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语文课程的一种实践:知识教学

语文课程的实践包含着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实践内容,其中的任一方面都值得我们进行专门而深入的研讨。本书将在后面的章节对阅读与写作作相应的探讨,这里,仅选择语文知识教学这一内容作探讨。

新课程实施以来,就语文学科而言,最大的教训之一应该是过于淡化语文知识教学,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的严重缺失,影响面不可谓不广。一批批在经过新课程理念“洗礼”的青年语文教师走上语文教学岗位,他们的语文知识观自然会影响到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这里,我们以最近几年来在语文知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为例,对语文知识教学加以探讨,也希望能引起大家对语文知识教学的关注,若能抛砖引玉,则善莫大焉。

一、当今中学语文课堂语法知识讲授缺位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推向纵深的大背景下,在语文新课程理念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语文知识的地位?语文知识是否依然重要?语文知识的讲授应该如何进行才是正确的?这一系列问题等待着我们去思考,去回答。语法知识作为语文知识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构建语文素养大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理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角色。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它的组织和运用要依据一定的规定与准则来进行,这些规定与准则就是语法,语法缺位的语文素养是不健全的,也是不健康的。何时进行语法知识讲授?怎样进行语法知识的讲授?我们认为,在高一年级进行语法知识专题讲授是非常恰当的,因为这一阶段处于初、高中的过渡阶段,此时进行讲授,既可以为学生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作一个总结,又可以为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但是语法知识讲授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为了更好地了解语文课堂语法知识讲授的状况,我们对所任教的高一年级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表:

通过分析上表,我们可以发现,初中阶段对语法知识的讲授情况是不乐观的,与此相对应的结果是,学生语法知识基础薄弱,绝大部分同学连基本的常识如语法的概念、特点、句子成分及句子划分等都不太明确。据我们了解,此种状况不仅仅存在于一两个地方,忽视语法知识讲授的现象在整个中学语文课堂都比较严重。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结果呢?

第一,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造成了广大一线教师对语法知识重要性的误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均未直接指出语法知识的地位及教学要求。作为指导一线教师从事语文教学的最高(也应是最权威)的纲领性文件,理应对语法知识这样重要的内容提出明确的目标,作出具体的要求,但事实并非如此。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涉及语法知识的内容就非常少,这里摘引三处。一是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中第13点的内容,“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二是“写作”部分第8点,“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三是教学建议“关于阅读”部分,“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这三处内容,一方面承认了语法知识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又明确说不必进行系统的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则再次强调“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在“实施建议”中明确建议“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再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其核心内容是“课程设计思路”与“课程目标”,在这两大板块中,均未提及语法知识,更没有明确语法知识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共有五个模块,但是“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必修课程中未见语法知识的影子。选修课程共有五个系列,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似乎与语法知识有所关连,但“课程目标”一章节中对“语言文字应用”的要求也未提及语法知识,只是强调“应用”。课程标准都未提出要求,中学语文教师们忽视语法知识教学,也就情有可原了。

第二,语文教材内容安排带来的教学上的困难。语法内容安排在初中语文教材的附录里,中考不专门设题考查语法内容,中考试题中语法知识考查题的缺位必然导致初中语文课堂对语法知识的漠视。高中阶段,也只是到了高三全面复习时才安排点滴时间提提语法。语文教学上忽视语法教学,必然导致学生语法知识基础薄弱,绝大部分同学连基本的常识如语法的概念、特点、句子成分及句子划分等都不太明确。中考试题中修辞知识考查题的所占比例很小,必然导致初中语文课堂对修辞知识的漠视。高中阶段,一般的教学安排是到高三全面复习时才安排少数时间简单学学修辞。语文教学上对修辞教学不够重视,导致学生修辞知识基础薄弱,绝大部分同学只了解基本的修辞常识(如基本的术语名称),但无法深入下去,不少学生无法区分明喻、暗喻和借喻,即是例证。

