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戏水河畔的虎贲

张楚大军为什么在形势如此有利的情况下停步不前,错失千载难逢的战机?因为史料的缺乏,这个问题连司马迁都没能做出解答。难道是反秦义军的将领缺乏战略决策目光,犯了骄傲轻敌的严重错误?

要知道这支大军的统军大将周文,是从秦灭六国时代就开始与秦军作战的老练军人了。正是因为如此,陈胜、吴广才会命令他率军绕过荥阳,直取关中。攻陷函谷关,就是他的杰作;迅速挥师西进,一举攻克咸阳,更是周文既定的战略目标。这样一个久经沙场的将领怎能犯无故贻误战机的低级错误?因此,周文必定是遇到了让他无法前进的阻碍。

根据军事常识,军队突然停止攻击行动,大多只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后勤补给遭遇困难,无力继续发动进攻;另一个就是面前出现了一支强悍的敌军。

可是张楚军的目标咸阳,堆积着秦国数百年间积累和掠夺自六国的无数财富。咸阳周围的府库里囤积着大量的补给物资。如果是反秦义军遭遇后勤困难,那他们只会更加急迫地去攻击咸阳。

于是,就只剩下一种可能:周文统率的反秦义军被一支强悍的秦军阻挡住了。可查看当时的秦军作战序列就会发现,曾经持戟百万的秦帝国其实已经无兵可用了。北逐匈奴的帝国北方军团还远在长城,根本不可能及时赶回来救援。南征百越的帝国南方军团已经趁乱割据自保,无视秦帝国的危机。秦帝国的最后一支机动兵团,现在正被陈胜、吴广亲率的反秦大军围困于荥阳。所以,周文也是趁着关中空虚,才攻陷函谷关,逼近咸阳。秦二世那个昏庸的朝廷,更是在周文大军攻陷函谷关之后才正式做出了反应和紧急动员。秦二世虽然委派了章邯去征发骊山刑徒参战,但将数十万刑徒编制成军并发放武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更别说,秦代法度严酷,凡用兵五十人以上,都需要有虎符。

◎ 秦代铜车马

虎符,亦称兵符,因为被做成伏虎状,所以被称作虎符。它是君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虎符能分成左右两半,左一半交给带兵的将帅,右一半由君王保存。要动员和调动军队时,帝王将右一半交给差遣的将领。受命的将领将右一半和带兵将领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互相符合完整,才能验证命令可信,方有权调动军队。不过考虑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情况,秦帝国也规定,如果突然遭遇烽火军情,将领不通过虎符也可以用兵。

因此,那支阻挡住周文的秦军,不可能是被调过来或临时征发的,他们应该是早已经驻扎在戏水周围,并在秦帝国的中枢还没来得及反应时就见烽火而动。

◎ 现代复原的秦咸阳宫

戏水,在陕西临潼东,源出骊山,向北流入渭水。渭水,自陇西渭源而来,经天水由甘肃入陕西,横贯关中平原,经过秦都咸阳,最后折向东南直冲骊山而来。于是,在骊山与渭水河道之间形成的一个较为狭窄的通道,成为函谷关通向咸阳的大道上一个关键的交通节点。戏水则正好南北纵贯这个交通节点的东口。根据田余庆先生的弟子李开元教授的实地考察和推断,当年一举挡住周文大军的,正是驻扎于此的秦帝国最核心精锐的力量——秦帝国禁卫军中的咸阳卫戍军。

秦帝国实行严密的禁卫制度。在首都咸阳,有八万左右的禁卫军守卫着帝国皇帝的安全。帝国皇帝身边最核心的一层防卫线,由一千人的武装郎官组成。他们由郎中令指挥,负责皇帝的日常安全。每天在秦宫殿门外廊中或陛阶两旁执戟护卫皇帝。卫尉所掌握的三万卫士是保卫帝国皇帝的第二道防线。他们白天警卫于皇宫的各处大门,夜晚在各处宫室间巡逻。最外围,则是多达五万人的咸阳卫戍部队。他们是保卫咸阳和关中地区的主力,也是帝国的重要战略机动部队,平时按野战军模式驻扎,遇有情况由皇帝直接指挥。而将核心精锐力量纳入禁卫军体系、掌握在君王手中的这一传统,甚至要追溯至商周交替的那个年代。

◎ 秦代虎符

周文王六年(约公元前1062年),灭崇之战到了最紧要的关头。灭崇是周国征伐商朝前的最后一战。拿下殷商重要属国——崇国(今陕西户县附近),周国就获得了灭商的前进基地。

这已经是周文王亲率大军第二次来攻了。之前,崇国凭借着高大的城墙整整抵抗了三十天,“军三旬而不降”。这次,周文王率军堆起了土山,形成登城垒道,周军冲上了崇国的城墙。在《左传》的记载中,崇国最后的结局仅仅是四个字—“因垒而降”。

难道曾经顽强抵抗过的崇国军人就这么轻易地投降了?《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皇矣》记载了背后的血腥和残酷: “以伐崇墉……攸馘安安。” 可见周军冲上了城墙之后,顽强的崇国军人仍然不打算屈服,到处都是殊死的搏斗,鲜血涂满了城墙。周军杀死的崇国军人如此之多,以至于搜集首级都力不从心,只能搜集敌人的左耳来献功。

