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一
从观念到细节
——朱永通《教育的细节》序

周国平

朱永通君曾担任中学语文教师,后又从事教育刊物和书籍的编辑工作,本书是他在教育领域多年观察和思考的心得的一个结集。他是一个有心人,无论是到学校采访,出席论坛和活动,看稿件和报道,还是女儿的上学经历和反应,他都能从中发现生动的细节,进行深入的思考。《教育的细节》是书中一篇文章的标题,他用来做全书的书名,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关注细节正是他的教育思考的特点,也是本书的特点。

浏览本书,有三个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用它们来阐释我对本书的解读,亦引申出我自己的思考。这三个概念是观念、细节和一厘米。

“观念”是本书第一辑的主题,也蕴含在其他各辑的论述中。观念的重要性在于,它决定了人的行为的方向。哈耶克指出,哲学的影响是最大的,它用一般观念影响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又用根据一般观念对具体问题的思考影响大众。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教育更是如此,人生观决定了教育观,一个时代的教育状况背后必有一种起支配作用的基本价值取向。基于这个理由,我本人一直认为,要革除中国教育当今的诸多弊端,关键在于正本清源,澄清教育的理念。

观念并不抽象,正如第一辑标题所示,人是“活在观念里”的。这个在生活中无处不起作用的观念,不管是源自文化传统的基因、意识形态的灌输、生存环境的浸染,还是社会转型的折射,一经铸成,就如同幽灵一样深藏在无意识之中,操纵人们的行为。这就有了“细节”的重要性。如果说观念决定方向,那么,细节则体现了观念,正是从细节中可以最清楚地看到真正起作用的观念是什么。

看一所学校的教育观念是否对头,不必看校园文化是否有声有色,教育改革是否轰轰烈烈,考核指标是否名列前茅,这类表面文章有时还是反面证据,一个细节就足以让背后隐藏的丑陋暴露无遗。本书中有一个例子。在一所重点小学,校长带作者参观,一路娓娓介绍校园布置如何体现学校的教育理念。上课铃响,两个男生急匆匆迎面跑来,见到校长,一脸慌张,想躲闪而无处可躲,硬着头皮继续跑。这时校长突然铁青着脸,把两人喊住,厉声训斥。作者被校长判若两人的表现镇住了,由此想到:学生迟到是常见现象,却像试纸很快就能检测出教育行为背后的价值含金量。

的确如此。用什么态度对待学生迟到,是否尊重“差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布置作业是否用心思考让学生的学习既有效又省时,能否尽力给学生的个性差异留出空间,给不给小学生留出足够的睡眠时间,这些都是细节,却体现了教师是否爱学生,学校是否以学生为本位,教育是否立足人性,总之,体现了基本的教育理念。

这就要说到“一厘米”的概念了。德国统一前两年,驻守柏林墙的东德卫兵亨里奇射杀了一名企图翻越柏林墙出逃的青年。柏林审判时,被告律师辩称,受审人当时只是执行命令,没有选择的权利。法官的反驳十分精彩,指出即使执行命令,仍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可以选择打不准。作者把这个典故应用到教育工作上,提倡“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积少成多,以此引发更大的改变。确实,我们无能改变整体的教育体制和环境,但是任何体制和环境都取消不了个人的相对自由,而这个自由正是体现在你如何处理一个个细节上。

当然,“一厘米之变”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在一定意义上,这是教育界有良知之士在现行体制下的无奈选择。根本的改变是推翻柏林墙,让“一厘米”的主权成为不必要。倘若行政主导、功利至上的教育体制无根本改变,“一厘米之变”往往也是困难重重,坚持者会被边缘化甚至遭到逆淘汰。

作者耳闻目睹中国教育界太多的怪现状,有按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规定放学十分钟后清空校园的“减负”新政,有教学楼里布满书架、书架上摆满廉价垃圾书的著名“书香校园”,有打造“教改”神话、不到三年吸引50多万人参观、门票收入3000多万元、拉动周边第三产业获利45亿元的“品牌”乡村中学,不一而足。我读后无语。观念有正确和错误之别,而比错误观念更可怕的是虚假观念,在被歪曲的“减负”“书香”“教改”等招牌之下,中国教育舞台上在上演多少荒诞剧!而在这类剧目中,都可以看到行政机构担任的导演角色。我不得不说,现在我对中国教育的唯一期望是减少荒诞,回到常识,而这何其难也。

2015年8月15日
(作者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研究家,作家。) joZ342Qi/VhrftSlCXDF+xmd4gGInJAsk28jSZn8JG+8vdZMOZWhBc/ALb5KWJ4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