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数字时代已来

思考:为什么说“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

我们究竟身处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之中?

那些看似和日常生活距离遥远的名词,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和我们的生活、工作究竟有什么关系?

什么样的公司才能在这样的时代中,生存下来?

很多世界知名的创新公司聘用且只聘用精英人才,给予基层团队足够的空间和自由,任由他们利用一部分工作时间天马行空地想象未来,捣鼓一些“稀奇古怪”的、常人无法理解的项目。一旦其中的某一个项目取得进展,公司里身价亿万的老板,往往都很乐意听听团队对于它的现状介绍和未来展望,并调整战略支持那些有可能改变未来世界的想法。

《明镜周刊》的著名记者托马斯·舒尔茨在自己的著作《Google:未来之境》中这样描述谷歌在数字时代的经营思路:

“数字时代推崇乌托邦式的目标、先人一步的反应速度及有条不紊的冒险精神。很多企业受此影响,愿意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也勇往直前。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谷歌和硅谷的精神,那就是:一切皆有可能。立志改变世界的人无须适应现存的所有规则;想要创造新事物的人不会被旧思想阻拦;要想在21世纪领先就不能使用20世纪的手工工具。大多数人会认为变革者们无法无天,但可以肯定的是,突破界限正是变革的必经之路。”

显然,在这样的思路下,一切规则都可以被颠覆和打破,只要有利于“创造新事物”。

这个时代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数字时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它可以引发对“乌托邦式的目标”的推崇?10多年前,“乌托邦”这个词可不是什么赞扬的意思,它曾用于代表一切“不切实际”的想法和有这样想法的人。而不切实际几乎就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代名词。短短10多年之后,“乌托邦”竟然被用于描述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之一所持有的目标。

不理解这个时代,就没法理解这种变化。然而,不管怎样,数字时代正以其快速而坚定的步伐,不动声色地来到我们身边,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一、原子的世界与数据的世界

历史学家喜欢探究历史根源。当一个新事物出现时,他们会去找寻它出现的历史缘由。科学家和科技书籍作者也染上了历史学家的“味道”,在介绍一件新事物之前,喜欢追溯它的历史,试图寻找它出现的“必然性”。物理学家则喜欢探究本质,在几十年前,他们的视野中,仅有一个微粒的世界,也就是原子的世界。后来,大家发现原子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基本粒子”,原子当中还有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当中还有质子和中子……

科学家们把自己的研究所得写成论文,投稿给相应的学术期刊。一旦论文被采纳,这些期刊就会刊登学者的论文,向更多的人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当然,论文也可能被退回给作者。可无论怎样,经过一天忙碌的工作,咕咕叫的肚子提醒着学者们吃饭的时间到了。他们不得不放下眼前繁杂的工作,走出庄严肃穆的科学研究殿堂,利用GPS导航,开车到附近一家新开的餐厅,点上一份丰盛美味的晚餐,再用信用卡付款。晚餐的花费,被记录下来,稍后会出现在他们的信用卡账单上,再通过工资账户还款。

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很多新增的数据。历史思维、原子世界、厚厚的典籍及前人的结论,包括现代物理学家那台用于观察原子世界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和打印好的论文、发送论文的邮箱和收信人信息、行车路线、信用卡的消费记录及学者们的工资往来……一切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新数据。

我们触摸着物质,却生活在一个数据的世界当中。

现在已经很难探究这个无形的“数据世界”到底起源于何时何地了。有人说,当语言产生的时候,数据就已经产生了。每次人类的交流,都是由语音(20~20K赫兹频率的一段声波)承载着某种“意思”来完成的。这个“意思”就是数据。詹姆斯·格雷克 说,非洲的鼓声所囊括的含义及那些无声的文字,其实也是信息和数据;克劳德·香农发现并提炼了这些“意思”,让信息和数据被人类理解和利用。但互联网出现之前,对信息数据的感知仅仅局限于少数人,少数科学家或者企业家们。半导体技术、传感器技术及软件技术让数据世界的“规模”一下子爆炸似的膨胀起来。

