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秦咸阳卫戍军

文 原廓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九月,“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寒风乍起,肃杀的大地成为天然的战场,锋利的戈矛期待着鲜血的狂欢。由周文率领的数十万张楚大军正沿着秦帝国的驰道急速西进。在这支大军的身后,是关中地区的东大门,秦帝国扼守关中本土的咽喉要地——函谷关。这座保卫了秦国数百年之久的关城,已被张楚大军所攻破。

当时,张楚大军的前面是无险可守的八百里秦川平原,再往前就是秦帝国的中枢和心脏——首都咸阳。只要沿着那条秦始皇所修建的高速公路——驰道,继续奋勇前进,张楚大军就能对整个秦帝国一击致命!

但是此时,周文和他率领的大军却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千古谜案。司马迁记载,张楚大军没有迅速进军咸阳,而是突然停在了骊山附近的戏水河畔,此后再也没有前进一步。大军突然停步,就等于放弃了千载难逢且转瞬即逝的战机,让反应迟缓的秦帝国获得喘息之机。帝国军队得以调动,预备军得以征发、训练,曾经门户大开的咸阳,重新武装到牙齿。

◎ 张楚大将周文(又作周章)西进路线图 30y4Zp2a1Sq0BaVAQk6f2LC3jO2JWFbXQc2Ivs2pGy3KrcDPZonszkd07/RaMCLx



戏水河畔的虎贲

张楚大军为什么在形势如此有利的情况下停步不前,错失千载难逢的战机?因为史料的缺乏,这个问题连司马迁都没能做出解答。难道是反秦义军的将领缺乏战略决策目光,犯了骄傲轻敌的严重错误?

要知道这支大军的统军大将周文,是从秦灭六国时代就开始与秦军作战的老练军人了。正是因为如此,陈胜、吴广才会命令他率军绕过荥阳,直取关中。攻陷函谷关,就是他的杰作;迅速挥师西进,一举攻克咸阳,更是周文既定的战略目标。这样一个久经沙场的将领怎能犯无故贻误战机的低级错误?因此,周文必定是遇到了让他无法前进的阻碍。

根据军事常识,军队突然停止攻击行动,大多只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后勤补给遭遇困难,无力继续发动进攻;另一个就是面前出现了一支强悍的敌军。

可是张楚军的目标咸阳,堆积着秦国数百年间积累和掠夺自六国的无数财富。咸阳周围的府库里囤积着大量的补给物资。如果是反秦义军遭遇后勤困难,那他们只会更加急迫地去攻击咸阳。

于是,就只剩下一种可能:周文统率的反秦义军被一支强悍的秦军阻挡住了。可查看当时的秦军作战序列就会发现,曾经持戟百万的秦帝国其实已经无兵可用了。北逐匈奴的帝国北方军团还远在长城,根本不可能及时赶回来救援。南征百越的帝国南方军团已经趁乱割据自保,无视秦帝国的危机。秦帝国的最后一支机动兵团,现在正被陈胜、吴广亲率的反秦大军围困于荥阳。所以,周文也是趁着关中空虚,才攻陷函谷关,逼近咸阳。秦二世那个昏庸的朝廷,更是在周文大军攻陷函谷关之后才正式做出了反应和紧急动员。秦二世虽然委派了章邯去征发骊山刑徒参战,但将数十万刑徒编制成军并发放武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更别说,秦代法度严酷,凡用兵五十人以上,都需要有虎符。

◎ 秦代铜车马

虎符,亦称兵符,因为被做成伏虎状,所以被称作虎符。它是君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虎符能分成左右两半,左一半交给带兵的将帅,右一半由君王保存。要动员和调动军队时,帝王将右一半交给差遣的将领。受命的将领将右一半和带兵将领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互相符合完整,才能验证命令可信,方有权调动军队。不过考虑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情况,秦帝国也规定,如果突然遭遇烽火军情,将领不通过虎符也可以用兵。

