往被称为君子之交。

荆州地区的东南部被东吴占领,在那里驻守的是东吴镇军大将军陆抗。羊祜和他对峙数年,每次交战,都是按照约定的日子,从不偷袭,也不设伏。有人建议用计谋取胜,羊祜也不听从。羊祜行军时路过东吴地界,士兵割了吴国的稻谷,羊祜就叫人计算价值,送绢布到东吴陆抗那里作为赔偿。晋军士兵打猎,如果猎物是从东吴一方带伤跑来的,他就叫人将其送回吴国地界上。有东吴士兵在边境掠夺,羊祜抓到人之后也不为难,愿意降晋的就接受,不愿意的就规劝一番放人回去。原本应当是敌人的陆抗也佩服羊祜的德行度量,经常向别人称赞他。原本剑拔弩张的边境局势因为两位大将的信义,变得和睦起来,出现了你不犯我、我不犯你的局面。

陆抗对于羊祜的信任到了哪种程度,可以用下面这个故事来说明。有一次陆抗生病,向羊祜求药,羊祜很快托人送去药酒,还转告说:“我也有这些毛病,所以经常自己配些药酒饮用,这是我用新得到的方子配的酒,自己还没有试过,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试试看。”吴军将士怕其中有诈,都劝谏陆抗不可以喝,陆抗也不试验就直接拿来一饮而尽,喝完后哈哈大笑:“世间哪有用毒酒害人的羊叔子!”之后,他的病竟然真的好了不少。

羊祜的廉洁在襄阳也是公认的,他镇守襄阳十年,家中没有余财,俸禄经常散赏给将士们,就连官署也很少修整。晋咸宁四年(278),羊祜病故。消息传出后,整个襄阳城哭声震天,将士和百姓无不落泪。

羊祜一生的行为符合黄石公对于“豪”的要求,他在行为上约束自己,用智慧经营人生,重义轻财,得到了身边人的普遍认同。对于现代人来说,要达到“豪”的水平,就需要长期的奋斗,所以说,成功并不容易,要时刻努力,始终如一,才能最终成为豪杰之人。

人中英豪,堪为楷模

黄石公在《素书》中强调:“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可以说,这句话从四个不同的方面囊括了世上能被称为“人杰之人”的特点。人中之杰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社会中,都在各个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宋朝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有诗曰:“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这表达了她的做人原则和人生目标。事实上,这位女词人的确堪称“人杰”。

作为宋代杰出的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这位女词人不但首创易安体,还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词作,像人们耳熟能详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至今读来,仍为词人的才华而惊叹。为此,沈谦《填词杂说》中将她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除了词作,李清照本人还精通金石、书、画,可谓多才多艺。

不只在文学上的成就,李清照的为人也完全符合黄石公所说的“行足以为仪表”。1127年,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二人被金兵俘虏,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不得不流落江南。后来,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独留李清照一人在世上。李清照遭丧夫之痛,目睹了国破家亡的她“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除殚精竭虑地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的遗志之外,还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为此,她留下了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痛快淋漓地表达了对南宋王朝的愤恨之情。

作为一名女性,在自己身遭不幸的同时还不忘国忧,其行为足以成为后世人的典范。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多年之后,后人在月球上以她的名字为一座座环形山命名,她是获此殊荣的唯一一名女性。

说到“智足以决嫌疑”,我们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这个人被誉为“法医学之父”,著有《洗冤集录》,被西方世界普遍认为开创了“法医鉴定学”的先河。这个人就是南宋著名的法医学家宋慈。

宋慈是唐代名相宋璟的后人,在其二十多年的仕途生涯中,曾先后四次出任高级刑法官。由此可见,他人在司法领域颇具权威。长期的刑事工作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法医检验经验,达到了“智足以决嫌疑”的程度。

1247年,宋慈采撷前人的著作,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吸收了民间流传的医药知识,编辑了五卷本《洗冤集录》。书中介绍了很多刑事检验的方法,因此该书自问世以来,便成为历代刑狱官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前后沿用了600多年。后来,这本体现了宋慈智慧的《洗冤集录》流传到海外,在世界法医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倘若说李清照和宋慈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杰”中的“行”和“智”,那么黄克斌老人一家就代表了现代“人杰”中的“信”。