我经常开玩笑地说,传感器负责把整个世界数字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模拟世界搬运工。然而,十几年前,普通人仍然尚未充分意识到数据世界的重大意义,还常常认为人体自身和数据世界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生物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类也是由一组DNA基因的代码构成的,甚至于每个人长成什么样子,也是由这组“数据”决定的。但人们对DNA的“数据世界”依然知之甚少。

直到互联网时代,之前人类产生并积攒了几万甚至十几万年的数据,突然以极低的成本,几乎最快的速度(接近光速)流动起来了。时代的先知们这才恍然大悟:原子世界背后,还有一个数据世界。更重要的是,大家发现这两个世界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就像肉体和灵魂一样。脑科学的最新研究从人类自身的角度证明了这一点:组成大脑的脑细胞显然是原子的,但脑细胞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是通过生物电传导信息和某种格式的数据来实现的。

最让人感兴趣的是,如果人通过自己的意识,告诉大脑想要锻炼和学习某种技能,脑细胞就会为这个“愿望”搭建生物电信息传导的回路,从而改变大脑内部细胞之间的数据连接回路。这就好像你在新的房间里安装宽带,需要架设路由器和连接网线一样。

同时,人们还发现,“即便是一个人静止不动,大脑的运转也会消耗掉人体总能量的20%~25%”。这个重量只有人体体重2%的器官,却消耗着人体25%的血氧和血液供应,显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其原子构成的能量消耗;“能耗大户”需要在脑细胞和身体细胞之间不断流转数据和指令信息,确保地球上“最精密的天然碳水化合物仪器”时刻保持合理待机状态,维持着人类只有35克 或者21克 ,甚至可能没有重量的灵魂的生存。

宏观的原子世界当中,数据和信息指挥着整个世界的运转。

现代白领的日程安排,几乎都是储存在手机或电脑上的数据,很可能提前3个月甚至一年就需要确定好某月某日在某处与某人会面;全世界的飞机场用电子显示屏幕上的信息调度着每天超过10万架的航班起降;医生们用X光机拍出的数字照片来寻找患者的病灶,并查阅以数字方式存储的病例,商讨制定医疗方案;老师们依据iPad上面的数字资料备课,查阅课程表;生产线上的工程师,向自动化的机器手臂输入一组生产加工的数据,指挥和命令它们按照数据生产产品;电商平台的数据分析算法,正在琢磨着如何向刚刚购买了纸尿裤的顾客,推销一罐奶粉……

一组组数据,就好像交响乐队指挥家的指挥棒一样,驱动着整个世界,鸣奏出和谐、优美、秩序井然的优美乐章。很难想象,一天时间里,哪怕是一分钟、一秒钟,没有数据的交换和流通,这个世界会变得多么杂乱无章?医生无法看病、手术无法进行、10万架飞机和众多乘客命悬一线……没有数据流通的世界,就好像没有灵魂的肉体一般,就好像完全停止了新陈代谢的人体一般,死寂而荒凉,毫无生机!

1996年,有人在自己的著作中写下这么一段话:

“长期以来,大家都热衷于讨论从工业时代到后工业时代或者信息时代的转变,以致一直没有注意到我们已经进入了后信息时代(Post Informa-tion Age)。信息时代,也就是计算机时代,显现了相同的经济规模,但时间和空间与经济的关联性减弱了。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能制造比特,例如,我们可以在纽约、伦敦和东京的股市之间传输比特,仿佛它们是三台近在咫尺的机床一样。”

这位叫尼古拉·尼葛洛庞帝的科学家提到的“后信息时代”,正是如今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实际上,现在的世界还没有达到他20多年前脑洞中想象的那个模样。还差得远!还有极大的进步空间。但他对原子与比特世界的描述,让一直只深信“所见为实”的人,窥探到了一个“看不见,但无处不在”的数据世界。

无论如何,我们离不开那些分分秒秒都萦绕在身边的、以极其疯狂的速度传播和计算的数据;人们在地铁上低头注视着它们、用键盘或手指输入它们、用耳朵聆听它们汇聚形成的美妙音乐。我们每一个人都与它们共生、共存,并不见得了解它们,却任由它们在无声无息中“窃取”我们的时间、精力及金钱。那些拥有数据视角的人正在用奇怪的符号和代码,书写着普通人看不懂的算法。这些艰深复杂却又神通广大的算法(有人戏称其为算计普通人的办法),创造出更快速的连接、更刺激的感官体验、更便捷的购物流程、更让人仿如身临其境的“虚拟世界”,同时还在为人们无穷无尽的想象力编绘出更广阔、更精彩的数字世界。

