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通过词性阅读法提高阅读效率

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天下。越来越多家长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那么,到底该如何提高孩子的阅读效率与阅读能力呢?我希望这篇文章可以给家长们一些参考与启发。

我曾在给教师上的一堂公开课上告诉教师朋友们,其实我们平常接触到的学习、阅读与写作三件事情,不但是三种行为,更是三种心理疗法。为什么这么说?就学习而言,学习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有的结果激励学生继续学习,使学生获得了自信体验与生存经验;有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会磨炼人的意志品质,当然也有的学生会因为感到气馁最终选择放弃。就阅读而言,阅读本身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也是一种“人内交流”。其与人际交流的区别之处在:阅读没有人际压力。我们赞成或批判作者,对其文字进行指指点点都不会得到驳斥,有种“背后说闲话”的快感——从这个角度来说,阅读会给人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另外,《道德经》里有“静胜躁”之语,读书恰恰是调节情绪的大好方法,写作则更是成本最低的心理治疗方法了。写作与阅读相比高在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创造的过程中自然也是锻炼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能力的过程,这些能力的生成会使人产生一种很强烈的成就感,在这一点上,其与爱迪生发现钨丝、居里夫人发现镭、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一样的。

阅读很难吗?对于有阅读障碍或学习障碍的人来说,是很难的,难点在于他们的意识与行为不能达到和谐一致,简单来说,他们的意识无法支配他们的阅读行为。对于简单的翻书、逐字阅读等动作,正常人会轻易做到,而有阅读障碍的人却不能顺利完成。实际上,真正有阅读障碍的人占少数,大部分人的问题是缺乏有效的阅读方法。

最简单的方法是重复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给学生们讲过我的例子,我说:“我是学社会学的,而后对心理学感兴趣了。但是自己是个门外汉,怎么办?最简单的入门方法就是读《心理学的历史》,这本书我读了4遍,终于觉得自己有点心理学的常识了。第1遍的时候,记住点人名,很多历史上的大人物都能做到‘过目不忘’,但我做不到;第2遍的时候,隐隐约约记住点历史事件;第3遍的时候,有了整体的框架,牢记住了时间轴;第4遍的时候,重点时期对应重点人物,重点人物对应重点观点,重点观点对应重点贡献,齐了!

“还一种方法是对比阅读,我在读《心理学的历史》时,我又选择了一本书作为‘对比材料’,我当时选的是申荷永老师的《理解心理学》。一个是西方的大师,一个是东方的大师;一个是历史的结构,一个是流派的结构。我在阅读时互相比照,看看它们之间到底有没有说法不一的现象,就像孩子在玩“找不同”的游戏——其实对比阅读,不是在验证,而是在加深记忆。某天我还和申老师聊天,我告诉他他是我的心理学启蒙老师,这话一点儿也不假。”

另有一种方法叫作“文化阅读”。一个人学习好、阅读好、写作好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经验丰富,而经验丰富的另外一种说法就是“有文化”。我们举个例子,当中国人在文章中提到蝙蝠之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小孩也许会害怕,但是大人们一定会笑逐颜开,因为蝙蝠是“福”之兆;当外国人在文章中提到蝙蝠之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场景呢?人们会很讨厌,因为西方人把蝙蝠当作吸血鬼的化身。换句话说,你想读懂读透一篇文章,你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否则你的阅读效率一定很低。我把这种通过文化而提高阅读或沟通效率的活动叫作“文化联想”。缺乏文化联想的人学习会差,沟通会差,阅读会差,写作会差,这是因为文化是大家的一种共识,简言之,大家都认这个符号。也许你会说这些都是抽象的,如何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应试阅读成绩呢?这种提法就显得很没有“文化”,因为阅读、写作抑或是学习,没有一项是短时间内就可以有突破的,坚持重复阅读、对比阅读和文化阅读一定会有收获。但是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我还是想给他们提供一套可操作性比较强的学习方法——“词性阅读法”,步骤如下。

第一步,通读。

第二步,找名词。一篇文章一定有一个主题,或者说有一个主角,这个主角肯定是一个名词,而且是文章中最多提到的那个名词。这一步很简单,但是却搞明白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文章在说什么或在讨论谁。

第三步,情境联想。名词同时也象征着一种情境,你是谁,意味着在你身上只能发生什么事情。比如,消防员应该去救火而不是唱歌,教师应该去教书而不是给人看病。快速把关注点放在这个名词上,并对它进行情境联想,以它为中心,然后辐射出很多条线,每条线对应和这个名词相关的知识或典故。我们以《老人与海》为例,很显然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老人不是海,所以我们以老人为中心进行文化联想,老人象征着衰老、缓慢、势单力薄,同时也具有经验丰富、智慧等特点。海明威的这本书之所以可以打动所有读者,恰恰是因为衰老、缓慢、势单力薄的老人的典型形象被颠覆,他抗击大马林鱼的表现与“老人”这一身份产生了反差,突出了人物勇敢的性格与正面形象,给读者的心灵带来了震撼,让读者认识到了生命在危难时所爆发出来的巨大力量。

第四步,找形容词。形容词就是为了名词而存在的,此外,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价值——它代表了作者的情感。A的N,N是名词,A在不同的人眼中是不一样,就像“情人眼里出西施”。同样是写梅花,有的人写“美丽的梅花”,有的人写“耐寒顽强的梅花”,有的人写“瘦骨嶙峋的梅花”,可以说形容词反映了文章的整体基调。你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快速找到“整体基调”,这既是作者的态度,也是行文的方向。这点非常关键!很多学生在阅读时并没有搞清楚A是什么所以答一道题错一道题。

第五步,找动词V。动词不是角色,也不是情感,而是细节。无论是巴金还是老舍,无论是金庸还是古龙,任何一个大作家都非常擅长使用动词,因为动词才是文章的细节,好文章恰恰要看细节。可以说一个动作就是一个高潮,一个动作就是转折。我们需要关注动词集中的部分,那一定是故事的最高潮,也可以将其称为语文老师所谓的重点段了。

第六步,还原。ANV=形容词+名词+动词。如果要问阅读的第一项能力是什么,我给出的答案是概括能力。因为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观点让别人接受,但是每个人都知道一句话是不可能轻易让人接受的,于是才产生了作文。我们就是要把文章还原到最初状态,即作者当初在头脑中酝酿的那句话——ANV。

第七步,通读。

第八步,答题。很显然,中心从名词向形容词转移,也就是说从客观的事物变成主观的感受,阅读要的就是两个主观世界的碰撞(读者与作者),而阅读题则不需要,阅读题不需要你有自己的主观的感受,只需要你来记录作者的感受。从这个角度说,阅读题比阅读的要求是低了一级的。将来考试如果能够加入碰撞,将会带来一场阅读的革命。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立场与背景。由于书是历史的符号,那么书或者文章一定是历史的产物。回到我们最开始提到的文化阅读,就变得非常棘手,要想提高阅读能力,方法是一方面,文化积累是另一方面。最后要记住的是总结与提炼,如读鲁迅,鲁迅的文章出自鲁迅,就一定带有鲁迅的味道,你就要知道鲁迅代表哪个阶层,他擅长写什么题材和文体,他支持什么,他批判什么,他为谁而写,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围绕作者展开的,可以说作者的价值观与性格一生鲜有改变,平常的积累也就成了阅读的线索。 snQ7rYkQAdErExbF1rmAMAcOeS7W1C8bCght2baJPijSBLQX/TXfbQwK1RufR+D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