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夏天,深圳TMT新媒体产业园,一个创业项目路演活动正在紧张地进行着。活动的规格很高,项目来源于国内知名的科技创业媒体——36氪 。这家刚刚获得了阿里巴巴集团战略投资的科技媒体公司,新增了“创业孵化平台”业务,发展势头正猛。因此,路演活动吸引了很多风险投资领域的知名公司参与。
作为项目评委嘉宾之一,我应邀出席这次投融资对接的项目路演活动。主办方要求我从商业模式的角度给创业项目打分,为投资人提供参考意见。单个项目的路演时间很短,只有15分钟。为此,在会议开始之前,36氪提供了关于那天参加路演的项目资料,希望我可以事先浏览一下。
我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创业项目介绍:两位90后的联合创始人,希望可以用一款他们自己设计和研发的APP,为大城市白领父母们提供“接送、看护孩子”的服务。我是数据控,从创业者提供的资料来看,他们做了详尽的市场数据分析,证明这个项目的市场前景很大。同时,因为本身是一个10岁小女孩儿的父亲,繁忙的工作和接送女儿上下学之间的矛盾,是像我这样的家长们的“痛点”。如果这个项目靠谱,那么一定有很多人下载和使用这款APP,成为他们的忠实客户。
从表面上看,这个创业主张或许是一个好想法:原因是项目规划满足了目标市场人群的刚需。但是不是做到这些,就可以成功呢?它算不算一个可以让创业者和投资人“发大财”的机会呢?事实上,“一个好想法”和具有可执行性的商机之间,往往有一条“波浪宽”的大河。创业者如果过不了这条河,那这个想法就仅仅是一个想法而已,不能商业化;如果创业者已经想清楚了如何“过河”,或者他们能够让投资人相信团队有“过河的能力”,那这将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业项目。
对于这个“接送、看护孩子”的项目,我只有两个问题,只要该项目的创业者能给出正确的回答,我会立即把他们推荐给投资人:
第一,如何预防别有用心的人,成为提供接送和看护孩子的服务人员?
第二,如果出现了意外,谁来负责任,怎么负责任?
遗憾的是,在路演时,这个创业团队并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两个问题。更让大家担忧的是,他们好像根本就没有思考过这两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最后,我问他们,创始人团队中,哪一位现在已经身为父母了?对方CEO回答说:没有。他们是90后,还没有要孩子,要以事业为重。
当时,他们已经在这个项目上,花掉了创始人一起凑出的120万元创业资金,希望公司能够有新的投资人关注。但在那一天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实质问题”的疏忽,使他们没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其实,这两个问题是有“正确答案”的。令人惋惜的是,创业者在一开始策划项目时,并没有意识到项目的缺陷。他们本来有机会将问题抛回来,向在座的人询问答案,却因为“要确保自己的构思是完美的”,而放弃了这次学习机会。因此,从他们的身上,投资人没有看到“过河”的能力,以及未来可以“过河”的潜力。大家在沉默中,放弃了这一本来可以很有前景的创业项目。
这个团队,在花掉了120万元宝贵的创业资金后,仍没有能够全面地考虑问题,实在让人唏嘘不已。他们太过于专注如何解决问题,但从没想过问题本身可能就是问题。项目运营的实际状况早已向他们暗示了问题所在:这款APP开发出来之后,用户寥寥无几。他们此次融资的目的,是希望可以获得做市场推广的资金。很明显,创始人把没有用户的原因,归结于“没有钱做推广”。但稍经思考,读者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没有父母会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无法回答上述两个问题的公司来照看,这才是缺乏用户的关键。祝他们在未来能够尽快找到问题所在,更快地成长。
通过讲述这个案例,我想告诫创业者:一个好的创业想法,不是因为仅仅符合了某种“刚需”就可以立即付诸执行的。符合刚需,是好项目的必要条件,但并不充分。除了满足刚需之外,创业者们还需要仔细考虑,落实这个商业计划会遇到什么困难,以及如何解决这些潜在的困难?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之后,再开始行动,才会大大增加胜算。因此,我们建议读者:不管你是想要引领一次变革,还是想要开创一个公司,在没有找到真正的好想法之前,先不要轻举妄动。否则,就会因为过早地消耗掉得来不易的资源,而草草以失败收场。另外,你可能需要深刻地意识到,并不是每一次失败都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那么,究竟一个好想法要具备什么条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