第三,应试教育的思想导致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某些急功近利的错误认识。语法知识被安排在初中教材的附录里,“附录”的地位,已有某种被“冷落”的“命运”,既然是“附”在后面,那就可视为附加的(这种分析并非强词夺理),就可以“灵活处理”。初中虽然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但中考的存在是高悬于初中老师头上的一把利剑(其威力并不亚于高考),既然是考试,那就得讲成绩,“考什么就教什么”似乎成了提高考试成绩与教学质量的“灵丹妙药”。再加上现在的考试又总是那么强调对能力的考查,而能力又好像只能体现在灵活应用上,似乎记忆并不是一种能力,似乎谁命记忆类的题谁就落后多少。因此,现如今的中考试题已不再出直接考查语法知识的题,实际上,间接考查语法知识的题已是少之又少。中考试题中语法知识考查题的缺位必然导致初中语文课堂对语法知识的漠视,而对语法知识的漠视,带来的后果只能是初中学生对语言的“伪语感”与“超感觉”,理解语言不懂得从语法角度进行切入、感悟,那只能是“跟着感觉走”,走哪算哪。

第四,语法知识本身的特点也让广大师生望而生畏。作为知识性教学内容,语法容易让人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讲授语法知识,如以专题的形式进行,也比较难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无论是演绎还是归纳,沉闷的课堂气氛在所难免。另外,高校师范专业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教学过于艰深,针对性不强,也使得不少语文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自身储备不够,底气不足,难以胜任有效的语法知识讲授任务。

二、在高一年级开展语法与修辞专题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面对当今语法知识教学缺位的情况呢?

我们认为,在高一阶段以专题化的形式进行语法知识讲授是比较合理而现实的。

前文已提及,高一年级位置比较特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高一学生有了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基础,对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的特点有了更为直观更为理性的认识,语文基础更为扎实。另外,不管初中老师是否系统集中地进行过语法知识教学,高一学生都应该对语法知识有所接触,有所了解。此时进行语法知识讲授,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了,他们更易于接受,教学效果较之初中会更好。

专题化讲授,有利于形成系统化、系列化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汉语语法(包括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及知识,可以使语法知识在学生的知识储备中明确化、清晰化,最终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语法与修辞知识专题化的建构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

一是注重基础知识讲授。讲授注重基础性,力求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

二是注重实际应用。知识讲授,掌握知识不是最终目标,知识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其价值,也才能真正为我们所拥有。进行语法知识专题讲授,要注重联系实际,如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试题等结合起来进行讲授,强调让学生在应用过程中掌握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一)语法专题教学的实践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语文语法教学的目标不是要让学生成为语法专家,而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语法知识,并立足运用,将语法知识运用到文本学习与考试解题中去。

因此,我们确定了语法专题教学的内容:着重进行基础知识讲授。包括:语素及词的知识,重点是实词、虚词的概念、范围及各种词的语法特点及功能,如名词及名词性短语可以充当句子的何种成分,在表义上有什么特点;词组及短语的知识,重点是它们类型上的区分及语法功用的讲授;句子成分及句子的知识,重点是六种句子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分别是由什么特点及性质的词或短语充当,如何划分句子成分,句子主干及枝叶的知识;单句和复句及句群的知识,重点是单句与复句的区别(只有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为单句,有两个及两个以上主谓结构的句子为复句),复句类型的判断(着重分析关联词及句义表达),以及句群的类型知识;等等。古代汉语语法讲授着重讲清虚词及句义关系。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确定的总原则是: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归纳为主、演绎为辅。我们认为,语法教学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是感性—理性—感性。我们结合生活中生动有趣的语言现象,激发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并引入文本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例子,同时,结合试题,增强实用性。

我们用大约两周的课时完成了语法知识教学。整体按语法单位由小到大的顺序安排,即语素→词→短语→句子→单复句。先把六种句子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分别是由什么特点及性质的词或短语充当的这一知识讲清楚,并将其与词性的知识联系起来。具体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则遵循知识教学课型的规律:从感性到理性,用理性来解决感性的问题,以归纳为主。

我们认为语文语法知识的学习,一定要放在具体的感性材料中进行相应训练,如虚词词性放在高考文言虚词题及病句题中,句子成分划分放在高考长短句变换中,等等。因此,我们设计了语法专题练习,加以强化。专题练习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配合,如词性练习、短语练习、病句专题练习、语言知识运用专题练习,等等。

(二)修辞专题教学的实践

与语法知识教学情况类似,修辞教学的目标不是要让学生成为修辞学专家,而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修辞内容,并立足运用,将修辞知识运用到文本学习与考试解题中去。

