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绘图环境与操作界面

本节主要介绍操作界面、初始绘图环境的设置,以及绘图系统的配置,帮助读者初步认识AutoCAD 2020。

1.1.1 操作界面简介

操作界面是AutoCAD显示、绘制及编辑图形的区域。一个完整的AutoCAD操作界面如图1-1所示,包括标题栏、快速访问工具栏、菜单栏、功能区、绘图区(包括十字光标、坐标系等)、工具栏、命令行窗口、布局标签和状态栏等。

图1-1 AutoCAD 2020中文版的操作界面

1.标题栏

在AutoCAD 2020中文版操作界面的最上方是标题栏,其中显示了系统当前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AutoCAD 2020)和用户正在使用的图形文件。在用户第一次启动AutoCAD 2020时,标题栏中将显示系统在启动时创建并打开的图形文件的名称Drawing1.dwg,如图1-1所示。

2.快速访问工具栏和交互信息工具栏

(1)快速访问工具栏

该工具栏主要包括“新建”“打开”“保存”“另存为”“打印”“放弃”“重做”等几个最常用的工具,用户也可以单击其后面的下拉按钮设置需要的常用工具。

(2)交互信息工具栏

该工具栏中主要包括“搜索”、Autodesk A360、Autodesk App Store、“保持连接”和“帮助”等几个常用的数据交互访问工具。

3.菜单栏

AutoCAD 2020版的菜单栏处于隐藏状态,单击快速访问工具栏中的“下拉菜单”按钮 ,在打开的下拉菜单中选择“显示菜单栏”选项,在功能区的上方将显示菜单栏,其中包括“文件”“编辑”“视图”“插入”“格式”“工具”“绘图”“标注”“修改”“参数”“窗口”“帮助”12个菜单项。同其他Windows程序一样,AutoCAD 2020的菜单也是下拉式的,选择某一菜单项,即可打开其下拉菜单,从中选择命令执行相应的操作。菜单栏几乎囊括了AutoCAD 2020的所有绘图命令,在后面的章节中将围绕这些菜单命令展开讲解,在此从略。

4.功能区

在菜单栏的下方是功能区,其中包括“默认”“插入”“注释”“参数化”“三维工具”“可视化”“视图”“管理”“输出”“附加模块”“协作”等几个选项卡,每个选项卡都集成了大量与该功能相关的操作工具,以方便用户使用。用户可以单击选项卡后面的 按钮控制功能区的展开与收缩。

执行方式

命令行:RIBBON(或RIBBONCLOSE)。

菜单栏:“工具”→“选项板”→“功能区”。

5.绘图区

在操作界面中,中间大片的空白区域便是绘图区(有时也称为绘图窗口)。其所占的面积最大,用户使用AutoCAD 2020绘制、编辑图形的主要工作都是在该区域完成的。

在绘图区中有一个作用类似于光标的十字线,其交点反映了光标在当前坐标系中的位置。在AutoCAD 2020中,将该十字线称为光标,AutoCAD通过光标显示当前点的位置。十字线的方向与当前用户坐标系的X轴、Y轴方向平行,其长度是系统预设屏幕大小的5%,如图1-1所示。

6.工具栏

选择菜单栏中的“工具”→“工具栏”→AutoCAD命令,调出所需要的工具栏,把光标移动到某个按钮上,稍后即会显示相应的工具提示,同时在状态栏中将显示对应的说明和命令。此时,单击按钮也可以启动相应命令。

一般情况下,AutoCAD经典模式默认显示“标准”工具栏、“样式”工具栏、“特性”工具栏、“图层”工具栏(这4个工具栏位于绘图区的顶部,如图1-2所示),以及“绘图”工具栏(位于绘图区的左侧,如图1-3所示)、“修改”工具栏和“绘图次序”工具栏(位于绘图区的右侧,如图1-3所示)。

