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①
。王贰于虢
②
,郑伯
③
怨王
④
。王曰:“无之
⑤
。”故周、郑交质
⑥
。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⑦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
⑧
。四月郑祭
⑨
足
⑩
帅
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
。周、郑交恶
。
①父子俱秉周政。②王病郑之专,欲分政于虢公。③庄公。④“贰”与“怨”,俱根心上来,伏下“信不由中”。⑤只用“无之”二字支吾,全是小儿畏扑光景。⑥至。〇质,物相质当也。君权替,臣纪废,自此极矣。⑦平王子名狐,郑公子名忽。〇先言王出质而后言郑出质者,明郑伯逼王立质毕,而后聊以公子塞责,是恶平王先与人质也。⑧畀,与也。将者,未决之辞。却为郑庄窥破。故王以三月崩,而祭足以四月寇,言其疾也。⑨债。⑩即祭仲。
率。
温,周邑名。成周,今洛阳县。〇书温又书成周者,四月犹温,秋则径入成周。写郑庄之恶,不唯无君,直是异样惨毒。
如字。〇叙事止此。下皆左氏断辞。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①
。明恕而行,要
②
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
③
之
④
?苟有明信
⑤
,涧、溪、沼、沚之毛
⑥
,蘋、蘩、蕰藻之菜
⑦
,筐、筥
⑧
、锜
⑨
、釜之器
⑩
,潢
汙、行潦之水
,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
用质
?《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
酌》
,昭忠信也
。”
①一句喝倒交质之非。②平声。③去声。④明则不欺,恕则不忌,所谓由中之信也。言本明恕而行,又以礼文,彼此要结,虽不以子交质,谁能离间之也。⑤推开一步说。⑥山夹水曰涧。水注川曰溪。方池曰沼。小渚曰沚。毛,草也,即下文所谓菜也。⑦蘋,大萍也。蘩,白蒿也。蕰藻,聚藻也。皆生于涧、溪、沼、沚,可以为菜者。⑧举。⑨奇。⑩方曰筐,圆曰筥,皆竹器。有足曰锜,无足曰釜,皆鼎属。
黄。
潢汙,停水也。行潦,流水也。
荐,祭也。羞,进也。〇以上七句,言至薄之物,犹可借明信以为祭祀燕享。
烟。
此通言凡结信者,不得用质,非专指周、郑也。〇上言要之以礼,此又言行之以礼,全是恶周、郑交质之非礼也。
迥。
《采蘩》、《采蘋》,《国风》二篇名。义取于不嫌薄物。《行苇》、《泂酌》,《大雅》二篇名。《行苇》篇,义明忠厚。《泂酌》篇,义取虽行潦可以供祭。
此四诗者,明有忠信之行,虽薄物皆可用也。〇引诗作结。以“蘩”、“蘋”、“苇”、“酌”等字与“涧、溪、沼、沚”十六字相映照,而仍以“忠信”字关应“信不由中”,风韵悠然。
通篇以“信”、“礼”二字作眼。平王欲退郑伯而不能退,欲进虢公而不敢进,乃用虚词欺饰,致行敌国质子之事,是不能处己以信而驭下以礼矣。郑庄之不臣,平王致之也。曰“周郑”,曰“交质”,曰“二国”,寓讥刺于不言之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