黄克斌本来是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外贸局的正式职工。1996年11月,黄克斌经人介绍承包了一个服务园区的路政工程。在交纳了30万元的保证金后,他又筹集了157万元预付款用以购买工程材料,随后他便组织了500多名农民工展开了施工。

没有想到的是,一年后项目完工时,之前定好的445万元工程款被无理拖欠。而辛辛苦苦为工程忙碌了一年的农民工们则都在指望能够拿到钱回家过年,为老人看看病,给孩子交学费。在这种情形下,黄克斌毅然决定,不论自己能不能追回这笔欠款,都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农民工兄弟过好年。随后,黄克斌把家中准备过年的钱全部拿出,还变卖了家中值钱的物品,凑了5.1万元送到了最困难的农民工家中。

为了尽快还清拖欠工人的工钱,黄克斌发动了全家人的力量。黄克斌的儿女家境都不太富裕,但父亲一声令下之后,他们几个东挪西凑,甚至将房子卖掉,帮父亲凑了26.2万元。黄克斌把这笔钱和自己从别处借的款,按照各个施工队农民工的困难程度,一一发放到他们手中。

在随后的十多年间,黄克斌和自己的儿女们节衣缩食,一起存钱,以赔付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工钱。其中,他的三个儿子帮他给农民工支付了被拖欠的工资55.72万元,这笔钱超过这些年间他们工资收入总数的80%。他的老父亲黄勇也把自己务农积蓄的5700元“养老钱”全部拿出。就连黄克斌的孙女也在上幼儿园之后,多次拿出零花钱为爷爷还账。

黄克斌全家祖孙四代12年来节衣缩食过日子,以还清拖欠500多名农民工兄弟的工资,获得了人们的普遍赞扬,黄克斌本人也被网友评为“中国近代史上最诚信的老人”。在此期间,黄克斌一家的事迹还被中央电视台的“道德观察”和“共同关注”节目进行了报道。相关报道引起人们对诚信的思考,也让世人再次深刻地意识到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黄克斌一家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黄石公所说的“信可以使守约”,而焦裕禄则用自己的言行说明了“廉可以使分财”的古训。

焦裕禄,这个来自山东农村的干部,于1962年被任命为河南兰考县的县委书记。兰考是个重灾区,焦裕禄不仅与兰考人民一起积极除“三害”,还做到了廉洁奉公,“使人分财”。

1963年春节前夕,国家拨给兰考县委机关一笔生活补助费,以帮助一些同志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办公室研究决定,将家中人口众多的焦裕禄也列入补助名单。当时,焦裕禄的家中不仅人口多,还因为孩子生病,欠了一些账,经济相当困难。但是众人没想到,焦裕禄断然拒绝了接受这笔补助,他恳切地说:“我有困难,我自己能解决,用不着国家救济,不必讨论我的问题。”第二次发放生活补助费时,考虑到他的家中确实困难,县委机关党支部决定给他一些救济款。怕他再次拒绝,党支部没有告诉他就将名单定了下来。焦裕禄知道后,从受补助人员的名单中划掉自己的名字,同时仔细地审查了其他申请补助人的情况,在名单上添上了另一个家庭人口多、困难大的同志的名字。事后,他在党员大会上说:“国家发放生活补助费,是为了帮助经济困难的同志安排好生活,使他们安心工作,不是发附加工资。困难大的、该救济的没有救济,不对;没有困难或困难不大的,救济了也不对。应当把生活补助费集中发给那些经济确实困难的同志,帮助他们真正解决问题,不能撒胡椒面,搞平均分配。”

虽然焦裕禄在这个世上只活了短短的42年,但他却以自己“廉可以使分财”的奉献精神感动了几代人。如今,在每年的5月14日——焦裕禄逝世纪念日和清明节,都会有上万人自发地从全国各地来到河南兰考祭奠这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公仆。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黄石公笔下的“人杰”的标准都足以作为衡量一个人品行的尺度。现代人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倘若能以这个尺度来要求自己,何愁不会在自己从事的领域中成为杰出人物呢? RD8aQvGqphGbVfIj4Xkc3bGuu5RXHeIbBdPufSbcyGQMTqHYjRiap+aGtybcZOv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