甚至连《易经》中都留下类似的场景描写: “乘其墉,弗克攻,吉。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能承担先锋登城任务的士兵历来都是敢战之士。他们登上了城墙,没有获得胜利,甚至有的士兵被吓得号啕大哭。也就是说,战斗的激烈和残酷、场面的恐怖和血腥将先登士兵的意志压垮了。直到有一支后续精锐部队投入战斗,攻城方才破涕而笑,最终战胜了顽强的敌人。

很遗憾的是,后续那些骁勇的拥有青铜般意志的精锐军人,虽然能够无视眼前的恐怖杀场,用纵情大笑来表达对死亡的蔑视,却没能在史书中留下自己的名字。但是,精锐战士的奋战并不总会湮灭于历史的尘埃当中。周文王灭崇之战的十六年后,一支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部队出现于历史舞台上。

◎ 牧野之战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果),在商郊的牧野(现河南淇县附近),一方是如林的十七万殷商军队;一方是规模小得多的周军,“戎车三百五十乘,士卒二万六千二百五十人” 。此前,周武王与诸侯会兵,有战车四千乘。现在以这么少的前兵力来攻打殷商,是什么给了他此等胆量?曾有人试图以君王的仁德来作为解读,仿佛周武王的义兵一到,殷商军队就纷纷倒戈了。可孟子曰: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那周武王的勇气和信心到底来自哪里?来自他的精锐部队—“六师未至,以锐兵克之于牧野” 。《史记·周本纪》则记载下了这支精锐的名字—“虎贲三千”。

对于“虎贲”两个字,汉代经学家孔安国有如下解释:“虎贲,勇士称也。若虎贲兽,言其猛也。”奔驰中的猛虎,是力量和速度的最完美结合体,是大自然中最强悍的杀戮机器。用虎贲来形容这支精锐部队,既说明了其骁勇无比,也隐喻了其作战方式:担任全军的开路先锋,如猛虎般咆哮着直冲敌阵,“进厥虎臣,阚如虓虎”

牧野之战中就是如此。周武王先派姜尚率领一百人去试探商军阵形的薄弱之处,“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这就如同一只啄木鸟轻啄树皮来探查一棵大树哪里有蛀虫的孔洞,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猛虎的致命一击,“以虎贲戎车驰商师,商师大崩”

这一击一举击溃了十七万殷商大军,奠定了周王朝三十代、三十七王、七百九十一年的基业。这样的雄伟功绩,也让虎贲成为所有中国精锐军队的代称。在中国历史上,与兵圣孙武齐名的军事家——吴起曾经说过,军队当中,必定要有能被称作虎贲的勇士。他们力能扛鼎,腿脚轻捷能追上战马,斩将夺旗就要靠这些人,他们是军队的命脉。这样的精锐力量更让历代周王放心地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他们来保卫,将其作为“重兵之卫”的精锐禁卫军。

周代的禁卫体系由腹心之卫、重兵之卫、环列之卫三部分组成,被形容为“周庐千列,设戟百重,入守虎关,出陪豹尾” 。其中,“腹心之卫”由贵族子弟所组成,负责宫殿里的宿卫;“环列之卫”由五隶(主要是被征服的外族奴隶)所组成,负责宫城大门外的保卫工作。

“重兵之卫”的重担则被交付给了虎贲军。掌领这支禁军的官员被叫作虎贲氏(虎臣),其下有下大夫二十人、中士十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小吏)八十人、常设虎贲士八百人。平时,虎贲军驻扎在宫廷内外,保卫周天子及宫廷安全。周天子出行或出征时,虎贲军在前后护卫或充当决定性精锐力量。在虎贲军的职责中,还包括跟随大夫出使四方;倘遇道路不通或有征召师役之事,虎贲士则可以直接手持征令简书出使四方。

◎ 周代持干戈武士复原图(杨翌绘)

国家如遇重大变故,比如周天子亡故,虎贲军还要负责严密把守王宫的各个宫门,并在送葬时组成出殡队列,护送周王的灵柩,而且一路哀哭。虎贲军甚至在新天子即位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金文中屡屡出现册命虎贲长官的铭文,而且往往是新王即位后便立即册命。如师酉簋铭文:“唯王元年正月,王才(在)吴”,册命师酉“司乃祖啻官邑人、虎臣”等。这是西周中期一位新王即位后立即掌握虎贲军的典型事例。《尚书·周书·顾命》也曾记载: “越翼日乙丑,王崩。太保命仲桓、南宫毛俾爰齐侯吕伋,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迎太子钊继承天子位)于南门之外。”

周代战车攻击步兵复原图(杨翌绘)◎

◎ 师酉簋

从这里可以看出,虎贲军在强化王权方面相当重要,是周天子须臾不可掉以轻心的重要军事力量。因此,历代周王对他们自然极为重视,并给予虎贲军很高的地位。在周代,普通的“虎贲士”身份排在“千夫长”“百夫长”之后、“甲士”之前,普通一兵的身份就已经相当于下级军官。

这种将精锐力量作为禁卫军的制度,也为周王朝的各个诸侯国所继承和复制。特别是进入东周之后,诸侯国之间战乱不断,《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就提到“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因此各国国君自然需要一支可以依靠的精锐军队。所以,“天子有虎贲,习武训也;诸侯有旅贲,御灾害也”,旅贲就是属于各诸侯国的禁卫力量。连被视作南蛮的楚国也建立了自己的禁卫军“乘广”。这些军队同样以勇气、力量、忠诚成了国君最可依靠的力量,并多次投入到关键性会战之中。 ewDLgxt+pnFT7t3LU8k3tAg5z6/k4WHgvkxx9Z4x2ouaph6oBnT2aVRPLoAAcd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