我们确定了修辞知识教学内容:着重进行基础知识讲授。以语文《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八种修辞方法为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修辞方法的名称、特点、辨别、作用、表达效果、运用等内容。《考试说明》对本能力点的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E。具体表述为:(1)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2)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考试大纲》明确规定这一考点隶属于“表达应用”,就是不考查名词术语,而是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检验考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考试大纲》新增加了“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所谓“准确”,是指表达的内容要符合要求,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谓“鲜明”,是指表达的主题分明而确定,一点也不含糊;所谓“生动”,是指语言表达要具体或富有文采,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所谓“简明”,是指没有赘余的语句,语言没有歧义;所谓“连贯”,指的是能够调整语句之间的顺序,注意前后照应和衔接;所谓“得体”,指的是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简明、连贯、得体”是最基本的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而“准确、鲜明、生动”是更高一级的能力要求。

进行修辞知识专题讲授的教学策略与语法知识专题的教学策略基本一致,即注重联系实际,如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试题等结合起来进行讲授,强调在应用过程中掌握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进行修辞知识专题讲授的教学总原则与语法知识专题的教学总原则基本一致,依然需要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归纳为主、演绎为辅。应当遵循“感性—理性—感性”的基本规律,结合生活中生动有趣的语言现象,激发学生学习修辞的兴趣;引入文本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例子;结合试题,增强实用性。

我们特别强调引导学生体会揣摩修辞的作用,注重修辞的实际运用。少讲宽泛纯粹的辞格知识,多讲运用辞格传情达意的妙处。不必讲得太多太细,多讲运用修辞的巧妙恰当及其对增强作品可读性的影响,并让学生多练习。指导学生多运用修辞进行句式的选用、仿用、变换和造句等练习,使其提高正确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述的能力。修辞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特定语境中的语言能力,也就是在特定语境中说写恰当的话语能力。教师可结合或设置生活情境来训练学生将修辞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我们用了大约两周的课时完成修辞知识专题教学。整体上按一定的顺序安排,一种一种加以落实。具体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则遵循知识教学课型的规律:从感性到理性,用理性来解决感性的问题,以归纳为主。

语文修辞知识的学习,一定要放在具体的感性材料中进行相应训练。我们选择修辞专题练习,加以强化。可以结合高考语文试题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讲解。高考对修辞这一考点的考查体现了重能力、重运用、重综合的总趋势,已从修辞概念的机械记忆转变为注重学生对修辞概念的理解,对常见修辞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具体题型有以下几种。在语言表达中考查,如仿写句式、拟写对联、根据具体语境运用修辞手法写句子或一段话、拓写句子、根据图画或图形展开联想运用修辞手法写一段话等等。在诗歌鉴赏中考查学生对修辞概念的理解,诗歌鉴赏中,一般涉及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辨析及其作用的理解。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方法和抒情方式。在现代文阅读中考查对修辞的理解及运用,现代文阅读要求考生能“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和行文结构等。其中对修辞方法的考查方式主要是要求考生能准确理解修辞方法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这种题型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在写作中考查学生对修辞的运用。

(三)几点思考

1.《语文课程标准》应重新明确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的地位。客观地说,造成当今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地位缺失,《语文课程标准》难辞其咎。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真切地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尽快对施行了十几年的《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修订(老实说,作为新生事物的《语文课程标准》施行如此之长的时间而未修订,本身就是不太合乎常理的)。在修订过程中,广泛听取有关专家、广大中学一线语文教师的意见和建议,重新树立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的“正面形象”,让语文知识回归到它原本应有的位置,从而最大可能地发挥《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

2.广大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思考语文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正确认识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的作用和地位。诚然,理论研究可以不是中学一线教师的专长,但无论如何,语文教师对语文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应有基本的认识,这样的要求不算过高、过分。毫无疑问,语文知识的缺位必然会影响到学生语文能力的建构。虽说《语文课程标准》难辞其咎,但广大一线语文教师自身对语文知识教学的放弃、不作为,也是客观存在的。面对纷繁的理论和各种学说,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有自己的眼光和定力,按规律办事,任何时候尽可能减少错误。我们坚持在高一年级开展语法和修辞专题教学,就是要实践我们对语文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我们在此提出这个问题,也正是期待着借此能够对匡正当今中学语文教学一线忽略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教学的现状有那么一点点作用,尽管我们的实践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3.师范类高校中文专业要紧扣中学语文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等方面为中学语文知识教学多培养合格的人才。高校师范类中文专业培养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将成为中学语文教师,近几年的现状是,刚大学毕业的语文教师竟然不知道中学语文语法和修辞教学应教些什么,更不用说怎么教了(当然,即使教了几年的中学语文教师也未必都知道)。大学所学与中学所教要尽可能地多些衔接,这应该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范专业的教学质量。我们希望尽快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状,让师范中文专业的毕业生能尽快地适应中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成为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新生力量。