因此,那支阻挡住周文的秦军,不可能是被调过来或临时征发的,他们应该是早已经驻扎在戏水周围,并在秦帝国的中枢还没来得及反应时就见烽火而动。

◎ 现代复原的秦咸阳宫

戏水,在陕西临潼东,源出骊山,向北流入渭水。渭水,自陇西渭源而来,经天水由甘肃入陕西,横贯关中平原,经过秦都咸阳,最后折向东南直冲骊山而来。于是,在骊山与渭水河道之间形成的一个较为狭窄的通道,成为函谷关通向咸阳的大道上一个关键的交通节点。戏水则正好南北纵贯这个交通节点的东口。根据田余庆先生的弟子李开元教授的实地考察和推断,当年一举挡住周文大军的,正是驻扎于此的秦帝国最核心精锐的力量——秦帝国禁卫军中的咸阳卫戍军。

秦帝国实行严密的禁卫制度。在首都咸阳,有八万左右的禁卫军守卫着帝国皇帝的安全。帝国皇帝身边最核心的一层防卫线,由一千人的武装郎官组成。他们由郎中令指挥,负责皇帝的日常安全。每天在秦宫殿门外廊中或陛阶两旁执戟护卫皇帝。卫尉所掌握的三万卫士是保卫帝国皇帝的第二道防线。他们白天警卫于皇宫的各处大门,夜晚在各处宫室间巡逻。最外围,则是多达五万人的咸阳卫戍部队。他们是保卫咸阳和关中地区的主力,也是帝国的重要战略机动部队,平时按野战军模式驻扎,遇有情况由皇帝直接指挥。而将核心精锐力量纳入禁卫军体系、掌握在君王手中的这一传统,甚至要追溯至商周交替的那个年代。

◎ 秦代虎符

周文王六年(约公元前1062年),灭崇之战到了最紧要的关头。灭崇是周国征伐商朝前的最后一战。拿下殷商重要属国——崇国(今陕西户县附近),周国就获得了灭商的前进基地。

这已经是周文王亲率大军第二次来攻了。之前,崇国凭借着高大的城墙整整抵抗了三十天,“军三旬而不降”。这次,周文王率军堆起了土山,形成登城垒道,周军冲上了崇国的城墙。在《左传》的记载中,崇国最后的结局仅仅是四个字—“因垒而降”。

难道曾经顽强抵抗过的崇国军人就这么轻易地投降了?《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皇矣》记载了背后的血腥和残酷: “以伐崇墉……攸馘安安。” 可见周军冲上了城墙之后,顽强的崇国军人仍然不打算屈服,到处都是殊死的搏斗,鲜血涂满了城墙。周军杀死的崇国军人如此之多,以至于搜集首级都力不从心,只能搜集敌人的左耳来献功。

甚至连《易经》中都留下类似的场景描写: “乘其墉,弗克攻,吉。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能承担先锋登城任务的士兵历来都是敢战之士。他们登上了城墙,没有获得胜利,甚至有的士兵被吓得号啕大哭。也就是说,战斗的激烈和残酷、场面的恐怖和血腥将先登士兵的意志压垮了。直到有一支后续精锐部队投入战斗,攻城方才破涕而笑,最终战胜了顽强的敌人。

很遗憾的是,后续那些骁勇的拥有青铜般意志的精锐军人,虽然能够无视眼前的恐怖杀场,用纵情大笑来表达对死亡的蔑视,却没能在史书中留下自己的名字。但是,精锐战士的奋战并不总会湮灭于历史的尘埃当中。周文王灭崇之战的十六年后,一支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部队出现于历史舞台上。

◎ 牧野之战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果),在商郊的牧野(现河南淇县附近),一方是如林的十七万殷商军队;一方是规模小得多的周军,“戎车三百五十乘,士卒二万六千二百五十人” 。此前,周武王与诸侯会兵,有战车四千乘。现在以这么少的前兵力来攻打殷商,是什么给了他此等胆量?曾有人试图以君王的仁德来作为解读,仿佛周武王的义兵一到,殷商军队就纷纷倒戈了。可孟子曰: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那周武王的勇气和信心到底来自哪里?来自他的精锐部队—“六师未至,以锐兵克之于牧野” 。《史记·周本纪》则记载下了这支精锐的名字—“虎贲三千”。

