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资治通鉴》的编撰

《宋史·司马光传》里面记载过司马光两个童年故事,除了妇孺皆知的“司马光砸缸”之外,还有一个不太受人注意的故事。然而正是这个不为一般人重视的童年故事,和司马光的终身成就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司马光六岁就学,七岁开始就迷恋上了《左传》这部书,“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与幼年嗜读《左传》,应该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从《资治通鉴》的体裁选择和时代断限上,都能得到佐证。首先,在体裁上,《资治通鉴》选择的是和《左传》一致的编年体;其次,在断限上,《资治通鉴》始于“三家分晋”,是接着《左传》往下写的。

《左传》叙事结束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知伯荀瑶帅晋师伐郑,及悼公十四年(前454年)晋国赵、魏、韩三家灭知伯。关于三家灭知伯,《左传》只简单地交代了下结果,并未就整个过程展开具体叙述。《资治通鉴》开篇第一句话:“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是“三家分晋”的正式完成,发生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403年。司马光根据书中的纪年标识,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这部书囊括了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结束于公元959年,陈桥兵变的前一年)。后人一般也沿用这一说法。事实上,从叙事角度看,《资治通鉴》涵盖的历史跨度,并不止1362年。司马光把“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放在全书第一句,是为了突出批判意识(诚如胡三省所谓:“此温公书法所由始也。”详参拙著《帝王教科书》第二讲《意蕴深远的开篇》),并非《资治通鉴》叙事的起始年限。在这句话之后,司马光用倒叙手法,详细追述了三家灭知伯的全过程,体现了既接续《左传》,又弥补《左传》的特点。故《资治通鉴》真正的叙事年限应超过了1400年。

司马光很早就开始着手这部书的编撰。最初编成了《历年图》五卷,起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止于宋朝建立前,是1362年间历朝大事记,提纲挈领,并于治平元年(1064年)进呈给宋英宗。很多学者把这份《历年图》看作司马光创作《资治通鉴》的提纲。

之后不久,这项庞大的编年史写作计划,完成了前八卷内容,司马光将之命名为《通志》,于治平三年(1066年)进呈给宋英宗,内容包括从三家分晋到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宋英宗在看了之后,决定将司马光编修史籍的工作转变为官方行为,由政府出资募员,司马光领衔,来完成一部讲述“历代君臣事迹”的史书。经司马光和宋英宗沟通后,决定将这项工作放在编撰《通志》的原计划基础上进行。这是这部编年体通史成为官修书之始。很多文献都说《资治通鉴》的编撰,前后历经19年(完成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即1084年),就是把治平三年作为编修的起始年来算的。这个算法其实也不确切。如前所述,这一年只能算这部书成为官修书的开端,事实上司马光的准备工作和早期编写工作,早就开始了。

在得到宋英宗的支持之后,司马光开始挑选助手,强化编修程序。司马光将编修程序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将所有史料按年月汇集,称作“丛目”;第二步是在“丛目”基础上,将无益于治道的内容予以删削,也要对一事多说者进行辨析、提炼,称之为“长编”;第三步是在“长编”基础上删定成书。三位助手完成前两步工作,最终司马光亲自笔削定稿。

治平四年(1067年)春,司马光完成了第一批定稿。这时候宋英宗已经去世了。所以这第一批定稿进呈给了继任的宋神宗,并由司马光在经筵中为宋神宗讲解相关内容。宋神宗为这部书写了篇序言(由当时的翰林学士王珪代笔),并正式将该书赐名为《资治通鉴》,取“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意。 iTbrD6iQY/Z7tAqiDMCp11SJipCcEM4yWL6HQOLimNal/YLwL1hfjGStWEarNAt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