4.谁来承担建构中学语文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体系的重任?在两届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的内容和深度问题。虽然我们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包括高校中文专业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以及《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等),但作为中学语文所需的语法、修辞知识究竟包含哪些具体的内容,对知识应该教到怎样的程度才是合适的,我们一时难以找到理论支撑。前文所列的语法和修辞教学内容,我们只是依据现有的资料和语文《考试大纲》来确定的,我们制定的语法和修辞专题练习,大都是从高考试题中选择出来的,在高一年级就训练高考试题,无论是难度还是适宜度,我们都心存疑问,但我们也别无选择。因此,作为一线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理论专家和语文教师,对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精力,尽快建构起科学、合理的中学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体系,好让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有理可依、有章可循。

【附】

语文语法专题教学说课稿

一、关于语文语法的认识问题

1.说《课程标准》相关情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均未直接提出语法知识的地位及教学要求。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造成了广大一线教师对语法知识重要性的误解。

2.说教学一线情况

语法内容安排在初中语文教材的附录里,中考不专门设题考查语法内容,中考试题中语法知识考查题的缺位必然导致初中语文课堂对语法知识的漠视。高中阶段,也只是到了高三全面复习时才安排点滴时间提及语法。

3.说学生情况

语文教学上忽视语法教学,必然导致学生语法知识基础薄弱,绝大部分学生连基本的常识如语法的概念、特点、句子成分及句子划分等都不太明确。

二、关于语文语法的教学内容问题

1.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语文语法教学的目标不是要让学生成为语法专家,而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语法知识,并立足运用,将语法知识运用到文本学习与考试解题中去。

2.说教学内容

着重进行基础知识讲授。包括:语素及词的知识,重点是实词、虚词的概念、范围及各种词的语法特点及功能,如名词及名词性短语可以充当句子的何种成分,在表义上有什么特点;词组及短语的知识,重点是它们类型上的区分及语法功用的讲授;句子成分及句子的知识,重点是六种句子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分别是由什么特点及性质的词或短语充当,如何划分句子成分,句子主干及枝叶的知识;单句和复句及句群的知识,重点是单句与复句的区别(只有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为单句,有两个及两个以上主谓结构的句子为复句),复句类型的判断(着重分析关联词及句义表达),以及句群的类型知识,等等。古代汉语语法讲授着重讲清虚词及句义关系。

三、关于语文语法的教学设计问题

1.说教学策略

建议采取专题化讲授的形式,这有利于形成系统化、系列化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汉语语法(包括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及知识,可以在学生的知识储备中明确化、清晰化,最终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知识讲授,掌握知识不是最终目标,知识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其价值,也才能真正为我们所拥有。进行语法知识专题讲授,要注重联系实际,如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试题等结合起来进行讲授,强调让学生在应用过程中掌握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2.说教学方法

(1)总原则: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归纳为主、演绎为辅。

(2)语法教学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感性—理性—感性。

(3)结合生活中生动有趣的语言现象,激发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

(4)引入文本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例子。

(5)结合试题,增强实用性。

3.说教学过程

(1)教学时间安排:用大约两周的课时完成。

(2)整体按语法单位由小到大的顺序安排,即语素→词→短语→句子→单复句。

(3)建议先把六种句子成分(主、谓、宾、定、状、补)分别是由什么特点及性质的词或短语充当的这一知识讲解清楚,并将其与词性的知识联系起来。

(4)一堂课的教学过程要遵循知识教学课型的规律:从感性到理性,用理性来解决感性的问题,以归纳为主。

(5)整个专题的教学过程,参照上述语法单位由小到大的顺序。

4.说训练

语文语法知识的学习,一定要放在具体的感性材料中进行相应训练,如虚词词性放在高考文言虚词题及病句题中,句子成分划分放在高考长短句变换中,等等。

选择语法专题练习,加以强化。

语文修辞专题教学说课稿

一、关于语文修辞的认识问题

1.说《课程标准》相关情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均未直接提出修辞知识的地位及教学要求。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造成了广大一线教师对修辞知识重要性的误解。