图1-2 “标准”工具栏、“样式”工具栏、“特性”工具栏和“图层”工具栏

图1-3 “绘图”工具栏、“修改”工具栏和“绘图次序”工具栏

7.命令行窗口

命令行窗口默认位于绘图区的下方,是供用户输入命令和显示命令提示的区域。对于该窗口,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移动拆分条可以扩大与缩小命令行窗口。

(2)拖动命令行窗口可以将其布置在屏幕上的其他位置。

(3)对当前命令行窗口中输入的内容,可以按F2键,在打开的AutoCAD文本窗口中用文本编辑的方法进行编辑,如图1-4所示。AutoCAD文本窗口和命令行窗口功能相似,但可以更好地显示当前AutoCAD进程中命令的输入和执行过程。在执行某些AutoCAD命令时,会自动切换到该窗口,并列出有关信息。

(4)AutoCAD通过命令行窗口反馈各种信息,包括出错信息,因此用户要时刻关注。

图1-4 AutoCAD文本窗口

8.布局标签

在绘图区左下方,系统默认显示一个名为“模型”的模型空间布局标签和两个名为“布局1”“布局2”的图纸空间布局标签。在这里有以下两个概念需要解释一下。

(1)布局

布局是系统为绘图设置的一种环境,包括图纸大小、尺寸单位、角度设定以及数值精确度等。在系统预设的3个标签中,这些环境变量都按默认设置。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这些变量的值。例如,默认的尺寸单位是公制的毫米,如果绘制图形的单位是英制的英寸,就可以改变尺寸单位环境变量的设置。具体方法将在后面章节中介绍,在此暂且从略。另外,用户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符合自己要求的新标签,具体方法也将在后面章节中介绍。

(2)模型

AutoCAD的空间分为模型空间和图纸空间。模型空间通常是绘图的环境;而在图纸空间中,用户可以创建名为“浮动视口”的区域,以不同视图显示所绘图形。用户可以在图纸空间中调整浮动视口,并决定所包含视图的缩放比例。如果选择图纸空间,则可打印多个视图(打印任意布局的视图)。在后面的章节中,将专门详细地讲解有关模型空间与图纸空间的知识,注意学习体会。

在AutoCAD 2020中,系统默认打开模型空间,用户可以通过单击布局标签选择需要的布局。

9.状态栏

状态栏位于操作界面的底部,各功能按钮分别为“坐标”“模型空间”“栅格”“捕捉模式”“推断约束”“动态输入”“正交模式”“极轴追踪”“等轴测草图”“对象捕捉追踪”“二维对象捕捉”“线宽”“透明度”“选择循环”“三维对象捕捉”“动态UCS”“选择过滤”“小控件”“注释可见性”“自动缩放”“注释比例”“切换工作空间”“注释监视器”“单位”“快捷特性”“锁定用户界面”“隔离对象”“图形特性”“全屏显示”“自定义”,如图1-5所示。单击这些按钮,可以实现相应功能的开关,下面对部分常用的按钮做简单介绍。

(1)坐标:显示工作区鼠标放置点的坐标。

(2)模型空间:在模型空间与布局空间之间进行转换。

图1-5 状态栏

(3)栅格:栅格是覆盖整个坐标系(UCS)XY平面的直线或点组成的矩形图案。使用栅格类似于在图形下放置一张坐标纸。利用栅格可以对齐对象并直观显示对象之间的距离。

(4)捕捉模式:对象捕捉对于在对象上指定精确位置非常重要。不论何时提示输入点,都可以指定对象捕捉。默认情况下,当光标移到对象的对象捕捉位置时,将显示标记和工具提示。

(5)推断约束:自动在正在创建或编辑的对象与对象捕捉的关联对象或点之间应用约束。

(6)动态输入:在光标附近显示一个提示框(称之为“工具提示”),在工具提示中显示出对应的命令提示和光标的当前坐标值。

(7)正交模式:将光标限制在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移动,以便于精确地创建和修改对象。当创建或移动对象时,可以使用“正交”模式将光标限制在相对于用户坐标系(UCS)的水平或垂直方向上。