二、加速的数据化

为了治愈渐冻人 、严重瘫患者和脑神经受损者,一名叫米格尔·尼克莱斯利的巴西科学家,正在美国杜克大学神经工程研究中心开展真实的实验,试图实现脑机互联,下载和恢复大脑中的记忆。米格尔·尼克莱斯利不但这么做,还把很多实验过程写成一本书,向世人披露科学家在这条道路上的探索。

当然,本书并不打算过多介绍有关科技方面的内容,我只是想举例说明,数字化的深度、广度及速度都在加强,早已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已经掌握了数据思维和拥有大数据视角的高潜牛人们,他们想要塑造的未来,绝非现在大家所熟悉的手机订外卖、在线购物、看视频那么简单。就像我常常开玩笑说的那样:“传感器负责把整个世界数字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模拟世界搬运工。”高潜牛人带着他们的传感器、软件、硬件一起,试图把整个世界都数字化,并加以研究和分析,然后据此改变世界。

2017年7月,美国加德纳(Gartner)咨询公司,依照往年的惯例,推出了“2017年加德纳技术成熟度曲线”(如图2-1所示)。在曲线的前段,出现了3个新的并不起眼的新技术名词。加德纳技术曲线上有很多技术名词,包括我们耳熟能详、声名显赫的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因此,这3个新的概念和提法,显然没有人会过多地留意到。它们是:智能微尘、数字孪生、边缘计算。

图2-1 2017年加德纳技术成熟度曲线

按捺不住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我上网查阅了这3个当时看不懂的技术名词,查完之后,大吃一惊!下面,简单描述一下让我如此吃惊的原因:

1.智能微尘

所谓“智能微尘”,就是指像灰尘一样大小的传感器。它可以“躲在”任何人家里房间的地毯下、床单中、洗手间的水盆里甚至马桶里,疯狂地把一切都数字化。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随时搜集房间和房主的数据,包括温度、湿度、空气洁净程度及主人掉落的头发、皮屑甚至尿液和粪便当中所包含的对健康有影响的信息。之后,它会按照设定好的算法和逻辑,把这些信息提供给智能家居设备,比如空调、加湿器、窗帘和空气净化器以及主人的健康手环,等等。只要你愿意,还可以把这些数据直接传输给你的医生或者负责你健康情况的人工智能设备。这些设备会根据数据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节房间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以及给房主人做出健康提示。

当然,这只是智能微尘的一种应用场景。家电设备制造商也可以采用这种技术,密切关注客户家中的家电设备的工作状态,提前预测家电保修和维护服务。电商可以把智能微尘放在邮寄出去的产品中,这样,就能第一时间判断出导致商品损坏的原因,到底是粗暴的快递,还是用户家里的熊孩子。智能微尘一旦进入应用环节,人们生活数据化的程度会成千上万倍甚至是万亿倍地增加。物联网可能就以此为基础来实现。

2.数字孪生

看到“孪生”这两个字,大家脑子里会想到什么?“长得一模一样”的可爱双胞胎?没错,数字孪生也是这个意思。只不过,这个双胞胎的其中一个,不是现实中的任何事物,而是它的“双胞胎哥哥(或者妹妹)”的数字版克隆产品。

假如某天家里的一辆车出了问题,不能启动,通常我们要打电话找拖车,把车拖到附近的修车铺或者4S店去维修。如果当天修车的人比较多,或者车坏得比较严重,可能我们要花很长的时间排队,直到有经验的修理师傅腾出手来处理我们的车。可一旦有了数字孪生技术,我们就可以在家里,用传感器设备把我们的车扫描一番,生出它的“数字双胞胎”来。4S店的师傅立即可以在电脑上检测这台坏车的数字双胞胎,发现问题,甚至远程维修。

数字孪生可以让远程调控、远程医疗、远程手术、远程教学等领域内的远程操作成为现实。这样,即便是住在大山里的病患,只要家里有互联网,就可以让大城市里的名医,或者医疗人工智能来诊断病情,给出治疗方案。这样的生活真是太美好了!

