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王虐,国人谤王 ① 。召 ② 公 ③ 告曰:“民不堪命矣 ④ !”王怒 ⑤ ,得卫巫,使监 ⑥ 谤者 ⑦ ,以告,则杀之 ⑧ 。国人莫敢言 ⑨ ,道路以目 ⑩ 。
①谤,诽也。②邵。③召康公之后。穆公虎也,为王卿士。④命虐,故不堪。〇危言悚激。⑤怒谤者。⑥平声。⑦巫,祝也。卫巫,卫国之巫。监,察也。以巫有神灵,有谤辄知之。⑧以谤者告,即杀之。〇写虐命尤不堪。⑨非但不敢谤也。深一层说。⑩以目相眄而已。〇四字妙甚,极写莫敢言之状,不堪命之极也。
王喜
①
,告召公曰:“吾能弭
②
谤矣
③
,乃不敢言
④
。”召公曰:“是鄣之也
⑤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⑥
。川壅而溃
⑦
,伤人必多
⑧
,民亦如之
⑨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⑩
。故天子听政
,使
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瞽献典
,史献书
,师箴
,
赋
,矇诵
,百工谏
,庶人传语
,近臣尽规
,亲戚补察
,瞽、史教诲
,耆、艾修之
,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
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
①“喜”字,与上“怒”字相对。②米。③弭,止也。〇监谤、弭谤,写尽昏主作用。④如此四字,极写能弭谤伎俩,痴人声口如画。⑤鄣,防也。非民无言,是鄣之使不得宣也。〇断一句,便注定“川”字。⑥川不可防,而口尤甚。〇以民比川。⑦会。⑧壅,鄣也。溃,水势横暴而四出也。〇写防川。⑨写防民。⑩为,治也。导,通也。宣,犹放也。〇合写川、民。〇“宣之使言”一句,是一篇主意。下俱是“宣之使言”。
一句领起。
“使”字直贯到底,根上两“使”字来。
陈其美刺。
瞽,乐师也。典,乐典。陈其邪正。
史,外史。书,三皇五帝之书。有关治体。
鍼。〇师,少师也。箴刺王阙,以正得失。
同“瞍”。
无眸子曰
。赋所献之诗。
有眸子而无见曰矇。诵典书箴刺之语。
工执艺事以谏。
庶人卑贱,见政事之得失,不能自达,相传语以闻于王。
左右近臣,各尽规谏。
父兄子弟,补过察政。
瞽,太师,掌乐。史,太史,掌礼。相与教诲。
耆、艾,师傅也。合众职而修治之。
斟,取也。酌,行也。
所行之事,皆合于理。〇历举古天子听言求治,句句与弭谤使不敢言相反。
习。
土,地也。其,指土而言。广平曰原,下湿曰隰,下平曰衍,有溉曰沃。山川原隰衍沃,所以宣地气而出财用、生衣食。〇一喻写作两层,妙。上以防川喻止谤,此以山川原隰衍沃喻宣言。
跌出正意。
民所善者行之,其所恶者改之。阜,厚也。厚财用、衣食,与山川原隰衍沃一般。〇正意、喻意,又夹写一笔,错落入妙。
民素筹之于心,而后发之于言。当成其美而见之施行,岂可壅塞?若壅塞焉,其与我者能有几何哉?言败亡即至也。〇三“壅”字呼应。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① ,三年,乃流王于彘 ② 。
①三“莫敢言”作章法。②流,放也。彘,晋地。
文只是中间一段正讲,前后俱是设喻。前喻防民口有大害,后喻宣民言有大利。妙在将正意、喻意,夹和成文,笔意纵横,不可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