(8)极轴追踪:使用极轴追踪时,光标将按指定角度进行移动。创建或修改对象时,可以使用“极轴追踪”来显示由指定的极轴角度所定义的临时对齐路径。

(9)等轴测草图:通过设定“等轴测捕捉/栅格”,可以很容易地沿3个等轴测平面之一对齐对象。尽管等轴测图形看似三维图形,但它实际上是由二维图形表示。因此不能期望提取三维距离和面积、从不同视点显示对象或自动消除隐藏线。

(10)对象捕捉追踪:使用对象捕捉追踪,可以沿着基于对象捕捉点的对齐路径进行追踪。已获取的点将显示一个小加号(+),一次最多可以获取7个追踪点。获取点之后,在绘图路径上移动光标,将显示相对于获取点的水平、垂直或极轴对齐路径。例如,可以基于对象端点、中点或者对象的交点,沿着某个路径选择一点。

(11)二维对象捕捉:使用执行对象捕捉设置(也称为对象捕捉),可以在对象上的精确位置指定捕捉点。选择多个选项后,将应用选定的捕捉模式,以返回距离靶框中心最近的点。按Tab键以在这些选项之间循环。

(12)线宽:分别显示对象所在图层中设置的不同宽度,而不是统一线宽。

(13)透明度:使用该命令可调整绘图对象显示的明暗程度。

(14)选择循环:当一个对象与其他对象彼此接近或重叠时,准确地选择某一个对象是很困难的。使用“选择循环”命令,单击鼠标左键,打开“选择集”列表框,里面列出了鼠标单击周围的图形,然后在列表中选择所需的对象。

(15)三维对象捕捉:三维中的对象捕捉与在二维中工作的方式类似,不同之处是在三维中可以投影对象捕捉。

(16)动态UCS:在创建对象时使UCS的XY平面自动与实体模型上的平面临时对齐。

(17)选择过滤:根据对象特性或对象类型对选择集进行过滤。当按下图标后,只选择满足指定条件的对象,其他对象将被排除在选择集之外。

(18)小控件:帮助用户沿三维轴或平面移动、旋转或缩放一组对象。

(19)注释可见性:当图标亮显时,表示显示所有比例的注释性对象;当图标变暗时,表示仅显示当前比例的注释性对象。

(20)自动缩放:注释比例更改时,自动将比例添加到注释对象。

(21)注释比例:单击注释比例右下角小三角符号打开注释比例列表,如图1-6所示,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注释比例。

图1-6 注释比例列表

(22)切换工作空间:进行工作空间转换。

(23)注释监视器:打开仅用于所有事件或模型文档事件的注释监视器。

(24)单位:指定线性和角度单位的格式和小数位数。

(25)快捷特性:控制快捷特性面板的使用与禁用。

(26)锁定用户界面:按下该按钮,将锁定工具栏、面板和可固定窗口的位置和大小。

(27)隔离对象:当选择隔离对象时,在当前视图中显示选定对象,所有其他对象都暂时隐藏;当选择隐藏对象时,在当前视图中暂时隐藏选定对象。所有其他对象都可见。

(28)图形特性:设定图形卡的驱动程序以及设置硬件加速的选项。

(29)全屏显示:该选项可以清除Windows窗口中的标题栏、功能区和选项板等界面元素,使AutoCAD的绘图窗口全屏显示,如图1-7所示。

图1-7 全屏显示

(30)自定义:状态栏可以提供重要信息,而无须中断工作流。使用MODEMACRO系统变量可将应用程序所能识别的大多数数据显示在状态栏中。使用该系统变量的计算、判断和编辑功能可以完全按照用户的要求构造状态栏。