3.边缘计算

这项新技术是针对大数据和云计算而来的。技术高潜牛人们对“大公司掌握大数据”这个现实已经烦透了。数据由每个人产生,其价值却被巨头互联网公司所用,普通人成为被“收割的韭菜”。于是,他们发明了边缘计算技术。当这项技术成熟时,我们就可以在自己的终端完成相应的计算,而不必上传到云数据中心。这样,我们将会得到更快、更个性、更能确保自身隐私的计算服务。这项新技术被形象地称为“雾计算”。

普通人不能在云中,但可以在雾中。让巨头们留在“云”中吧,我们在“雾”中,不被看透,这样才能保障我们的利益!

也许你现在已经知道我大吃一惊的原因了。试想一下,如果这三项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我们将直接生活在一个数字化的世界里。现实世界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被数字化,任何事物都会被进行数据分析,并按照数据的逻辑进行维护和保养。现在,整个世界的数据化程度已经让人感到无所适从了,但和未来相比,现在的数据量不过是冰山一角。尼古拉·尼葛洛庞帝20多年前大开脑洞所畅想的“数字化生存”,可能仅仅是“数据世界”刚刚拉开的大幕而已。

你不感到吃惊吗?你会拥抱这样的未来吗?

三、数据化的企业

企业也在数据化。

现在,几乎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在没有数据流产生的情况下正常经营。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都充斥着数据信息。一家企业经营效率和水平高低之间的区别,恰恰取决于各家公司针对经营数据分析能力的高低。对数据的搜集和分析能力强的公司,会轻松地在竞争中获得高效率和敏锐性,从而取得足够的优势;相反,那些让经营数据在“吃尘土、睡大觉”的企业,往往会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在我日常的咨询工作里,发现很多企业对数据的“搜集”保持着极高的执行力,但在分析这些数据时,却往往力不从心。

2015年在一家传统名牌服装企业做咨询时,我提出数据搜集和分析的重要性。公司领导特地向我展示他们专门用于保存原始数据的“数据库房”。

没错,数据库房!

这家公司专门用一间300多平方米的库房,存放经营15年来的所有数据,包括账册、材料采购单、配件采购清单、供应商清单、库存单、服装款式和对应的销售数据……这些本该被导入计算机进行分析的重要数据,现在以纸质的形态,躲在一间每年需要支付20多万元费用来维护(防虫、防潮)的库房里,吃尘土、睡大觉,没有产生任何经济价值。与此同时,这家公司正是因为2014年受到电商服装品牌的冲击,销售额被“拦腰斩断”,才着急请顾问给企业做诊断。

当然,在很多新兴行业,经营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早已实现无纸化了,更进一步,很多企业开始试图把管理工作数据化并加以分析。可能你以为我是说关键绩效指标(KPI)和目标与关键成果法(OKR)这些管理考核工具,实际上,比这些更进一步,传感器已经被应用在公司管理信息数据化的领域了。

一家位于美国波士顿的咨询企业,用一个被称为“社会测尺”的工具搜集那些关于企业运作的信息。“为了了解一家企业如何运作,本·韦伯使用了一些灰色的小盒子。这些塑料盒子和扑克牌盒子一样大,重30克,里面装满了传感器。”

“在它们的帮助下,本·韦伯能够比以前更好地量化企业的工作文化。这些小盒子每分钟最多能够提供100条有关企业雇员行为和交流的数据。同事间交谈了多久,他们相互的距离及他们在哪里聊天,本·韦伯对这些信息的记录精确到了秒。仪器也同时记录下了雇员们各自的身体姿势及他们的活跃程度,甚至他们说话时的腔调都被记录了下来,无论是愤怒、紧张还是高兴,雇员们的情绪都可以被自动计算出来。”

本·韦伯把这样得出的测量结果称为“上帝视角下我们的组织”。社会测尺揭露了各式各样存在于雇员身上的差异,把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工作能力都呈现得一清二楚,为人们匹配更合适的工作岗位。