对于“虎贲”两个字,汉代经学家孔安国有如下解释:“虎贲,勇士称也。若虎贲兽,言其猛也。”奔驰中的猛虎,是力量和速度的最完美结合体,是大自然中最强悍的杀戮机器。用虎贲来形容这支精锐部队,既说明了其骁勇无比,也隐喻了其作战方式:担任全军的开路先锋,如猛虎般咆哮着直冲敌阵,“进厥虎臣,阚如虓虎”

牧野之战中就是如此。周武王先派姜尚率领一百人去试探商军阵形的薄弱之处,“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这就如同一只啄木鸟轻啄树皮来探查一棵大树哪里有蛀虫的孔洞,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猛虎的致命一击,“以虎贲戎车驰商师,商师大崩”

这一击一举击溃了十七万殷商大军,奠定了周王朝三十代、三十七王、七百九十一年的基业。这样的雄伟功绩,也让虎贲成为所有中国精锐军队的代称。在中国历史上,与兵圣孙武齐名的军事家——吴起曾经说过,军队当中,必定要有能被称作虎贲的勇士。他们力能扛鼎,腿脚轻捷能追上战马,斩将夺旗就要靠这些人,他们是军队的命脉。这样的精锐力量更让历代周王放心地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他们来保卫,将其作为“重兵之卫”的精锐禁卫军。

周代的禁卫体系由腹心之卫、重兵之卫、环列之卫三部分组成,被形容为“周庐千列,设戟百重,入守虎关,出陪豹尾” 。其中,“腹心之卫”由贵族子弟所组成,负责宫殿里的宿卫;“环列之卫”由五隶(主要是被征服的外族奴隶)所组成,负责宫城大门外的保卫工作。

“重兵之卫”的重担则被交付给了虎贲军。掌领这支禁军的官员被叫作虎贲氏(虎臣),其下有下大夫二十人、中士十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小吏)八十人、常设虎贲士八百人。平时,虎贲军驻扎在宫廷内外,保卫周天子及宫廷安全。周天子出行或出征时,虎贲军在前后护卫或充当决定性精锐力量。在虎贲军的职责中,还包括跟随大夫出使四方;倘遇道路不通或有征召师役之事,虎贲士则可以直接手持征令简书出使四方。

◎ 周代持干戈武士复原图(杨翌绘)

国家如遇重大变故,比如周天子亡故,虎贲军还要负责严密把守王宫的各个宫门,并在送葬时组成出殡队列,护送周王的灵柩,而且一路哀哭。虎贲军甚至在新天子即位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金文中屡屡出现册命虎贲长官的铭文,而且往往是新王即位后便立即册命。如师酉簋铭文:“唯王元年正月,王才(在)吴”,册命师酉“司乃祖啻官邑人、虎臣”等。这是西周中期一位新王即位后立即掌握虎贲军的典型事例。《尚书·周书·顾命》也曾记载: “越翼日乙丑,王崩。太保命仲桓、南宫毛俾爰齐侯吕伋,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迎太子钊继承天子位)于南门之外。”

周代战车攻击步兵复原图(杨翌绘)◎

◎ 师酉簋

从这里可以看出,虎贲军在强化王权方面相当重要,是周天子须臾不可掉以轻心的重要军事力量。因此,历代周王对他们自然极为重视,并给予虎贲军很高的地位。在周代,普通的“虎贲士”身份排在“千夫长”“百夫长”之后、“甲士”之前,普通一兵的身份就已经相当于下级军官。

这种将精锐力量作为禁卫军的制度,也为周王朝的各个诸侯国所继承和复制。特别是进入东周之后,诸侯国之间战乱不断,《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就提到“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因此各国国君自然需要一支可以依靠的精锐军队。所以,“天子有虎贲,习武训也;诸侯有旅贲,御灾害也”,旅贲就是属于各诸侯国的禁卫力量。连被视作南蛮的楚国也建立了自己的禁卫军“乘广”。这些军队同样以勇气、力量、忠诚成了国君最可依靠的力量,并多次投入到关键性会战之中。 Q6vrTLOmavs1mll73pnLrJFfUv9c2zIP2xUfv+RD4SA62dijSjlm69FSJ4kBW3Vm



