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四月,取郜 ① 大鼎于宋。纳于大 ② 庙 ③ ,非礼也 ④ 。
①告。②泰。③宋华督弑殇公,恐诸侯讨己,故以郜国所造之鼎赂鲁。桓公至是取所赂之鼎于宋,纳于大庙。〇曰“取”、曰“纳”,书法凛然。④受弑逆者之赂器,以污宗庙,非礼之甚也。〇断一句。
臧哀伯
①
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②
。是以清庙茅屋
③
,大路越
④
席
⑤
,大
⑥
羹不致
⑦
,粢食
⑧
不凿
⑨
,昭其俭也
⑩
。袞、冕、黻、珽
,带、裳、幅
、舄
,衡、紞
、纮
、綖
,昭其度也
。藻、率
、鞞
、鞛
,鞶
、厉、游
、缨
,昭其数也
。火、龙、黼、黻
,昭其文也
。五色比象
,昭其物也
。钖
、鸾、和、铃
,昭其声也
。三辰旂旗
,昭其明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今灭德立违
,而寘
其赂器于大庙
,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郜鼎在庙,章孰甚焉
?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
邑
,义士犹或非之
,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
?”公不听
。
①鲁大夫,僖伯之子。②言人君者,将昭明善德,闭塞邪违,以显示百官,如日月之临照焉,犹恐不能世守而弗失,故复以其德之最善者昭著于物,以垂示子孙。〇“昭德”、“塞违”并提,是一篇主意,然“昭德”正所以“塞违”也,故下历言“昭德”之实。③清庙,肃然清净之庙也。茅屋,以茅饰屋也。④活。⑤大路,祀天车,朴素无饰。越席,结草为席也。⑥泰。⑦大羹,大古之羹,肉汁也。不致,谓无盐梅之和也。⑧嗣。⑨作。〇黍稷曰粢。凿,精米也,一石舂为八斗。⑩俭约不敢奢侈。〇“昭令德以示子孙”者一。
挺。〇袞,画衣。冕,冠也。黻,蔽膝也。珽,玉笏也。
璧。
昔。〇带,革带。裳,下衣。幅,今之行縢,即裹脚也。舄,复履也。
耽上声。
宏。
延。〇衡,维持冠者。紞,冠之垂者。纮,缨从下而上者。綖,冠上覆者。
尊卑各有制度。〇“昭令德以示子孙”者二。
律。
丙。
卜上声。〇藻、率,以韦为之,所以借玉也。佩刀之鞘,上饰曰鞞,下饰曰鞛。
盘。
留。
鞶,大带。厉,大带之垂者。游,旌之末垂者。缨,马饰。
尊卑各有等数。〇“昭令德以示子孙”者三。
火,画火也。龙,画龙也。黑与白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龙,画于衣。火、黼、黻,绣于裳。
上下各有文章。〇“昭令德以示子孙”者四。
车服器械之有五色,皆以比象天地四方。
大小各有物色。〇“昭令德以示子孙”者五。
扬。
四者皆铃类,钖在马额,鸾在镳,和在衡,铃在旂。
四者齐声,自然节奏。〇“昭令德以示子孙”者六。
三辰,日月星也,画于旂旗。交龙为旂,熊虎为旗。
旌旗灿烂,象天之明。〇“昭令德以示子孙”者七。
登降,谓有损益。纪,维也。发,扬也。纪律,纪纲、法律也。〇总“昭德”作一收。戒惧,而不敢易纪律,即所以“塞违”也。
今受赂立督,是不昭德而灭德,不塞违而立违。
同“置”。
寘,犹纳也。
象,效尤也。诛,责也。〇不可纳者一。
由百官之违邪。
谓宠臣之受贿赂,章明而无所忌惮也。
大庙,百官助祭之所。章明昭著,莫过于此。〇不可纳者二。
同洛。
九鼎,夏禹所铸,三代相传,以为有国之宝。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成周之雒邑。
义士,伯夷之属。
其见非于义士必甚。〇不可纳者三。〇历言灭德立违之失,以见赂鼎当速出之于庙也。
仍寘大庙。
周内史 ① 闻之,曰:“臧孙达 ② 其有后于鲁乎 ③ !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④ 。”
①大夫官。②即哀伯。③僖伯谏隐观鱼,其子哀伯谏桓纳鼎,积善之家,必有馀庆,故曰“有后于鲁”。④桓公虽灭德立违,哀伯惓惓不忘谏之以昭德。〇“昭德塞违”总结。
劈头将“昭德塞违”四字提纲,而“塞违”全在“昭德”处见,故中间节节将“昭”字分疏,见庙堂中何一非令德所在,则大庙容不得违乱赂鼎可知,后复将“塞违”意分作三样写法,以冀君之一寤而出鼎,故曰“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