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养在不同水土里的观念

前不久,与朋友L电话聊天,谈及首位华裔驻华大使骆家辉先生因家庭的原因而辞职之事。L坚称,骆家辉辞职声明里的理由一点都不成立,背后肯定有更深层次的政治考量。我笑道,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相信,因为比起有些网友所八卦的婚外情,你的“政治敏感”更不靠谱。

挂了电话,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蛮有意味的问题:为什么在中国,几乎没有人相信骆家辉辞职仅仅是为了“与家人团聚”?

对他人的解释不管不顾,动辄摆出民族主义或政治正确的姿态,成了许多人论断人与事的下意识反应。这种智识上的偷懒,我称之为“开放式封闭”,即貌似在对话,却压根没有耐心去倾听与思考。因为从不通过他人的眼睛去看世界,所以,看到的风景无不涂抹上自己“心灵的积习” (托克维尔语) 之底色。

古语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骆家辉辞职这件事情上,此话或可倒过来讲,当局者清,旁观者迷,因为“家庭优先”一直以来是骆家辉面临两难选择时奉行的准则,只不过在他这个当局者看来无比正常的一个行为,却让无数局外人觉得不可理喻,以致“谣言”四起。

剥开政治情绪、民族情感等层层外衣,不难发现,观念上的分歧,才是我们与骆家辉互相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的根本原因。

就如鱼离开水无法活一样,理解一个人的行为,一旦离开形成其某种观念的那个背景,则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正如约四百年前的西方人,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当时的一些中国男人在清人入关后,为了保全头发,居然宁愿付出生命。

所以,空间性是观念的另一个特征。一个人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那么做,不是按照理论家给定的概念或提示去选择的,而是源自他的生命深处某种神秘的力量。这种可称之为“第二本能”的生存习性,其实早已深深烙上他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个环境的烙印,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水土分泌出不同的观念。

几年前,我换了新车。春节回老家,一个刚当上某单位头儿的朋友表示羡慕之余,一本正经问我,平时加油、维护等费用能报销吗?我骄傲地答道:不能。他一下子释然了,然后得意地说,他的车虽然在档次上不如我,但所有的费用皆可报销,还可公车私用。我突然明白过来,在老家大部分人的观念里,能不能占公家的便宜,成了衡量一个人混得好不好的标准。我居住的地方与老家仅距百余公里,但这两个地方的人在用车等各种观念上却截然相反。

回过头看,骆家辉之“家庭优先”的观念,其实在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天天演绎着。到过欧美国家的人都会见到这种观念的现实版本。一到周末,这些国家几乎所有的商店都不营业,街道上行人寥寥,与中国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人都到哪儿去了呢?很简单——回家,“与家人团聚”。近日,李嘉诚在接受南方报业的独家专访中,如此评价他的大儿子李泽钜:“我年轻时不喜欢应酬。Vicor(李泽钜)不喜欢的程度比我更甚。他是好丈夫、好父亲,有空的时候都是跟家人过着正常的家庭生活。”当然,理解这个评价,我们不应脱离李泽钜从小到大所受的都是以西方文化观念为主的教育这一背景。

如果我们把骆家辉的辞职放在这样的观念背景下去考虑,也就不会觉得他的理由不过是托辞而已,反而会从他充满观念色彩的一番话中品出真诚来:“我们可以去参加很多宴会、典礼。但30年后回想,你还能记得多少。但是你总是会记得孩子的第一次音乐会,第一次钢琴演奏,游泳比赛和芭蕾舞表演。那是你永生难忘的回忆。所以我们开始制定一些规矩,‘离开孩子不准超过多少夜晚’。所以,家庭优先。”

谁都知道,中国教育之沉疴没有速效的灵丹妙药,但如果有更多的人奉行“家庭优先”的准则,则整个教育的精神之相将慢慢健康起来,因为这是固本之“疗法”。

当我们把目光锁回到观念的空间性上,并非说不同地方的观念是凝固不变,难以流动的,更不是要盲目去筑守地域性观念,并以之为精神的盾牌,画地为牢。有意思的是,古今中外,皆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所以,中国俗语有云:“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圣经》则曰:“没有先知在自己的家乡被人悦纳的。”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一个德国哲学家的思想理论能在上个世纪风靡中国的大江南北,乃至我们今天一些观念性的东西,还依稀可觅其丝缕踪影。

今天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小到有人预言它将成为“地球村”。但尽管有人大力鼓吹“全球化”,眼下的世界依然陷于无休止的争斗之中,不同国家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一争,就吵,一吵,就拉开斗个你死我活的架势,我们往往可从剑拔弩张的气氛中,嗅到隐伏于政治、利益等因素背后的观念所散发出的异味。看来,外在的科技、经济等领域的“全球化”或许可能,内在的那个观念世界之“全球化”则遥遥无期,或根本不可能。

在这样的世界背景下,重温邓小平在1983年国庆节当天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在叹服老人的远见之余,仍可获得不少教育实践上的启示。

教育要“面向世界”,要“走向世界心灵的高度” (刘再复语) ,必须抱持开放的胸襟,在差异中“求和”,在“求和”中转化,在转化中创造。具体到教师的专业发展,这几年各地皆流行“游学”,即派教师到外地或国外的学校交流学习,这种学习可带来已被生物学证实的“远交优势”,值得提倡。但我更愿喋喋不休的是,我们可“求远”,但不可“舍近”,不要囿于“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的惯性思维,而对身边的“高手”和学习资源熟视无睹。

克服与生俱来的“忌熟”之人性弱点,在“面向世界”的同时,转身面向身边的每一个人,尊重之,学习之,则无需担心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观念,会引发刻板、僵化的思维模式和单一、粗暴的行为。 5E9zPblpF/eZBVvie5Gk3hVNwL99jFRUeg3wjLLaVrsarcavTJU/ntAHZaNhFm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