帝国皇帝倚重的虎狼

自战国时代厮杀出来的秦帝国,自然也建立了完备的禁卫系统,更将核心精锐的力量纳入其中。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三层禁卫系统。至于咸阳卫戍军的缘起,则是公元前306年,秦昭王即位后,命魏冉屯兵护卫咸阳,以此开创了精锐卫戍咸阳的制度。此后,秦帝国的统治者也将掌控住禁卫军视作掌握住权柄的关键。

虽然根据《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中《赵正书》的记载,秦二世胡亥其实是秦始皇指定的合法继承人,但是这丝毫不影响秦二世为了巩固权柄,对他的兄弟姐妹和禁卫军系统大下杀手。“王死胡亥立,即杀其兄父骨(扶苏)、中尉(蒙)恬……”同时,秦始皇的十二位皇子被诛杀于咸阳,十位公主被肢解于杜县。侍卫禁中的中郎、侍卫宫中的中郎、侍卫于宫外的骑郎,也都惨遭株连屠杀。秦始皇原有的核心禁卫军——郎官系统被一扫而空。

屠杀过后,秦二世立刻着手建立属于自己的帝国禁卫军。史载:秦二世征集五万精锐,屯卫咸阳,担任咸阳卫戍军。为了照顾这些人的饮食起居,秦二世还特意命令下面郡县调拨豆类、小米以及干草等物资进行“特供”。根据《云梦秦简》的记载,秦军中拥有第三级爵位——簪袅的人才能享受到提供干草的待遇。可见,秦代禁卫军的待遇标准要比普通士卒高两个档次。

秦帝国禁卫军的受重视程度,还能从沿袭秦制的汉朝管中窥豹。汉代迎送禁卫军士兵有一套较为隆重的仪式。士兵们初至,丞相要亲自“到都门外劳赐”,服役期间还要赐给士兵肉、米等,当士兵服役期满,皇帝要亲自到场“飨赐作乐”。

不过无论是在戏水抵挡住周文大军,还是在从军时受到优待和重视,最重要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咸阳卫戍军是整个帝国的精锐所在。

感谢众多的历史资料和出土文物,让我们能够比较系统和详细地了解秦帝国的军事体制。根据秦律,男子到了十五周岁,就要到帝国的军事机构里去办理登记手续—“傅籍”。这也代表这个人被纳入了帝国的“耕战”机器。“傅籍”之后的男子,被称为“更卒”,相当于预备役军人,之后他每年要服一个月的“更卒之役”。这一个月里,更卒并不接受军事训练,但要为家乡承担劳役,比如修路、治河、开渠、漕运、运输物资。通过这种集体劳作,可以培养每个男子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管理统筹能力,并使之养成遵守纪律和服从命令的习惯。每个服过更卒之役的更卒,大约在二十岁的时候,就要转成“正卒”。正卒首先在秦帝国的地方部队里服役一年,负责当地的防卫和治安,也就是地方军。期间,他们将接受一整年的军事训练。

秦国的军事训练是全方位的。正卒首先要进行队列的训练。秦帝国的战士要按照口令练习前进、后退、向左、向右、立定;掌握慢行、快进、跑步等行动节奏。最终要做到人人能够定位,保持行列整齐;进退左右,俱成行列;起坐跪伏,俱从号令;疾徐迅缓,俱循节制。

队列训练之后,正卒就要接受信号识别的训练。古代作战,位于广阔战场上的战士不可能听到将帅的声音,军人的行动就全靠听金鼓的声音,看旌旗的摇动。秦军训练的目的是要军人做到鸣鼓则进,并根据鼓声的轻重缓急来决定行动疾缓;鸣金则退,并根据金鼓声次序来行动,比如第一响停止,第二响后退。

另外,为了识别和约束队伍,各部队的旗帜和羽饰都有不同的颜色。秦军旗帜尚黑,各部以旗上绶带的颜色为标识。比如分五部,就以青、赤、黄、白、黑区分,该部士兵也会佩戴同色羽饰。同时,为了让阵列齐整,各行列的将士还会佩戴不同颜色的徽章,并佩戴于不同的位置。比如第一行士兵会佩戴青色徽章,第二行佩红色徽章,第三行用黄色徽章,第四行佩白色徽章,第五行佩黑色标记。而每行的第一列会把徽章佩戴在头上,第二列佩戴在颈上,第三列佩在胸前,第四列佩在腹部,第五列佩在腰间。再辅以长时间的训练,这样才能保证军人在残酷沙场之中认清自己的位置,找出自己的部队。

