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教育方面,中西方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个西方主要是指以美国为代表的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这个差异来自哪里呢?根据进化心理学的观点,人的很多生理特征与行为方式不是后天获得的,而是来源于进化的需要,或者说人的心理模块是心理与文化环境相互选择的结果,在创造语言的过程中,母语受到了当地文化的影响,当地文化也因受到了母语的涤荡而各具特色。这也使得每一个地方的语言教育千差万别。语言就是一种心理模块,它能形成稳定的模块就是因为它的产生已经与当地文化捆绑在了一起,同样,语言的教育也是一种心理模块,它也已经和当地的文化捆绑在一起,成为了新的文化。从文化的、历史的、遗传的角度看,中西方的语言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想说,我们可能真的不能全盘复制西方的语言教育,但我们可以从中有所借鉴。
濡化与涵化。 这两个词都是教育学的术语,概念太复杂,我做个比喻,可能大家就清楚了。濡化就是父母对你的教育与影响,涵化就是邻居对你的教育与影响。父母对于你的教育是基于家庭内部的,类似耳濡目染;邻居对于你的教育是家庭以外的,很多语言你可能没听过,接受起来有些费劲,但也会受到影响——毕竟各家有各家的文化。在英语国家学习英语就是濡化,在非英语国家学习英语就是涵化,就这么简单。涵化的教育自然很困难,往往带有些强迫性。我们的文化最适合学习汉语,五千年来已成习惯。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同化的概念。同化就是把邻居家的文化认同为自己的,日本人善于同化西方文化,这是他们的一大心理优势。
悟性与理性。 西方人喜欢理性思考,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更看重悟性。东方文化受佛家思想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的自觉与反省,会总结一些零散的经验,然后代代相传。西方人比较老实,不敢轻易下结论,他们一定要回到实验室,用老鼠、狗、猫等反复做实验,以证明一个很简单的观点。在语言教育方面也是这样,我们讲究“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给你讲一些范文,背一些范文,然后自己去悟吧。英文本身就是精确的文字,西方人又理性,这是他们在教育方面的一大特长。
目的与手段。 为什么开展英语教育?这是关于英语教育的定位。中国教师在走专业化路线,这是可喜可贺的。从一人能教很多学科,到一个学科的专家,这是非常大的进步。怕就怕,走着走着,变成了一个学科的应试专家。我们的英语教师很多不是英语达人,而是英语考试达人,这对于儿童的影响是很坏的。英语国家的人由于没有其他语言负担,反而将英语教育的重心放在了使用上。所以说,我们是应试,人家是应用;我们重语法,人家重交流;我们把英语当作语言,人家把英语当作工具。我们“役于物”,对方则“善假于物”。从教育文化与教育体制的角度我们似乎可以理解它,同时我们没有能力改变这一部分。
语言环境的差异。 这恐怕不用多说,我的观点依然是先创造环境,再学习语言。我们的英语最缺乏的是学习环境,而不是学习方法。有多少家长会用英语和孩子对话?有多少教师肯用英语和孩子聊天?恐怕少得可怜。我们要建立定点的英语角,甚至网上的英语互动平台,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用英语表达的机会,让英语成为一种工具,而不是一种高不可攀的“语言”。
教育方法的仿效。 我在小学工作过,我敢说:一些学校的英语教育方法已经和国外的不相上下。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外的phonics(自然拼读)教育法、全语言教学、TPR(全身肢体反应)教学法等最先进的理念与方法,这点应该感谢我们辛勤工作的一线小学教师们。
家庭教育的差距。 这是我想讲的一个重点。中国家长有两种极端的教育观念:其一,学习第一,回家要多做习题,多上辅导班,否则会落后于其他孩子;其二,知识是从书本中获得的,在学校就应该全身心投入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学生没学好,教师没教好,所以,此类家长在语言学习上多半是“不作为”的。
外国家长这样想:其一,成长第一,各方面的成长对孩子帮助都很大,相对于知识而言,更要看重情感与能力的培养;其二,学校只是获得知识的一个场所,知识更重要的来源应该是生活。
基于此,我们在英语教育方面确实有太多地方需要改进,以弥补我们先天的不足。换句话说,知识的来源(简称“知源”)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知源的合理性与丰富性是英语学习的关键。以下推荐几个知源供家长们参考。
使用双语绘本。 绘本是我跟家长推荐最多的儿童读物,其以精致的大图片,配上哲理性的小文字,激发了孩子无限的好奇心与想象力。4~6岁是孩子接触图书的最佳年龄,让孩子爱上阅读要从这一时间段开始,可以从读绘本开始。什么能让孩子在爱上阅读的同时,又爱上英语?读双语绘本!我曾翻译了一套美国圣智学习出版集团的《宝贝熊玩转数学》,受到了家长和小朋友的欢迎。这套书不仅是绘本,还包括了双语、数学知识及情商培养,这套书最大的遗憾是,其双语不是中英文对照的。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应该是《迪士尼英语家庭版》,我们不得不佩服迪士尼的品牌影响力与亲和力,虽然我是一个支持国货品牌的人,但是迪士尼憨厚可爱的形象还是能够抓住孩子的眼球,在孩子观看卡通形象的过程中,进行英语教学是非常轻而易举的事情。北京外国语大学陈琳教授曾说过:英语根本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玩”出来的。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在很独到。“玩”不仅指有趣的教学方法,还指轻松的学习环境。
进行双语对话。 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可以说出地道流利的英语,没关系,我们可以用中文沟通,在过程中插入一些英语的问题。如“明明,这是苹果你答对了,真棒!那英语还记得怎么说么?”这是我曾经提到的一点教育心得——“进两步”法则——当孩子取得小进步的同时,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提出一个新的要求,此时孩子士气高涨,潜能最容易发挥,很容易再进一步,所以我称之为“进两步”法则。中文答对了,他肯定很高兴,这时候顺理成章练习英语,事半功倍。大一些时,就可以用短句了。
一起学唱英文歌曲。 中国家长最大的教育缺憾就是不喜欢和孩子一起游戏、活动。与孩子一起听英文歌曲,唱英文歌曲,对于孩子来说帮助很大。其一,家长能够给孩子带来学习的动力,家长都不喜欢,孩子也就不会喜欢,家长若表现积极,对孩子是最好的刺激。其二,英文的很多歌曲旋律欢快,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英语的魅力。
体验新媒体学习。 在学校工作时,我经常和我的同事们说:“现在的孩子不爱听你讲课,为什么?你讲的有电视有意思吗?你讲的有手机有趣吗?你讲的有iPad有新意吗?没有!那你靠什么吸引学生?你在讲的时候,你能保证孩子在下面不说话?你能保证孩子不想别的事情吗?”老师们都哑口无言了。
时代变了,我们非但要取消说教式,还要运用新科技——新媒体教育。我们不在这里做广告,可以让孩子们去尝试,去体验,如外研通点读笔、步步高学习机、电视台的朵拉英语节目、布奇乐乐园等。其实,我还是那句话,最关键的是和孩子一起分享,而不是让孩子一个人摆弄机器。我们只是利用一些新玩具,进行辅助培养。新玩具是我们的教具,而不是教育本身。
其他方式。 知识无处不在,教育俯首皆是。画一幅画,可以用英文写个标题;照张照片,可以用英文写个短句;可以录个简单的英文朗诵;可以开个小朋友的英文派对;可以……只要你能用心“教”英语,他们就能专心“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