同时,它还发现了一大批在公司各个部门中起到“顶梁柱”作用的人,由于内向的性格而一直被忽略。对他们的测量数据信息都显得极为特殊,这些人如此富有价值,却又非常容易被忽视。社会测尺发现了他们,并提示管理者赋予他们相应的影响力和组织权力。

自从2007年开始被实践以来,社会测尺由于对公司的管理起到了明显的优化作用,而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它区分了个体的特点,而不是只把管理工作针对某一批人、某一个部门。这样更有利于发现企业当中每个人的价值,获得每个人对公司的看法和价值观,为每个人匹配合适的工作。

数字化的管理手段,让管理工作由粗放型转变为颗粒度更细致的“微粒型”,因此大幅度提升了管理效果。很难被量化的企业文化、工作环境文化及大家对公司愿景的真实态度,就这样被量化了。“社会测尺”的尺寸虽然只有扑克牌盒一样大小,但还有极大的优化空间。一旦它以“智能微尘”的新面貌出现在我们身边时,一切都将被量化,一切都将更透明。管理也许就不再是一项“到最后只能凭经验取胜”的学科了,管理学也将重新被定义。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徐子沛说:“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

实际上,正因为上帝不喜欢用数据说话,所以,基督教在数据科技时代遇到了极大的信仰困境。人们似乎开始习惯数据了。你说上帝会施展某种神力,那么,他们会希望你能提供数字化的证据。如果没有这样的“证据”,你的话就会被质疑。特别是那些从一出生就接触数字设备的婴儿们,在他们眼中,数字化的世界根本就不算一种神迹,而是再平凡不过的“稀松平常”。但社会的未来必将由他们来主导,而不是我们这些正在跨越这条数字鸿沟的人;未来的思想和宗教,也将由他们来决定究竟是该抛弃还是该继承。当然,未来的商业利润来源,更将由他们的消费行为来决定。

传统观点认为,互联网的核心价值是提高了“一切运转的效率”。我却认为,除了效率的提升,互联网还带来了一个“消费者信息获得入口”的变迁。未来的消费者,很难像我们一样从原子的世界获得信息,他们的精神头和注意力都在那些数字设备上。如果一个品牌、一个公司拒绝互联网,拒绝数字化,那未来的消费者将无从获得关于它的信息,更谈不上购买它的任何产品或服务。拒绝互联网和数字化的恶果,可能比效率低下更严重。它会让一个品牌压根儿没法登场,更何谈表演?

未来,一切皆数据。在这样的世界中,最有价值的,就是那些“懂得这些数据背后逻辑的”高潜牛人,只有他们才能创造丰厚的利润,只有他们才能确保公司在数字化商业时代中的蓬勃发展。对数据化一筹莫展的官员保证不了这些,大笔的现金也保证不了这些,闹市中的几套房产,很快也不能保证你获得丰厚的利润了……

那些没有房产、没有钱、没有官员“撑腰”,却把数据玩转的公司,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值钱的公司了,不是吗?我却经常遇到对此视而不见的公司领导者。“他们就是不相信,这些事情正在发生,”理查德·S.泰德罗在自己的书中写道:

“自欺是下意识地对某种令人不快的现实做盘算:如果这事是真的,那就太可怕了,因此它不可能是真的。受它引诱的不仅有耽于梦幻的人,也有我们中最理智的人。它之所以能诱惑人,是因为它能抚慰人。它方便自我开脱,能够让我们生活在自己所想象的世界中——只要这世界还能维持得下去。”

“什么?我必须雇用一个比我还厉害的高潜牛人,而且还要确保他留下来,并且不算计我,才能让公司成功转型?”

“我必须拿出超过预算的花费,才能雇用这个穿着牛仔裤,套着套头衫的年轻人。他嘴里冒出来的净是一些我听不懂的名词。”

“我必须把原来我一个人说了算的公司,变成什么事儿都得和这一群毛头小子、黄毛丫头们讨论一番才能决定的公司?”

“我必须信任一个学历还没有我高的人,而且相信他了解互联网时代的逻辑?”

“如果这事是真的,那就太可怕了,因此它不可能是真的!” VdDntgumDXjUfLXwxZjzxGFzQpm/d24Hn2rglhrOCxizVK8EcROErPywjwYF9F+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