最后一步则是军阵的训练。秦代的军阵,已经有多种样式。比如作为基本队形的方阵;用于环形防御的圆阵;用于虚张声势、散开阵形的疏阵;用于集中兵力进行防守的数阵;用来突击的锥行阵;用来包围、夹击敌人的雁行阵;用于掩护侧翼的钩行阵等。这些战阵又有多种复杂的变化,并能相互转换。

之前秦军的士卒已经了解自己在队伍中的位置,现在又要适应自己队伍在军阵中的位置,并且知道怎样集中或分散等。另外,士卒还需要适应各种阵法的变化,以及高山、丘陵、河流等各种复杂地形如何布阵。

在群体训练的同时,身体素质和个人格斗技术的训练也是秦军操练的重中之重。秦人主要开展“蹴鞠”“投石”“超距”等活动,来增强军人体质。“蹴鞠”与其说像现代足球,不如说像英式橄榄球或美式足球。“投石”“超距”则分别是投掷巨石和跳高、跳远。秦军格斗训练的内容则相当广泛。手搏,即徒手搏斗,类似于现代的散打。角抵,又名角力,颇似现代的摔跤。此外还有习练弓弩的射技,以及冷兵器使用的剑戟之术。

此外,秦军还会因为地域、个人情况以及国家需要的不同,对正卒进行步兵(材士)、骑兵(骑士)、车兵(轻车)和水军(楼船士)等不同兵种的针对性训练。

在经过一年严格军事训练后,那些达到材士、骑士、轻车和楼船士标准的士兵,就会转服戍卒之役。戍卒的服役期也为一年,其去向有两个:一是成为帝国边防军,驻扎帝国边疆,为帝国开疆扩土;二是戍卒中的精锐,成为“卫士”,去宿卫京师,加入相当于帝国中央军的咸阳卫戍军。比如秦二世所精选的五万精锐,就以善于射弩而闻名。

◎ 匈奴角抵青铜牌饰

每个正卒、戍卒、卫士退役之后将重新成为预备役,定期服每年一个月的更卒之役。在需要时,他们还会被重新征集入伍。总之,秦帝国每个身体健康的成年男子,要一直为帝国服务到六十岁;如果立有功劳,获得过爵位,那么他们可以在五十六岁之后就不再服役了。当然在服役期间,这些战士都是脱产的,全部由国家来供养。

正是依托这种“全民皆兵”、“寓兵于农”的征兵制度,以及预备役、地方卫戍部队、边防军和中央禁卫军的三级军事体制,秦帝国拥有了充足的训练有素的士兵兵源。因此,秦国才能在二十万大军败于楚军之后,继续动员起六十万大军一举灭亡“带甲百万”的楚国。

秦帝国的动员能力已经相当可怕,比这种动员能力更为可怕的是秦人对首级的狂热,《商君书》载: “(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实行军功赐爵制度。如秦人在战斗中斩杀或捕获敌方一名战士,即可晋爵一级,并相应获得一顷土地和九亩园宅地的报偿,还配给农奴一人,供其役使。秦人也只有获得爵位后,才能在军队或衙门中做官。有爵位的人犯罪,可以以爵抵罪,还可以用爵位为亲属中有奴隶身份的人求得赎免。军官要想晋升也同样要取得一定数量的首级。应得爵赏的人如已战死,就由其家人来继承爵位。对于咸阳卫戍军来说,首级也是获得爵位的最佳途径。咸阳卫戍军的军士曾在秦王嬴政平定嫪毐叛乱的战斗中,“战咸阳,斩首数百,皆拜爵”。

秦国落实爵赏也极为严肃认真。首先,官员要陈列敌军的首级三天,作为检查和公示。然后由将军提出准确无误的战功和应得的爵赏。如果县衙在落实爵赏时超过三天或发生差错,那就撤去该县的官员。

同时秦军对作战不力的处罚也非常严酷。战斗中退缩不前的人,当场就要处以刺面、割鼻等刑罚。军官阵亡,就加刑于他的部下,部下中只有斩得敌人首级的才能免罪。一伍之中若有一人临阵脱逃,则临阵脱逃者要在千人大会上被车裂,其余四人都要连坐,只有斩得敌首才能免罪。一支百人的队伍,一次作战中如没能取得敌首,队长就要被处死!

