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招募到高潜牛人,会给公司带来怎样的即刻的进步呢?
如果有,它们是什么?
成功吸纳高潜牛人,除了会让创新者在“新趋势塑造之旅”中获得强大的帮手之外,还会给创业公司带来很多“立即见效”的收获。比如,可以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建立更系统化的工作制度,甚至会在创业融资上,获得更多的关注并尽早寻求到资金。
有高潜牛人加入某家大型公司,短期内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他会为自己所负责的部门带来很多创新主张,并能在公司批准资源投入后,实践自己的创新想法,很快为公司带来业绩的提升。对于面临生存难题的企业来说,短期收益是很重要的。公司能生存下去,才能为更长远的打算做准备。
德鲁克认为,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兼顾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很明显,团队能力的不断优化,是可以让处在任何发展阶段的公司获得上述“兼顾能力”的基础。“堆放在一起的生产资料,并不能主动产生价值高于它们的商品”,一家公司没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梯队,也就无法实现短期盈利以及长期绩效。
数字时代尤为如此。
事实证明,高潜牛人团队会更好地搜集并分析、理解工作中的反馈信息,迅速调整计划。对于任何企业来说,每个“迭代—验证—改进”的循环,都需要资本和时间的投入。如果能够通过次数尽可能少、速度尽可能快的迭代就得到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你就能在“大概率成功窗口期”内,低成本地获取成功,并建立竞争优势。这是短期内企业所要达成的最重要的目标。
那么,短期来看,高潜牛人的加入能够给企业带来何种好处呢?我总结了自己在实践中观察到的案例,发现高潜牛人可以在短期内帮助公司改善以下经营难题:
(1)提升现有效率,降低经营成本。
(2)去掉冗余项目,专注核心竞争力。
(3)制定清晰的整治“药方”,并按方配药。
超过一半的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是经营效率低下。
一家公司选择在某个行业中创业,是因为这个行业里有足够的利润。利润的获得,才能让公司存活下来。能快速扩大规模的公司,都是那些在创业期找到了丰厚利润来源的企业。但也正是因为相关行业的“生金能力”,让该行业迅速涌入很多竞争对手。他们对行业内的公司发起“攻击”的方式往往都很雷同。一方面,通过降低利润来提供低价同质化的商品;另一方面,优化自己的经营效率,降低成本。这样,才能在经营过程中积累起足够资金以满足后续发展所需。
有志于成为行业“领头羊”的大公司因为快速扩张,往往都会让企业运营的成本快速增加。一个拥有200人的公司和一家只有10个人的手工作坊,前者的运营成本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低于后者。假如大企业的经营效率并没有随着规模而增加,加上行业的技术溢出,行业内的小企业就会有巨大的机会。与此同时,小型公司比大企业更具备灵活性,能满足行业市场内的多样需求。这都会给大公司带来竞争压力。除非公司规模足够大,经营时间足够长,并已经建立了很多竞争壁垒,比如资金实力、专利保护、规模化生产能力,才能在这种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否则,就会被海量小型公司所发起的“人民战争”所湮灭。
事实上,很多大型公司都未能在一开始就意识到要提高竞争壁垒。因此,国内很多行业都处于“强者不强,弱者割据”的局面,这大大增加了竞争的压力。
我曾经参与过一家上市公司的名优茶项目,当时就被混乱的市场所困扰。仅武夷山大红袍这样一个名优茶品种的供应商,就有几百个生产厂家和成千上万家贸易商,整个行业里根本就没有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如果公司陷入这种境地中去,一旦行业利润由于竞争而迅速降低,大型公司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成本高涨、利润降低、经营效率难以提升,混乱的局面让大公司难以为继。
以前解决这类竞争问题的办法多来自企业外部。比如,大型企业可以通过贷款、在股票市场上融资、收购一些中小竞争者等方式以建立自己的优势地位。或者,公司也可以想办法对产业链进行资本整合,收购供应商和扩张销售渠道以便在竞争中获得成功。行业巨头还可以通过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为行业增加准入门槛监管。
但这种办法的有效性仅仅局限在一个“不充分竞争”的环境中。当社会资本盈余过剩,市场化越来越充分时,有资金实力、有能力进入某个行业的公司越来越多。单纯依靠外部力量来拯救企业的方式开始失效。此时,更多的公司开始着手从企业内部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优化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否则,再多的外部行动,也无法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特别是在经济运行下行周期内,企业就更需要这种“内部手术”。
加入公司的高潜牛人,可以帮助公司迅速达到内部效率提升的目的,让公司获得短期内的竞争力。很多卓越的CEO和他的团队,正是在这样的危急时刻,通过审查公司内部各个部门的运营效率,改变企业组织结构,推行裁员、部门合并、提高资金利用率等方式,来让企业摆脱困境的。这项工作只有具备学习力和思考力的高手才能胜任。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高潜牛人需要帮助公司迅速在目标市场里打开局面,获得生存能力。创业公司没有大规模的资金可以投入营销活动当中去,高潜牛人会采用商业模式创新的办法,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以不同的商业模式来“跨界打劫”,是这几年经久不衰的商业话题。特别是当新的商业模式与互联网等数据科技相结合时,让公司在经营效率和成本控制方面,展现出巨大的能力,这是很多创业公司取得成功的原因。
商业模式创新,以及执行落地,是非常复杂的工作,也是少数高潜牛人才可以胜任的。你可能并不认同这个说法,因为谁都能看到周围早就出现了很多专门培训“商业模式设计”的高中低档培训班。但反过来再想想,这么多培训机构都在培训这项能力,为什么实际中我们能见到的成功商业模式却那么少呢?以至于一个“共享单车”模式火了之后,无数个换汤不换药的“共享”商业模式爆发?
