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对《资治通鉴》不载屈原的质疑

《资治通鉴》不载屈原事迹的质疑,在这部经典著作问世后不久就出现了,而且是来自与该书颇有渊源的刘羲仲。刘羲仲字壮舆,是司马光编集《资治通鉴》三助手之一刘恕的儿子。他曾编过一部《通鉴问疑》,记录了司马光和刘恕之间讨论《资治通鉴》编纂若干事项的对话,是后世学者了解、研究《资治通鉴》的重要参证资料。

《通鉴问疑》还有一部分是刘羲仲读《资治通鉴》产生的疑问,共八题,其第一题即讨论屈原:

汉之薛包、茅容等,旧史止附别传,《通鉴》具载事迹,不可不谓广记。而淮南王、太史公皆称屈原《离骚》与日月争光,《通鉴》乃削去屈原投汨罗、撰《离骚》等事。历代儒林、文苑、隐逸传,直十削去七八。《春秋》褒秋毫之善,《通鉴》掩日月之光。此羲仲所疑一事也。

刘羲仲把这些疑问汇编之后,向当时硕果仅存的《资治通鉴》编修元老范祖禹请教。很可惜,在现存文献中,没有留下范祖禹的正面回答。这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争辩空间。

刘羲仲这句“《通鉴》掩日月之光”,被后世很多讥议司马光的学者引用过。如清代学者蒋骥在《楚辞余论》卷下中说:“呜呼!沅湘沉流,温国乃削而不书,《春秋》褒毫发之善,《通鉴》掩日月之光,宜为刘壮舆所讥也。”李光地也有类似议论:“《通鉴》于己所不喜者,并其人削之,如屈平是也。于己所疑者,辄删去之,如《隆中对》是也。昔人评孔子作《春秋》,录毫发之善,温公作《通鉴》,掩日月之光,指屈平也。”(《榕村语录》卷二十一)李光地认为《资治通鉴》不载屈原,是司马光主观上的“不喜”。这个判断本身也很主观。

通过改写《资治通鉴》而自成一格的《资治通鉴纲目》,显然也对司马光不录屈原持异议,故在其书中作了补充交代:

初,屈平为怀王左徒,志洁行廉,明于治体,王甚任之。后以谗见疏,而眷顾不忘,作《离骚》之辞以自怨,尚冀王之一寤,而王终不寤也。其后子兰又谮之于顷襄王。王怒,迁之于江南。原遂怀石自投汨罗以死。(《资治通鉴纲目》卷一)

《资治通鉴纲目》虽出自赵师渊之手,考朱子《楚辞集注序》云:“窃尝论之,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晦庵集》卷七十六)想来这个补充也能体现朱熹的意见。托名王应麟所作的《通鉴答问》对《纲目》的这一补充大为赞赏:

或问:屈平之事《通鉴》削之。《春秋》褒秋毫之善,《通鉴》掩日月之光,昔人尝有是言,亦必有意矣。曰:《春秋》编年之法,至《通鉴》而始复。若屈平、四皓之见削,扬雄、荀彧之见取,其于《春秋》惩劝之法,若有未尽用者。此朱子《纲目》之书所为作也。太史公曰:“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余亦曰,屈平虽忠,得朱子而心益著。(《通鉴答问》卷二“屈平”条) PPYgC77v8jTgX4v8NlE7XkyDrNewu3oX6UNtyGLt5nhD+AjrxbJnJUermH0VAOt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