2.说教学一线情况

中考试题中修辞知识考查题的所占比例很小,必然导致初中语文课堂对修辞知识的漠视。高中阶段,一般的教学安排是到高三全面复习时才安排少数时间简单学学修辞。

3.说学生情况

语文教学上对修辞教学不够重视,导致学生修辞知识基础薄弱,绝大部分同学只了解基本的修辞常识(如基本的术语名称),但无法深入下去,不少学生无法区分明喻、暗喻和借喻,即是例证。

二、关于语文修辞的教学内容问题

1.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语文修辞教学的目标不是要让学生成为修辞学专家,而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修辞知识,并立足运用,将修辞知识运用到文本学习与考试解题中去。

2.说教学内容

着重进行基础知识讲授。以语文《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八种修辞方法为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修辞方法的名称、特点、辨别、作用、表达效果、运用等。《考试说明》对本能力点的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E。具体表述为:(1)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2)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考试大纲》明确规定这一考点隶属于“表达应用”,就是不考查名词术语,而是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检验考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考试大纲》新增加了“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所谓“准确”,是指表达的内容要符合要求,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谓“鲜明”,是指表达的主题分明而确定,一点也不含糊;所谓“生动”,是指语言表达要具体或富有文采,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所谓“简明”,是指没有赘余的语句,语言没有歧义;所谓“连贯”,指的是能够调整语句之间的顺序,注意前后照应和衔接;所谓“得体”,指的是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简明、连贯、得体”是最基本的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而“准确、鲜明、生动”是更高一级的能力要求。

三、关于语文修辞的教学设计问题

1.说教学策略

建议采取专题化讲授的形式,这有利于形成系统化、系列化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汉语修辞(包括古代汉语修辞与现代汉语修辞)的特点及知识,可以使修辞知识在学生的知识储备中明确化、清晰化,最终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知识讲授,掌握知识不是最终目标,知识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其价值,也才能真正为我们所拥有。进行修辞知识专题讲授,要注重联系实际,如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试题等结合起来进行,强调让学生在应用过程中掌握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2.说教学方法

(1)总原则: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归纳为主、演绎为辅。

(2)修辞教学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感性—理性—感性。

(3)结合生活中生动有趣的语言现象,激发学生学习修辞的兴趣。

(4)引入文本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例子。

(5)结合试题,增强实用性。

(6)体会揣摩修辞的作用,注重修辞的实际运用。少讲宽泛纯粹的辞格知识,多讲运用辞格传情达意的妙处。不必讲得太多太细,多讲运用修辞的巧妙恰当及其对增强作品可读性的影响,多训练。

(7)多运用修辞进行句式的选用、仿用、变换和造句等练习,提高正确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述的能力。修辞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特定语境中的语言能力,也就是在特定语境中说写恰当的话语能力。

(8)结合或设置生活情境训练学生将修辞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3.说教学过程

(1)教学时间安排:用大约两周的课时完成。

(2)整体按一定的顺序安排,一种一种加以落实。

(3)一堂课的教学过程要遵循知识教学课型的规律:从感性到理性,用理性来解决感性的问题,以归纳为主。

4.说训练

语文修辞知识的学习,一定要放在具体的感性材料中进行相应训练。

选择修辞专题练习,加以强化。

可以结合高考语文试题开展具体教学活动。高考对修辞这一考点的考查体现了重能力、重运用、重综合的总趋势,已从修辞概念的机械记忆转变为注重学生对修辞概念的理解,对常见修辞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具体题型有:

(1)在语言表达中考查。如仿写句式、拟写对联、根据具体语境运用修辞手法写句子或一段话、拓写句子、根据图画或图形展开联想运用修辞手法写一段话等等。

(2)在诗歌鉴赏中考查对修辞概念的理解。诗歌鉴赏中,一般涉及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辨析及其作用的理解。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方法和抒情方式。

