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从用人的角度看为什么要读《资治通鉴》

在我们的传统典籍当中,史学著作之多,可以用“汗牛充栋”这个词来形容。《四库全书》里面收录史部著作562种,没有被收进去,但是在存目里面的有1540种,加起来2102种左右。这么多史学著作,我们为什么要挑《资治通鉴》来读?或者可以反过来问,《资治通鉴》它有哪些特点是契合着我们今天人的需求的?这两个问题,也可以说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我今天打算从两个字上做文章,把这个问题讲透。这两个字,就在这书名里面:一个是“通”字,读史为什么要通?通的意义在哪里?第二,我们一直讲以史为“鉴”,那如何以史为“鉴”?把“通”和“鉴”这两个字给大家讲清楚,大家就明白这部书的意义在哪里了。

第一个问题,读史为何需要通?我们首先要知道,《资治通鉴》是一部通史。大家熟悉的“二十四史”当中,绝大多数都是断代史。什么叫做断代史呢?断代史一般是以一个王朝的兴衰为叙述范围。《汉书》就是讲西汉的,《后汉书》是讲东汉的,《三国志》就是讲东汉末年到三国归一这段历史的,等等。在“二十四史”中也有几部通史,但为数不多,大家非常熟悉的《史记》就是通史。司马迁有一句名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意思是说,要看懂今天,就必须去梳理从古到今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背后有哪些玄机,然后方能成一家之言,所以司马迁的格局很大。在我们传统史学中,向来是以“两司马”并称的,除了司马迁之外,就是《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司马光这部书,在书名里就明确地把这个“通”字点出来了,叫《资治通鉴》。所以大家首先要明白,它不是一部断代史,不是仅仅关注一个王朝或一家一姓的兴衰,它是有视野、有格局的。

第二,我们看《资治通鉴》里面有大量的政治人物、政治事件,虽然它不局限于一个王朝,但它也是以王朝的兴替作为叙述线索的。所以它又不是专门史。所谓专门史,就是专讲某一特定领域的历史,如思想史、经济史、文化史、军事史,以及现在很流行的妇女史、医疗史,都属于专门史。所以,我们要理解《资治通鉴》的话,必须要明白它给予我们的是历史大脉络,是宏观、通透的格局和眼光。这样一种视野对于我们学习历史有什么帮助?我打算用案例比较的方法,把它讲清楚。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一开头就讨论了一个重要问题:用人以才,还是用人以德?这在历史上也是一个经常争论的问题,一直到今天大家也都还在讨论这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不善于用长时段的眼光来思考,得出的结论就有可能是片面的。这就体现出阅读通史的重要性,通史最重要的,就是能给予我们长时段的眼光,而不局限于一朝一代。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记载的系年最早的一件事情,就是所谓“三家灭智伯”事件,它是后来“三家分晋”的前提。从春秋到战国的过渡,很多历史学家是用一个标志性历史事件来区分的,即“三家分晋”。春秋时期的大国晋国,被三个大家族赵氏、韩氏、魏氏给瓜分掉了。所以在战国七雄当中出现了魏、赵、韩三个新国家,而春秋五霸中的晋国不见了。这是春秋向战国过渡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们经常笼统地讲,《资治通鉴》是起于春秋战国之际。

但“三家分晋”有一个前提,因为在早些时期,韩、赵、魏三家并不是当时晋国最强大的家族,比他们更强大的是智氏家族。问题是智氏家族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选择了一个非常有才华、能力非常强,但品德非常糟糕,为人处世毫无底线的这么一个继承人,这个人叫荀瑶,就是后来的智襄子。智襄子继位以后,运用他手里能够掌握的资源,不停地欺压别人,最后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把智氏家族给灭了。在讲述完这件事之后,司马光发表了一段非常著名的评论,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才德论”。其中,司马光就提出了是用人以才还是用人以德的问题。司马光根据智伯的教训得出了一个结论,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对于一个具备品德的人来说,拥有才华就更好了。因为才华能帮你把事做得更好。此所谓“才者,德之资也”。而对于一个有才的人来说,兼备品德同样非常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才华这东西它是没有方向性的,它固然能帮助你把事情给做好,但缺乏品德驾驭的时候,用它去做坏事,也能做得更为极致。所以必须用品德来驾驭才华,以确保才华用在正道上,这就是所谓“德者,才之帅也”。所以才和德两者缺一不可。但事实上要人人都德才兼备,也是很困难的。很难随时随地发现一个德才兼备的人,这是现实状态。

接下来,司马光的评论也从理想状态进入了现实模式,万一你要碰不到这种才德兼备的,该怎么选择,怎么用人?而且司马光给设置了一个极端情景:假设你只有两种人可以选择,要么是小人,要么是愚人,你怎么选?小人是指有才无德的人,而愚人则是无才无德。很多人可能会想,小人和愚人,既然同样是无德,那至少选一个有才的吧。所以,多数人的结论可能会是选小人。司马光说,这么选就错啦,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选一个的话,宁可选愚人,不要选小人。为什么?因为选小人的话,不是你制他,是他制你。选愚人的话,虽然你没有得到你想要的,至少你还能够制得住他。所以司马光说:“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司马光这个观点和我们现在的主流观念格格不入。为什么呢?因为长期以来,我们这个社会的基调是要强调发展,发展就必须要有人才,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在比较片面地强调才能对于发展的重要性。这几十年,对于精神文明的建设,成绩的确不够理想,这也是毋庸讳言的。

另外一个问题是,很多懂历史、熟悉历史故事的朋友,马上会提出一个反面案例,就是曹操的“唯才是举”。曹操的成功,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去解析,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唯才是举。只要是人才,就能用,不论有没有品德。因此曹操阵营的人才的确比其他阵营的人才占优势得多。有朋友就会觉得,这不是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司马光的“才德论”太迂腐了吗?身处在这曹操这个时代,如果用司马光这套理念来作指导,那岂不是只能等待失败的命运吗?所以无论是从现实还是从历史的角度,很多人可能都会对司马光的“才德论”提出质疑。

曹操在求贤令中说:“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当然我们从历史的效果来看的话,毋庸置疑,求贤令它是有正面效果的,是曹操成功的重要基础。但这就能说明司马光的“才德论”错了吗?下面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McmBqPNeTz2F1RRVQBCRF8uuXePoZgPVryT9nqB26GhZQSr4u1oOyURurOcggkN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