很多大型公司在发展的历程中,因为各自的情况开展了不少多元化项目。在社会整体竞争水平不高时,大型公司往往能通过多元化战略,进入各个领域开展业务,从而取得更多收入以便提高公司的优势。可一旦经济发展出现下行趋势或者各个领域内有彪悍的、专业的创业公司进入,多元化的业务模式反而变成企业的沉重负担。
此时,大型公司为保留实力,就会削减公司主营优势业务外的其他业务。
大型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商、IT设备制造商、银行业、石油业等世界500强企业云集的领域,都发生了由多元化到专业化的转变。曾经“几乎什么都做”的万科,也是因为专注于房地产的住宅类领域才获得巨大的发展的。专注产生核心竞争力,让用户能清晰地知道品牌背后所具有的底蕴。另外,专业化、细致化的分工,让更多的公司没有必要开展多元化的业务。
对于初创公司来说,很多创业团队会设计非常复杂的商业模式。这是由于初创公司往往会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开展一些能在短期内带来收入的项目。可能原先预想的主营业务并没有达到创业者预期的效果,收入不足以维持企业正常运营的支出,也可能创业公司以为在整个经营链上开展经营活动能缩减运营成本。我遇到非常多的公司一开始就在很长的经营链条上开展自己的创业项目。他们会从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开展业务。实际上,这种做法不但不能降低成本,反而会因为把有限的力量分散在过多的环节而让企业遇到极大的困难。
上述情况发生时,公司就需要高潜牛人的加入,来帮助团队梳理业务思路,去除冗余的、不产生价值的部分,集中精力在价值最大的业务上投入资源和时间。只有这样,公司才能获得自己优势领域内的强大竞争力。特别是在分工精细化的情况下,社会配套资源让一家公司自给自足地完成所需全部工作的必要性迅速降低。
具有学习力和思考力的高潜牛人,能够从复杂纷乱的公司业务当中,找出最具有核心价值的部分,从而把企业塑造成一家极具竞争力的公司。比如,在德国的一些中小企业,因为自己的极端专注力而获得了“隐性冠军”之称。
德国370万家企业中,隐藏着一批极具核心竞争力的中小型企业。它们的产品品质精良,具有说一不二的定价权,在全球某一领域占有最高的市场占有率,是该细分领域的王者。关键是还不愁客户,几十甚至上百年稳定运营,是非常健康而优质的企业。
这些成功的中小型企业大都走专业化路线,一般只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然后把产品质量做到极致。
例如,位于柏林的Kryolan公司,专为戏剧电影业提供专业化妆用品,德国市场占有率达95%;
豪尼公司是世界卷烟机械的领袖,是唯一一家能够提供全套卷烟生产系统的企业,在高速卷烟机械市场上拥有90%的份额;
杰里茨公司专门制作舞台背景,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大型舞台用遮光布的生产商,其市场占有率是100%;
伍尔特公司尽管只生产螺丝、螺母等连接件产品,却被应用到上至太空卫星下至儿童玩具,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行业领域,年销售额达到70多亿欧元。
上述优秀公司的核心发展动力都来源于自身狭小专业领域中。他们瞄准一个细分市场,从而网罗住该领域的“天下英才”,持久创造价值,因此获得了整个细分行业里的精英和占有几乎所有的市场份额。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在每个阶段都会遇到问题。就像一个人从婴儿到耄耋老人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和困扰。高潜牛人加入公司后,不但可以帮助企业渡过眼下的难关,还能够为公司发展制定优化方案,尽可能地保证未来出现问题的环节越来越少。
当公司里所有的人都对目前状况一筹莫展的时候,强大外援的进入,可能会带来超出想象的变化。
在咨询工作生涯中,我不止一次地遇到过“公司濒临倒闭时,高潜牛人出现来扭转乾坤”的事情。印象最深刻的是广州一家从事LED照明灯具生产的企业。这家公司曾经半年发不出工资,最后却因为两位高潜牛人的加盟,重新获得活力。这两位高潜牛人,一位擅长融资,另一位擅长市场营销和商业模式。前者为公司找到了一笔周转资金,后者给企业指明了做外贸订单的市场方向。
短短一年后,公司的年销售额就超过10亿元,成为广州地区节能照明行业里首屈一指的公司。两位高潜牛人的加入,不但为公司扭转颓势开出了“药方”,还为企业“煎药治病”,最终,让公司渡过难关。
当然,并非每家公司都能如此幸运,也不是每位创始人都能在急需时,可以立即找到有实力的高潜牛人。一些能在关键时刻找到高手的公司,无疑是幸运的。但更多的公司,特别是那些深知人才价值的公司,往往会早做打算提前布局,而不是非要等公司沦落到“千难万难”的境地,才想起来人才价值。
多数平庸企业的做法,正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高潜牛人的价值,也只有在这种力挽狂澜的事例中,才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佩服。这是缺乏远见造成的状况。相比于经常游走在失败的边缘,期待一次次被“力挽狂澜”,你应该更希望自己的公司能一直平稳持续地创造价值,哪怕它仅仅是一家做螺丝、螺母的公司。
想要取得创造价值的能力并保证公司能有持续的发展动力,我们还要依靠高潜牛人的支持。
这一次,需要的是“高手的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