(3)在现代文阅读中考查对修辞的理解及运用。现代文阅读要求考生能“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和行文结构等,其中对修辞方法的考查方式主要是要求考生能准确理解修辞方法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这种题型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做这类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回答它的表达作用。

(4)在写作中考查对修辞的运用。

三、语文知识开发的实践与思考——以开发高考鉴赏表现手法所需知识为例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知识的地位正在逐渐恢复,语文知识教学也正受到越来越多语文有识之士的重视和研究,这是一件令人振奋和欣慰的好事。然而,目前的研究重点还未回到原点,即建构起怎样的语文知识体系和具体的内容。从语文知识的特性来看,教怎样的知识比怎样教这些知识可能要来得重要些。据了解,国家考试中心组织进行了“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学习用书的编写工作,20位学有专长的博士和教授根据考试大纲编写完成了《初中语文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高中语文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使得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构成及其具体内容,渐渐呈现出较为清晰的面貌。(王荣生:《“语文学科知识”概论——“语文学科知识精要”开篇语》,《语文学习》,2011年第11期)

就目前的语文教学现实来看,高三复习教学中亟需科学适宜的语文知识。虽然高考命题以能力考查为重点,但能力的形成显然离不开知识这一重要基础。教学科学适宜的语文知识显然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这里,我们以开发高考表现手法知识的实践为例,引出与语文知识开发的相关思考,以期为语文知识开发这一紧迫而重要的工作起到些许的作用。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上述标题的“开发”并非“发明”和“创造”,更多的是立足于对相关知识的重组和梳理,以构建一个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这也是中学教师长于实践而短于理论的真实体现。

(二)实践内容

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是文学修养的重要体现,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有许多的角度和要求,其中对表现手法的鉴赏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相对应的,高考考试大纲(课程标准版)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中也明确提出: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分析艺术表现力,分析作品结构及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从考生实际答题的情况来看,鉴赏手法题往往得分较低,有的考生甚至无从下手。其实,对文学作品表现手法的鉴赏还是有规律可循的,特别是如果考生拥有丰富的基础知识,鉴赏手法题将不会再是难题。

首先,有必要对表现手法的概念及内涵进行梳理。表现手法是指在文艺创作中,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也称作艺术手法。简言之,凡是作者用来抒发感情、表达观点态度的方法,都可以统称为表现手法。关于表现手法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和语文教育界暂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基本的内容还是相同的。正因为如此,目前高考语文试题中关于表现手法试题的表述及答案显得较为混乱,如有的试题题干表述为艺术手法,有的则表述为表达技巧,也有的就具体确定为修辞手法,而在答案中,大部分都指向具体的几种手法,当然有的要求就比较宽松,如对比与衬托这对原本特点不一样的表现手法都被认定是正确的。其实,从文学作品创作着眼,艺术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都可统称为表现手法,我们采用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的提法,明确为表现手法。据此,我们基本可以确定表现手法的内涵,它主要包括修辞手法,具体的五种表达技巧,象征、烘托、渲染、虚实等手法,语言风格,谋篇布局,结构安排等手法。

如果依据语法单位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表现手法体现的角度。从字、词的角度来看,可以是叠词的运用、人称使用及其转换;从句子内容的角度来看,主要是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及抒情特点等;从内容安排角度来看,可以体现为“文章本要表达这个内容却写成那个内容”;从句子位置及段落角度来看,可以表现为开头(第一段)、中间、结尾段落的作用;从篇章角度来看,则包括拟题、选材、线索、思路安排、结构特点及构思立意等内容。明确了表现手法体现的角度,我们就可以根据命题特点,对号入座,轻松答题了。