1.1.2 初始绘图环境设置

1.设置绘图单位

(1)执行方式

命令行:DDUNITS(或UNITS)。

菜单栏:“格式”→“单位”。

(2)操作步骤

执行上述命令后,在打开的“图形单位”对话框中可以定义单位和角度格式,如图1-8所示。

(3)选项说明

“长度”与“角度”选项组:指定测量的长度与角度的当前单位及当前单位的精度。

“用于缩放插入内容的单位”下拉列表框:控制使用工具选项板(如设计中心或i-drop)拖入当前图形的块的测量单位。如果块或图形创建时使用的单位与该选项指定的单位不同,则在插入这些块或图形时,将对其按比例缩放。插入比例是源块或图形使用的单位与目标图形使用的单位之比。如果插入块时不按指定单位缩放,则选择“无单位”。

“输出样例”选项组:显示用当前单位和角度设置的例子。

“光源”选项组:控制当前图形中光度控制光源的强度测量单位。

“方向”按钮:单击该按钮,在打开的“方向控制”对话框中可进行方向控制,如图1-9所示。

图1-8 “图形单位”对话框

图1-9 “方向控制”对话框

2.设置绘图边界

(1)执行方式

命令行:LIMITS。

菜单栏:“格式”→“图形界限”。

(2)操作步骤

(3)选项说明

开(ON):使绘图边界有效,此时系统将在绘图边界以外拾取的点视为无效。

关(OFF):使绘图边界无效,此时用户可以在绘图边界以外拾取点或实体。

动态输入角点坐标:可以直接在屏幕上输入角点坐标,在输入横坐标值后,按下“,”键,接着输入纵坐标值,如图1-10所示。另外,也可以按光标位置直接单击确定角点位置。

图1-10 动态输入

1.1.3 配置绘图系统

由于每台计算机所使用的显示器、输入/输出设备的类型不同,用户喜好的风格及计算机的目录设置也是不同的,所以每台计算机都是独特的。一般来说,使用AutoCAD 2020的默认配置就可以绘图,但为了提高用户的绘图效率,在利用AutoCAD作图前建议先进行必要的配置。

1.执行方式

命令行:preferences。

菜单栏:“工具”→“选项”。

快捷菜单:选项(在绘图区右击,在打开的快捷菜单中选择“选项”命令,如图1-11所示)。

2.操作步骤

执行上述命令后,在打开的“选项”对话框中选择相应的选项卡,即可对绘图系统进行配置。

3.选项说明

下面仅就其中几个主要的选项卡进行说明,其他配置选项将在后面用到时再做具体说明。

(1)“系统”选项卡

“系统”选项卡如图1-12所示,该选项卡主要用来设置AutoCAD的有关特性。

图1-11 在快捷菜单中选择“选项”命令

图1-12 “系统”选项卡

(2)“显示”选项卡

“显示”选项卡如图1-13所示,该选项卡主要用于控制AutoCAD窗口的外观。在该选项卡中,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对“窗口元素”“布局元素”“显示精度”“显示性能”“十字光标大小”“淡入度控制”等性能参数进行详细的设置。有关各选项的具体设置,读者可参照“帮助”文件进行学习。

在默认情况下,AutoCAD 2020的绘图窗口是白色背景、黑色线条。如果需要修改绘图窗口颜色,可按以下步骤操作。

选择菜单栏中的“工具”→“选项”命令,在打开的“选项”对话框中选择“显示”选项卡,如图1-13所示。单击“窗口元素”选项组中的“颜色”按钮,打开如图1-14所示的“图形窗口颜色”对话框。

图1-13 “显示”选项卡

图1-14 “图形窗口颜色”对话框

在“颜色”下拉列表框中选择需要的图形窗口颜色,然后单击“应用并关闭”按钮,即可将AutoCAD 2020的绘图窗口更改为所选的背景色。 xp9YA32FF52F/EX5DJRWFoyUSSfCS5RRmStLfojwjzGKIhGT+v92VXjxnxtr1NQ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