从严治军、厚赏与严刑紧密结合,配以强大的动员能力和军事体制,终于让秦国成为一只古典军国主义怪兽,并缔造出一支山东六国无法匹敌的强悍军队。韩非子这样评价秦军对首级与军功的狂热: “(秦人)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是故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 战国时代的纵横家张仪则有这样的描述:(秦军)左手提着人头,右腋夹着俘虏,勇猛地追击着敌人。秦军悍勇可见一斑。

根据对《史记》记载的统计,自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一百零九年间,秦国同山东六国大战六十五次,全胜五十八次,斩首一百二十九万级,拔城百四十七座,略地十四郡!因此山东六国对秦军的评语则最为简练、贴切:“虎狼!”

◎ 秦始皇兵马俑

那么秦帝国咸阳卫戍军作为秦军中的精锐、虎狼中的虎狼,又拥有怎样的战力和多么锐利的爪牙呢?秦始皇兵马俑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素材模版。就如有“秦俑之父”美誉的袁仲一先生所指出的那样,秦俑“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的宿卫军”,而以野战军军阵状态所存在的宿卫军,自然就是咸阳卫戍军了。

目前已经出土的“兵马俑坑”一共有四处,分别编号为一、二、三、四号坑。坑中共有八千余件“兵俑”加“马俑”,另有驷马战车一百三十余辆。各坑中的兵马俑均列成方阵排列,构成了一个宏伟的古代军阵。

一号坑长二百三十米,宽六十二米。根据发掘的情况推算,坑内共有徒步步兵和车兵俑六千个左右,驷马战车三十余辆。坑内虽有马俑,但均为战车用马。

二号坑长一百二十四米,宽九十八米,分为四个不同编组的小方阵。第一小阵为弩兵阵,共有一百六十个跪射重装俑和一百七十二个立射轻装俑,并有军官俑和军吏俑各一。第二小阵为战车阵,共有战车六十四乘,每车有甲士三人,无配属步兵。第三小阵为步、骑、战车混编指挥方阵,合计战车十九辆(其中含指挥车一辆)、步兵俑二百六十四个、骑兵俑八个。第四小阵为车骑混编阵,共计战车六辆、骑兵俑一百零八个。

三号坑占地五百二十平方米,共有战车一辆、武士俑六十八个,判断为军阵的指挥机关所在。

四号坑则空无一物,可能未建成就被迫停工。

根据秦俑和相关文献的配合研究来看,秦军的基层步兵编制为六级: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仕,设仕长一人;五仕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设五百主一人;两五百,设千人将一人。骑兵编制为四骑一组,三组为一列,九列一百零八骑为一队。车兵编制是八乘为一偏,二偏为一组,四组六十四乘为一队。

◎ 秦始皇兵马俑坑布局图

一般来说,一个千人队再配属一定的独立骑兵与战车部队,就构成了一个具有独立作战效力的曲,曲有军侯一人。若干个曲构成一部,部的长官为校尉。通常秦军由将军统领若干个校尉,但咸阳卫戍军作为秦帝国皇帝的直属部队,其校尉直辖于皇帝本人。这正和三号坑中未见统帅俑相对应。另外,五百主以上的军官就拥有自己的亲兵卫队,兵力大约是该军官所辖兵力的十分之一,也正和三号坑的情况相对应。

不过说到这里,笔者要特别提出阵法的概念与兵马俑所处的态势。为了战胜敌人,指挥官必须按一定组织形式将战士统合起来,以便指挥和控制,以适应不同的战斗模式,这就是阵法。不过阵法其实是两个词,阵是某个状态下军队的组织形态,法是如何指挥军阵变化的方法。阵法总体而言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的。 Q6vrTLOmavs1mll73pnLrJFfUv9c2zIP2xUfv+RD4SA62dijSjlm69FSJ4kBW3V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