当然,为了更准确地答题,我们还需要准备鉴赏手法所需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修辞手法的知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八种修辞手法,从考试重在考查能力而非知识识记本身的要求来看,准备修辞手法知识,不能简单记住八种修辞手法的概念本身,关键在于判定是哪种修辞手法,以及相应的作用和表达效果,换言之,能够依据修辞手法的特征反过来判定某个句子所使用的具体的修辞手法。从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学生很难区分比喻与比拟手法,其实,我们只要抓住本体、喻体、拟体这三个概念就能轻松而准确地判定。本体是指被比方的事物,喻体是指用来打比方的事物,拟体是用来模拟的事物,本体是作者真正要说的事物,喻体与拟体则是用来说明本体的事物,而非真正要说的。比喻中必须出现喻体,比拟中一定不能出现拟体,如果句子中出现了并非作者真正要说的事物,那么这一定就是喻体,句子则一定是比喻句而非比拟句,至于本体是否出现并不是区别比喻和比拟的标准,没有本体而有喻体的是借喻。如2009年高考语文安徽卷现代文阅读第13小题第二问要求考生从修辞角度,对“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一句进行赏析,“似雪如金”中的“雪”、“金”并非作者真正要说的,是喻体,“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是比喻句,描写了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挤满枝头,好不热闹”中并没有出现作者用来描写花朵的事物(拟体),只是词语的转换使用,因此“粉嘟嘟的花朵挤满了枝头,好不热闹”是比拟(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如201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古诗鉴赏第22题,要求简析诗歌第三联“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对宿”、“相寻”都是人的动作,但诗句中并未出现“人”这个用来描述云和月的事物,即诗句中未出现拟体,整联使用的表现手法是拟人,诗人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情。另外,从考试命题情况来,引用、对比与衬托手法虽未明确列入考试大纲,但在考题中也时有出现,特别是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引用古诗文,或者用一个内容衬托另一个内容。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增强文章表现力,对比或衬托手法的作用是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有利于抒发作者情感。总之,我们要善于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能力,准确判断,正确答题。

二是五种具体的表达技巧知识。狭义的表达技巧包括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五种技巧有各自的概念和特点,同样地,积累表达技巧的知识,目的也是为了具体的答题所需而非死记硬背概念本身。叙述要注意插叙的手法,插叙是指作者在叙写主要情节、内容时,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波澜起伏,有的时候,还可以起到照应上文或铺垫下文的作用。如200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现代文阅读《岳桦》一文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既补充解释了旅行中的印象,也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描写要特别注意白描、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各种描写方法。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在文学创作中则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判断是否使用白描的手法,关键是看句子内容本身是否符合白描的特点。如2010年高考语文安徽卷现代文阅读小说中“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一段文字,就用了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细节描写重在从细微处入手,抓住人物、事物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进行描写,能够具体生动、鲜明地反映人物和事物的内在本质,突出作品主题,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可感性以及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出色的细节描写,这就为考试命题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作用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有助于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描写中有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肖像描写等五种常用方法,比较容易判断。这里我们特别要注意,上述几种描写的方法中有交叉及包含关系,如环境描写就有白描,人物肖像描写中就有细节描写,实际的鉴赏过程中,关键是看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一般情况下,不能笼统地说是环境描写或肖像描写等。

三是象征、虚实、托物言志等手法的知识。象征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用以表现与它的某些特性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象征与比喻有相似之处,但有明显的区别,象征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往往着眼于全篇或与主旨相关的内容,如鲁迅在《药》中给夏瑜坟上添加花圈就采用了象征手法;而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立足于对具体事物或抽象的情感、道理进行形象化的描绘,目的是使语言更具表现力,使所描绘的形象鲜明生动,使道理通俗易懂,便于人们理解。虚实比较容易确定,一般来说,眼前所见为实,心中所想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托物言志则是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叙述,表达作者的志向和意愿,“物”是基础,“志”是目的,“物”与“志”之间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二者的联系是为人所共知的,要符合一般的认识规律。托物言志与象征都是立足于全篇,但托物言志的“志”比较明显,而象征中的情感态度则比较含蓄而耐人寻味。

四是语言风格的知识。一个成熟的作家,总能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风格是指作家在长期写作实践中形成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文章语言风格的一般特点是准确、简洁、生动、形象,个性化的语言风格,体现为幽默、辛辣、含蓄、深沉、平实、自然、明快。

五是文章学的基础知识。文章学是指专门研究文章性质、功能、构造及读写文章的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的内涵非常广泛,甚至可以作为专门的学问进行长期而专业的研究,这里我们只是从有助于鉴赏文学作品表现手法的角度选择相关知识进行介绍。

从拟题及题目的作用角度。一般来说,文章标题能够起到统领全文、表达中心、表明线索、交代情节等方面的作用,拟题的方法要充分考虑文章主要内容、主旨、情感等要素。拟题方法其实也是文章表现手法的一种,近年来,也常有高考语文试题从这个角度设置考查点,或把握标题的含义,或分析标题的作用,或自行拟题并说明理由。

