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公子札来聘
①
。请观于周乐
②
。使工
③
为
④
之歌《周南》、《召
⑤
南》
⑥
,曰:“美哉
⑦
!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
⑧
。”为之歌《邶》
⑨
、《鄘》
⑩
、《卫》
,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
。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
!”为之歌《王》
,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
!”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
?”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
乎,大风也哉
!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
。”
①札,吴寿梦之子,季札也。吴子夷昧新立,使来聘鲁。②成王赐鲁以天子之乐,故周乐尽在鲁。〇“请观”二字伏案。③使我乐工也。〇二字直贯到底。④去声。⑤邵。⑥为之,为季札也。以下段段著“为之”,见当时重季札。⑦美其声也。⑧文王之化,基于二《南》。犹有商纣之虐政,其化未洽于天下,然民赖其德,虽劳于王室,而亦不怨。〇一句一折。⑨佩。⑩容。
三国,乃管、蔡、武庚三监之地,康叔封卫,兼而有之。今三国之诗,皆卫诗也,而必别而三之者,岂非以疆土不同,故音调亦从而异欤?
渊,深也。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卫遭宣公淫乱、懿公灭亡,赖有先世之德,虽忧思之深,而不至于穷困。
康叔,卫始封之君。武公,其九世孙。言吾闻二公德化入人之深如是,是得非《卫国风》之诗乎?〇穆然神遇。
王,周平王也。平王东迁,王室下同于列国,故其诗不得入《雅》,而《黍离》降为《国风》。
思文、武而不畏播迁,其东迁以后之诗乎?
美有治政,而讥其烦琐,民既不支,国何能久?
央。
泱泱,弘大之声。大风,大国之风也。〇变调。
太公为东海之表式,国祚不可限量。
为之歌《豳》
①
曰:“美哉,荡乎!乐
②
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
③
?”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
④
。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
⑤
!”为之歌《魏》,曰:“美哉,沨沨
⑥
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
⑦
。”为之歌《唐》
⑧
,曰:“思深哉
⑨
!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
⑩
?不然,何忧之远也
?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
?”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
!”自《郐》
以下无讥焉
。
①按今《豳风》列于《国风》之终,与此次序不同者,盖此时未经夫子删定故也。②洛。③荡,广大之貌。周公遭流言之变,东征三年,为成王陈后稷先公乐于农事而不敢荒淫,以成王业,故曰周公之东。④秦起自西戎,至秦仲始有车马礼乐,去戎狄而有诸夏之声。〇变调。⑤夏有大义,西戎而有夏声,则大之至。秦襄公佐平王东迁,尽有西周之地,故云“周之旧”。⑥凡。⑦沨沨,中庸之声。高大而又婉顺,险阻而又易行,所以为中庸也,惜其无德以辅之尔。〇变调。⑧此晋诗也,而谓之唐者,唐本叔虞始封之地也。⑨叹其忧深思远。⑩晋本唐尧故地,故其遗俗犹存。
何其忧深思远?情发乎声。
非承继陶唐盛德之后,安能如此?〇一句一折。
淫声放荡,无复畏忌,故曰无主。其灭亡将不久。〇全是贬词。
贵。
《郐》,曹之诗。不复讥论,微之也。
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 ① ,怨而不言 ② ,其周德之衰乎 ③ ?犹有先王之遗民焉 ④ 。”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 ⑤ !曲而有直体 ⑥ ,其文王之德乎 ⑦ !”
①思文、武之德,而无反叛之心。②怨商纣之政,而能忍而不言。③其周德未盛之时乎?④犹有殷先王之遗民,故周未能盛大。⑤广,大也。熙熙,和乐声。〇变调。⑥其声委曲,而有正直之体。⑦得非文王之盛德乎?
为之歌《颂》,曰:“至矣哉
①
!直而不倨
②
,曲而不屈
③
,迩而不逼
④
,远而不携
⑤
,迁而不淫
⑥
,复而不厌
⑦
,哀而不愁
⑧
,乐而不荒
⑨
,用而不匮
⑩
,广而不宣
,施而不费
,取而不贪
,处而不底
,行而不流
。五声和
,八风平
,节有度
,守有序
,盛德之所同也
。”
①独赞其“至”,与赞他歌不同。②直而不失于倨傲。③曲而不失于屈挠。④近而不至于逼害。⑤远而不至于携贰。⑥迁动而不至于淫荡。⑦反复而不为人厌弃。⑧虽遇凶灾,不至忧愁。⑨虽当逸乐,不至荒淫。⑩用之不已,不至穷匮。
志虽广大,不自宣扬。
虽好施与,无所费损。
或有所取,不至贪求。
旨。〇虽复止处,而不底滞。
虽常运行,而不流放。〇总赞其德之无偏胜。一气连用十四句,何等笔力。
五声,宫、商、角、徵、羽。
八风,八方之气。
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〇再衬四句,更有力。
周、鲁、商三颂,盛德皆同。〇以上是歌,以下是舞。上俱以“为之”二字引起,下俱以“见”字引起;上皆是反复想像,下语多著实,盖闻虚而见实也。
见舞《象箾》
①
、《南籥》者
②
,曰:“美哉
③
!犹有憾
④
。”见舞《大武》者
⑤
,曰:“美哉!周之盛也
⑥
,其若此乎
⑦
!”见舞《韶濩》
⑧
者
⑨
,曰:“圣人之弘也
⑩
,而犹有惭德
,圣人之难也
。”见舞《大夏》者
,曰:“美哉!勤而不德
,非禹,其谁能修之
?”见舞《韶箾》
者
,曰:“德至矣哉,大矣
!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
。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
。观止矣
!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
①宵。②箾、籥,皆舞者所执。象箾,武舞也。南籥,文舞也。皆文王之乐。③美其容也。④文王恨不及已致太平。⑤大武,武王之乐。⑥武王兴周之盛。⑦四字,形容不出。是赞词,亦是微词。⑧获。⑨韶濩,汤乐。⑩汤德宽弘。
犹有可惭之德,谓始以征伐而得天下。
以见圣人处世变之难。〇一句一折。
大夏,禹乐。
勤能治水,而不自矜其德。
非禹之圣,谁能修举其功。
同箫。
《书》曰:“《箫韶》九成。”盖舜乐之总名。
赞其“至”,复赞其“大”,与赞他舞不同。
所以为大。
所以为至。
应“观”字。〇三字,收住全篇。
应“请”字。
季札贤公子,其神智器识乃是春秋第一流人物,故闻歌见舞便能尽察其所以然。读之者细玩其逐层摹写,逐节推敲,必有得于声容之外者。如此奇文,非左氏其孰能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