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始于每一个人的观念

再好的文章,能被牢牢记住,往往是因为文中的若干细节。多年前,读杨振宁先生的回忆散文《父亲与我》,被一个细节深深吸引——1949年后,杨先生的父母留在大陆。五六十年代,杨先生的父母曾几次奉命到美国做儿子的工作。在最后一次的会面中,杨先生的父亲深情地“排比”道:“新中国使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从前不会做一根针,今天可以制造汽车和飞机。从前常常有水灾旱灾,动辄死去几百万人,今天完全没有了。从前文盲遍野,今天至少城市里面所有小孩都能上学。从前……今天……”杨先生的母亲一直沉默不语,此刻忍不住插话了:“你也不要专讲这些。我摸黑起来去买豆腐,站排站了三个钟头,还只能买到两块不整齐的,有什么好?”

杨先生的父母虽朝夕相处,但“觉悟”之高低却有天壤之别。在那个狂热的年代,觉悟再高,如若天天让肚子瘪着,就是两块不整齐的豆腐迟早也会成为“最高的神” (米沃什语) 。因为无论古今,无论中外,“吃饱饭,过好日子”这一朴素的观念早已积淀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杨先生的父母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差别如此之大,其背后隐含了观念的又一个特征:主体性。任何观念的存在,皆无法把作为接受主体的人搁一边。人之不在,则任何观念都是浮云,正如古语所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观念如镜,人的身影从她那里消失之日,即人从这个世界消失之日。但人从来都不是完全被动地为观念所支配,而是经由观念,主动地进行自我塑造,所以,哪怕像杨先生父母那样天天在同一个桌子上吃饭的夫妻,被当时社会普遍流行之观念所塑造的程度也完全不同。

人是观念的作品,也是情感的动物,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多的时候,人的情感总是由观念左右,甚至塑造。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让我们养成了先入为主看问题的习惯,当我们理应如此的假定受到质疑、挑战时,心理上自会滋生受挫之情感。世间的诸多论争,往往先是观念的较量,后因情感的发酵,而陷入你死我活的情绪化谩骂,乃至人身殊斗。要改变一个人的观念,最好的办法是不要急着跟他讲道理,而是反过来,先从情感上打动他,让他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松动,这个规律,孟子早就为我们概括好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行文至此,我的头脑中不由浮现起陈之藩先生散文《熊》中的一处细节:陈先生小时候放暑假,父亲就让他背唐诗,若背不过来,父亲就怒目相斥,甚至拳脚相加,一顿大打。一个暑假,几乎天天如此,而个个暑假又是如此,所以陈先生说这不只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痛苦。直到有一天祖母向全家闲谈时,讲了一个东北人熊的故事,彻底改变了父亲的教育方式。祖母说,熊最爱吃蜜,而野蜂的蜜,多是藏在树窟窿里。大熊白天先到森林里寻找大树窟窿,一尝,是甜的,便断定是蜜,然后回“家”把小熊一个个运来,让小熊吃。待小熊吃饱,再一个个运回去。小熊吃蜜时,大熊四处张望,保卫小熊。若有人靠近,大熊会打死、咬死或压死来人。东北的农夫想出一个主意,把藏在大树窟窿里的蜜挖走,换上大粪。大熊再带小熊来吃,小熊一尝,即不吃。大熊就打小熊,强迫他吃;小熊还是不吃,大熊气急败坏,大打出手,直到把小熊拍死、扯烂。等到把小熊一个个扯烂后,大熊自己一尝,不是蜜。大熊坐下来,把小熊们的尸骨往一处堆砌,好像重新堆砌在一起,小熊还会活过来。这时候,大熊的哭声响彻整个森林。陈先生说,父亲听完了这个故事并没有说什么,但此后他再也没有因背不出唐诗而挨打了。

可以想象,祖母所讲的故事在陈先生父亲的心灵上掀起了巨大的风暴,让他没有办法一只脚紧紧地踩在固有观念的油门上。在情感的润滑下,陈先生父亲固有的观念松动了,往新的方向又大大“前进”了:许多我们认为好的东西,可能事实上并非如此;哪怕真的是好的东西,它不被接受,其背后可能有微妙而复杂的因素,我们首先应反躬自省的是,自己传递的方式是否出现了问题。

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 (弗洛姆语) ,学校从来不是仅仅用来传授知识的冷冰冰的地方,教师的工作也不单是智识工作,更是情感工作,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常常语重心长地对教师“灌输”这样的观念:“你不是教物理,而是教人学物理。”

今天,许多环绕在所谓“好教师”头上的光环,尽是一些干瘪瘪的“外在标准”(量化指标)点燃的,丝毫不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观念之踪影。苏氏“教人”的观念可转化为衡量好教师的一个“内在标准”。最后,我以女儿两个舞蹈老师在教学上的一些做法,作为苏氏“教人”的观念鲜活的注脚。

女儿的学校每周开设两节舞蹈课。女儿读二、三年级时,我们常常会问她,舞蹈课学了什么,能不能展示一下,让我们一饱眼福。每次,女儿皆恹恹然,懒得搭理我们。从四年级开始,女儿每次上完舞蹈课回家,都会兴奋地告诉我们,今天舞蹈课又学了什么,说着说着,就翩翩起舞起来。女儿二、三年级时,舞蹈老师C老师是音乐学院舞蹈专业毕业的高材生,专业水平顶呱呱,教学课多次获得省市的各类奖项和荣誉。现在的舞蹈老师W老师呢,原是师范毕业,因为兴趣,选修了舞蹈,毕业后一直教舞蹈课。我好奇极了,为什么专业水平那么高的C老师,女儿反而不喜欢呢。我多次和女儿聊她们的舞蹈课,聊她们的老师。有一次,她告诉我,大多数同学都不喜欢上C老师的课,因为她太凶了(经多方证实,女儿的说法并无夸张)。女儿举了许多例子,其中一个细节,深深刻入我的脑海:舞蹈课是在专门的舞蹈教室上的,学生要自带舞蹈鞋,进舞蹈教室时换上。上C老师的课时,凡是忘记带舞蹈鞋的同学,一律不许进教室,要么在门口旁观一节课,要么在走廊里面壁思过。C老师虽如此严厉,但上她的课,总是有同学忘记了带鞋。上W老师的课,开始的时候,每节课也总有三两个同学忘了带鞋,但W老师从不生气,每次都是面带微笑,什么也没说,转身到教室后面的一个储藏间,找出大致尺码的鞋来,然后交给学生,告诉他们记得课后归还。W老师还教给学生一个方法:买两双舞蹈鞋,其中一双放在书包里,除了换洗,不要往外放,就永远不会忘带了。果真,很快就再也没有同学忘带舞蹈鞋了。女儿说,我们爱死W老师啦!一个“爱”字,无意中泄露了教育的秘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观念形塑下的不同处理方式,所激发的情感回应截然相反,可见,情感是教育中不容小觑的人性成分。 CriIZ2MGl6MS1XrzvxULv4Qyl2dpUd+vf6g+a4VRM6LaYUy5lozWzdREZvlJjDz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