从人称使用及其转换的角度。文学作品中的三种人称各有其表达效果,人称之间的转换,也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第一人称可以给读者直观的印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生动真实,自然亲切,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便于抒发感情和发表议论;第二人称可以使对象拟人化,也可以成面对面的形势,使作者态度更加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第三人称是一种客观的叙述,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事物。三种人称之间可以互相转换,能使叙述更加生动,增强文章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具体赏析中,要结合转换前后两种人称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进行阐述。

从素材、选材及其作用的角度。素材是文章创作的基础,选材是在大量素材的基础上,选择能够表达主题、证明观点的材料。从赏析的角度来说,我们主要是对文章选材的特点及作用进行分析。从创作的要求看,选材要考虑这样几个标准:思想性、具体性、新鲜度、真实性、典型性、逻辑性;从赏析的角度看,自然也就要从以上六个方面入手。一般来说,选材都必须围绕一个既定的中心,遵循相应的顺序,从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

从结构安排、行文思路的角度。文章结构以总—分—总为主,开篇总写,交待写作缘由、背景、话题等,中间部分从多个角度分说,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或点明主题,或照应前文(标题)。思路是指文章由此及彼地表达情感、观点的途径和脉络。好的文章思路都是清晰的,层次都是清楚的,理清文章思路,有助于把握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

从内容安排的角度。优秀的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是有讲究的,具体写哪些内容,更是作者精心选择和安排的结果。为了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作者一般采取对比、衬托的手法,既要写主要内容,又要写其他相对次要的内容,以此突出主要内容。这种手法在高考语文江西卷现代文阅读中尤其突出,2005、2006、2008、2009、2010年的考卷中都设有相关考点,所不同的只是题干表述中略有变化,2010年现代文阅读第18题考查对“渔翁”寓意及作用的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是写对屈原的有关感悟,因此渔翁便起到衬托的作用,与愤世嫉俗的屈原形象进行鲜明对比,突出了屈原的高尚,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感慨。

从段落作用的角度。不同位置的段落有不同的作用,一般来说,开头部分,有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点明写作缘由、制造悬念等作用;中间部分,可以是照应上文、承接上文、开启下文,为下文铺垫等作用;结尾部分,则主要是总结全文、照应全文、点题、深化主旨、升华情感、留下回味空间等作用。

文章有法,文无定法,面对千变万化的文学作品及其表现手法,慌神其实大可不必,只要我们夯实知识基础,认真审读题干,找到答题切入点,就一定能啃下鉴赏手法这块硬骨头,获得理想的分数。当然,通过提高鉴赏文学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也必将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进而提升我们整体的文学素养。

(三)几点思考

1.我们需要怎样的语文知识?正如前述,这应该是一个原点性的问题。我们认为,语文知识应该呈现体系化的、应该具备基础性针对性的特点。基础性的语文知识,着力于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如语文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阅读理论知识、写作知识、心理学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等,其中有的知识由语文教师掌握以供教学之用,有的知识则由学生掌握助语文学习之用。针对性的语文知识则着眼于应考之需,这种知识也完全应该登上大雅之堂。目前高考语文复习资料也似乎有不少的语文应考知识,如果认真研究的话,其中不少的内容因缺乏科学性及内在的逻辑性而影响到其作用的发挥。

2.谁来开发语文知识最适宜?这也许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显然应该由高校相关专业的教授、专家来开发,中学语文教师很难担此重任。的确,语文知识开发的主体应该是高校教授、专家,但中学语文教师也不能“张嘴静候”,而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进行二次开发、三次开发,包括重组和梳理等。

3.适宜教学应该是一条重要的原则。由高校教授、专家开发的语文知识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距离越小越好,但现实不那么全如人意。首先是中学语文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是否足以理解并掌握这些语文知识,其次,这些语文知识离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水平到底有多远,况且不同学校的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又存在不少的差距。因此,我们期待,从源头上把好关,高校教授、专家在开发过程中,多关注一线语文教学的实际现状;我们也希望广大一线语文教师认真研究、思考,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教的需要与学的需要)来确定具体的语文知识体系和内容。 s6tkXy0tCjK8LWhjNqCyFTARUdezfR+KzGYBBXQWbMVsRUb/fjVP/j5Co7U1+Ws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